提起緙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這是蘇州的一項傳統手工藝。其實緙絲最早創於定州,因此又稱「定州緙絲」,也叫「刻絲」或者「尅絲」。
河北定州是南方與北方物資交流繁榮之地,也是中國緙絲的發祥地。根據文獻記載:北宋絲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製作最盛」。
當時的定州緙絲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宋莊綽《雞肋篇》中說:「定州織緙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與木杼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瑋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於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
而北宋滅亡之後,定州藝人舉家南遷蘇州,也就成為了蘇州緙絲的鼻祖,民間有言「北有定州,南有松江」,最著名的緙絲藝術家沈子蕃,便是定州孟家莊人,他從小學藝,緙絲技藝非常高超,其代表作《花鳥圖》、《梅雀圖》分別藏於臺灣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被稱為國之瑰寶。
緙絲,是以蠶絲為原料,以「通經斷緯」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紋圖案像鏤刻一樣的高檔手工藝品,所謂的「織中之聖」、「一寸緙絲一寸金」說的就是緙絲,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使之一度成為帝王和貴族追捧的對象。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說:「鳳姐命平兒將昨日那件石青刻絲八團天馬皮褂子拿出來,給了襲人。」第七十一回:「內種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紅緞子緙絲『滿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壽圖』,是頭等的。」由此可見緙絲的受歡迎程度。
從《雞肋篇》中可以看出,定州緙絲不用「大機」,只是使用一臺簡單的平紋織機,「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即描稿,將稿本放在經線下面,在經線上勾勒稿本輪廓,透過經線按畫樣織造。用小梭織緯線的時候,先留出位置,再用各色絲線不停來回穿梭織緯。織完之後因為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於刀刻的形狀。這也就是緙絲又名「刻絲」的原因。
緙絲的工藝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即: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
緙絲的製造技法眾多,主要有: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定州緙絲是我國絲織文化的活化石,其獨特的製造技法正是當時工藝的極致體現。
然而自南宋之後,江南地區的緙絲工藝越來越精湛,而定州緙絲從業人員卻越來越少,一度瀕臨滅絕。定州緙絲於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如今定州緙絲的傳承地僅有孟莊與定州緙絲傳習所兩家。
為了使人們真正了解源自於家鄉的技藝,定州緙絲傳習所特地從蘇州聘請國家級大師到定州來進行緙絲教學,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後輩來學習緙絲,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緙絲-中國絲織工藝中的頂級藝術,歷來作為皇室御用織物不被普通民眾所熟知,而這款緙絲茶盞包裝,將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附身於日常生活用具中,使緙絲褪去了神秘的高貴光環,融入普通的生活氣息,該緙絲茶盞包不僅精緻美觀而且更具有了實用特徵。而茶之性儉、自然、中證與淳樸仿佛天生契合緙絲的踏實、誠信、恬淡與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