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大炮究竟是來自哪國?並非荷蘭葡萄牙,原來是明朝人弄個烏龍

2020-12-26 騰訊網

紅夷或紅毛夷,這是明代對西方荷蘭國的稱呼。因紅夷大炮最早見於荷蘭人的船上,所以稱為「紅夷大炮」。但後世學者認為,此炮實則是16世紀英國製造,是明人誤認為是荷蘭人所制。《明史》載:「萬曆中,通判華光大奏其父所制神異火器,命下兵部。其後,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裡。」

由文獻可知這是一種威力驚人的重型火炮,是明朝後期向西方學習火器技術的典型代表。紅夷大炮有三種引入途徑: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一是荷蘭殖民者在進犯我國東南沿海時,被明軍所剿獲的火炮實物;二是通過來華傳教士的介紹;三是明政府在徐光啟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向澳門葡方購買紅夷大炮,並進行仿製。

雖然在萬曆中晚期,明人就己接觸到紅夷大炮,甚至早在利瑪竇來華後就己經向教友傳播紅夷炮等相關西洋火器知識,但直到明天啟初年才正式引進。此次引進紅夷炮,不再如佛郎機、鳥銃般依式仿鑄,而是採用直接購買的方式,並聘用外籍傳教士傳授火器知識,訓練炮手,幫助仿鑄,這使得西洋火器與先進鑄炮技術理論得以傳入中國。紅夷大炮的積極引進推崇者,主要是徐光啟、李之藻、張煮、孫元化等人,他們樂於研究西學,並根據當時明與後金之戰的危急形勢,力圖以兩炯挽救明朝危亡。

紅夷大炮的形制,紅夷炮以鐵製或銅製,銃長且重,銃身由尾至口漸細,有照門照星,銃身鑄雙炮耳,炮彈為石、鐵、鉛製成的實心球形彈丸,屬前裝滑膛炮。其威力據宋應星說:「紅夷炮鑄鐵為之,身長丈許,用以守城。中藏鐵彈並火藥數鬥,飛激二裡,膺其鋒者為齏粉。凡炮熟引內灼時,先往後坐千鈞力,其位須牆抵住,牆崩者其常。」

正因為其威力大,所以一般要配有相應的銃車與銃臺來施放。據學者劉鴻亮推算「其射程當在今天的十裡之內,有效射程為七到八裡左右。」而紅夷大炮之所以會有遠超明朝固有火器的射程,徐光啟解釋道:「所以及遠命中者,為其物料真、製作巧、藥性猛、法度精也。」其「製作巧」就「巧」在,它是以銃口空徑為鑄銃標準,銃身其它部位皆以其尺寸按比例製造,這是16,17世紀西洋火器製造技術的重要特點之一。

湯若望曾說西洋鑄銃是:「不以尺寸為則,只以銃口空徑為則,蓋謂各銃異制,尺寸不同之故也。」其優點在於:「惟銃口空徑則是就各銃論,各銃以之比例推算,則無論何銃亦自無差誤矣。」這使得制炮標準化,也減少因技術性問題而影響火炮射擊,並提高火炮的安全係數。按此設計,紅夷炮「炮管長為口徑的二十二到二十八倍,炮口的管壁厚度、炮耳的長度和直徑,都與口徑相同,具有銃身長、管壁厚、彈道低伸、射程遠、命中率高等特點。」

紅夷大炮在明軍中的應用最成功的戰例莫過於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與後金的「寧遠之戰」。明守將袁崇煥運用徐光啟所提出的「以臺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的策略,將天啟三年所購的紅夷大炮布防於寧遠城上,用以抵擋後金軍的攻擊。《明熹宗實錄》載:「據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二十四、五兩日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明軍取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也深受炮傷。此役之後,明朝更加重視紅夷炮的應用,當年三月,即「封西洋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四月,「禮部差官祭寧遠退奴西洋大炮」。崇禎三年又賜紅夷大炮為「神威大將軍」。除引進紅夷大炮外,明朝還從西洋引進了斑雞銃等銃。另據《西法神機》、《火攻摯要》、《兵錄》中記載,按用途分西洋銃為戰、守、攻三類,戰銃有半蛇(大蛇銃、倍大蛇銃)、噴銃;攻銃有虎唬銃、飛彪銃、獅吼銃、鷹集銃、嫋啄銃、半鴻銃(大鴻銃、倍大鴻銃);守銃有半象銃(大象銃、倍大象銃)。這些西洋銃皆是按銃口空徑比例來鑄銃,且與紅夷大炮屬同類型。

可以說西洋火器的傳入,不僅給明朝帶來新的火器技術,還帶來了新的火器理論,它促進明代火器技術的革新,加速了明代的軍事變革與軍事思想的轉變,火器在明代軍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而在西洋火器的刺激下,中國傳統火器技術在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走向了與西洋火器技術相結合的道路。

參考資料

【1】《明史》

相關焦點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僅僅依靠內生性的發展,明朝已長期停滯在「火銃時代」,那麼,轉機就只有來自外部了。不過,先別急,紅夷大炮還沒那麼快。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明軍在廣東巡海道副使汪的指揮下,在西草灣海戰中擊敗葡萄牙人,繳獲了20餘門佛郎機。所謂「佛郎機」,是當時明朝對葡萄牙的稱呼,因為此炮來自葡萄牙,這種炮便被明人冠以佛郎機之名。
  • 紅夷大炮真的擊中努爾哈赤了嗎
    因為煉鋼技術跟不上,鑄造的炮身穩定性不太好,有時開一炮,自己人也被震飛挺遠,甚至還會發生炸裂自傷的情況。所以,作戰的時候,主要靠響聲和煙霧起到威懾作用,或者對大面積的敵軍有一定殺傷效果。「定遼大將軍」銅炮。為明崇禎十五年,吳三桂加授提督,鎮守山海關時所鑄。這是明朝自身的火力裝備情況。而早期的滿洲部落,只有弓箭、大刀,在明朝軍隊面前幾乎不堪一擊。
  • 張明揚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僅僅依靠內生性的發展,明朝已長期停滯在「火銃時代」,那麼,轉機就只有來自外部了。不過,先別急,紅夷大炮還沒那麼快。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明軍在廣東巡海道副使汪的指揮下,在西草灣海戰中擊敗葡萄牙人,繳獲了20餘門佛郎機。所謂「佛郎機」,是當時明朝對葡萄牙的稱呼,因為此炮來自葡萄牙,這種炮便被明人冠以佛郎機之名。
  •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軍人迷信,為了祈求勝利,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
  • 歐羅巴美食巡禮:紅夷大炮拌鱈魚:葡萄牙美食的歷史淵源
    終於在1514年,葡萄牙商船來到了明朝廣東外海,這是歷史上西方艦船首次抵達明朝。剛開始,葡萄牙人只是老老實實的和明朝做生意,明朝政府也按照「上國」禮儀傳統給予他們優待。還有後來明朝軍隊使用的、著名的「紅夷大炮」也是後來從葡萄牙商人手中引進的,紅夷就是指葡萄牙和荷蘭。
  • 歐羅巴美食巡禮:紅夷大炮拌鱈魚之葡萄牙美食的歷史淵源
    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槍炮火器部隊的國家,但是到明朝中後期已經落後於西方。明朝雖然打敗了當時的世界殖民霸主葡萄牙,但是透過這場戰爭卻傳出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西方近代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以古中國為核心的東方古代文明。明朝軍隊的火器當時已經明顯落後於葡萄牙軍隊,他們繳獲了一些葡萄牙人的火炮,發現這種火炮十分輕巧,而且火力相當猛。
  • 明朝強於葡萄牙,為什麼澳門就被葡萄牙人佔據了
    葡萄牙本是個西歐小國,由於靠近大西洋,海運便利,乘海洋貿易的東風,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的強國。葡萄牙人於1488年2月發現了好望角;1497年越過印度洋到達印度;1505~1510年入侵印度,先後佔據科欽、果阿;1509~1511年佔領馬六甲;1511年,到達暹羅;1512年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
  • 明朝「高科技部隊」覆滅記
    (圖片:wikipedia)紅夷大炮是對當時從歐洲傳入的重型前裝滑膛炮的統稱。萬曆中葉,東南沿海居民在荷蘭戰船上見識到這種巨炮「動裂石城、聲震十裡」的恐怖威力,而明代稱荷蘭為「紅夷」或「紅毛夷」,故將同類型制的西洋大炮統稱為「紅夷炮」。
  • 明朝收復澎湖,活捉荷蘭主將,押到北京處死,傳首九邊!
    十六世紀末,新興的海上強國荷蘭派人來明朝請求通商,由於荷蘭並非明朝傳統朝貢貿易體系中的國家,所以被拒絕。不死心的荷蘭,在明朝商人李錦的建議下,於萬曆三十二年,出兵佔領澎湖,企圖據此逼迫明朝同意通商請求。澎湖是漳州和泉州的海上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元朝時期曾於此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 中國封建王朝火器發展史上到底是明朝先進還是清朝先進?
    初見新式武器的歐洲人在火器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明朝初期我國的火器還是世界領先,隨著明帝國邊境安定,統治者安於現狀,火器逐漸落後歐洲。歐洲的火器發展逐漸走上了世界前列。 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臺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臺灣
    獨立後的荷蘭也急於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樣,發展自己的海外貿易,由於發生搶奪資源等貿易摩擦,荷蘭同西班牙交惡,西班牙所有港口對荷蘭人關閉。別無選擇的荷蘭人,只好自己重新尋找一條通往亞洲的新航路。東方的貿易之路也不平坦,它是在爪哇和馬六甲海峽兩次打敗葡萄牙艦隊之後,就此壟斷了此處的貿易的。
  • 宿遷首次發現清朝「紅夷大炮」身長1米55帶38字銘文
    連日來,位於宿遷市泗洪縣龍集鎮一處工地上挖出的火炮引發很多人的關注。經過初步鑑定,這是清朝鹹豐辛酉年時期鑄鐵的一門紅夷大炮。由於疫情原因,直到4月下旬,泗洪縣博物館才開始對這門大炮進行清理和研究。據介紹,炮身銘文中的江南提督李世忠,為太平天國降將,根據「鹹豐辛酉年菊月」的字樣,可推斷這門火炮製造於1861年10月。據查證,這種火炮俗稱紅夷大炮,明代後期由歐洲傳入中國,由炮管、炮耳和炮尾三部分組成,固定在石質的炮臺或有輪推車上使用。
  • 荷蘭原來不叫荷蘭,而是叫這個名字,長知識了!
    荷蘭,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荷蘭其實不是真正的國家名字,而是一個省的名字。原來荷蘭其實叫做尼德蘭王國,因為尼德蘭境內的荷蘭省很出名,所以尼德蘭就被人稱為荷蘭。荷蘭很小,只有4萬平方公裡,別看荷蘭小,荷蘭還稱霸過一段時間。
  • 明清大戰的正確打開方式:一次投入幾萬斤火藥,幾百門大炮對轟
    明朝是冷兵器時代向冷兵器火器混用時代過渡的朝代,早期盔甲式樣以金屬札甲和布面鐵甲為主;到了明朝中晚期火器使用漸多,在技術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數量則穩居世界第一,永樂年間,明王朝還專門組建了"神機營",之後的紅夷大炮也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
  •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2021-01-10 11:29:26 來源: 水中月眼前人 舉報
  • 明朝和荷蘭的料羅灣海戰:充分暴露了中國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
    經過最終因為荷蘭寡不敵眾而失敗,不過荷蘭並沒有損失多少,反而是明朝軍事的落後和政治的腐敗已經充分暴露在了西方殖民者的眼中。這場海戰並沒有對雙方帶來多大的影響,然而卻可以對比雙方的巨大差異。一,明朝和西方和對比在鄭和下西洋的同時,西方人也開始了大航海運動。從1415年葡萄牙橫渡過了直布羅陀海峽開始,1565年擊敗了日本。
  • 明朝將領舌退荷蘭人的無奈:火炮戰船不如人,只好堅壁清野
    當然,這些紅毛夷之所以來到澎湖,倒不是跟明朝開仗的,主要是為了通商,想跟弗朗機人一樣掙錢。早在韋麻郎船隊到達明朝之前,就在馬來西亞的大泥國,遇到了明朝海商李錦,以及明朝資料中的「奸商潘秀、郭震」。這三位海商就跟韋麻郎侃大山,並且說到了去明朝做生意的事。李錦給葦麻郎出主意:「若欲通貢市,無若漳州者。漳南有彭湖嶼,去海遠,誠奪而守之,貢市不難成也!」
  • 澳門在明朝時期為什麼會被葡萄牙侵佔?
    不過,很多人在為此感到欣喜的同時心中不免也會產生一個疑問,澳門為什麼會被葡萄牙侵佔?眾所周知,葡萄牙雖曾一度稱霸海上,但後來隨著歐洲其他強國的崛起,葡萄牙的勢力日漸衰微。到了近代,葡萄牙已在列強爭霸中被踢出了強國的隊伍。那麼問題來了,葡萄牙當年究竟是用什麼方法將澳門奪走的呢?要追憶這段歷史,還得從明朝時期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