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突然懵逼的時候,用「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來形容他的處境,熟不知這就是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其實這三個問題有著古老的背景,他們旨在讓人們認識自己,而這三個通俗問題的背後則涉及三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它們分別是: 自我意識的本質問題 ;人的本質問題;自由的本質問題。這是在代表人類發問,也是在代表每一個人發問。一個人從蒙昧中走出來、從沉睡中醒過來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三個問題。就像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太陽神的德爾斐神廟中一個神諭所說,「認識你自己」。其實這三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可以展開成很大的篇幅,甚至好幾本哲學巨著。我們就粗略談下這三個問題,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還望不吝指教。
我是誰
康德曾經講過,當我們第一次正確使用「我」來說自己時,我們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這道光就是智慧,就是「理性之光」。一般在我們三四歲時才能說「我」這個字,之前都是說名字或者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比如一個小朋友要玩具,大人會說:「給他,給他。」小孩子不會說「給我」,也是學著說「給他,給他」,這意味著他這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各位也不妨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意識到「我」的存在呢?
當我們觀察外在於我的客體時才會問「這是什麼?」、「他是誰?」但直到有一天,我們會問「我是誰?」,這意味著我們把自己客體化了,這就是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可以用「反思」和「超越」來概括,即「它既是超越的,又是反思的。超越就是超出自身之外,反思就是從外部返回自身。」,從「我」出發,又回到「我」。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來講,自我意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反覆嘗試的過程,甚至原則上說是一個無限深入的過程。每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都可以看作一個無限深入的過程。你必須把所有的記憶都儘可能保持在心中,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去檢驗自己、考驗自己,在實踐中一次次地刷新以往的經驗,你才能夠比較深刻地把握你自己。
而人自我意識的構成主要來自語言。「人有了語言,構成了自我意識,從此以後就擺脫不了自我意識了,人的任何感知都帶有自我意識的這種統攝的作用。在人的大腦皮層裡形成了一個語言區,它居高臨下控制除了本能以外的一切。大腦裡面的語言區控制著人的思維、活動,他的一舉一動,只要他意識到了,那麼他就有自己的自我意識,就伴隨有自我意識的作用。有人說人的思維就是一種語言思維,即使你有情緒、情感,實際上也是語言在裡面起作用。你有感覺就可以馬上把它變成語言,有些也許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你至少能夠說:「這個東西不好說,說不得,說不出來,無以名狀。」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是什麼感覺你去體會。但是總而言之,它是在語言的控制之下的,人的思維、感覺都在語言的控制之下運作。」
我從哪裡來
基本常識上,我們都是由母親生下來的,這是生理學上的認知,但是母親從哪來呢?這樣無窮的追問,便成了達爾文的問題,我們是從猩猩演變而來的,這樣我們就滿足了嗎?當然不,為何人會有這麼多苦惱,這可以說是人的本性,無窮的追問必然導致「形上學」。
按照古希臘哲學家的看法,萬物可能是水、火、土、氣等元素組成的,也可能是數構成的(畢達哥斯拉),後來也有上帝創世說,中國則有女媧造人的神話等。在這裡我不得不提及一點,人類在觀看這些神話的時候,總覺得很荒謬,其實這裡邊包含這人類意識的基本屬性,就像人類在面對科學的解釋的時候也總是不滿意一樣,總是不自覺地往「精神領域」跑,往「形上學」跑,熟不知這些神話至今暗喻著一些我們牽之於「根」的東西,所以不容我們忽視。
上述的一些關於人的來源總是讓人感覺不是那麼在點上,總是說不到人的「本質」,那我們就拋開時間來說下人的本質。亞里斯多德說「人是邏各斯」,「理性的動物」,為什麼說是人是「理性」的呢?這多少和人類有自己的語言有關,「所謂「理性」,最基本的就是一種把握普遍性的能力,一種使用概念和共相來涵蓋個別和特殊的能力。一個人如果能夠撇開具體事物而上升到普遍規律,不為眼前的感性衝動所支配,我們就說他這個人「很理性」。而人類的語言就是建立在概念和共相之上的,每一個語詞都是共相,對它的內容都有一種超越性。這也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並被其他人所理解的秘訣。所以黑格爾說過,語言有一種神秘的魔力,能夠把事情顛倒過來,讓普遍的東西凌駕於個別具體的東西之上。」
語言已誕生,那麼反應人類本質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接連而來,那就是精神,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也是認識、意志和情感(這裡就不再展開)。我們生而為人,至少要在三者之中選擇一個。或者追求真理和知識(科學精神);或者追求正義、追求道德和善,為了建立一個正義的理想社會或者為了全人類的慈善事業而獻身;或者追求藝術和美,為之殫精竭慮。在這三者裡面能夠成就一種,那就死而無憾了,這一生作為人就沒有白過。
我到哪裡去
我到哪裡去是我自己的選擇,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不是隨意的。自由是一個純粹的哲學概念,凡是純粹的哲學概念都是無法定義的,自由如果有定義便不再是自由的。我們往前走的終極目的便是獲得自由,但是時光有限,我們必須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抉擇。但有一個答案是大家一致認可的,過好這一輩子。按照中國的理解,在完成孝道和人道的基礎上,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分先後,只說結果),這樣才會充實起來。
但是我們是否每個人都有必然呢?就是說命運呢?當然人類的歷史發展都有客觀規律,這就是我們的必然,那我們就要消極怠慢嗎?這當然不是的,就像你知道你終究一死,你就不要活了嗎?(雖然很多人很多時候都不覺得自己會死,這是人類的本性,這裡不談)按照恩格斯的話,「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就是自由了。
我們的生而為人,本身就是一種限制和必然,首先是物質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人要穿衣、吃飯、住房子、利用人緣……所有這些,難道不是一種必然的負擔嗎?人可以不吃飯,那就沒有爭鬥了,如果沒有本能的需要,那麼人就自由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沒有欲望,連人這個物種都不會存在。「我們一般理解的自由,就是在這樣一個目的的前提之下,為了滿足這樣一種目的,而利用自然界的一種必然性或必然規律為我們服務。但由於這個目的本身是不自由的,所以這還不是真正的自由。」
康德說「真正的自由就是自律」,即自由有它自身的必然規律,「必然性其實是自由意志的一種外化,自由不僅僅是對必然的認識,或者利用對必然的認識來為我們的必然需要服務,而且自由本身就有它的必然規律。這就是康德的自律,它是一種真正的自由。這就是把自由建立為一種必然的規律,而這種必然規律是不能完全還原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而是超越這兩門科學之上的哲學和倫理學、美學問題,也就是「人文科學」的問題。」一般說來,無論是外部自然界的一般規律,還是道德上的必然規律,都是通過自由意志的自身法則而形成的,否則,就沒有必然的概念,只有偶然的命運。
【參考《哲學起步》,鄧曉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