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高更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2021-01-14 沉迷古典

高更:多悲傷,多絕望,才對生命的反思如此深沉?

高更油畫《我們從哪裡來?.....》

正如《麥田上的烏鴉》並非文森特·梵谷的臨終之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也並不是保羅·高更生前最後一幅畫。

但是這幅富含哲學意味和神秘主義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卻是高更整個藝術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是高更所創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畫,創作於1898年上半年,尺寸為139.1cm*374.6cm,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這幅巨大的油畫,不僅被高更自己認為是一幅空前絕後、藝術創作登峰造極的作品,而且還是向世人表現藝術家高更個人內心思想、精神世界、藝術理念,以及對世界對生命本身的沉思和哲學認知的一個最佳的窗口。

首先從這幅畫的創作背景開始說起。

高更於1895年9月第二次為了追求藝術靈感而自我放逐來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時年47歲。當時高更的處境非常不樂觀,作品沒有銷路、貧窮、腳踝骨折、心臟病、酗酒成性,而且還患上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病:梅毒。

一個劃時代的藝術家生活到這種境地,不知道高更先生當時後悔選擇走上藝術這條道路不?

生活的打擊還在繼續。

1896年底,高更被一位相戀的土著女子拋棄後,跟他另一個土著模特兼伴侶(14歲左右的帕胡拉)生育的一個女兒不久便不幸夭折了。

然而此時:

高更的悲催命運結束了嗎?

屬於他的時代來了嗎?

他的幸福生活開始了嗎?

———遺憾的是並沒有。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其他一切都沒有,致命的一擊緊接著又來了。

1897年1月19日,高更最寵愛的女兒艾琳因肺炎去世,終年20歲。他5月份從妻子梅特那裡得知消息後,一下子整個人生跌入谷底,身體和精神都被打擊到崩潰的地步。

挨了半年,依然無法自拔,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於是高更於同年12月30日服下砒霜,試圖終結自己半生命運多舛的藝術家生涯。

然而對於一個潦倒卻有才華的藝術家,尤其是還沒有創作出標誌性偉大作品的藝術家,上帝怎麼也不肯帶他走,於是高更被救活了。

像是在一次瀕死體驗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也像是經受住了上帝的種種悲慘考驗後終於得到了上帝的指點,重新站起來的高更決心要畫一幅大作,一幅視覺感受最強烈、最有表達效果的,現實世界和靈魂狀態相統一的,生活和夢境互為一體的大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調理,於1898年2月高更已經完成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草圖和方格紙設計圖,但是整個作品直到同年夏天才最終完成,而後寄給了巴黎的畫商沃拉爾,於秋季在沃拉爾的畫廊中展出。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的創作過程是很艱難的,用了半年之久,一方面是因為高更健康狀況不斷的惡化,多種疾病需要治療,出於身體原因他不能長時間進行創作。另一方面因為沒錢治病,他不得不在帕皮提當地的地籍辦公室做文書,做一些繪圖和文件抄錄工作,以便能夠支付治療費,這樣他也沒有足夠的自由時間進行創作。

雖然當時這幅巨作沒得到足夠的認可和回報,這也是很多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共同命運,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發酵和考驗才得以最終的確認,有時候是幾年,有時候是幾十年,而有時候是幾百幾千年,往往很多偉大的藝術家等不到世人的鮮花、掌聲、榮譽和金錢便已早早謝世了,如梵谷,也如今天的主人公高更。

為了進行自我包裝,也為了對畫作本身進行包裝,高更曾宣稱《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是他才能的即興發揮,他說自己沒有草稿,沒有模特,不分晝夜地畫著這幅畫,他在「面對著我們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這種謎團,在一種飄忽的折磨和痛苦的感受之中」完成了這幅畫。

高更作品

無論高更所言誇張與否,這都是一種不得已,是藝術家的不得已,是藝術創作的不得已,也是藝術家生活和生命的不得已。

無論高更對畫作包裝誇張與否,都不影響這是一幅精彩絕倫的偉大之作,不管是對畫作主題思想,還是對畫作風格技巧,亦或者是對畫作內容背景來說。

高更有一種叛逆精神,對文明世界叛逆,對歐洲社會叛逆,對傳統藝術叛逆,對正統的生活叛逆,對客觀反映自然的繪畫傳統叛逆。

於是高更孤獨而自命不凡地編織自己的藝術夢想,簡單而純粹地從文明的反方向去追尋自己的藝術思想。

原始、單純、象徵性、神秘感,直接性地表現個人主觀思想的創作理念,都在高更的藝術創作中體現。

觀者看《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第一感覺便是奇怪,色彩奇怪,人物和景觀奇怪,線條奇怪,整個畫面組合搭配都是奇怪。

大面積的藍色和綠色,點綴著幾處褐色和橙黃色,給人一種神秘莫測、陰森恐怖的感覺,甚至看上去會讓人背脊發涼。這是真實的自然的色彩,還是高更眼中、心中的色彩?亦或者兼而有之。

近景的人物、動物、佛像、樹、石等,和遠景的森林、海、山等錯綜複雜,互相貫穿交錯,富於抽象性,讓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

簡單的輪廓,平塗為主的繪畫手法,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原始的環境和原始的土著人物組合,怪異的肢體動作,人、動物、神和自然等等都交融出一個如夢似幻的景象。

總之,整個畫面跟我們之前看到的傳統的西方畫作都大不一樣,彷佛一點都沒有優雅、沒有美感,而這些正是高更所追求的叛逆與神秘,畫面強烈刺激觀者的眼睛和神經,進而更深層次去探究和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和理念。

神秘符號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從名稱上已知要表達三個主題,三個深思,三個藝術家對自身短暫人生的回顧總結與生命意識和意義的探索,三個由藝術家個體的「天問」推及到普世共同體的終極之問。

三組人物從右到左分別代表了孩童、青年和老年,而左下方又有一個小組合強調了孩童、青年和老年,少年、青年和老年的排列象徵著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三個過程,分別對應了畫作名稱中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和「我們到哪裡去?」。

右下方三個女人和一個睡著的小孩子,象徵著人類的誕生。

中間一個採果子的年輕人,象徵著人類的中間發展階段。

左下方蹲坐的一個蜷縮著、抱頭、滿頭銀髮的老人,則象徵著生命的盡頭。

這是典型的象徵主義的三段式表達方法,只是畫面中還有其他的人物,結合高更當時創作的背景,我們應該還能從畫中看到高更自身的感受和體會,以及他對自己、對家人、對生命的反思。

再看畫中的第一個人物:睡著的小孩子,這裡應該是作者自己的表達,自己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在「三個女人」也就是家人的保護下安全地熟睡著。

接著長大成人,一方面「採摘果子」自力更生,一方面養活著家人,旁邊吃果子的小女孩則代表了家人,兩隻貓和一隻羊則代表了組建的家庭。

採摘果子的後面稍遠一層背景還有一處三人組合,「兩個穿著絳紅色衣服的人在交流思想。一個巨大的人物形象不自然地蹲踞在透視範圍之外,朝著天空舉起一隻手,並且驚訝地看著那邊在交流的兩個人,詫異他們竟敢思考自己的命運。」這裡應該是高更後期在大溪地島上的思想,他跟土著人一樣赤身裸體生活著,經常想起歐洲的文明生活(兩個穿著絳紅色衣服的人所代表),進而質疑他們思考命運,同時也象徵著高更在用另一種方式思考屬於自己的命運。

左下方的三人又構成一個組合,小女孩、年輕女子和老年人,老年人前方一隻奇怪的白鳥落在她的腳邊,兩爪抓著一隻蜥蜴,象徵著死亡,老年人和白鳥都象徵著死亡,而年輕女子側坐者緊密地朝向老年和白鳥,也即意味著年輕女人朝向死亡。我想這裡應該是代表著高更自己的女兒的身份,他養育的女兒終於長大成人了,但是卻過早地不幸逝世,本該成長到銀髮老人的那一天,結果卻沒有,於是年輕女子緊密地貼近死亡。

後面還有一個小場景是一尊將兩隻手神秘又奇特地舉向空中的佛像,旁邊一個穿著綠衣服的年輕女子背對著佛像在傾聽佛訴。這裡佛像象徵著神秘,象徵著未知,象徵著生命的茫然;而年輕女子則再次象徵了高更的女兒,女兒傾聽佛語,背對著佛像,明顯是沒有聽懂年輕的生命過早走向未知,年輕的生命過早消逝。

油畫局部

在高更當時所處的大溪地島的土著環境中,遠離喧囂,更加接近人類生命的本質;再加上高更糟糕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打擊,種種因素最終導致高更會對生活生命進行一種痛苦的抽象的思考;而他用身邊的觸手可及的大溪地島素材,結合頭腦裡最強烈的對生命的思考,對家庭的思考,對死亡的思考,尤其是對女兒的生命的思考,一種無意識心理作用下,一幅超強視覺感受的畫作應運而生。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的畫面是高更所有情感和認知的具象呈現,是高更對人類、對世界本質叩問的迴響。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更是被高更自己認為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原因也在此。

他的藝術理念、創作風格、內心思想、精神世界,以及他對自己和女兒的生命本質與意義所進行的終極探索,以己及人地神秘而痛苦的思考人的一生和人類存在的本質之謎,使得觀者也不由自主的引起反思。

正因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蘊含的如此深刻哲學思想,使得其成為超越藝術自身的靈魂升華之作。

也正因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的存在,使高更不朽!

相關焦點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不是我們有生以來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嗎?在一幅畫中能找到答案嗎?1891年時,保羅·高更因厭倦充滿淺薄物質主義的現代文明,毅然將自己放逐到了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當地土著一起在熱帶叢林裡過活。到了1897年,高更已患上危及生命的傳染病,生活在困苦之中。
  • 高更對生命和藝術的追問: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此畫可以說是高更對大溪地島多年生活經驗的綜述,也是獻給自己的墓志銘。《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從古希臘開始,蘇格拉底就說:「認識你自己。」 西方人從此花了上千年去討論「人是什麼」的問題。
  • 我們的「功夫」哪裡去了?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功夫跟武術結合到了一起,有兩下子就要會兩手,有武術這才叫功夫。武術,是一種技術,是功夫,又不能全代表功夫。功夫來自時間的歷練,從身體到到思想到意識的不斷結合。誰能掌握時間,誰能把握人心,誰就是有功夫的。別笑那些老江湖的武術不行,除了嘴上的本領實際的武術水平不過了了,教練一定要比運動員強嗎?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功夫。
  •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其實,有一句話已經很好的問答了這個問題,這句話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的「來」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開始,到哪裡去的「去」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結束,因為人只不過是時空的產物,而時空又是無窮無盡的。搞不清這個問題,對個人來講,人生定會是一塌糊塗的;對家庭來講,定不會懂什麼叫家和萬事興;對企業老闆來講,企業一定不會做到長青。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總有問號伴隨著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突然懵逼的時候,用「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來形容他的處境,熟不知這就是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一般在我們三四歲時才能說「我」這個字,之前都是說名字或者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比如一個小朋友要玩具,大人會說:「給他,給他。」小孩子不會說「給我」,也是學著說「給他,給他」,這意味著他這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各位也不妨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意識到「我」的存在呢?當我們觀察外在於我的客體時才會問「這是什麼?」、「他是誰?」但直到有一天,我們會問「我是誰?」
  • 歐美藝術鑑賞:「我們從何處來」,《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很火的書,很多人痴迷於其中,但是你知道這本書的取材來自於哪裡嗎?這本書是根據法國的一名畫家原型編著的,這名畫家和梵谷、塞尚同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在人類的美術歷史上有這重大的貢獻,而他就是保羅·高更。小編認為,只有經歷過豐富人生的人,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 河套從哪裡來(四):我們的陰山
    它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上期,我們推出了河套從哪裡來(三):是誰締造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神話? 認識了那些在河套留下足跡的拓荒者們。本期,小編帶你走進陰山,了解陰山的歷史變遷。河套從哪裡來(四)我們的陰山陰山的蒙古語名字為「達蘭喀喇」意思為「七十個黑山頭」
  • 我們到底要去哪裡才能認識到優質的男人?
    於是,我知道你們肯定會說,不是你們不想走出去,是不知道怎麼做才能遇到新朋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到底要去哪裡才能認識到新的男人。首先,我們要知道,社交圈狹窄一般分兩種原因:一是主觀上有點社交障礙,不喜歡出門,不擅長也不喜歡跟陌生人打交道。二是雖然想多認識人,但是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無從下手。
  • 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曾經有一首歌這樣唱到:「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好像一隻蝴蝶飛進你的窗口……」,歌手毛阿敏在八八年春節晚會上演唱的這首《思念》,可以說在當時紅遍了大江南北,就是現在,有時我們也會經常不經意地唱上一句「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一句「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不僅僅是問候,有時還代表了疑問。
  • 「住」在哪裡決定我們的未來
    選擇可以決定我們的未來。選擇對可以被祝福千代萬代,選擇錯了會影響許多代。選擇聽從誰決定了我們往哪裡去,往哪裡去決定了我們是準備依靠人或是依靠神。人喜歡選擇更舒適更安全的環境,但是神有神的美意,有時候神許可困境的存在,有的時候神會希望我們留在原地,如同耶利米書42章中,神通過耶利米先知告訴以色列人要住在巴比倫,神會與他們同在,但是他們卻不聽從,執意要選擇去埃及,那看似沒有爭戰,沒有角聲,也不會無食飢餓的地方。他們懼怕人,懼怕環境卻不懼怕神,結果遭刀劍,饑荒,瘟疫而死。
  •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離6月30日的GSMA Thrive線上大展開幕還有6天,線上展示剛剛上線,因為展商物料的事和兩位同事發生爭執,內心在咆哮,並且有些焦慮了。長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安靜下來,文字是此刻最可以梳理和調節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故事的開始和經過,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理解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或許大家可以多一點耐心和同舟共濟的勇氣。GSMA Thrive 從哪裡來?
  • 名畫圖鑑|高更最著名的油畫究竟是哪一幅?
    保羅高更與梵谷因爭吵而引發著名的
  • 當我們乘坐飛機時,行李去了哪裡?
    就拿目錄來說,我最初是拿著這些「刁鑽古怪」的問題問叮噹: 當我們打電話時,說的話是怎麼傳達到對方耳朵呢? 一顆樹木,怎麼變成紙巾到我們桌上嗎? 衝完馬桶,便便在u型管道消失後,到底去哪了呢?書是如何從作者的想法,到書架上的陳列?從奶牛到餐桌,牛奶經歷了怎樣的旅行?當我們乘坐飛機時,行李去了哪裡?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其實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不習慣這樣的終極追問。
  • 「國家管網管道在哪裡,我們的市場就發展到哪裡!」
    「2017年的時候,亞美能源淨利潤還不到2億元,2019年是我們正式接手後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當年亞美能源的淨利潤突增到7億元,這更堅定了我們聚焦主業的信心。」張蜀告訴記者,新天然氣成為亞美能源控股股東後,對其組織和營運體制進行了深化改革,今年又實施了生產、工程、技術層面的改革。
  • 哲學難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來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來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基督教理論,我們是上帝造的,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用主耶穌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孽,我們要經過那死陰的幽谷,我們要得到救贖,最後我們要上天堂,在天堂裡和主共同讚美神,佛教理論,我們來自六道輪迴,我們從動物演變過來,我們的個體是有佛緣的人,我們在這世界上修煉,我們最後成正果,修煉成佛,要到西天極樂世界去,道教理論
  • #娛樂#我們跑到哪裡,你是追到哪裡
    #娛樂#我們跑到哪裡,你是追到哪裡 2020-09-11 10:00
  • 我們的口罩從哪裡來?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首先就是找藥店買口罩,想帶回去捐給湖北,可是轉戰8個城市,6個人總共才買了不到200個。」從紐西蘭旅遊回來的小陳對記者說。不僅中國一「罩」難求,海外口罩供應也吃緊。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2019年口罩產量超過50億隻,佔全球產能一半左右,可口罩依然是稀缺物資。口罩產能能否短期內迅速提升?
  • 二類電商|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所以平臺整改是必然趨勢,無論是誰獲勝,都是大廠的勝利,而不是二類商家的獲利,最多我們只是站隊正確,獲取了一些間接紅利。與其操心為什麼抱怨改革,擔心掉量,不如做好本分工作,耐心等回歸平衡。如果我們不跟著適應,解決不了問題,不是早晚出事,是馬上出事。
  • 保羅·高更: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在絕望中追求希望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出生於法國巴黎,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黃色基督》《遊魂》《敬神節》等。1873年,高更開始學畫,並在1883年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並曾連續4次參加印象主義畫派的展覽。1893年,在德加的推薦下,高更得以在杜蘭德·魯埃爾的畫廊舉辦個人畫展。他帶了很多在大溪地創作的作品回到法國,內心期待著自己的作品能引起反響。作為一名畫家,這是可以揚名立萬的一大機會。高更展示了44幅油畫和2幅雕刻作品,但是結果卻讓人頗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