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戰爭重建和平?1919年巴黎和平會議,實質是分贓會、報復會

2020-12-22 88美術

#油畫#

1919年1月18日,一場會議在巴黎凡爾賽宮開幕,來自32個國家和民族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他們的目標是「結束所有戰爭」,讓和平永遠建立起來。它是為了給英、法、美、意、日五大強國設定和平條件,並旨在削弱德國,確保德國永遠不再是一個攻擊性大國。

威廉·奧爾本,油畫《高地》

時間退回50年前的普法戰爭,德國人用克虜伯大炮轟得法國人節節敗退,割地賠款。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最終完成。

巴黎和平會議開幕日期、地點和50年前德國人蹂虐法國的日期和地點相同。這對於敵對雙方來說,都帶有點諷刺意義。

奧利維爾,油畫《法國總理像》

會議由被稱為「四大強國」的法國、英國、美國和義大利的領導人主導。

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他在有生之年曾兩次目睹德國入侵法國,老被德國人欺負,是他的心頭之痛。20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人被德國「欺負「得更慘!

英國首相是大衛·勞埃德·喬治。

威廉士,油畫《英國首相像》

美國總統是伍德羅·威爾遜,義大利總理是維託裡奧·伊曼紐爾·奧蘭多。

所有這些領導人都意識到公眾對和平的渴望,並讓那些被視為侵略者的人為戰爭付出代價。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復仇。600多萬盟軍軍事人員在衝突中喪生,妻子、母親、情人、兒女都感受到了親人缺失之痛。更不用說無數的平民死亡和戰爭遺留下來的大量傷員和社會問題。

奧利維爾,油畫《義大利總理像》

會議的成果是眾所周知的凡爾賽條約(有15章440條)籤署於1919年6月28日。這正式結束了盟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狀態。

威廉·奧爾本,油畫《巴黎和會》

事實上,在本會議上還籤署並產生了另外四項條約——聖日耳曼條約,諾伊利條約,特裡亞農條約和塞夫爾條約(後者由洛桑條約修訂而來)。這些條約使歐洲從字面上重新劃定,新的國家誕生。德國的軍隊受到限制,不允許有空軍、重炮、坦克、毒氣或軍事總參謀部。其100萬平方英裡的海外帝國被移交給新成立的國際聯盟。最重要的是,1921年賠償委員會命令德國支付約66億英鎊的賠償金。

奧利維爾,油畫《軍事代表會議》

另外,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會議的活動被藝術家們用油畫捕捉,並描繪出來,例如威廉·奧爾本和赫伯特·奧利維爾。

多虧了這些油畫,人們可以看到這次會議的規模和會上發生了什麼。

這幅赫伯特·奧利維爾的油畫作品《軍事代表會議》被巴黎沙龍授予銀獎。奧利維爾在巴黎和會上擔任非官方藝術家代表。

奧利維爾,油畫《巴黎和會籤約大廳》

奧利維爾於1952年去世,肖像畫家弗蘭克·索爾茲伯裡寫信向他致敬。在提到赫伯特·奧利維爾擔任皇家肖像畫家協會名譽秘書期間的工作時,他形容他胸襟寬廣,無所畏懼,經常鼓勵年輕藝術家。在索爾茲伯裡看來,奧利維爾取得了「藝術上和歷史上的巨大成就」。

油畫《轟炸機司令部》

索爾茲伯裡強調的奧利維爾的偉大作品之一,是1943年的油畫《轟炸機司令部》,油畫通過刻畫不同人物的形態襯託出戰前會議的緊張感。

1919年巴黎和平會議,形式上象徵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會議是列強戰後的分贓會議、報復會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立和平的會議。

他以肖像畫和風景畫而聞名,被稱為是威爾斯最有天賦的藝術家之一

~END~

相關焦點

  • 巴黎和會:一戰戰勝國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裡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
  • 一戰之後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
    這一年是1919年1月18日,這次聚會即為巴黎和會,於巴黎凡爾賽宮鏡廳召開。凡爾賽宮巴黎和會表面上看聲勢浩大,各國代表達到1000多人,但以英美法為首的實際操縱者去,卻打著各自的小算盤。儘管英國在戰爭中犧牲很多,但英國更希望長久發展,像法國一樣一刀切死只會引起德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更何況法國所提條件如果被滿足,那麼法國將一躍成為歐洲霸主,英國老牌殖民帝國的影響力必然下降,這與英國的利益發展不符。美國方面是一如既往地「聰明」。
  • 從巴黎和會到波茨坦會議:和平的曙光緣何成為新戰的開端?
    ——波茨坦會議中的西方代表戰爭與和平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戰爭結束之後,和平就將到來——這似乎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規律。但是二十世紀的歷史似乎打破了這條「鐵律」:1919年的巴黎和會本應是一戰後和平的開端,卻為更加慘烈的二戰埋下了伏筆;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同樣是為了結束二戰而召開,卻被認為帶來了冷戰的陰霾。和平的曙光緣何成為新戰的開端?本文即是以此入手,與讀者一起來探討這其中的緣由。
  • 「二戰風雲3」各懷鬼胎的巴黎和會三巨頭
    從名義上來看,巴黎和會是在一戰中獲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達成合約而召開的。其目的是想通過各國的協商來達成世界和平。參與這個會議國家共有27個,但事實上操縱會議的國家只有三個,那就是被稱之為三巨頭的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
  • 近代世界史大事件——巴黎和會
    【簡介】巴黎和會,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會議標榜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
  • 巴黎和會
    他在議會上那番聲嘶力竭的演講曾震撼了整個法國與歐洲:「我的座右銘是:到處都是戰爭,對內政策是為了戰爭,對外政策是為了戰爭。我要繼續進行戰爭並將它繼續進行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分鐘。」克列孟梭這種強烈的仇德情緒,在法國人中間有相當的代表性,並被帶到了1919年1月在巴黎開始的協約國對德締結和約會議上。和會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鏡廳進行,這是法國人刻意安排的。
  • 電影 | 《我的1919》
    巴黎和會召開於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是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
  • 一場赤裸裸的分贓大會
    這裡是好奇挖掘組曠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這場戰爭打的稀裡糊塗,結束的也稀裡糊塗。十月革命使得俄國退出戰爭,按說協約國這邊實力受損,會更有利於同盟國那邊。協約國對德國締結和約的會議將在巴黎召開,克裡孟梭要將法國失去的都拿回來,還要狠狠地懲罰德國,讓他們永遠爬不起來!1919年1月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這是法國反過來羞辱德國的第一步。當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為德皇,現在灰溜溜的德國則再次接受戰勝國們的「審判」。
  • 巴黎和會是否引發戰爭
    提起1919年巴黎和會,可謂二十世紀歷史的斷層線,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著不同評價。一般人們的印象好像只有凡爾賽對德條約,事實上,有不少國家捲入這場會議;更重要是,在厭戰的集體情緒之下,這場會議試圖塑造新的國際秩序。 在1919年,巴黎是世界的首都,不同國家各色人等雲集於此,據悉,參加國家有27個,與會的各國正式代表過千人。
  • 90 凡-華體系下的和平
    考點: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凡爾賽體系的影響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表明(  )  A.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係格局被打破  B.一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新秩序確立  C.美國攫取了世界霸權  D.國際聯盟成為維護和平的主要力量 【答案】B 【解析】   一戰後為建立新的國際關係體系而召開巴黎和會,會上美國的爭霸計劃落空
  • 2019中考:巴黎和會那些事兒
    2019年是巴黎和會100周年紀念日。那麼巴黎和會召開的目的的是什麼?巴黎和會的結果怎麼樣?產生了什麼歷史影響?巴黎和會有多少國家參加呢?
  • 一戰結束百年︱朱康:魯迅·康德·威爾遜——走向永久和平
    1918年4月,當「一戰」還在進行之中,魯迅在其弟弟周作人的介紹與評述之下開始對這部作品的閱讀;1919年8月,在「一戰」結束九個月之後,魯迅開始在《國民公報》連載這部作品的譯文。在寫於1919年8月、發表於1920年1月(《新青年》第七卷第二號)的《〈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中,魯迅宣稱:《新青年》四卷五號裡面,周起明曾說起《一個青年的夢》。
  • 將和平會議的地點選在巴黎,體現出法國重新獲得歐洲強國這一地位
    將和平會議的地點選在巴黎,體現出法國重新獲得了歐洲強國這一地位。和談唯一可能的另一個地點是維也納,那裡是1815年條約的籤署地,但是維也納被英國人否決了,因為自從克裡米亞戰爭開始以來,英國人就一直對奧地利人外交努力的真實意圖疑慮重重。
  • 代頓協議: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25年的和平
    (© Darko Bandic/AP Images)25年前,美國談判人員通過斡旋達成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和平協議,結束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3年半的戰爭。1997年,美國前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在協議籤署17個月後表示,「代頓和平協議是美國外交的一項主要成果,協議的主要原則將繼續為我們提供指導。」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沃倫·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在代頓主持和平會議,歐洲和俄羅斯領導人也出席了會議。
  • 凡爾賽條約一百年:不穩固的和平與希特勒崛起
    這位由革命產生的德意志帝國總理認為,在巴黎和會上達成的停戰協議不能接受。1918年11月9日在柏林宣布了共和國誕生的謝德曼由此集中表達了德國國內的普遍情緒。事實證明,這一和平協定使新生的德國民主制政體舉步維艱。
  • 宅在家裡看名著:巴黎聖母院、戰爭與和平、日瓦戈醫生
    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早就心嚮往之。大學時代只是看了個「開頭」就放下了,這一放就放了30多年。電影《巴黎聖母院》精準把握了原著的精髓,人物形象鮮明,無論是艾斯米拉達,卡西莫多,還是副主教克羅德,弓箭隊隊長菲比斯,都栩栩如生。尤其是外表醜陋內心善良的卡西莫多,令人久久難忘。
  • 《春秋左傳》:戰爭與和平
    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悼公元年(公元前454年)共268年的歷史。西漢時,為《春秋》立官學,列為儒家「五經」之一。春秋時期,周王朝開始衰落,諸侯爭霸,外敵入侵,幾乎年年都有戰爭,甚至有時一年幾次。只是著名的戰役就有很多,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