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史大事件——巴黎和會

2021-02-13 知識學酷

【簡介】

巴黎和會,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會議標榜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時間】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

【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宮

【性質】討論戰後問題的會議,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參與國】英,法,美,意,日等32個國家,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

參加巴黎和會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希 臘、瓜地馬拉、中國、泰國、海地、沙烏地阿拉伯、宏都拉斯、賴比瑞亞、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27個獨立國家,還有英國的自治的領地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裡孟梭、義大利總理奧蘭多。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

【主要目的】解決戰爭問題,處置德國

但各國各懷鬼胎: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儘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儘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結果】籤訂《凡爾賽和約》,成立國聯

1919年4月28日《國聯盟約》在巴黎和會上通過,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國際聯盟盟約》生效後國際聯盟才成立。

和會最終籤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蘇維埃俄國等戰敗國及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局限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後各國的矛盾

為了協調各國在亞太地區的未解決矛盾,才又有了兩年後的華盛頓會議。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回山東權益。

在巴黎和會上,年輕的中國代表、著名的外交官顧維均向帝國主義列強提出廢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七項條件。

但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結,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又奉行對外妥協的賣國政策,帝國主義根本不理睬中國人民的正當要求,無視中國的主權和作為戰勝國的權利,竟無理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各種特權,全部讓給日本,至於日本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二十一條」,又藉口不在會議的討論範圍之內而置之不理。

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無理決定,極大地震怒了中國人民,也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吹響了反帝愛國的戰鬥號角,「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吼聲傳遍全國,五四運動爆發!

【評價】

巴黎和會在協調一戰參戰戰勝國家之間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強權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好各國的爭議,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戰勝國的利益,無論戰勝國與戰敗國,還是在戰勝國之間,他們之間的矛盾仍然未徹底解決,並且埋下了戰爭的種子。陸軍的福熙元帥在聽到和會籤訂的和約內容後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元帥的預言驚人的準確,因為德國正式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在20年後的1939年。

相關焦點

  • 近代世界史大事件——俄國十月革命
    它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了開端。4日,布爾什維克領導五十多萬工人、士兵和喀琅施塔得水兵舉行和平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調兵鎮壓,死傷四萬餘人,並封閉《真理報》,解散赤衛隊,搜捕列寧,布爾什維克被迫轉入地下。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
  • 專家學者研討「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
    與會學者指出,所謂大變局是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的調整,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革命性的變化,世界經濟中心正在加快自西向東位移,還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正在重塑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全球治理話語權越來越向發展中國家傾斜。
  • 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世界史》出版
    おもな著書に『興亡の世界史05 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國』(講談社)、『ウイグル=マニ教史の研究』(大阪大學文學部紀要)、『東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名古屋大學出版會)、編著書に『中央アジア出土文物論叢』(朋友書店)、『ソグドからウイグルへ――シルクロード東部の民族と文化の交流』(汲古書院)ほか。かつて、「歴史」を必要としたのは権力者だった。
  • 王興 | 從「西洋史」到「世界史」:中國世界史學科的演變
    「世界史」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含義, 主要指的是除中國以外的世界歷史, 實際上就是「外國史」。近代中國學人對「世界史」的稱謂, 大致經歷了從諸如萬世史、萬國史、泰西史、西洋史等直到今天通用的世界史。從「西洋史」到「世界史」的稱謂變化, 及隱含其中的中國學者對世界史學科的不同認識, 既反映了中國的世界史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 也說明了近現代中國史學不斷走向世界的學術視野。
  • 九個日本頂尖教授,寫了部有野心的世界史,白巖松羅振宇讀完都推薦
    在此意義上,也希望會讓讀者感受到區別於西方人歷史視角的,全新的世界歷史。它以帝國為錨點,橫向連接各個地區,構建出全球歷史的四維圖景,從更大的格局講述世界的歷史。在此意義,它是一部很新、很有野心的世界史——從東方視角看各大帝國的興亡。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而本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可以算是這波風潮下的首部成果。廣大的中國讀者群也得以一窺這位日本史家對於世界史的另類思考與觀點。  本書的日文原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日文初版於1992年發行,1999年再版。
  • 興亡的世界史(共21冊·臺版繁體)
    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05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06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騎馬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07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08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09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中世紀城市如何展開空間美學和歷史
  • 2016世界史真題匯總版_考研真題解析_考研幫(kaoyan.com)
    【摘要】本文是考研幫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6年世界史各高校真題匯總版,歡迎16年的童鞋參加論壇發起的回憶真題,傳遞愛心的活動。世界史"的異同   ▶陝西師範大學   名詞解釋:   羅塞塔石碑,隸農,凡爾登條約,孟德斯鳩,光榮革命,"教隨國定"原則,凱末爾主義,六·五戰爭,非洲統一組織   簡答:   1.明治維新的內容影響   2.西歐原始工業及影響   3.史達林模式的特點   4.梭倫改革內容及影響
  • 大陸、海洋與帝國 全球視野下的世界史
    中國學者寫世界史,寫作細節不夠,使得在對普通讀者的吸引力方面、展現所研究對象的感染力方面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套書的優點,也是體現日本學者一貫的學術思想,就是很細。細節會把觀點表述得特別清楚,我下面會舉幾個例子。第三個特點,日本學者寫的世界史,是不是特別有意識寫日本人的觀點?我讀這九本書的感覺,它是一個很開放的態度,不一定很刻意。
  • 從茶葉,到巴黎和會
    在福建,茶葉也被讀成tui和tey。因此,當年那些聽信了福建小妹的外國茶商,也會跟著把茶讀成tea,回去教育本國人民。傳播途徑的不同,也就使得全球對茶的發音涇渭分明。這場1918年秋季爆發的全球流感,導致了全球約10億人感染,5000萬以上的人口因此喪命,可以說是近代人類最慘痛的一次教訓了,連同時爆發的一戰都沒死那麼多人。可是這口鍋,就被無辜的西班牙人永遠背上了。
  • 2020年有哪些世界史好書值得期待?
    這些年陸續出版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人類簡史》《絲綢之路》等現象級單品,以及甲骨文叢書,汗青堂叢書等世界史主題叢書在讀者中樹立起品牌和口碑,引起了學界、文化界、媒體和讀書人的高度關注,國內出現了不少主要以產出世界史為主的出版機構或品牌,都是這股熱潮的佐證。
  • 「成吉思大交換」與作為「前世界史」的蒙古史
    更重要的是,這種具有顛覆性的蒙古-世界史敘事模式是對歐洲世界史敘述模式的反應,是亞洲學者重建自己話語體系的嘗試。這種象徵在近現代仍然有著相當的影響,且不論影視文學作品中的「蒙古人」,成吉思汗更是被確立為蒙古國、內蒙古甚至哈薩克斯坦等地區的祖先,也成為近代蒙古族凝聚的最重要象徵。  第二部分作者著重闡釋了「成吉思大交換」的概念,認為蒙古人主要在貿易、戰爭、行政、宗教、疾病、人口、文化交流等七個方面開啟了「前世界史」的全球化時代。
  • 論著選刊|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就算兩者都是建立在中國型的「正統」思想上,但東西方的「天命」相互對立,就好像水和油無法相容一般。在日本高中世界史的教材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矛盾。將東西洋各自呈現縱向的脈絡橫切之後相互堆疊,無論對教學的人或是學習的人而言,都是不合邏輯的事情。我聽說很多日本高中老師在教西洋史的時候,會從世界史的教科書中取西洋史的部分,等到教東洋史的時候再取東洋史的部分,將東西洋史分開教授。
  • 蒙古西徵是近代歐洲崛起的奠基石
    西方學界普遍認為,蒙古西徵是「一場東方野蠻人的禍亂」,給歐洲帶去了無窮的殺戮和破壞。當然,西方少數學者對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有高度評價,但這只是少數觀點,西方普遍否定蒙古帝國。蒙古西徵果真如同蝗蟲過境,給歐洲帶去了無盡的災難?對此,中國學者回復一針見血:歐洲賺了大便宜,蒙古西徵他非但不是野蠻人,而且還為歐洲帶去了高度發達的文明,是近代歐洲崛起的奠基石!歐洲此後開始騰飛,至少有兩點可以說明!
  • 講座︱王晴佳:海洋史如何成為世界史?
    但是從他寫作第一本書的時候,蘭克的志趣其實不單單是為了寫作一部國別史,他寫拉丁和條頓等民族,是為了早期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對比研究。後來他的研究基本上也比較側重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所以到他晚年的時候,80歲以後的他,又開始寫世界史,因為他考慮的不單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而是國家之間的競爭、互動如何推動歷史的發展。
  • 每日一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學制改革,將東洋史與西洋史合併,出現了「世界史」這個科目。但事實上,將東西洋史合併是一個無理的要求。就算兩者都是建立在中國型的「正統」思想上,但東西方的「天命」相互對立,就好像水和油無法相容一般。在日本高中世界史的教材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矛盾。將東西洋各自呈現縱向的脈絡橫切之後相互堆疊,無論對教學的人或是學習的人而言,都是不合邏輯的事情。
  • 從小熟讀世界史的孩子,眼界、格局和氣質遠超同齡人
    有些省市高考改革後,高考選考科目模由「3+3」轉向「3+1+2」,物理和歷史成為僅次於語數外的首選科目,必選其一。這種新形勢下,選擇歷史科目的競爭人數會增加;考查知識難度將會加大;歷史將成為拉開分數的重要學科!孩子學歷史,不僅僅是局限於考試成績,熟讀歷史的孩子,課外知識豐富,肚子裡有用不完的典故和作文素材,寫起作文能引經據典,語文功底和寫作水平定能勝人一籌。
  • 巴黎和會
    四十八年後的同一天,即1月18日的巴黎和會開幕式上,法國總統傲慢地說:「四十八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國就出生在這個大廳裡。由於它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巴黎和會時間長達近半年,參加會議的是戰勝國協約集團的二十七個國家,但在會上唱主角的是英、美、法、意、日五個大國,從頭到底操縱會議的則是法、英、美三家。
  • 蔡孟翰:宮崎市定史學:世界史中的中國史
    換句話說,這就是1976年出版的《亞洲史論考·上卷》,無法容易讓讀者清楚理解宮崎市定的亞洲史觀與世界史觀。宮崎市定別出心裁,認定直到近七八百年,西亞在人類歷史上,一直處於軸心的地位,一直比東亞與歐洲提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其三,宮崎世界史,與其說以歐洲歷史發展類型為準,不如說主要以西亞歷史發展形態為準繩。
  • 那些從小就開始學世界史的孩子,眼界、格局和氣質遠超同齡人
    可遺憾的是,學校的文化課中,世界歷史的地位沒有其它課程搞,不少老師和學生並不重視,這會讓人誤以為,世界歷史,可學也不可學。不過,孩子學點世界史,可以了解過去,知道自己來自哪裡,明白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從而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