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巴黎和會,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會議標榜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時間】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
【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宮
【性質】討論戰後問題的會議,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參與國】英,法,美,意,日等32個國家,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
參加巴黎和會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希 臘、瓜地馬拉、中國、泰國、海地、沙烏地阿拉伯、宏都拉斯、賴比瑞亞、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27個獨立國家,還有英國的自治的領地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裡孟梭、義大利總理奧蘭多。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
【主要目的】解決戰爭問題,處置德國
但各國各懷鬼胎: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儘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儘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結果】籤訂《凡爾賽和約》,成立國聯
1919年4月28日《國聯盟約》在巴黎和會上通過,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國際聯盟盟約》生效後國際聯盟才成立。
和會最終籤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籤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蘇維埃俄國等戰敗國及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局限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後各國的矛盾
為了協調各國在亞太地區的未解決矛盾,才又有了兩年後的華盛頓會議。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回山東權益。
在巴黎和會上,年輕的中國代表、著名的外交官顧維均向帝國主義列強提出廢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七項條件。
但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結,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又奉行對外妥協的賣國政策,帝國主義根本不理睬中國人民的正當要求,無視中國的主權和作為戰勝國的權利,竟無理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各種特權,全部讓給日本,至於日本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二十一條」,又藉口不在會議的討論範圍之內而置之不理。
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無理決定,極大地震怒了中國人民,也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吹響了反帝愛國的戰鬥號角,「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吼聲傳遍全國,五四運動爆發!
【評價】
巴黎和會在協調一戰參戰戰勝國家之間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強權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好各國的爭議,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戰勝國的利益,無論戰勝國與戰敗國,還是在戰勝國之間,他們之間的矛盾仍然未徹底解決,並且埋下了戰爭的種子。陸軍的福熙元帥在聽到和會籤訂的和約內容後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元帥的預言驚人的準確,因為德國正式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在20年後的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