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早點睡覺,不準熬夜啊!聽到了沒有?如果你還不乖不聽話,怪叔叔就要來你家,把你給抓走,」
「小朋友,不要再挑食了,叫你吃肉就吃肉,叫你吃蔬菜就吃蔬菜,如果你敢挑食,我就到你家餵你吃!」
當一個孩子聽著如此低沉的男人的聲音說著這段話,再看到這個人搖頭晃腦,猙獰的臉孔的時候,怎麼可能不會被嚇到?
這個視頻是93年出生的小夥子駱青君特意錄製的,因為他長得比較粗狂,有一回朋友家的女兒不肯睡覺,就拜託他錄一段視頻嚇唬小女孩。
小女孩被駱青君的樣子和聲音嚇壞了,捂著眼睛不敢看,直接被嚇到嚎啕大哭,哭著哭著就累到睡著了,而父母卻以為這都是駱青君的功勞。
而駱青君的「名聲」也打響了,陸續有父母來找他錄此類視頻,視頻內容都是勸孩子睡覺、吃飯、吃藥、好好寫作業等。
孩子們看似在這些恐嚇視頻的威懾下,變得乖巧了,但有網友評論指出:「嚇唬小孩的都有病」,的確如此,父母不應該這麼做。
父母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不懂得追根溯源,卻只想簡單粗暴地用嚇唬的方式,逼迫孩子乖乖就範,說到底就是偷懶甚至是不負責任。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說,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裡沒有交換、沒有恐嚇,也沒有威脅。
孩子不乖不聽話原本是天性,但是父母用恐嚇和威脅的方式,只是讓孩子表面上臣服於父母的權威,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2】
被恐嚇的孩子有多傷心?
前幾日晚上,江蘇南京一位一年級的男生,手裡拿著一張英語試卷,哭哭啼啼地走進派出所,跟民警叔叔說自己念不出來英語單詞。
原來,男孩的媽媽看男孩一直不會念,就威脅他說:「再不會,就把你送到派出所!」結果男孩還真的被媽媽親自送來了!
民警叔叔一邊耐心地教男孩念英語,一邊對男孩媽媽進行了勸導,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將男孩帶回了家。
有網友毫不留情地評論說:「家長有病吧?」雖然話不好聽,但是這樣破壞警察叔叔的形象,並以此恐嚇孩子的做法,實在是得不償失。
比起用警察叔叔和醫生護士來恐嚇孩子,還有些父母用鬼怪形象嚇唬孩子,我堂弟小時候就是這樣被二嬸嚇唬到晚上不敢睡覺的。
堂弟是個調皮的男孩子,每天上房揭瓦下河摸魚,免不了經常被二嬸揍,關鍵是二嬸一邊揍堂弟,還一邊說:「你要再這麼犯嫌,小心閻王爺來抓你!」
二嬸說的多了,再加上堂弟也聽過鬼怪的故事,於是就覺得閻王爺蹲在他的床底下,晚上瞪大眼睛不敢睡覺,即使睡著了也噩夢連連。
父母看似為了教育孩子,但其實這種威脅和恐嚇,帶給孩子的傷害確實長期的,有些孩子真的會因此變得沉悶自卑,更有可能導致一蹶不振。
《聖經》中有句話說,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
即使不能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成長環境,父母也不要讓孩子整日活在恐懼中,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怖感覺,會讓孩子的人生無所適從。
【3】
請父母一定不要再恐嚇孩子了。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和同事找來了9個月大的寶寶艾伯特進行心理實驗,他們讓艾伯特撫摸一隻小白鼠,研究人員卻通過敲打鐵棒製造出來巨大的響聲,艾伯特當即被嚇哭。
以後每一次艾伯特撫摸小白鼠時,都會聽到可怕的巨響,後來艾伯特由於過度驚嚇,哭到幾乎昏迷,再也不願意靠近任何毛茸茸的東西,而艾伯特6歲那年就去世了。
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恐嚇孩子的行為,遠比這種巨響帶給孩子的傷害更深,想要讓孩子更健康地長大,一定不要再嚇孩子了。
首先,停止言語和行為上的恐嚇。
「你再不聽話,我就讓護士阿姨給你扎針!」並且真的帶著孩子去醫院,這種言語加上行為上的恐嚇,除了嚇得孩子哇哇大哭外,只是讓孩子表面上聽話而已。
當孩子不肯吃飯或者不肯寫作業時,父母一定不要情緒激動,而是應該冷靜地跟孩子對話,詢問孩子原因,如果孩子言之有理,父母就要採取適當的解決方法。
父母越是給孩子說話的權利,孩子越是得到尊重,那麼越不會無理取鬧,父母當然也就越不會恐嚇威脅孩子了,這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
其次,反省自己是否恐嚇過孩子?
德國詩人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當孩子出現瑟瑟發抖或者恐懼畏縮的表現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反省是不是自己恐嚇過孩子?如果真的如此,要儘快跟孩子道歉。
告訴孩子父母這麼說不對,讓孩子不要害怕,父母是永遠愛孩子的,只要一起努力,就能解決問題,並跟孩子承諾以後不會這麼做了。
第三,儘量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父母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會對孩子出言恐嚇,而這個時候父母的情緒必然是激動而難以自控的。
這種時候說出什麼話來,父母自己都難以把握,所以當父母發現自己要發火的時候,先離開孩子身邊,讓情緒先穩定下來,才能保證不會口不擇言。
正如拿破崙所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父母教育孩子的首要條件是要先穩定情緒,不讓情緒控制理智。
【4】
給孩子創造沒有恐嚇的世界。
教育學者王人平說,比扮壞人嚇唬孩子的叔叔更恐怖的是,評論中很多父母認為嚇唬孩子很正常,誰小時候沒被嚇唬過。
通過給孩子製造恐懼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不是育人,是馴獸。這種無視孩子感受、尊嚴和心理需求的行為對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傷害極大,真的會留下一生的陰影。
父母是引領孩子成長的守護者,不應該是帶給孩子無窮無盡傷害的人,但願那些經常恐嚇孩子的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我最近也在煩惱,上五年級的兒子即將進入叛逆期,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寫作業心不在焉,考試成績也沒有提高。
我對他要求稍微嚴格一點,他就跟沒聽到一樣,我有時候氣急了會說:「你聽到沒有?再聽不到我要揪你耳朵了!」
我這樣說也屬於對兒子的一種恐嚇吧,他聽到會下意識地縮一下脖子,然後就能乖乖地認真寫一會兒作業,但是過一陣又故態復萌。
微博上看到一個總結出來的「家庭教育中的十戒」,其中一個就是「不要恐嚇孩子」,因為恐嚇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一種恐懼心理。
期待父母們不僅不要在語言上恐嚇孩子,更不要在行動上恐嚇孩子,才能讓孩子在平穩安定的環境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