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吼著「教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23 盆栽交流集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體力,智力,道德品質以及個性特徵的成長與發展有巨大影響,錯誤的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孩子不能夠健康積極地成長。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孩子的模仿學習對象,不論這個學習對象的行為是否值得學習,喜歡「吼」式教育的家庭很有可能下一代也是這樣,就像是家族輪迴,覺得父母冥頑不化的孩子到了自己成為父母,很有可能自己也成為了自己口中「冥頑不化」的父母,執行兒時所受的語言暴力。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

01

前天和其他媽媽聊天,說起她前陣子對女兒發了火,這件事讓她一直耿耿於懷。大女兒性格偏內向,學校裡也沒交到什麼朋友,前陣子媽媽正在大聲訓斥小女兒。一旁的姐姐看到了,鼓起勇氣說道:「媽媽,我就是這樣被你從小吼到大的,難道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你這樣發火真的很可怕,讓我變得很膽小。」

後來這位媽媽又看到了大女兒寫的作文《勇敢的種子在心田長大》,文章談到了自己性格內向的原因,但是字裡行間對造成這一原因的媽媽並沒有怨恨,滿滿的都是包容與愛護,不管媽媽再怎麼兇,在女兒的眼裡,媽媽都是值得自己無條件去愛,去偏袒的。

作文裡寫道,小時候住在高樓,一往下看就害怕,爸爸媽媽又忙著工作很少能帶我去玩,一個人在家裡也沒什麼機會和其他小朋友玩。

上了幼兒園,不知道該怎麼交朋友,怕被人欺負,只好自己和自己玩。還有一次參加我要上春晚的活動,第一次上臺詩歌朗誦,本來和媽媽約定好,一起上臺,但工作人員說,還是讓孩子自己上吧!媽媽也應聲,就自顧自的讓孩子一個人上臺。

文中寫出了孩子當時的害怕,她想要依賴媽媽,想要抱緊媽媽。

看完女兒的作文,媽媽的心中無限感慨。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想要用大風把衣服從行人身上吹下來,但是為了抵禦寒風的侵襲,行人都把衣服裹得緊緊的。

到了南風了,它選擇徐徐吹動,頓時天氣就變溫暖了,身體溫暖,開始流汗的人,開始解開衣扣,脫下了大衣,這場比試是南風的勝利。

「南風效應」在處理親子關係時也同樣適用,教育孩子應該用南風徐徐吹動的「柔」而非北風寒風凜冽的「剛」。

02

父母在「吼孩子」時要怎麼做呢?

01

一小時對話

沒有哪個父母想要吼孩子,每個父母都是知道吼孩子並不是一件優秀的教育方式,也都是希望能夠控制好自己脾氣的,在控制脾氣這件事上,往往父親能夠做的很好,而媽媽,尤其是全職媽媽就比較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全職媽媽由於和孩子相處過多,導致難以長時間保持冷靜和平穩的心態去和孩子交流,所以媽媽們要不但要學會和孩子對話,還要學會和自己對話,每天花個一個小時,給點時間自我調節,對自己溫柔以待,那也就能夠對孩子溫柔以待了。

02

換一種表達方式

在和孩子溝通時,應該用一種雙方平等的態度而非命令式的語氣,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等地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

「再不去寫作業,以後別想玩了!」即便是再怎麼反覆強調,孩子如果沒有理解為什麼不能先玩了再去做作業,這種怒氣在孩子看來只像是亂發脾氣。

把句式改一下,換成「媽媽今天有點累,今天的安排就交給你了,早點把作業做完再去玩吧」這種商量式的語氣,孩子就能夠感受到尊重,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03

道歉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可能實在控制不住脾氣,吼完孩子又馬上後悔了,這是作為父母就應該及時道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可能有父母覺得礙於面子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有點難,不知道怎麼開口,但是道歉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看過國外一位爸爸的育兒視頻,他剛剛吼完孩子,冷靜下來之後,走到臉上還掛著淚珠的兒子旁,輕輕的蹲下:「我剛才是不是很兇?超兇?」還帶點哽咽的兒子不明所以的點點頭,爸爸繼續說道:「那你可不可以讓我看看我剛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模仿一下」。

小孩子總是來得快去的也快,聽到爸爸這麼說,孩子興致勃勃的表演了爸爸剛才勃然大怒的表情,爸爸溫柔的對兒子說:「這看起來可真是不怎麼樣,我下次不會這樣了。」

孩子破涕為笑,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他們總是無條件的愛著爸爸媽媽,所以父母更應該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相關焦點

  •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答案太驚人!
    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吼自己的孩子。 就如同我們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樣,我們也在頑固不化地對下一代執行小時候受到的語言暴力。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
  •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由於離異家庭環境所影響,許多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缺少父母雙方的關愛,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缺少關愛,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做出異於常人的行為,所以現在「問題少年」也日漸增多,而其中離異家庭的孩子所佔比例遠遠高於普通家庭。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 「怎麼這麼笨」那些經常被嚴厲批評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你············」有多少家長都曾這樣批評過孩子。更有甚者,對孩子進行謾罵和體罰來達到讓孩子行為規範的目的。導致很多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不願與父母接近更不願與父母分享心事。如果您也曾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建議您看看我的這篇文章。
  • 父母經常當孩子面換衣服,孩子長大會怎麼樣?家長要注意了
    父母經常當孩子面換衣服,孩子長大會怎麼樣?家長要注意了這是在現實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很多家長在回到家後,習慣性的就會把衣服脫掉,換上自己居家的服飾,基本都是從來不避諱孩子,只有在孩子長大成人了,家長才會去注意這個問題,這樣的生活現狀,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呢?
  • 「快樂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快樂教育」是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父母通過適合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不易和快樂、玩樂時間的不易和快樂、父母陪伴的溫馨和快樂,這樣才是讓真的「快樂教育」。 有人說,孩子在「快樂教育」下都能考上985,那麼家長給孩子多一些壓力,孩子不知道優秀成什麼樣子呢! 真的是這樣嗎?
  • 媽媽半夜訓斥孩子,鄰居差點報警!經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會怎麼樣
    教育孩子時最怕的是家長的自以為,自以為吼兩句沒事,別人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 根本原因在於孩子被吼叫時造成的創傷有滯後性,不會立即表現出來。成年人的一些性格缺陷,其實就跟小時候的遭遇有關。 那些經常對著孩子吼叫的家長,除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外,就是不知道吼叫孩子的危害。
  • 孩子越長大越愛頂嘴?父母莫要批評孩子,學好這幾招不信你搞不定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小孩子都有愛和大人頂嘴的毛病,要麼就是故意和大人抬槓,要麼就是因為某件事情自己不滿意,甚至還有些孩子確實是口才好,才喜歡和大人頂嘴。小孩子愛頂嘴,面對這些情況,家長也經常會感到無奈,甚至會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來教育孩子。
  • 那些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好不容易回到家了,接著被爸爸打,被媽媽打,甚至也經常被姐姐打。現在想想,後來我能當運動員,這與父親不懈的追我、打我是密不可分的。小時候挨打多的孩子,通常都會被打通任督二脈,所以長大後,也大都很有出息。3母親也經常打我。
  • 孩子靦腆怕生,經常陷入社交風暴,父母應該如何解救孩子呢?
    後來小王當場跟親戚解釋,歡歡這孩子有點怕生,不習慣在這麼多人面前講話,於是就把歡歡抱去一邊了。 3.經常受到父母責罵的孩子 在生活中經常受到父母責罵的孩子,會比同齡人表現的更容易害羞,
  • 教育孩子,實質是一場父母的修行,最後成才與否與父母息息相關
    總有父母喜歡把孩子的失敗,推拖到孩子自己身上。而大部分的孩子,全都責怪自己的失敗是因為家長的教育。那麼孩子的失敗到底應該怪誰呢?至少有90%的部分要怪家長。孩子從小時候,1-36個月時什麼都不懂,而偏偏這個時期是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大,最潛移默化的時候。而之後孩子的行為習慣,也都是經過了家長的耳濡目染。大部分的原因其實都在父母。有家長說:「難道孩子自己決定交什麼朋友,在社會上遭受到什麼事情,也都要怪父母嗎?」沒錯,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
  • 幼兒的性格養成來自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應謹言慎行
    孩子的性格養成和什麼有關父母的教育父母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父母習慣有的口頭禪或者是行為習慣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當然最多的還是父母的教育和父母的評價,這個對於孩子幼小的心靈是有很大影響的,和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很大關係。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
  • 孩子不合群,經常自己玩,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認識新朋友呢?
    當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時候孩子就已經面臨一個轉型期,那就是從只在家中和父母玩鬧的孩子要學會怎麼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有的孩子天生就大大咧咧的這個轉型期完全不用父母操心就能過度的很好,有些孩子膽子比較小,在剛剛進入幼兒園時候就會迷茫不知所措,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就要多多有耐心幫助孩子儘快的融入幼兒園生活當中。
  • 那些放養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但是,即便有這麼多活生生的例子,我們仍然不敢讓孩子虛度光陰。這些故事都不太感動,家長們更喜歡虎爸虎媽嚴加管教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孩子終於成才,並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對父母感激涕零這樣的感動中國的中華好故事,比如朗朗的故事。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有一個絕活,他們幾乎能夠在任何場所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滔滔不絕地教育孩子。說好聽是教育,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隨時隨地進行教訓。尤其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一邊訓斥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一邊又補充自己為了孩子這個為了孩子那個多麼多麼辛苦。
  • 90後小夥錄嚇唬孩子視頻:被嚇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看似為了教育孩子,但其實這種威脅和恐嚇,帶給孩子的傷害確實長期的,有些孩子真的會因此變得沉悶自卑,更有可能導致一蹶不振。《聖經》中有句話說,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以後每一次艾伯特撫摸小白鼠時,都會聽到可怕的巨響,後來艾伯特由於過度驚嚇,哭到幾乎昏迷,再也不願意靠近任何毛茸茸的東西,而艾伯特6歲那年就去世了。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恐嚇孩子的行為,遠比這種巨響帶給孩子的傷害更深,想要讓孩子更健康地長大,一定不要再嚇孩子了。
  • 父母離婚,孩子到底過得怎麼樣?不同年齡有不同感受,父母要知道
    父母離婚後,孩子到底過得怎麼樣?學齡前兒孩子的不同感受,他們不會表達,但是父母卻一定要知道。不管是父母可能會選擇再次走進婚姻,孩子表面上看有了一個完整的新家,還是一直帶著孩子獨自生活,孩子的性格培養當中總是有缺失的那一部分。
  • 那些咬指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心理學認為,最初孩子用咬指甲來緩解壓力,經過父母強烈的提醒和制止,咬指甲行為反而會被強化,並保留下來,變成用來釋放情緒的固定行為,甚至愈演愈烈,變本加厲。如果想盡辦法,拼命制止也沒能改變孩子,你白費力氣,孩子還要遭罪,說明思路和方法都有誤。因此,面對孩子咬指甲,父母的處理很關鍵。
  • 經常被爸媽吼的孩子,容易有這3個性格缺陷,父母應該早點知道
    夫婦信奉吼叫式教育,兒子卻越管越叛逆小劉媽媽最近對自家正處於叛逆期的兒子束手無策。根據小劉的敘述,她兒子打小就很淘氣,經常上躥下跳,稍微沒留意就會把自己弄到破皮甚至骨折。對此,一開始小劉夫婦還只是念叨幾句,後來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對於兒子一些行為便會呵斥,丈夫脾氣更爆,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會吼孩子。
  • 平行教育要求父母平等對待孩子
    三、不要混同家長與教練的身份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是教練或老師,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經常混同家長與教練這兩個身份,混同的結果,就可能分不清自己的行為究竟是在愛孩子,還是在教育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民事主體看待和對待,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不會用情感代替理智,就能排除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幹擾,在判斷孩子的言行是正確還是錯誤時,就會提高判斷的準確性,教育孩子就更有針對性,就能做到對事不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