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2020年6月改建中的吉林市電力賓館
在今天吉林市重慶街南段路東,坐落著吉林市電力賓館。這是一座中等規模的賓館,由於地處單行線路段,除九中上學放學有些喧囂之外,大多數時候,與臨近的吉林大街、天津街相比,顯得十分幽靜。然而時光倒流幾十年前,此處卻是一派緊張、繁忙的鬧市街景:自上世紀初開始,這裡就是吉林市管理電力供應的部門駐地,就在如今的電力賓館的位置,吉林市電力發展經歷了一段曲折而艱辛的發展歷程。
民國地圖中電燈廠的位置
經歷了兩百年的發展,晚清時候,吉林城迎來了近代化發展的凜凜長風。在當時,近代化發展主要體現在洋務派主導的近代工業發展上。所謂近代工業是以機器生產,以及大規模使用人力為組織形式。它的發展要求有近代能源供給與之匹配,發展的客觀需求讓煤電登上了歷史舞臺。
吉林城周邊煤炭資源豐富,具備發展煤電的先決條件。早在乾隆年間,吉林將軍和隆武就曾上疏清廷,請開煤礦代砍木為炊。嘉慶二十年(1779年),清廷批准了吉林將軍富俊的奏疏,允許吉林開採煤礦。到了光緒二十七年時,吉林周邊的煤炭正式開採和試採礦點增至21處,年產量2.3萬噸左右(《吉林市發展史略》)。充足的煤炭產量為發展煤電創造了條件。在1883年吉林機器局建廠時,就曾配套了汽輪發電機,以吉林地產煤炭為原料生產電力,供工廠內部使用。
吉林永衡電燈廠正門,取自《吉林舊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1月,吉林城籌建電燈廠,次年,集商股20萬元,採購德國西門子鍋爐2臺、發電機2臺,在省城東萊門外創立吉林寶華電燈公司。經過2年多的建設(中途因經費不足,由商辦改為官辦),宣統元年正月(1909年)正式投產運行。寶華電燈公司的投產發電,是吉林電力工業的開端,更為吉林百姓拉開了近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序幕。在當時,電力供應主要用於照明燈使用,這也是發電廠被叫做電燈廠的原因。為倡導新風尚,電燈在政府機關、學堂、軍營率先使用,街道路燈也由油燈改為電燈。而後,吉林城的商戶、居民也陸續開始拉線接電,使用了電燈照明。
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用電戶增加不斷升級,電燈廠的規模不斷擴大。到了1929年,工廠易名吉林電燈廠時,吉林城用電戶已增至5300多家。值得一提的是,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日本殖民勢力一直意欲染指東北的電力事業,但「因中方頑強競爭吃盡了苦頭」(《滿洲開發四十年史》)。儘管電燈廠擴建及輸配電投資較大,且運維成本較高。即便是在實施安裝收費、戶安電錶,計量收費後,所需資金仍顯捉襟見肘。為解決電燈廠經營過程中的資金問題,確保「電力國有」,電燈廠先後變更了幾個有「財力」的部門主管,卻始終未允外資介入(後劃歸永衡官銀錢號,廠名也在1916年改為永衡電燈廠)。
船型樓最初為誰揚帆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經濟領導權被日寇奪取。吉林永衡官銀錢號及附屬產業也在1932年6月劃歸偽滿洲中央銀行所有。1933年12月,修建長春至吉林22千伏輸電線路,接受南滿電氣株式會社長春供電所供電(《吉林市發展史略》)後,負責吉林城8216戶供電戶及35548盞路燈供電的吉林電燈廠停止發電,吉林電燈廠變為單純的供電單位。1934年,為了「尋求供應豐富而價廉的電力」,日偽當局決定將日方在中國東北控制的三個電業株式會社與奉天、新京、哈爾濱、吉林、齊齊哈爾、安東等六個電燈廠合併,組成偽滿洲電業株式會社。同年11月1日偽滿電業吉林支店在電燈廠舊址掛牌。
圖片右側為南馬路上的偽滿電業
1935年,在新修建的南大馬路東側,偽滿電業新建了一座高三層,建築面積1130平方米,造型似輪船一樣的新辦公樓。新式辦公樓之所以要建成輪船的樣子,不單純是為了美觀和洋氣,在一定程度上,它表達的是殖民者躊躇滿志的侵略野心。在日寇的險惡圖謀中,吉林的電力發展,將不再以簡單的照明為主,而是轉為由礦區大型火電站通過超高壓輸電網集中供電,促進耗電量大的重化學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修建豐滿水電站後,以偽滿電業株式會社為核心,形成高度集中的「水、火力並舉,發、輸電一元化」的最現代管理體系(《滿洲開發四十年史》)。殖民者們期待電力供應要如輪船一樣,在日偽的殖民建設中乘風破浪——建立一個所謂的新世界,讓未來更多殖民東北的日本人在中國人血肉架構起的「王道樂土」上,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安逸!
偽滿時期的著色舊照,右側為偽滿電業
偽滿時期,南馬路上的船型辦公樓借日偽當局的妖風,發展得可謂順風順水。越來越多的新建及劃歸輸電線路,使得偽滿電業吉林支店規模不斷擴大,在日偽電網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44千伏鬆化(豐滿至江北電氣化學)甲乙線建成,以及豐滿水電站2、7號機組發電並向撫順、瀋陽等地供電後,偽滿電業吉林支店的影響力被進一步加持——船型樓中,一眾日偽爪牙的黃粱美夢更是越做越大。
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偽滿電業宣告解體,代之以民國政府控制的吉林電力支局。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市的電力工業回到人民的懷抱。當時的吉林省政府委派王化普等二十幾位同志接管了吉林電業局。在近三年的迷航後,船型樓也再次找準了遠航的方向。
隨著新時期經濟建設的拓步前行,包括吉林熱電廠、豐滿電站、白山電站、紅石電站在內的火電水電發電企業,讓吉林電力工業發展如同跨上了騰飛的駿馬。一座座變電塔,一條條輸電線路,讓產自吉林的電力能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北各大城市。而重慶街上的船型樓在破浪而行後,也增大了自身的體量。
為滿足吉林電業局的生產生活需要。1950年,在船型樓南側,原滿鮮坑木株式會社舊址基礎上,新建了一座高二層,建築面積1077平方米的新樓。1979年繼續向南建設了一座高四層,建築面積876平方米的樓房。1983年,在第三棟樓的東端建成了高四層,建築面積1517平方米的樓房(以上數據取自《吉林市建築志》)。至80年代,在吉林市重慶街南端形成了4棟辦公樓組成的L型辦公樓群。
電力賓館,圖片取自《吉林供電志》
1990年,吉林市供電公司辦公大樓(現吉林市國家電網辦公樓)在吉林大街江場廣場東北角落成,重慶路的辦公樓群隨即面臨改造。改變最先發生在船型樓。在嘗試了一系列其他用途後,這座建於偽滿時期的樓房被拆除,應和著當時經濟發展熱潮中激增的住宿需求,改建為電力賓館。而後,電力賓館南側的臨街樓房也相繼被拆除改作民宅,吉林電業局在重慶街上的辦公樓群徹底改變了模樣。
吉林電業局南側拆改時的影像
從吉林電燈廠停止電力生產,轉為供電企業開始,近60年的時間裡,重慶街南端一直是吉林市電力工業發展的大本營。即便時光荏苒,物換星移,在如今這座賓館下仍埋藏著吉林城從近代走向現代的過程中,一段電力事業千滋百味的往事——有心酸也有激昂,有灰暗更不乏光輝!儘管時代的變遷不會任光輝永駐,而佇立於賓館前,探尋塵封往事,反倒會讓關於成敗得失最富價值的思索更加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