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戰爭,羅馬公投的後果,卻成了雅典和斯巴達的命運之戰

2020-12-10 騰訊網

有一件大事發生於公元前509年的羅馬。

富人和窮人,即貴族與平民,同樣存在於羅馬,這與雅典沒有什麼區別,他們構成了當時社會的兩大階級。

哪怕是到了今天,也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現在同樣稱呼那些窮困而疏於教育的人為貧民,把那些富有而注重氣派的人叫貴族。

在羅馬,起初只有富人才擁有選舉權,窮人是沒有的。不過,窮人後來也擁有選舉權了。然而,到了塔克文國王執政的時候,他認為選舉權不是窮人應該擁有的。

,公元前509年,塔克文下令剝奪了窮人的選舉權。窮人們拒絕接受這個命令,而且奮起反抗。最後,他們聯合起來將塔克文從羅馬城攆了出去,與雅典人趕走他們的國王如出一轍。所以,羅馬最後一位國王,就是那個被驅逐出去的塔克文。

羅馬人驅逐了塔克文國王,建立了共和政體,非常像現在的美國。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總統選舉制,也就是沒有總統。我想他們肯定是被政治獨裁的國王嚇怕了,所以才避免絕對領導者的出現,以免又重蹈覆轍。

因此,羅馬人每年會選舉兩個人共同管理國家,這兩個人被稱作「執政官」,起互相監督的作用。

或許,你會在一些公共建築物,或者紀念碑上看到一些裝飾和點綴的圖案,圖案就是由東棒組成的。當然,這些都是要你用心去發現的。布魯特斯就是第一任執政官中的一個,與另一個執政官相比,他的年紀稍大些,而且有兩個兒子。

一年之後,他與鄰國伊特魯裡亞人結為聯盟,準備對羅馬發起攻擊。羅馬與伊特魯裡亞中間隔著一條河,這條河叫「臺伯河」,河上有一座橋,他們隔橋相對。為了阻止伊特魯裡亞人過橋進攻羅馬,羅馬英雄賀雷修斯下令把這座橋砍斷,在之前的保衛羅馬的戰爭中,這位英雄已經獻出了一隻眼睛。

接下來,賀雷修斯孤身一人力擋群敵,直到這座橋徹底斷裂,砸入河中。在橋斷裂之際,穿著一身厚重鎧甲的賀雷修斯縱身跳入河中,開始奮力地往回遊。背對著伊特魯裡亞人的箭雨,忍受著厚實、笨重的鎧甲所帶來的下沉的力量,賀雷修斯終於遊了回去,而且沒受到一絲傷害。場上所有的戰士都被這眼前的一幕震住了,甚至連敵人都開始情不自禁地為他吶喊起來。後來,流傳了一首詩歌,名字叫做《橋上的賀雷修斯》,描述的就是賀雷修斯的英勇事跡。

賀雷修斯死後不久,羅馬又出現了一個叫作辛辛納圖斯的人,他也是一個很出色的人物。辛辛納圖斯住在臺伯河的邊上,是個擁有幾畝薄田的農民,很不起眼。但是由於他的仁德和聰慧,很多羅馬人都對他非常尊敬,非常信任。當時的羅馬局面緊張,時有被敵人攻擊的危險,因為誰都想找個藉口敲打敲打羅馬。所以,他們不得不推舉一名領導者,而辛辛納圖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人們便決定請他來擔任獨裁官。

在關鍵的時候羅馬人推舉出來的皇帝就叫獨裁官,這個人在危急時可以召集並領導軍隊,在萬分危急的時刻領導全國民眾也是非常可能的。,辛辛納圖斯將農活丟在一旁,立即召集一支隊伍,出城迎擊,把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大勝而歸。

整個事情從開始到結束還不到一天的時間,厲害吧?這樣速戰速決的戰鬥效率贏得了人們的一片讚揚。人們為此歡呼、吶喊,並誠邀辛辛納圖斯一直做他們的領袖,即便是在沒有戰爭的時候也要做他們的領袖。當時的人們是非常痛恨國王的,但是為了尋求辛辛納圖斯的統治,他們甚至不惜請他來做國王,只要辛辛納圖斯答應就可以。令人意外的是,辛辛納圖斯對這些並不是看重。平息了戰爭,他只想回到自己的茅草屋,守著自己的妻子,種那幾畝薄田。

或許,對別人來說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機會,但是對辛辛納圖斯來說,什麼將軍、國王,都沒有解甲歸田做農夫來得愜意。當時應該是公元前500年,雖然距離現在已經十分久遠了,但是辛辛納圖斯的事跡卻一直流傳,人們經常提及。

波斯的國王普魯士我們在之前就說過,曾經的巴比倫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都匍匐在了他的腳下。

在自己統治的偌大疆域的包圍中,竟然還有一個小國,希臘,這個國家還沒有納入自己的版圖,,他的內心開始蠢蠢欲動。我必將希臘踩在腳下,給我的帝國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流土對自己這樣說道。事實上,大流士攻打希臘的原因可不止這一個。還有一個原因是希臘人不安分,總會給他帶來一些意外的麻煩。

最初,有許多附屬國對大流土的統治表示不滿,而希臘就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推波助瀾。

為此,大流士曾下狠心說道:「希臘人曾經做過的那些事,現在是到償還的時候了,他們的國家必將被納入我波斯帝國的版圖,也讓他們感受一下我的手段。」

隨後,他便召見了自己的女婿,命他率兵攻打希臘。得到他的命令,他的女婿便乖乖帶著一艘大船和一隊士兵出發去討伐希臘。

不過,老天不作美,突然來了一場暴雨直接將他們那艘大船摧毀,這場即將發動的戰爭直接夭折在了去往希臘的路上,他們空手而歸。大流上為此咆哮不已,不但對他的女婿大發雷霆,而且還怒斥了毀他大船的那個天神。

最初,大流士是這樣做的:他派了信差去希臘的所有城邦發出通牒各個城邦都需向他奉上一些泥土和水,以此表明他們願意將土地拱手相讓,臣服於他,這樣就可以避免戰爭之苦。希臘許多城邦都非常畏懼大流士的強勢和恐嚇,紛紛表示臣服,應他的要求,把泥土和水都呈獻給了他。然而,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小國卻並沒有遵循他的命令,他們選擇了反抗,哪怕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波斯帝國。這絕對在大流土的意料之外。

雅典人抓住大流土的信差,直接把他們丟到了井裡,然後說道:「給你的水和泥土全在這裡,自己去取!

斯巴達人也是這樣做的。,聯合起來並號召其他城邦組成一個強大的聯盟,為保衛自己的國土與大流士和波斯對決。大流上做出計劃,打算先將雅典踩在腳下,然後徵戰斯巴達。波斯的軍隊想要討伐雅典就必須穿過大海,乘船是唯一的途徑。當時並沒有蒸汽式輪船,要知道那可是兩千多年以後的文明產物。

所以,當時的船只能靠船槳和船帆前行。當時最流行的就是「三排槳戰船」,所謂的三排槳戰船就是船上裝了三排槳:上邊一排,船身兩側各一排,這樣的戰船船槳是不是很多?當時,大流士需要600艘左右這樣的大型戰船來攻打希臘,每艘戰船除了船員和划槳手大概載有200名士兵。600艘大型船艦啊!這樣我們就能估算出大流士所率領的士兵數量。用乘法算算,那可是120000名士兵啊!這回波斯人很幸運,沒有遭遇暴風雨。

很快,他們就划動著船槳,順利抵達了希臘海岸。他們停泊的地方靠近馬拉松平原,這裡離雅典42公裡左右。至於我為什麼要強調42這個數字,你很快就會知道。面對波斯人的進攻,雅典人趕緊向斯巴達發起求救的訊息。因為之前斯巴達人已經承諾過會支援雅典。

但是那個時候的通信工具非常不先進,根本沒有電話、電報這類東西,所以,除了派信差去斯巴達送信,根本沒有別的辦法。最後,他們就找了一個有名的長跑運動員,菲迪皮迪斯,去送信。

菲迪皮迪斯立即動身,從雅典跑去斯巴達。在這將近241公裡的路途中,他不吃不喝、不休息,就這樣不分晝夜地奔跑,第二天就到達了斯巴達。不過,斯巴達人卻不能立即發兵,因為還沒有到月圓之夜。斯巴達人信奉一個傳說,如果不是在月圓之夜出發的話,會有厄運降臨。

你應該知道有人認為星期五出旅行是不好的吧?斯巴達人與他們一樣,始終堅持月圓之時才出兵。不過,現在的情形已經十分緊張了,波斯的軍隊已經快要來了,很可能在月圓之前就會到達雅典。但是他們怎麼也不能坐著等死吧?他們便準備出城迎擊波斯軍隊。就這樣,城內的所有士兵都出門]迎敵了,他們來到了距離雅典城42公裡遠的馬拉松平原,準備在這裡和波斯人一決雌雄。米太亞德將軍是士兵的統帥,他們的兵力只有10000人。後來一個小城市支援了雅典1000兵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則預言,就是獵犬追野兔的故事。獵犬由於失手沒抓住野兔而飽受譏諷,對此,獵犬的回答很坦然:「這是動力的問題,我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野兔的動力卻是逃命!

同樣道理,波斯的戰士們大多都是奴隸和僱傭兵,他們戰鬥的目的跟他們的家園扯不上任何關係,不過是在聽從命令而已。所以,他們追求戰爭勝利的心情也就沒有那麼迫切。取得戰爭勝利的希臘人非常高興。菲迪皮迪斯,就是那位著名的長跑運動員,馬上從馬拉松平原起步,向42公裡以外的雅典跑去,為的是將這個喜悅的消息快速帶回雅典。他直接一口氣跑完了這42公裡。

要知道,他前幾天剛剛在雅典與斯巴達之間跑了個來回,根本沒時間休息,現在又跑了這麼長的距離,所以,當他抵達雅典的時候已經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傳達完前方陣地勝利的消息後,菲迪皮迪斯便氣絕身亡了。你知道馬拉松長跑比賽吧?在現在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就有這個項目。之所以建立這個比賽項目,就是為了紀念菲迪皮迪斯先生。所以,42公裡的距離便成了馬拉松運動員比賽的全程。

公元490年,發生了馬拉松戰役,這場戰役在世界上的戰役中也是能排上號的,算是最有名的戰役之一。

偉大的波斯國王率領強大的軍隊御駕親徵,卻被區區一個小國和它的鄰居打得慘不忍睹,最後不得不灰溜溜地返回了自己的國家。在所有以少勝多的戰役中,這場戰役無疑是最具有深遠意義的。

因為這是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自治國與一個由偉大國王率領的、由奴隸和僱傭兵組成的龐大軍隊的對決。

相關焦點

  • 雅典崛起的源頭——希波戰爭始末簡介
    雅典是希臘諸多城邦之中的一員,起初只是一個經常被斯巴達幹預的小國。但是在希波戰爭之後,雅典勢力急劇發展,甚至足以挑戰斯巴達的霸權。那麼,這場促使雅典崛起的戰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戰爭背景
  • 希波戰爭:東西方文明的大碰撞,波斯一蹶不振,雅典成為海上霸主
    而雅典和斯巴達正是其中較為強大的兩個城邦,在波斯還未入侵之前,雅典和斯巴達可以說是相互競爭的狀態。但在希波戰爭開始後,希臘各城邦齊心協力共同抗擊波斯軍隊。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便是波斯第二次入侵中展開的溫泉關之戰,斯巴達國王率領七千希臘聯軍防守第一道防線溫泉關,但是受到了十萬波斯軍隊強烈進攻,就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之下,斯巴達士兵仍然堅決抵抗了兩天。最後,由於叛徒的出現,波斯軍隊包圍了希臘聯軍。
  • 「民主」衰落,「帝國」崛起,希波戰爭成為雅典政治變革的助燃劑
    那麼如此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兩個政權,在爆發直接軍事衝突之時,究竟哪一方更有優呢?歷史的史實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波斯大軍在剛剛進入半島之時,便遭遇到了斯巴達勇士的頑強抵抗。而後在進入馬拉松平原之時,又同與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進行平原肉搏戰,最終無奈敗北。
  • 《古希臘兩千年史》希波戰爭1
    以米利都為首的伊奧尼亞城邦的起義,揭開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之間的戰爭的序幕。這個暴動成了希波戰爭(前500年-前449年)的導火線。米利都人民為堅持自身的自由頑強作戰,堅守城池;同時派遣使者到希臘本土向雅典和斯巴達求援。對於海外發展毫無興趣的斯巴達,一聽使者說,波斯的都城離開愛琴海東岸還有三個多月的路程,就立刻謝絕來使。但是雅典的態度卻和斯巴達不同,海外貿易的利益,迫使它關心小亞細亞沿岸希臘城邦的命運。雅典派了二十艘兵船去支援米利都,對威脅黑海商路的波斯採取了敵對行動。
  • 希波戰爭(古希臘和古波斯)
    希波戰爭形勢圖希臘半島山巒起伏,存在大大小小几百個城邦回家,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商品經濟發達,造船業興盛,人民享有民主權利。其中雅典和斯巴達發展較為迅速和強大。雅典一面全民動員,一面向斯巴達求救,並派菲迪皮茨前去傳信。凌晨,雅典軍趁波斯軍立足未穩,兩翼步兵從側面殺出,波斯軍被擊敗,波斯海軍只好撤離戰場。馬拉松戰役勝利後,菲迪皮茨速跑42公裡後,倒地身亡,這是馬拉松長跑比賽的來源。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250000大軍和1000艘戰艦進攻希臘。
  • 古希臘的三國時代——雅典、斯巴達和底比斯,究竟是誰笑到了最後
    3、希波戰爭——雅典以提洛同盟稱霸海上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當希臘城邦臻於極盛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也擴張到了小亞細亞。隨著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反抗波斯的統治,希臘和波斯的戰爭遂不可避免。
  • 不倦的「戰爭機器」:斯巴達勇士為何如此強悍?你看看他們的童年
    希波戰爭是一場史詩級的歷史戰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有太多讓後世人銘記的時刻,如馬拉松大捷和溫泉關之戰。在古希臘浩瀚的文明史中,有一個城邦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它便是斯巴達國度。斯巴達300勇士的歷史故事,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個素材通過書籍、故事、影視無數遍的傳頌著。
  •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看強盛的雅典被迫謝幕,探究斯巴達得勝原因
    伯羅奔尼撒之戰靠天靠人不如靠己,這首要就是斯巴達自身的實力儲備。這場戰爭是雖然是雅典和斯巴達主導,但是兩方都結成了自己的同盟。所以在同盟的挑選上也是一種智慧。斯巴達與雅典的經濟實力相比,斯巴達是不及雅典的,而戰爭的經費又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斯巴達的同盟國中,底比斯城邦和科林斯城邦都是希臘經濟實力較強的城邦,所以在這些同盟國的資金的支持下,斯巴達的戰場裝備等就有了來源。
  • 張源:自由帝國邏各斯的誕生 ——希波戰爭與希羅多德的雅典帝國敘事
    面對來自東方的波斯帝國的壓力,雅典應變出一套關於自由反對專制的話語,將對方描述為野蠻的專制帝國,自己則成了自由的化身。波斯帝國原屬地哈利卡納索斯人希羅多德心儀雅典、嚮往自由,他繼承自由反對專制這一雅典話語,模仿《荷馬史詩》的語言、風格,乃至史詩特有的環形結構模式,完成了一部《歷史,或雅典帝國的崛起》。希羅多德的雅典帝國元敘事,成為西方帝國邏各斯建構之始。
  • 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最激烈時,因一場瘟疫意外平息了戰火
    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最激烈時,因一場瘟疫意外平息了戰火 文/無計讀史 無論是戰爭還是瘟疫,每一次的發生和出現,都必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磨滅的損失。
  • 波斯大帝薛西斯一世出擊希臘,火燒雅典,擊敗斯巴達300勇士
    也就是「溫泉關之戰」讓斯巴達勇士的故事在歷史上流傳了下來。而扼守這個關隘的就是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不過他僅帶了300。當然,真實的情況不止300人,包括各種雜七雜八的,實際上大概有7000人左右。溫泉關一戰打的十分焦灼,昏天黑地。
  • 希波戰爭,一場有關世界文明走向的殊死較量
    這次起義得到了雅典以及埃雷特裡亞的支持和幫助。起義被鎮壓後,波斯便以此為口實,發動了對希臘城邦的全面戰爭。公元前49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派遣自己的女婿馬爾多尼烏斯率大軍進攻希臘本土。馬爾多尼烏斯佔領了色雷斯和馬其頓,卻在率領波斯軍隊渡過北希臘阿多斯海角時遭遇風暴,損失慘重,只得退回。
  • 斯巴達慘遭地震,雅典迎來伯利克裡時代
    在希波戰爭結束之後,希臘的兩大城邦雅典與斯巴達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最終將整個希臘拖入了黑暗的深淵,這也被後世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我們就來看看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464年,斯巴達發生了一場地震,首都斯巴達受損最為嚴重,幾乎全城被毀。更加讓斯巴達人雪上加霜的是,最底層的希洛人趁此機會發動了暴動,他們正向被地震摧殘的首都斯巴達蜂擁而來。
  • 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認為是自己的勝利,卻被波斯帝國打臉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失敗的原因說起,戰爭並非斯巴達的勝利而是雅典的失敗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公元前431年到前404年,古希臘世界內部發生的一場大規模的城邦戰爭。這場戰爭的主角分別是斯巴達和雅典,兩者都是希臘世界的主要同盟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的領導者。這場戰爭一共持續27年之久,給整個希臘文明帶來了厄運。
  • 伯羅奔尼撒之戰證明,內亂才是國家或地區衰落的關鍵!
    前言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於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交戰雙方分別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一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這場爭戰延續了將近三十年,雖然最終以斯巴達的勝利為終止,但對古代希臘影響巨大。其中雅典是最為繁盛的,此後的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的膨脹及其與斯巴達矛盾激化希波戰爭時期,戰役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結為同盟,希臘地區的各個城邦之間暫時放下彼此之間的矛盾
  • 民主化對科學的助推作用,從斯巴達和雅典的政體看
    民主化對科學的助推作用,從斯巴達和雅典的政體看雅典因為蘇格拉底的殉道,而使得她的哲學馳名於世。蘇格拉底的哲學在於研究,語言形上學。雅典與之對比的希臘的另一個偉大的城邦,斯巴達,她對於知識就不上心。她除了訓練出一代又一代的陸軍戰士,其他的知識在於他們都是浮雲。
  • 希波戰爭: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何沒能踏平各自為政的希臘城邦?
    雖然有雅典和埃維厄兩個城邦的幫助,但公元前494年,波斯大軍依然摧毀了米利都城。 雖然這場戰爭以雅典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強大的波斯帝國力量依舊很強勁,並尋求機會再次遠徵希臘。此後10年,雙方緊張備戰。
  • 希波戰爭之後,波斯殘餘被清除
    之後,他的主要心思都花在建設上去了,重建被戰爭嚴重摧毀的雅典家園。另一方面,波斯軍中出現了大量的逃兵,他們都是清一色的希臘人,在薩拉米斯海戰之後,他們看到了雅典人的壯舉,而且,很多在之前也是迫于波斯的淫威而暫時歸順波斯。此時,波斯國王回國了,自己當然也重新回到了希臘人的陣營中。
  • 希波戰爭——世界文明劃分為東方和西方的分水嶺
    但總體上來說,這一時期的歐洲和中東的特點是文明中心林立,但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是核心。2、東方和西方對立的開始——希波戰爭波斯帝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希波戰爭時期的局勢具體的戰爭過程我們不再複述,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希波戰爭在世界歷史上影響深遠,從此中東和歐洲形成了東西方並立共存之勢,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 面對雅典的挑釁,斯巴達如何通過海上力量重回希臘霸主位置?
    斯巴達真正獨立專業的海軍應當是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初,這是因為在公元前492年,斯巴達和雅典曾經遠徵當時的海上強國厄基納,因此斯巴達和雅典所組成的軍隊必然是正規且強大的海軍。當時雅典和斯巴達應當都曾得到盟軍的援助,而雅典海軍實力強於斯巴達海軍,斯巴達的海軍實力在希臘半島應當屬於平均水平,當時因為有盟國的幫助,因此勢力仍然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