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克裡斯提尼改革後,雅典的民主化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整個國家都迸發出無限的活力。作為當時希臘地區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城邦國家,雅典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也促進了希臘地區各城邦國家的自由和繁榮。
與此同時,在希臘的東側,崛起於伊朗高原,日益強大的波斯帝國不斷將其觸角伸向亞洲、非洲和歐洲。
在佔領小亞地區的希臘城邦後,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的較量已經不可避免。
長期沐浴在自由陽光下的希臘人自然無法忍受波斯的君主專制統治。公元前500年,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地區希臘城邦發起了反抗波斯人統治的伊奧尼亞起義。這次起義得到了雅典以及埃雷特裡亞的支持和幫助。起義被鎮壓後,波斯便以此為口實,發動了對希臘城邦的全面戰爭。
公元前49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派遣自己的女婿馬爾多尼烏斯率大軍進攻希臘本土。馬爾多尼烏斯佔領了色雷斯和馬其頓,卻在率領波斯軍隊渡過北希臘阿多斯海角時遭遇風暴,損失慘重,只得退回。
第一次希波戰爭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再次集結軍隊,對雅典和埃雷特裡亞發動進攻。在波斯人數倍於己的強大軍隊攻擊下,埃雷特裡亞淪陷。波斯人血洗並劫掠了這座城市。
此役之後,大流士命人通知希臘各邦,讓他們向波斯帝國臣服。懾于波斯的強大軍事力量,希臘地區的絕大部分城邦都表示接受。只有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希臘最強大的城邦表示堅決拒絕。
大流士得知消息後大怒,命大軍立即開拔,兵鋒直指雅典。波斯海陸齊發,大軍壓境,雅典自覺勢單力孤,便向斯巴達求援。但斯巴達因為當時正在慶祝宗教節日,無法出兵。雅典不得不孤軍奮戰。
在馬拉松平原,雅典士兵面對至少是自己兩倍的波斯軍隊,奮起反擊,將波斯陸軍殲滅殆盡。波斯海軍亦無法戰勝捍衛自由、鬥志高昂的希臘海軍,只得撤退。是役,雅典以不足一萬的總兵力,將五萬波斯軍隊打得狼狽不堪,大大提振了希臘各城邦的鬥爭勇氣。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往返於馬拉松平原與雅典、斯巴達間傳遞消息,奔跑六百餘公裡無休息,最終力竭而死。後世特舉辦馬拉松長跑以為紀念。
第二次希波戰爭
波斯帝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自然不甘心輸給小小的希臘。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一世集結史上規模空前的50萬大軍,戰艦1000艘,浩浩蕩蕩向西進發,誓要拿下希臘。
此時,希臘各邦也早已確定共同抗擊波斯。31個城邦組成了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同盟。但希臘畢竟人少地狹,總兵力只有10餘萬,戰船只有300餘艘。
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一世率300斯巴達勇士與6000餘其他各邦聯軍鎮守溫泉關。在他們的拼死戰鬥下,數萬波斯軍隊三日不得寸進。由於叛徒出賣,波斯大軍得以繞過溫泉關,沿小路來到聯軍身後。得知消息後,李奧尼達一世命大部隊回撤保存實力,自己在溫泉關帶領自願留下的300斯巴達勇士和400底比斯勇士殿後保護。最終,這些勇士們奮戰至最後一刻,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
9月,希臘聯軍將波斯600多艘巨型戰艦誘至薩拉米灣。在相對狹窄的薩拉米灣,希臘聯軍以300艘戰艦迎敵,充分發揮小、快、靈的特點,重創波斯艦船,擊沉敵艦300餘艘,己方僅損失40艘。據史料記載,薛西斯一世親自觀看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海戰。
希臘聯軍通過薩拉米灣海戰,一舉扭轉了戰局,波斯海軍無力再與聯軍抗衡。薛西斯一世率領部分軍隊返回亞洲,留元帥馬爾多尼烏斯繼續指揮陸軍戰鬥。
公元前479年,斯巴達統率3萬聯軍與馬爾多尼烏斯的5萬波斯軍隊在普拉提亞展開決戰。波斯元帥馬爾多尼烏斯被殺,波斯軍隊遭圍殲。聯軍乘勝追擊,不久,包括愛琴海、小亞沿岸城邦在內的希臘全境得到光復。
公元前449年,波斯被迫與希臘締結和約,承認希臘各邦之獨立地位,並保證再不侵犯。
希波戰爭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事。自此之後,東西方文明分別獨自發展出一套自己的體系。希臘聯軍的勝利使得民主和自由的火種得以保留,為後來西方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後想說的是,希臘各邦以人為本,人命比金貴,戰士防護到位,都是重裝鎧甲,波斯軍裝備簡陋,靠人數取勝,士兵多是炮灰。這是希臘聯軍能夠以少勝多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