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俊為田間管理做準備。
12月10日,全國主流媒體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進德陽活動進入第二天。廣漢市金魚鎮月灣村「種糧大戶」江賢俊,面對記者採訪侃侃而談。「農資、農機、烘乾設備投入了上百萬元」「流轉200畝土地,今年毛收入能達到40萬元」。
江賢俊的轉變,始於一場農民夜校培訓。他說,從老師的授課中,除了學到農業技術知識,更了解到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性。
產業扶貧,德陽創新走出多條路徑:是大農業企業催化的「種糧大戶」江賢俊,是稻蝦共養基地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還可以是高坪鎮家庭農場創業園的創新實踐。當然,還有更多「密碼」。
貧困戶上完夜校承包土地 今年預計毛收入40萬元
江賢俊是金魚鎮的農民,以往靠在外務工賺錢。因為要照顧重度肺病的父親和殘疾的母親,他選擇了回鄉務農。
江賢俊介紹,他家有3畝多耕地,由於採用傳統的種植技術,一年下來,根本無法存下錢。加上雙親的治療費用,他多年的積蓄被掏空。2014年,江賢俊一家被識別為貧困戶。
2016年,四川艾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當地的土地,推行新型種植技術進行農業化種植,並在村裡舉辦農民夜校。
通過夜校培訓,江賢俊學到了農業種植技術。在技術員的指導下,當年每畝收成比以往多100多塊錢。嘗到甜頭的江賢俊,當年底便在村裡承包了100畝耕地,進行科學化種植。
「沒有本錢,就去申請扶貧小額貸款。」江賢俊說,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幾次遇到農技和資金難題,都在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助力下,得到解決。2018年,他成功脫貧。五年時間裡,他流轉的土地面積也達到了兩百畝。
今年,將是江賢俊的豐收年。已經累計投資上百萬元的他,不但還完了購置農業機械的款項,全年的毛收入預計能達到40餘萬元。
通過產業扶貧帶動4.7萬戶貧困戶增收
在德陽,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多條路徑。其中,扶貧產業園區、小微產業園、基地的建設起著關鍵作用,流轉土地分紅、園區企業用工,都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抓手。
在廣漢市高坪鎮,稻蝦共養產業園共佔地5000畝。去年,該基地實現銷售收入5500餘萬元,帶動當地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村集體實現經濟收入50萬元。金光村6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方淑興,將自家土地1.6畝租給基地,每年能獲得租金1600元。
德陽市把「六個精準」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各環節和全過程,突出抓好精準施策。通過產業扶貧促增收,2020年建成扶貧產業園區144個、小微產業園1821個,發展新型經營主體1503個、扶貧龍頭企業33家、扶貧車間18個、「三品一標」農產品466個,構建扶貧產業「五金」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4.7萬戶增收。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王祥龍 王攀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