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丁需學通訊員王騰飛
「從一粒種子變成綠色的秧苗,從小苗到抽出了麥穗,每一天都有變化,很有意思。」12月8日,寶豐縣鬧店鎮大張莊村種糧大戶王曉鵬一邊在田間查看小麥的長勢,一邊說。
王曉鵬是鬧店鎮屈指可數的85後種糧大戶,他在大張莊村、李官營村承包了210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豌豆等傳統農作物。1986年出生的王曉鵬高個子,有點黑。當地的村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一句:是個「幹家兒」。
與很多人一樣,王曉鵬高中畢業後就選擇了外出打工,但終因離家太遠無法照顧老人和孩子,選擇回鄉創業。2015年,王曉鵬從父親手裡接過了種植的「接力棒」,開始發展農業產業。在父親的帶領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曉鵬慢慢成為農業種植的行家裡手,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近幾年,王曉鵬先後花費15萬元,購買了除草機、打藥機、秸稈粉碎機等農機具,告別了傳統耕作方式,實現了機械化播種、施肥、收割。同時,他還利用農機幫助其他村民翻地、除草、收割。
農業種植不僅使王曉鵬賺到了錢,還為村裡中老年人、貧困人員等勞動力相對較弱的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王曉鵬說,農忙時節需要僱大量人手,光是每年付給該村村民的工資就有八萬多元。「俺的7畝地都租給他了,一畝一年500多塊錢,閒了在地裡幹活,每天還有六七十元的收入,比自己種著划算。」今年66歲的大張莊村村民李存笑著說。
近兩年,王曉鵬不僅在家建房,還在縣城買了商品房。「現在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業的未來要靠我們這一代實現生產現代化和集約化。」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王曉鵬說,「現在大學生就業觀念不夠開放,畢業了都往城市跑,其實農村是一個很大的舞臺,只要肯堅持、肯幹,夢想都會實現。」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