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圖①:在山東青州邵莊鎮黃鹿村,植保無人機從麥田飛過。
王繼林攝(人民視覺)
圖②:在河北河間市景和鎮興豐農場,農機手在田間作業。
本報記者 史自強攝
版式設計:汪哲平
核心閱讀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農業有挑戰也有機遇。傳統生產方式遇到難題,新農具、新技術、新模式得以大顯身手。春耕期間,各地努力化危為機,依託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加快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邁向高質量發展。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透過這位「80後」田保姆的種糧故事,感受到田野裡的新動能正在集聚。
一畝地上的兩本帳
田保姆託管,省心省力省錢,種糧成本能減少150元
農機來回奔走,層層水花飛濺……正值插秧時節,四川鄰水縣增產村的田間又忙碌起來。
「種地找小方!」村民張秀珍站在田埂上看著,「水牛換成鐵牛,無人機打藥,從種到收用的全是新傢伙,真省心!」
「我們村的地,也全讓小方包了。」相鄰的團壩村黨支部書記王中平上前插話,防疫春耕兩不誤,今年幾百畝地全程託管,1天時間就插完秧了。
小方是誰?他叫方智勇,是縣裡有名的田保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種田」,14個村的4萬多畝地,他打理得井井有條。
「80後」方智勇在大城市打拼15年,為啥又回村當農民?
轉變緣於5年前的一次探親。「村裡一些田裡長了草,看著真可惜。」方智勇發現,記憶裡稻浪翻飛的景象少了。細細打聽,老鄉們道出原委:種子化肥漲了,趕上年景不好,辛苦一年不賺錢。留在家裡的老人大多超過60歲,地裡的活幹不動了。
誰來種地?方智勇嗅到了商機:「地肯定得換個種法,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經營,準能把成本降下來。」
回家種地!但流轉多少合適?水稻怎麼管理?風險大不大?方智勇心裡沒底。「當好農業新兵,要多跟農民學習。」他到成都等地拜訪種糧大戶,看到「大鐵牛」馳騁田間,萬畝水稻被侍弄得有條不紊,心裡踏實了。2014年他回鄉流轉1000多畝地,成立了盛世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水稻。
從門外漢到新農人,方智勇探索綠色種植、購置農機,忙得不亦樂乎。合作社很快回了本,他成了大家口中的種地能手。
「成本高、缺勞力,一家一戶的難題怎麼解決?」方智勇在思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靠合作社的實力,為大家提供服務,農民種地的熱情會回來的。」從新農人到田保姆,方智勇再次轉型。
種了大半輩子地,大伙兒信得過這位「80後」嗎?
「同樣一畝地,收入多兩成,咱服氣!」增產村農民許少白,靠著小方的託管服務,種糧面積從5畝發展到80畝。今年更是嘗到了甜頭:買種子化肥,合作社送上門;整地插秧,農機下田,啥都不耽誤。
許少白算了筆細帳:以前種地靠老兩口,不算勞力,每畝要投入800元,一年種兩季稻,刨去成本,到手的也就七八百塊。現在合作社託管,一畝託管費200多元,機耕能節省60—70元,化肥用量減少了20%,一畝地成本能省出150元左右。「關鍵是省心省力,穩產高效,咱敢上規模了,一年能掙幾萬塊。」許少白底氣十足地說。
「防疫情不誤農時,今年我們的社會化服務迎來好機會,農民把地交給我們,放心!」方智勇說,春節一過,合作社就向鎮裡遞交復工申請,購置農資,整修農機,全力奮戰春耕。
收入帳最有說服力。今年合作社服務面積增加了幾千畝,達到4萬畝,其中全程託管面積6000多畝,可為農戶節約成本300多萬元。忙得不亦樂乎的方智勇坦言:「看來種地這條路是走對了!」
4萬畝地怎麼種
農民能「點菜」,也能「包席」,專業服務輕鬆種地
馬達轟鳴,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護鄰鄉種糧大戶遊小波豎起大拇哥:「1小時作業50畝,相當於過去幾十人幹一天,真厲害!」
不僅僅是植保無人機,走進方智勇合作社機庫——收割機、插秧機、灌溉設備等一應俱全。
發展社會化服務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合作社只有7臺拖拉機。尋求幫助的農民多了,方智勇卻感覺力不從心:種地環節多,農民需求五花八門,合作社難以滿足。「好保姆不僅會抱孩子,做飯、護理也得有幾把刷子,田保姆得是多面手啊。」
「農民需要什麼,咱就幹什麼。」糧食烘乾是堵點。不少種糧大戶吃過虧,聯合收割機開進田裡,七八百畝水稻幾天就收完了,這麼多糧晾曬成了大難題。「一臺烘乾機少說也要幾十萬元,一年只用一兩個月,即便種糧大戶買也不划算。」方智勇說。
政策扶持,合作社購置了13臺烘乾機,日處理能力達到400噸以上,為周邊十幾個鄉鎮提供烘乾服務。如今,合作社各類機械達上百臺套,農機手上百名,可提供機耕、植保、機收、烘乾等一條龍服務。
創新服務方式,開發多元服務套餐。「我們有兩大特色服務,農民既能『點菜』,也能『包席』。」方智勇說。
不少農民當上「甩手掌柜」,實現輕鬆種田。「家裡幾畝地,靠我一個人撐著,種不動了。」增產村村民熊竹華,把土地交給合作社,從種到收全程託管,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勞動強度小了,一年還能掙2萬多元。
「解決誰來種地,需要專業從事生產服務的主體,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方智勇說,農業生產有10多個環節,涉及多種農機,一家一戶不可能都置辦。當好田保姆,就是要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中。
社會化服務離不開政策幫扶。方智勇坦言,合作社資金是一大難題,希望貸款政策能再放開些,「如果大型農機具可以抵押貸款,就能大大減輕合作社資金壓力。」
方智勇說,幹專業的事需要專業人才。合作社一方面引「新秀才」,招聘大學生,提高服務隊伍素質;另一方面培養「土專家」,為種糧大戶提供培訓。
1斤大米咋賣到8元
盯著市場種地,給土地做「體檢」, 為產品貼綠標
「浙江客戶定了1000多袋大米!」近日,合作社在一場農產品交易會上接到了大單。「發展綠色產品有前途。」方智勇底氣更足了。
解決了誰來種地,還要解決如何種好地。「盯著市場種地,這是咱的優勢,要延伸產業鏈,發展優質大米加工。」照著這張藍圖,方智勇再次帶領合作社升級。
對土地全面「體檢」、制定統一種植標準、全程採用有機肥、綠色農藥……合作社發展了多個綠色種植基地,1000餘畝稻田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建廠房,購置設備,註冊「滋心源」商標,方智勇朝著產業下遊穩步前進。「我們設計了多類產品,綠色大米每斤能賣到8元。」優質大米深受市場歡迎,銷售額已經突破400萬元。
從耕種收升級到產加銷,產業鏈條如何讓農民參與其中?
一條「合作社+村集體+土地託管+農戶」的利益鏈條形成了。太和鎮指南寺村是貧困村,村裡地塊破碎,沒啥產業,不少農民外出務工。指南寺村也有優勢,這裡山清水秀,生態優良。村裡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整合500多畝地託管給方智勇,全程綠色生產。
合作社不僅管種,還要收,村集體和農民有了多份收入。「每畝地農民和村集體的保底分紅為每畝800斤稻穀,超產部分,再次分紅,農民每畝收入400多元,村集體底子也厚了。」指南寺村村主任黃常武介紹。
「合作社每賣一袋米,我就多掙5塊錢。」村民王文朋說,「種地有賺頭,保底收益、增產和加工銷售加起來,一年能掙7000元以上。」
「我們已經為農民分紅128萬元、村集體分紅77萬元,並帶動了4個貧困村72戶貧困戶。」方智勇說。
「產業鏈條還能繼續延伸。我們打算發展電商,讓咱的大米『飛』得更遠;發展生態採摘,觀光旅遊,讓一、二、三產融合起來。」方智勇有了新打算。
「誰說種糧不賺錢,這麼幹,準行!」這位「80後」的種糧路不斷探索向前……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8日 18 版)
責任編輯:袁嘉明(EK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