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田保姆種糧記(危中尋機·農業邁向高質量)

2020-12-14 北青網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圖①:在山東青州邵莊鎮黃鹿村,植保無人機從麥田飛過。

王繼林攝(人民視覺)

圖②:在河北河間市景和鎮興豐農場,農機手在田間作業。

本報記者 史自強攝

版式設計:汪哲平

核心閱讀

面對這場疫情大考,農業有挑戰也有機遇。傳統生產方式遇到難題,新農具、新技術、新模式得以大顯身手。春耕期間,各地努力化危為機,依託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加快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邁向高質量發展。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透過這位「80後」田保姆的種糧故事,感受到田野裡的新動能正在集聚。

一畝地上的兩本帳

田保姆託管,省心省力省錢,種糧成本能減少150元

農機來回奔走,層層水花飛濺……正值插秧時節,四川鄰水縣增產村的田間又忙碌起來。

「種地找小方!」村民張秀珍站在田埂上看著,「水牛換成鐵牛,無人機打藥,從種到收用的全是新傢伙,真省心!」

「我們村的地,也全讓小方包了。」相鄰的團壩村黨支部書記王中平上前插話,防疫春耕兩不誤,今年幾百畝地全程託管,1天時間就插完秧了。

小方是誰?他叫方智勇,是縣裡有名的田保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種田」,14個村的4萬多畝地,他打理得井井有條。

「80後」方智勇在大城市打拼15年,為啥又回村當農民?

轉變緣於5年前的一次探親。「村裡一些田裡長了草,看著真可惜。」方智勇發現,記憶裡稻浪翻飛的景象少了。細細打聽,老鄉們道出原委:種子化肥漲了,趕上年景不好,辛苦一年不賺錢。留在家裡的老人大多超過60歲,地裡的活幹不動了。

誰來種地?方智勇嗅到了商機:「地肯定得換個種法,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經營,準能把成本降下來。」

回家種地!但流轉多少合適?水稻怎麼管理?風險大不大?方智勇心裡沒底。「當好農業新兵,要多跟農民學習。」他到成都等地拜訪種糧大戶,看到「大鐵牛」馳騁田間,萬畝水稻被侍弄得有條不紊,心裡踏實了。2014年他回鄉流轉1000多畝地,成立了盛世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水稻。

從門外漢到新農人,方智勇探索綠色種植、購置農機,忙得不亦樂乎。合作社很快回了本,他成了大家口中的種地能手。

「成本高、缺勞力,一家一戶的難題怎麼解決?」方智勇在思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靠合作社的實力,為大家提供服務,農民種地的熱情會回來的。」從新農人到田保姆,方智勇再次轉型。

種了大半輩子地,大伙兒信得過這位「80後」嗎?

「同樣一畝地,收入多兩成,咱服氣!」增產村農民許少白,靠著小方的託管服務,種糧面積從5畝發展到80畝。今年更是嘗到了甜頭:買種子化肥,合作社送上門;整地插秧,農機下田,啥都不耽誤。

許少白算了筆細帳:以前種地靠老兩口,不算勞力,每畝要投入800元,一年種兩季稻,刨去成本,到手的也就七八百塊。現在合作社託管,一畝託管費200多元,機耕能節省60—70元,化肥用量減少了20%,一畝地成本能省出150元左右。「關鍵是省心省力,穩產高效,咱敢上規模了,一年能掙幾萬塊。」許少白底氣十足地說。

「防疫情不誤農時,今年我們的社會化服務迎來好機會,農民把地交給我們,放心!」方智勇說,春節一過,合作社就向鎮裡遞交復工申請,購置農資,整修農機,全力奮戰春耕。

收入帳最有說服力。今年合作社服務面積增加了幾千畝,達到4萬畝,其中全程託管面積6000多畝,可為農戶節約成本300多萬元。忙得不亦樂乎的方智勇坦言:「看來種地這條路是走對了!」

4萬畝地怎麼種

農民能「點菜」,也能「包席」,專業服務輕鬆種地

馬達轟鳴,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護鄰鄉種糧大戶遊小波豎起大拇哥:「1小時作業50畝,相當於過去幾十人幹一天,真厲害!」

不僅僅是植保無人機,走進方智勇合作社機庫——收割機、插秧機、灌溉設備等一應俱全。

發展社會化服務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合作社只有7臺拖拉機。尋求幫助的農民多了,方智勇卻感覺力不從心:種地環節多,農民需求五花八門,合作社難以滿足。「好保姆不僅會抱孩子,做飯、護理也得有幾把刷子,田保姆得是多面手啊。」

「農民需要什麼,咱就幹什麼。」糧食烘乾是堵點。不少種糧大戶吃過虧,聯合收割機開進田裡,七八百畝水稻幾天就收完了,這麼多糧晾曬成了大難題。「一臺烘乾機少說也要幾十萬元,一年只用一兩個月,即便種糧大戶買也不划算。」方智勇說。

政策扶持,合作社購置了13臺烘乾機,日處理能力達到400噸以上,為周邊十幾個鄉鎮提供烘乾服務。如今,合作社各類機械達上百臺套,農機手上百名,可提供機耕、植保、機收、烘乾等一條龍服務。

創新服務方式,開發多元服務套餐。「我們有兩大特色服務,農民既能『點菜』,也能『包席』。」方智勇說。

不少農民當上「甩手掌柜」,實現輕鬆種田。「家裡幾畝地,靠我一個人撐著,種不動了。」增產村村民熊竹華,把土地交給合作社,從種到收全程託管,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勞動強度小了,一年還能掙2萬多元。

「解決誰來種地,需要專業從事生產服務的主體,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方智勇說,農業生產有10多個環節,涉及多種農機,一家一戶不可能都置辦。當好田保姆,就是要解決小農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中。

社會化服務離不開政策幫扶。方智勇坦言,合作社資金是一大難題,希望貸款政策能再放開些,「如果大型農機具可以抵押貸款,就能大大減輕合作社資金壓力。」

方智勇說,幹專業的事需要專業人才。合作社一方面引「新秀才」,招聘大學生,提高服務隊伍素質;另一方面培養「土專家」,為種糧大戶提供培訓。

1斤大米咋賣到8元

盯著市場種地,給土地做「體檢」, 為產品貼綠標

「浙江客戶定了1000多袋大米!」近日,合作社在一場農產品交易會上接到了大單。「發展綠色產品有前途。」方智勇底氣更足了。

解決了誰來種地,還要解決如何種好地。「盯著市場種地,這是咱的優勢,要延伸產業鏈,發展優質大米加工。」照著這張藍圖,方智勇再次帶領合作社升級。

對土地全面「體檢」、制定統一種植標準、全程採用有機肥、綠色農藥……合作社發展了多個綠色種植基地,1000餘畝稻田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建廠房,購置設備,註冊「滋心源」商標,方智勇朝著產業下遊穩步前進。「我們設計了多類產品,綠色大米每斤能賣到8元。」優質大米深受市場歡迎,銷售額已經突破400萬元。

從耕種收升級到產加銷,產業鏈條如何讓農民參與其中?

一條「合作社+村集體+土地託管+農戶」的利益鏈條形成了。太和鎮指南寺村是貧困村,村裡地塊破碎,沒啥產業,不少農民外出務工。指南寺村也有優勢,這裡山清水秀,生態優良。村裡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整合500多畝地託管給方智勇,全程綠色生產。

合作社不僅管種,還要收,村集體和農民有了多份收入。「每畝地農民和村集體的保底分紅為每畝800斤稻穀,超產部分,再次分紅,農民每畝收入400多元,村集體底子也厚了。」指南寺村村主任黃常武介紹。

「合作社每賣一袋米,我就多掙5塊錢。」村民王文朋說,「種地有賺頭,保底收益、增產和加工銷售加起來,一年能掙7000元以上。」

「我們已經為農民分紅128萬元、村集體分紅77萬元,並帶動了4個貧困村72戶貧困戶。」方智勇說。

「產業鏈條還能繼續延伸。我們打算發展電商,讓咱的大米『飛』得更遠;發展生態採摘,觀光旅遊,讓一、二、三產融合起來。」方智勇有了新打算。

「誰說種糧不賺錢,這麼幹,準行!」這位「80後」的種糧路不斷探索向前……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8日 18 版)

責任編輯:袁嘉明(EK004)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5月9日農業頭條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三、「80後」田保姆種糧記(危中尋機·農業邁向高質量)四、甘肅拓展農業生產託管服務 探聯耕聯種促規模經營甘肅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8日披露,鼓勵有能力的經營服務主體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參與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
  • 葛忠奎:打造「產供銷一條龍」農業聯合體 帶著種糧戶富起來
    作為全國農業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揚州中月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忠奎用十年時間,帶領當地農戶開闢了一條種糧致富路。眼前的這大片農田,將近3000畝,還有25天左右,稻子就可以開鐮收割,預計畝產1400斤。葛忠奎興奮地說,他的稻米品種優選,味道好、質量佳,這得益於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
  •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 智慧化種糧幫農民管好田
    站在田邊,老鄒打開手機上的「大田物聯」APP:「你看,我們基地上萬畝田的翻耕情況都在這,耕作層深度、有無重複和漏耕一目了然。」  50歲出頭的老鄒名叫鄒泰暉,過去從事農機生產和銷售。2018年,他回到家鄉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與北京一家物聯網公司合作創辦了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流轉了1.5萬畝農田種糧。
  • ...合作社就是俺們的『田保姆』」——阜城正豐糧食種植農民專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合作社就是俺們的『田保姆』」 ——阜城正豐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助民增收記 2020-08-03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嶽陽:170餘種糧大戶集中「充電」助力糧食生產
    (湖南雄博農業技術交流培訓會現場)嶽陽晚報全媒體訊(記者 寧瓏)12月17日,為期兩天的湖南雄博農業技術交流培訓會圓滿結束。來自平江、汨羅、嶽陽縣、華容、屈原行政區與君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170餘名種糧大戶參加專業的科技培訓學習。
  • 大災大戶種植農業險,讓種糧大戶吃了一顆定心丸
    泰安市寧陽縣東疏鎮老王莊的種糧大戶王常舜,2020年又擴大了土地流轉面積。提起信心,他說縣裡推出的大災大戶保險,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正是大災大戶保險切實保障了種糧大戶利益,降低了農業風險,對實現規模種糧奠定了基礎,加快了寧陽縣土地流轉節奏。該縣2018年流轉種糧面積12萬畝,2020年達到20萬畝,種糧大戶也由963戶增加到1285戶。
  • 雲南通海:農戶投資安裝「田保姆」促節水減肥增效
    為此,通海農戶在依靠現代農業科技實現增產增收的同時,在栽田種地上可謂花樣翻新,在逐步完善田埂水泥化、溝渠三面光的基礎上,如今又全面推廣水利灌溉噴灌化,噴灌設施建設省工省時、節水減肥和農作物提質增效,被農戶譽為栽田種地好幫手的「田保姆」。
  • 「田保姆」 種地好幫手(經濟聚焦)
    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生產託管應運而生。一家家「田保姆」服務田間,成為農民種地的好幫手,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於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加快發展,有利於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難題這段時間,江蘇省泗洪縣的晚稻收割臨近尾聲。整個收穫期,陳圩鄉王崗村村民楊豹不慌不忙,在周邊市區接了好幾單泥瓦活。
  • 寧鄉壩塘鎮黨員「一對一」服務種糧大戶實現「雙過半」
    近段,在壩塘鎮各村的田間地頭,到處活躍著黨員幹部的身影,黨員們樹黨旗,戴黨徽,亮身份,展形象,他們宣政策、助防疫、問需求,解難題,指導全鎮 193 戶種糧大戶有序開展春耕工作,為全年糧食增產增收助力。他們是壩塘鎮 " 百名黨員聯農戶 " 活動中的聯絡員,也是 " 一對一 " 服務全鎮每戶種糧大戶的貼心 " 田保姆 "。" 請問您家承包的水田有好多畝?能夠落實雙季稻面積多少畝?種子、化肥都備足沒有?還有什麼困難?" 這是聯絡員與聯繫的種糧大戶第一次見面時,必問的四個問題。
  • 讓農業成為一個有奔頭的行業
    馬學傑又開始繞著水稻田跑步,這是他一天生活的開始,也是退役後一直保持的習慣。出生於1985年12月的他,是汕頭市順傑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廣東五四青年獎章」「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和「全國十佳農民」等榮譽的獲得者,是潮汕地區「80後」年輕一代的標杆。
  • 白良、潭埠、株潭、羅城、嶺東等地的「種糧熱」
    入春後,我縣通過發放惠農政策信息,嚴格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並對連片種植2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進行獎勵,提升農戶種糧信心。白良連日來,白良鎮多措並舉推進早稻種植,清溝、育秧等各項備耕工作如火如荼,一幅幅緊張有序的春耕圖躍然在目。
  • 黑土地有了「田保姆」 ,助農新模式讓鄉親省心更增收
    黑土地有了「田保姆」 ,助農新模式讓鄉親省心更增收 2020-12-18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糞肥化作稻麥香,江蘇田娘農場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帶動農民種田
    2002年至今十餘年間,江蘇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頭吞進畜禽糞便、秸稈等廢棄物,產出有機肥,一頭用有機肥育秧、肥田,吐出優質的綠色「田娘」大米,中間組建一系列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用全產業鏈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帶動農戶用正確的方式種田,趟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基地+系列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新型經營模式,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寶豐縣鬧店鎮85後種糧大戶王曉鵬種糧機械化帶民一起富
    12月8日,寶豐縣鬧店鎮大張莊村種糧大戶王曉鵬一邊在田間查看小麥的長勢,一邊說。王曉鵬是鬧店鎮屈指可數的85後種糧大戶,他在大張莊村、李官營村承包了210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豌豆等傳統農作物。1986年出生的王曉鵬高個子,有點黑。當地的村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一句:是個「幹家兒」。
  • 從都市走回田間 90後建德姑娘王運成了種糧大戶
    這位90後姑娘個子高高的,扎著清爽的馬尾辮,穿一件簡單的黑色T恤,一雙運動鞋,臉上帶著乾淨的笑容。就在接受記者採訪的前一天,王運以「浙江省十佳農創客標兵」的身份,站上了浙江省人民大會堂的發言席,為杭州市農業經營工作會議作了5分鐘的報告演講。&nbsp&nbsp&nbsp&nbsp「9年前的我根本想不到自己會走上這樣一條不同尋常的路。」王運笑著說。
  • 昔日撂荒地 今朝豐收田
    ●本報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今年,五華縣打出系列「組合拳」,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承包復耕複種,讓不少曾經的「撂荒地」在早造、晚造皆喜獲豐收,變成了一片片「豐收田」,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米袋子」安全。
  • 山西翼城:農業託管「田保姆」 春耕防疫「兩不誤」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關鍵期,山西省翼城縣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農業生產託管服務組織作用,採取電話微信預約,連片作業方式,為廣大農民提供「保姆式」「訂單式」「全程式」精準化服務,做到春耕生產和疫情防控「兩不誤」。從大年初二開始,翼城縣新翔豐公司就忙碌起來了。
  • 《羊城晚報》大型系列報導 | 廣東糧食新勢力,科技為江門農業插上...
    在廣東,種糧的不再僅是農民,玩轉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科技企業也爭相下田,搶吃農業飯。△在江門市達華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種植基地,工作人員用無人機對水稻田噴灑除草劑。周華東攝記者在江門市江海區一個種植基地看到,鬱鬱蔥蔥的禾苗已有30釐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