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農民日報"↑關注我們!
稻香四溢,機器轟鳴,一片歡騰。
行走在江蘇省常熟市古裡鎮的田娘農場水稻基地,晚稻正在收穫。金黃的稻稈眨眼間就被粉碎還田,金燦燦的稻穀傾瀉而下,倒入候在田邊的運輸車裡;然後,麥種撒播進田裡,淺耕機隨即將它們和稻稈一起翻進蓬鬆的土層,犁出道道水溝,露出泛著油花兒的黑土;這邊,運輸車已駛向3公裡外的田娘米業加工廠,烘乾、脫粒、分級、包裝。早晨還沉甸甸立著的稻穗,晚上可能就香噴噴地擺上了餐桌……
「把臭的變成香的,糞肥化作稻麥香」,道出了「田娘」事業的精髓。2002年至今十餘年間,江蘇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頭吞進畜禽糞便、秸稈等廢棄物,產出有機肥,一頭用有機肥育秧、肥田,吐出優質的綠色「田娘」大米,中間組建一系列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用全產業鏈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帶動農戶用正確的方式種田,趟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基地+系列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新型經營模式,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方式——
服務要大塊,管理要小塊,以家庭為主
收穫、播種、犁地,58歲的沈建國在田頭有條不紊地指揮著。
田娘農場的2050畝自營水稻生產基地共分成四塊,沈建國負責管理其中的500畝。他有著多重身份,既是公司員工,又是合作社成員,還是農田管理者,因此可以拿到三份報酬。作為員工,他每月有基本工資;他還加入了農機合作社,按照行情,收割加粉碎稻稈的服務費為80元/畝,耕地加播種的費用為12元/畝,幹多少拿多少錢;而管理收益是最可觀的。
「今年稻穀一畝收1200斤絕對沒問題。公司給我規定的任務數是1000斤,超出部分提成40%,500畝至少能掙5萬塊錢。」沈建國告訴記者,「服務地塊沒限制,管理地塊實行包幹制,人員固定不變,從種到收一直跟到底。」
目前田娘農場牽頭組建了農機、植保、勞務和米業四個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農機合作社擁有各類機械100多臺(套),提供土地耕翻、水稻播種、育秧、植保、收割、烘乾、秸稈收集等全套服務;植保合作社為農戶科學種植提供指導;勞務合作社為農村閒置勞動力就業和家庭農場用工搭建平臺;米業合作社則高價收購統一種植品質合格的稻穀,統一以「田娘」品牌銷售。不少公司員工同時也是合作社社員,為鼓勵大家學習掌握多項技能,田娘公司規定,除固定薪酬外,每拿到一項農機的操作證書,每月工資多發100元作為額外獎勵;到地裡服務可得兩份收入,工資一分不少,服務費另算。
70歲的田娘公司創始人高健浩告訴記者:「公司的理念是,企業掙品牌的錢,合作社掙服務的錢,農戶掙管理的錢。」在田娘農場的運作中,龍頭企業負責產業化經營,合作社提供農機等配套服務,家庭農場負責適度規模經營,三者既各自獨自承擔職能,又在生產中相互配合聯動,形成了一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整體。
在自營基礎上,田娘農場還通過合作經營方式吸引了周邊86戶小型家庭農場加盟,合作經營面積達9800畝。
「兩年前,李克強總理來視察時說,土地也能產黃金,但這要有條件,小塊的一畝三分地不行,還是要大塊,要規模效應。」根據總理的指示,高健浩針對本地土地資源緊缺的狀況,走出省外流轉土地。2014年4月,他在安徽省霍邱縣流轉了4800畝連片水稻種植基地。
按照「服務要大塊、管理要小塊、以家庭為主」的原則,高健浩在當地引進8家農戶建立家庭農場,每個農場負責400畝田。「我們發給每戶每年8萬元工資,在此基礎上再考核獎勵,另外,拾邊作物的產出都歸他們所有。」頓了頓,高健浩又強調似地說,「農民是最愛土地的,土地只有找到了農民,才能一分一寸都不被浪費。」
高健浩說:「我打算用3年時間把這片地完全交給農民管理,公司負責從選種到產品包購的專業化一條龍服務。」
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
化糞為肥,還肥于田,做土地的守護神
「糞肥從來都是最寶貴、最優質的農家肥料,咋變成汙染環境的大禍害了?我要將它們變成土壤最好的糧食,變成滋養田地的娘親。」早在2002年,當過積肥員、一輩子沒離開過農業、對農業有著深厚感情的高健浩退休後,就成立了田娘科技有限公司,決心將傳統農業中原本環環相扣的生態循環鏈,通過有機肥料的生產和施用重新連接起來。
高健浩請來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教授進行技術指導。公司運用高溫好氧發酵工藝,實現了畜禽糞便和秸稈的聯合高效、快速發酵,生產出了優質的有機肥料,「田娘」牌有機肥料被評為全省首個有機肥料著名商標。
在田娘有機肥生產車間,記者目睹了高科技支撐下變汙為肥的生產過程:從養殖場收來的畜禽糞便,在堆場先曬掉一部分水分,摻入50%作物秸稈和豆渣、玉米渣等農產品加工下腳料,脫水後拌料除菌,實施有益微生物增強,再送入大棚進行一次發酵。初發酵的原料除菌後,送入100米長、10米寬的發酵槽進行二次發酵,這是一個生物乾燥、除臭和動態連續發酵的無害化處理過程。技術人員介紹,「這樣出來的有機肥不僅無毒無臭,可以像化肥一樣方便施用,還去除了農家肥中的有害病菌,增添了有益菌的成分。」據統計,13年間,田娘共消化150多萬噸糞便等廢棄物,吐出60萬噸養土肥田的有機肥,將汙染大包袱轉化成了循環新產業。
然而,當年第一批田娘袋裝有機肥下線後,因為觀念問題沒有種植戶願意買,銷路成了最大問題。為解決銷路,2003年高健浩流轉周圍1300餘畝拋荒半拋荒地,按田畝原有肥力不同和有機肥施用標準,全程使用田娘肥,夏熟每畝施500斤,秋熟每畝施800斤。有人問,你施這麼多肥誰知道啊?高健浩回答:「土地知道!土地好了,生產的稻米才好,人吃了才好!」2003年風調雨順,金秋十月,新稻收割,平均畝產達1300多斤。新米上桌,「香、糯、軟,有嚼頭、勁道!是30年前的味道!」這也由此開啟了田娘公司的全產業鏈之路。
通過自己耕種土地、生產加工大米,不斷引導帶動,田娘有機肥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戶的認可,如今行銷全國各地。種糧大戶徐建華說:「連用了3年田娘有機肥,田地開始變得鬆軟,土裡蚯蚓多了起來,連二十幾年沒看見的蟛蜞都在田埂邊出現了。」
近幾年來,高健浩開始探索用有機肥作為基質土育秧,明年準備生產5萬噸。「秧好稻一半,這可以極大提升稻米品質,改善土壤。」
樹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標杆——
既考慮農民小帳本,又考慮國家大帳本
以有機肥使用為紐帶,「田娘」的事業越做越大。「田娘」大米通過有機產品認證,被評為江蘇省名牌農產品,一舉進駐華東地區260多家超市,去年加工銷售收入達4850多萬元,接近公司總收入的2/3,為進一步生產、使用有機肥提供了堅實基礎。
高健浩始終認為,要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放在首位,「田娘農場不僅要幫農戶種田,還要幫他們種好田,賣上好價錢,用效益和服務,把農民留在土地上。」田娘米業每年都以高於國家收購價10%-15%的價格收購加盟農戶稻米,去年國家水稻保護價為1.55元/斤,田娘收購價則為1.78元/斤,按家庭農場每戶承包種植130畝、畝產稻穀1100斤計算,戶均增收約3.29萬元。
「農民種地要算經濟帳,可國家發展農業不能只算經濟帳,要考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更要算一筆國計民生的大帳。」多年來長期研究農村廢棄物快速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的沈其榮教授說,「我國畜禽糞便等農村廢棄物的累積,已經到了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點上,而過量的化肥又使得土地越餵越『瘦』。要是每個地方有『田娘』,這兩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國家應該大力支持有機肥的生產和施用。」
田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強測算過,一畝田如果施用250公斤有機肥,可少施化肥40公斤,達到的效果是化肥利用率提高30%,農藥使用量下降30%,「可是因為有機肥施用體量較大,人工和運輸成本較高,大田作物的農民還是不大願意使用。如果能把有機肥料納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中,能夠有效提高地力、保護耕地。」
「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是個奇蹟,也是個永遠的挑戰。」高健浩說,希望有更多的大田作物用上有機肥,「只有耕地吃上了有機肥,土壤才能得到真正的改良,藏糧於地,國家的糧食安全才有保障。」
本報記者白鋒哲郭少雅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