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今朝豐收田

2020-12-16 梅州日報數字報

●本報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今年,五華縣打出系列「組合拳」,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承包復耕複種,讓不少曾經的「撂荒地」在早造、晚造皆喜獲豐收,變成了一片片「豐收田」,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米袋子」安全。據初步統計,今年五華縣水稻播種面積對比去年增加3.32萬畝,預計水稻總產量增加1.9萬噸、增長4.45%。

打出組合拳 護好米袋子

「水田撂荒背後的癥結是多方面的,解決起來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單憑一招一式不可能藥到病除。」五華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曾坤華介紹說,今年開春以來,為有效治理和解決水田撂荒問題,五華縣成立了推進撂荒水田復耕複種工作領導小組,打出系列「組合拳」:制定獎補辦法,對撂荒水田復耕複種水稻每造每畝獎補170元,旱糧作物每造每畝獎補80元;縣、鎮分別召開撂荒復耕複種動員大會,掀起復耕複種熱潮;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等實施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組建7個技術指導組深入鎮村開展種糧指導,統籌資金購買絲苗米種子5萬多斤免費發放給農戶。

在「組合拳」的加持下,五華的「米袋子」護得更好了。據初步統計,今年早造撂荒水田復耕複種面積10730.13畝。其中,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完成復耕複種面積佔全縣復耕複種面積約67%,規模經營佔比高,成效更足。

政策春風吹 荒地變良田

「河東鎮聯嶺村150畝早稻收糧約14萬斤,賽洞村120畝早稻收糧約11萬斤……」一片片撂荒水田復耕後便取得了不錯成效,為五華縣全年糧食增產增收開了一個好頭。集約聯嶺村、賽洞村撂荒水田的大昌糧貿基地負責人李嘉興告訴記者,隨著復耕田地土壤條件的改良和恢復,糧食產量還會呈略微遞增趨勢。

橫陂鎮華閣村種糧大戶魏周振把曾經的「荒地」變成了如今400多畝連片的「良田」。「我從饑荒時代走過來,看到田地丟荒便非常痛心,在2008年的時候我就把它們集約過來,一直耕種到現在。」今年已經73歲的魏周振說,剛開始復耕的時候由於經驗不足,吃了不少苦,還虧了不少錢,但隨著田地的不斷改良和耕作條件的改善,他的水稻基地逐年實現增收,今年早造收糧達30多萬斤。

今年,政策的春風也吹到了魏周振的田裡:他的水稻基地入選五華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獲得獎補資金150萬元,用於購置農業機械等……「現在政策這麼好,我準備耕種到80歲再退休。」魏周振笑著對記者說。

相關焦點

  • 搶春光·一線春耕|撂荒地「重生」 七旬老哥倆擴種七八畝田
    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一遍,萬事俱備,就等下種。老申家兩兄弟均已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了自家的兩畝多,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現在都是機械化,自己幹的活路輕鬆多了,所以多種一點也吃得消。」哥哥申永高說。就在一年多前,老哥倆的田,卻種得一點也不輕鬆。
  • 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原標題: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一線見聞 2月28日,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蘆橋村,申永高和申永紅兩兄弟迎著春光,在地裡忙著鋤草。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經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了一遍。 老申家兩兄弟均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自家的兩畝多外,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
  • 昔日撂荒地,今時希望田,山東煙臺福山李家疃村上演「變形記」
    在2020年以前,這片土地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如今一排排荷蘭香蜜杏樹苗整整齊齊佇立著,成為了李家疃村集體增收的「希望田」。「原來看到家裡頭這個撂荒地特別心疼,地基薄,土壤肥力不夠,種什麼都沒效益。現在可好了,荒地成了『香餑餑』,不僅解決了土地浪費,還給我們增長了收入。」回裡鎮李家疃村村民王培昌說道。
  •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2020-06-13 15:52:25 丁凱 攝  六月中旬,位於黃土高原蘭州新區的萬畝進口紫花苜蓿迎來頭茬收割,昔日光禿禿的置撂荒土地變為綠草如茵的優質牧草基地。轟鳴的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行行苜蓿齊刷刷倒下,畫出一道道綠色軌跡。  近年來,蘭州新區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和高精尖方向發展要求,以發展優質飼草基地為抓手,通過流轉農村閒置撂荒土地,推進萬畝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基地建設,實現產業帶貧持續增收。
  • 解碼藏糧於地的「滕州樣本」: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
    站在山東滕州市蓮青山上登高遠眺,沃野平疇上,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眼前的這幅場景令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十分感慨,這跟今年4月份來採訪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3.5萬畝「荒疙瘩」變成了如今的「金疙瘩」。而這些變化,得益於滕州市大力實施的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綠水青山不曾改,丘陵薄地變良田。
  • 農民該不該撂荒田地而一鼓腦地都跑進城務工?為什麼?
    農民不該撂荒田地而一鼓腦地跑進成務工。種地是農民的職業,農民就應該以種地為生,以種地為業,這才是做農民的本份,做個本本份你的的農民,也是祖祖輩輩一代一代的傳承,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載體,「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都喊了多少年了。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四好農村路」,修建禾江至萬隆9公裡長、6.5米寬道路(比原鄉道Y105近了3公裡、寬了3.5米),一舉解決交通瓶頸問題;修建覆蓋全村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通組路、橋若干;基礎設施保障基本民生;發展400畝標準大棚蔬菜基地一個、3000畝油茶林基地一個,小型白酒作坊一家,既發展產業有解決剩餘勞動力問題;通過大力興建基礎設施、著力打造特色產業,積極帶動群眾致富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有道是:昔日偏遠貧困村
  • 日照東港千畝黃桃園:昔日「撂荒地」如今「金土地」
    山地水土流失、貧瘠化嚴重,不少村民選擇棄地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現象隨處可見。原本生機勃勃的山場,變成了大量閒置的荒嶺。2016年1月,東港區供銷社攜所屬的坤豐農業服務公司走進這片山嶺。公司從村民手中流轉了1500畝閒置山地,一個集黃桃栽培、良種選育、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建成。公司聘請6名專業技術人員,建起了化驗室,進口了專門的測土配方儀器,選育黃金冠桃品種。
  • 探索耕地撂荒治理 四川大竹為撂荒地找「婆家」尋「親家」
    9月2日,在四川省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3個月前,這個佔地近300畝的蔬菜基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
  • 彌勒大塘子村:昔日連片包穀地 今朝長出「黃金果」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彌陽鎮衛瀘村委會大塘子村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打造「一村一品」產業,今年引進試種的千畝人參果迎來了豐收,果農笑開了顏。如今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由昔日的包穀地改種人參果,基本上家家戶戶種起了人參果,部分人家靠人參果脫貧致富,蓋起了新房。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古城鎮: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 撂荒地結出「致富」果
    近年來,古城鎮就全鎮土地撂荒的難題,不斷探索發展新思路,致力於改善土地撂荒。西黑沙圖村作為古城鎮推進土地集約化利用的先行試點,成立了金果來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的難題,提高村民收入。今天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走基層系列報導,我們走進古城鎮西黑沙圖村,看看這裡是如何通過短短幾年的時間改善土地撂荒,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
  • 我省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記者從近日在定西市召開的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上獲悉,甘肅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加之今年雨水合節,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甘肅堅持不懈夯實糧食生產基礎,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形成了「一戶一塊田」「一戶一臺地」「一企一基地」等成功模式。同時,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撂荒地復耕復墾相結合,通過梯田宜機化改造,引導合作社統一機械化種植馬鈴薯等糧食作物,解決無人耕種的問題,糧食生產條件持續改善,糧食生產空間進一步拓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29.37萬畝、完成撂荒地復耕復墾160萬畝。
  • 遂寧市船山區河沙鎮: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
    今天推出系列報導《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第一集《 河沙鎮: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近年來,河沙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撂荒地復耕,實現土地的優化利用,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眼下正值沃柑行情看好的時節。
  • 昔日貧瘠荒山坡今朝瓜果滿枝頭——銅仁市碧江小江口村變身現代...
    昔日貧瘠荒山坡今朝瓜果滿枝頭——銅仁市碧江小江口村變身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示範園區 2020-08-26 11: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以前的山興村是『眼看甸溪河,有水喝不著;姑娘往外嫁,媳婦討不著』,現在好了,處處『小橋流水映人家,花開庭內滿園香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 南充市「凝聚四力」深度治理耕地撂荒
    一是優化撂荒地經營權。利用耕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以村級為單位,下深水調查撂荒,下力氣宣傳動員,讓「長期撂荒有權收回經營權」深入人心,鼓勵撂荒耕地「零租金」「低租金」代耕、流轉集中起來,其中南部縣流馬鎮「3年零地租」在全市廣泛推廣,極大減輕撂荒復墾前期投入。二是優化惠農補貼方向。
  • 「關注」隆昌鎮「撂荒地」長出「金元寶」
    目前,藥材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預計畝產可達1500元以上!」雙井村村主任宋廣笑眯眯地說,「別小看這片防風,它把原先的荒坡荒地變成了『風水寶地』,現在400多畝防風連成片,太壯觀了!」隆昌鎮境內大部分土地貧瘠、沙化嚴重、乾旱少雨,老百姓靠天吃飯,群眾增收乏力,發展後勁不足。如何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切實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成了鎮黨委、政府深入思考的問題和必須邁過的門檻。
  • 大竹:「找婆家、尋親家」 撂荒地「再嫁」變身「金餑餑」
    8月31日上午,在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 「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如何讓周邊90餘戶流轉土地的村民再次實現「家門口務工」,成為鎮村兩級幹部的心頭牽掛。
  • 昔日荒田變沃土 致富路上稻花香
    昔日荒田變沃土  致富路上稻花香  壩心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240餘畝撂荒水田集約流轉廣州日報記者 陳家源 攝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時值盛夏,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壩心村240餘畝水稻長勢喜人,放眼望去,連片秧苗在陣陣夏風中蕩起層層綠浪,豐收可期。  然而,昔日的壩心村卻是另一番景象:荒田連片,雜草叢生,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被定為省定貧困村。
  • 富順土地不能撂荒,否則將支付荒蕪費?官方回復來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是農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 更是農村穩定的基礎 不僅如此,惡意造成土地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