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找婆家、尋親家」 撂荒地「再嫁」變身「金餑餑」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基地,每年有1000元收入,加上我在這裡幹活,每天還有50元的工錢。」「基地裡的活兒省時省力,耕地施肥都是機作,簡單的插種蔬菜和看護作物,我們這些老年人做起來也不費勁。」8月31日上午,在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

高平村3組撂荒土地整治前雜草叢生

僅在3個月前,這個佔地近300畝的蔬菜基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如何讓周邊90餘戶流轉土地的村民再次實現「家門口務工」,成為鎮村兩級幹部的心頭牽掛。

廟壩鎮高平村3組村民在翻耕好的土地裡插種藠頭

月華鎮河心村的藥材基地裡旋耕機正在勞作

2020年,大竹縣開展整治「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活動,縣農業農村局梳理出涉農領域「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全力推進群眾訴求的辦理。全縣撂荒土地的「再嫁問題」被列入了整治清單,高平村3組這個案例就是其中之一。

「『再嫁』不能『等靠要』,要有的放矢、主動出擊。」縣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書記黃華說,針對每一條梳理出來的問題線索,該局都成立了工作專班,逐一調查核實並限時辦結銷號。4月,「高平村撂荒土地整治專班」會同鎮村幹部開始為268畝荒土尋找「婆家」。經過三個月的努力,7月中旬,新引進的蔬菜種植業主與高平村籤訂了土地流轉合同。

「主動出擊、因地制宜、各個擊破」成為大竹縣在整治撂荒土地方面的成功探索。「誰來種?種什麼?怎樣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和群眾收益的可持續?」為了給村裡400餘畝荒土找到適宜的產業,月華鎮河心村支部書記周開國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踏上了「尋親之旅」。

「小川,搞農業你是專家,你看看咱們村這些撂荒土地搞什麼最合適?」 在大竹縣萬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川的辦公室,周開國對這個河心村土生土長的「村裡娃」開門見山。「現在中藥材市場行情穩定,我打算通過縣農業農村局,邀請省上專家回來看一看。確定了產業,我來帶著大家種藥材!」雙方一拍即合,親上加親。

6月,萬康農業與月華鎮河心村籤訂協議,流轉撂荒土地468畝發展中藥材種植。在縣農業農村局牽線搭橋下,四川省農科院成為中藥材基地的技術顧問,「荒土致富」有了科技支撐。

「專家預測,通過套種黃精、輪種川芎,能實現畝均增收4000至6000元。」8月31日,站在河心村翻耕一新的土地裡,周文川對筆者說,眼見荒山荒土有了「動靜」,村裡已有不少鄉親找到他,要加入合作社一起種藥材致富。

整治後的高平村3組撂荒土地

思路一轉天地寬,河心村468畝無人問津的荒山荒土搖身一變,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金餑餑」。

「我們圍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關心的土地撂荒問題,不斷創新土地綜合利用機制,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目前,全縣已擴種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農作物2萬餘畝。」據大竹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熊德洪介紹,下一步,該縣擬出臺《關於開展耕地撂荒治理、確保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力求在政策層面和項目方面予以傾斜和鼓勵,支持業主流轉撂荒土地,發動群眾用好撂荒土地增收,實現「業主放心、村民增收、群眾滿意」。

相關焦點

  • 探索耕地撂荒治理 四川大竹為撂荒地找「婆家」尋「親家」
    高平村3組村民在翻耕好的土地裡插種藠頭程一凡 馮超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我們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基地,每年有1000元收入,每天還有50元的務工收入。」9月2日,在四川省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3個月前,這個佔地近300畝的蔬菜基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
  • 曉齋誌異 ● 餑餑 ●
    在我們老家,餑餑是一種粗糧做的,地位還不如饅頭的主食。現在人們把它當保健食品吃,在解放以前,餑餑就是好東西,至少能讓人吃飽。她老人家給我弟妹講過一個關於餑餑的故事。  弟妹奶奶的婆家也是普通的莊稼人,因為鬧日本,沒事就要東躲西藏的,所以收成不能和戰爭以前相比。平時一年力作,總可以常有餑餑吃,這時候只能農忙的時候吃了。  一天中午,有個年輕人走到村子裡。說自己是逃難的,妻小都在路上病故了。自己要到山東去,實在餓得不行,要口飯吃。
  • 遂寧市船山區河沙鎮: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
    而在五年前,這滿山青翠的果園還是一片撂荒地。當時,楊波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鳳凰村,發現了這片撂荒地,覺得大有可為,就開始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種植了每年國慶後上市的東方紅糖桔、次年1月上市的大雅、3月上市的沃柑。
  • 昔日撂荒地 今朝豐收田
    ●本報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今年,五華縣打出系列「組合拳」,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承包復耕複種,讓不少曾經的「撂荒地」在早造、晚造皆喜獲豐收,變成了一片片「豐收田」,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米袋子」安全。
  • 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原標題: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一線見聞 2月28日,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蘆橋村,申永高和申永紅兩兄弟迎著春光,在地裡忙著鋤草。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經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了一遍。 老申家兩兄弟均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自家的兩畝多外,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
  • 這個清明節,讓我們一起幫他們尋親找家
    不久前,濟南市萊蕪區從業13年的郵政投遞員朱玲華,接到了兩封寄給70多年前犧牲烈士的信,信封上都備註著小字「幫烈士找到家」。時隔70多年,因行政區劃數次變遷,信封上的地址已經不復存在。72年前,這些烈士衝上菏考奔襲戰一線,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
  • 搶春光·一線春耕|撂荒地「重生」 七旬老哥倆擴種七八畝田
    老申家兩兄弟均已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了自家的兩畝多,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現在都是機械化,自己幹的活路輕鬆多了,所以多種一點也吃得消。」哥哥申永高說。就在一年多前,老哥倆的田,卻種得一點也不輕鬆。
  • 了不起的榮成 | 膠東花餑餑:巧手捏出中國畫,面裡藏乾坤!
    花餑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不僅外觀好看,而且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營養美味,健康環保,是膠東麵食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榮成花餑餑,不僅以食用為目的,而且多用於慶祝、祭祀和饋贈等民俗活動。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會蒸上一鍋花餑餑,將花餑餑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寓意著日子蒸蒸日上、紅紅火火。呂曉霞,是榮成花餑餑的非遺傳承人。
  • 撂荒地變「聚寶盆」皋蘭縣水阜鎮破解荒地復耕難題助農民增收
    田間勞作的農民五月的水阜,處處是新綠,連片的農田一派生機,一壟一壟的地膜閃著銀色光芒,翠綠筆挺的玉米幼苗在風中搖曳……誰都不曾想到,兩個月前,這裡仍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撂荒地。清單+資金破解荒地復耕難題今年,水阜鎮一面做好疫情防控,一面抓住春耕時節,全面開展撂荒地摸底調查,以村組為單位,逐戶逐塊摸底登記,摸清撂荒地的承包關係、位置、面積、土質等情況,分析撂荒性質和原因。
  • 南充市「凝聚四力」深度治理耕地撂荒
    一是優化撂荒地經營權。利用耕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以村級為單位,下深水調查撂荒,下力氣宣傳動員,讓「長期撂荒有權收回經營權」深入人心,鼓勵撂荒耕地「零租金」「低租金」代耕、流轉集中起來,其中南部縣流馬鎮「3年零地租」在全市廣泛推廣,極大減輕撂荒復墾前期投入。二是優化惠農補貼方向。
  • 「關注」隆昌鎮「撂荒地」長出「金元寶」
    雙井村村主任宋廣笑眯眯地說,「別小看這片防風,它把原先的荒坡荒地變成了『風水寶地』,現在400多畝防風連成片,太壯觀了!」隆昌鎮境內大部分土地貧瘠、沙化嚴重、乾旱少雨,老百姓靠天吃飯,群眾增收乏力,發展後勁不足。如何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切實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成了鎮黨委、政府深入思考的問題和必須邁過的門檻。
  • 【尋親】40年代逃難梅州的潮汕老人蕭錦(金)輝尋潮陽棉城土庫內親人
    附近還有一條大河,一座拱橋,原名蕭錦(金)輝,老人父親叫胡春水,好像喜歡抽大煙或者賭博。老人有六兄妹,上有一大哥蕭錦(金)華,自己第二,下面有三個弟弟,其中一個弟弟叫蕭錦(金)庭,還有一個小妹。尋親老人有六兄妹,上有一大哥蕭錦(金)華,自己第二,下面有三個弟弟,其中一個弟弟叫蕭錦(金)庭,還有一個小妹。經過:老人家當年被一個人挑著蘿筐賣到了梅州。記得家鄉老屋有一棵大榕樹,有關爺廟。
  • 昔日撂荒地,今時希望田,山東煙臺福山李家疃村上演「變形記」
    在2020年以前,這片土地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如今一排排荷蘭香蜜杏樹苗整整齊齊佇立著,成為了李家疃村集體增收的「希望田」。「原來看到家裡頭這個撂荒地特別心疼,地基薄,土壤肥力不夠,種什麼都沒效益。現在可好了,荒地成了『香餑餑』,不僅解決了土地浪費,還給我們增長了收入。」回裡鎮李家疃村村民王培昌說道。
  • 【年味兒】蒸蒸日上,即墨花餑餑蒸出濃濃年味兒
    近日,記者走進即墨古城金麥穗花餑餑店,一覽花餑餑製作流程,伴隨著層層蒸汽,香噴噴、熱騰騰的花樣饅頭從蒸箱端出,饅頭的香氣也撲鼻而來,年味兒好似更濃了。果蔬汁和面,蒸出花樣餑餑早上8點半,金麥穗花餑餑的老闆韓彥和對象劉峰準時到店,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 「電影老太太」郭建華的「探星」計劃:給花生找個好婆家
    (兩會人物)「電影老太太」郭建華的「探星」計劃:給花生找個好婆家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題:「電影老太太」的「探星」計劃:給花生找個好婆家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李超慶 闞力  「我這個『電影老太太』就想給花生找個好婆家!」
  • 中國找人網_110公安尋親網尋人網真實姓名找人_失蹤人口數據查詢
    中國找人網,110公安尋親網尋人網真實姓名找人,失蹤人口數據查詢。你在哪尋人網-國內首家私家尋人服務、尋親網、尋人啟事網是專門尋人,找人,尋老賴,尋騙子,定位找人,調查找人,婚姻調查找人,尋人啟事,尋人平臺。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古城鎮: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 撂荒地結出「致富」果
    昔日的西黑沙圖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飯,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弱病殘留守種地,土地撂荒嚴重,甚至出現以每畝每年30元的低價對外包租都無人問津的情況。現如今,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農民以土地入股成立起金果來合作社,全村上下能耕種的土地全部被開發,社員人均年收入達到20000元。昔日的撂荒地,今日結出了「致富果」。
  •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黃土高原萬畝進口紫花苜蓿收割:昔日撂荒地綠草如茵 2020-06-13 15:52:25   近年來,蘭州新區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和高精尖方向發展要求,以發展優質飼草基地為抓手,通過流轉農村閒置撂荒土地,推進萬畝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基地建設,實現產業帶貧持續增收。
  • 男人,為了幸福,不找扶弟魔
    因為錢和卡都在女人的手裡,如果幫扶過多,女人就會不高興,一哭二鬧三上吊,婆家一看,算了,兒子是好兒子,兒媳婦真不咋地。再一想,如果離婚,家裡負擔不起娶第二個媳婦的的費用,不幫扶就不幫扶吧。這是大多數婆家的想法。
  • 《尋親的路》丨你不在,這個家靠誰來撐起?
    在他失蹤之後,家中年逾花甲的父親與他的妻子兒女,在艱難謀生之餘,依然執著頑強地行走在尋親路上。李元文,你在哪裡?你不在,這個家靠誰來撐起? 在二兒子出事之前,我的家原本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大家庭,那時候老伴還在世,兩個兒子都已成家並且有了各自的孩子。 2007年的時候,為了生活,二兒子李元文離開家中的妻兒老小外出打工,他走的時候,已經有一雙兒女,而且小女兒玉清才年僅一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