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基地,每年有1000元收入,加上我在這裡幹活,每天還有50元的工錢。」「基地裡的活兒省時省力,耕地施肥都是機作,簡單的插種蔬菜和看護作物,我們這些老年人做起來也不費勁。」8月31日上午,在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
高平村3組撂荒土地整治前雜草叢生
僅在3個月前,這個佔地近300畝的蔬菜基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如何讓周邊90餘戶流轉土地的村民再次實現「家門口務工」,成為鎮村兩級幹部的心頭牽掛。
廟壩鎮高平村3組村民在翻耕好的土地裡插種藠頭
月華鎮河心村的藥材基地裡旋耕機正在勞作
2020年,大竹縣開展整治「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活動,縣農業農村局梳理出涉農領域「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全力推進群眾訴求的辦理。全縣撂荒土地的「再嫁問題」被列入了整治清單,高平村3組這個案例就是其中之一。
「『再嫁』不能『等靠要』,要有的放矢、主動出擊。」縣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書記黃華說,針對每一條梳理出來的問題線索,該局都成立了工作專班,逐一調查核實並限時辦結銷號。4月,「高平村撂荒土地整治專班」會同鎮村幹部開始為268畝荒土尋找「婆家」。經過三個月的努力,7月中旬,新引進的蔬菜種植業主與高平村籤訂了土地流轉合同。
「主動出擊、因地制宜、各個擊破」成為大竹縣在整治撂荒土地方面的成功探索。「誰來種?種什麼?怎樣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和群眾收益的可持續?」為了給村裡400餘畝荒土找到適宜的產業,月華鎮河心村支部書記周開國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踏上了「尋親之旅」。
「小川,搞農業你是專家,你看看咱們村這些撂荒土地搞什麼最合適?」 在大竹縣萬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川的辦公室,周開國對這個河心村土生土長的「村裡娃」開門見山。「現在中藥材市場行情穩定,我打算通過縣農業農村局,邀請省上專家回來看一看。確定了產業,我來帶著大家種藥材!」雙方一拍即合,親上加親。
6月,萬康農業與月華鎮河心村籤訂協議,流轉撂荒土地468畝發展中藥材種植。在縣農業農村局牽線搭橋下,四川省農科院成為中藥材基地的技術顧問,「荒土致富」有了科技支撐。
「專家預測,通過套種黃精、輪種川芎,能實現畝均增收4000至6000元。」8月31日,站在河心村翻耕一新的土地裡,周文川對筆者說,眼見荒山荒土有了「動靜」,村裡已有不少鄉親找到他,要加入合作社一起種藥材致富。
整治後的高平村3組撂荒土地
思路一轉天地寬,河心村468畝無人問津的荒山荒土搖身一變,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金餑餑」。
「我們圍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關心的土地撂荒問題,不斷創新土地綜合利用機制,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目前,全縣已擴種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農作物2萬餘畝。」據大竹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熊德洪介紹,下一步,該縣擬出臺《關於開展耕地撂荒治理、確保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力求在政策層面和項目方面予以傾斜和鼓勵,支持業主流轉撂荒土地,發動群眾用好撂荒土地增收,實現「業主放心、村民增收、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