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變「聚寶盆」皋蘭縣水阜鎮破解荒地復耕難題助農民增收

2020-12-27 蘭州新聞網

田間勞作的農民

五月的水阜,處處是新綠,連片的農田一派生機,一壟一壟的地膜閃著銀色光芒,翠綠筆挺的玉米幼苗在風中搖曳……誰都不曾想到,兩個月前,這裡仍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撂荒地。

水阜鎮是皋蘭縣傳統的農業鄉鎮,耕地面積6.8萬畝,人均1.6畝。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大部分收入來源於溫室大棚和露地瓜菜。2018年「7·22」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後,大批良田被毀,人為棄荒現象嚴重。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水阜鎮因災撂荒的土地至少有1萬畝。

撂荒耕地面積不小,復耕複種難度很大,怎麼保證土地不閒置、群眾收入不受影響,成了擺在鎮黨委、鎮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清單+資金破解荒地復耕難題

今年,水阜鎮一面做好疫情防控,一面抓住春耕時節,全面開展撂荒地摸底調查,以村組為單位,逐戶逐塊摸底登記,摸清撂荒地的承包關係、位置、面積、土質等情況,分析撂荒性質和原因。「摸清家底」、制定清單後,水阜鎮結合實際情況開「藥方」:全力以赴完成水毀農田清淤的基礎上,對歷年來因外出務工人為棄荒或因其他原因棄荒的撂荒地,列出「八個一批」整治措施,即農戶復耕一批、土地流轉一批、主體復耕一批、集中整治一批、綜合治理一批、配套維修一批、代種託管一批、重新復墾一批,因地制宜統籌推進。

據了解,2019年水阜鎮在災後恢復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資金700餘萬元,清淤整平水毀農田1700餘畝,動員群眾清淤整平近800畝,襯砌水毀渠道28公裡,維修14公裡,維修泵站2座、塘壩1座,新建產業路3.7公裡,爭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600畝,對受災農田全覆蓋清淤整平,維修配套渠道、泵站、塘壩等水利設施和機耕道等基礎設施,多方爭取引進有技術、責任心強、產業經驗豐富的農業龍頭公司和專業合作社,促成土地流轉3200餘畝。

租金+薪金農戶獲得雙收入

彬草村是水阜鎮一個比較偏遠的山村,只見農田裡拖拉機轟鳴,農戶忙著施肥、除草,一切井然有序、生機勃勃,讓人一度疑惑,這裡是否真的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滔天洪水。

正在田間勞作的方大爺放下鋤頭,和記者閒聊起來:「7·22彬草村受災很嚴重,我家的6畝地都被水衝毀了。」說起2018年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方大爺心有餘悸。「去年,政府統一清淤平整後,把地交給了我們,今年又引進了合作社,動員我們流轉土地。」方大爺兒子兒媳長期在外務工,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本來準備把家中的地交給親戚耕種,誰想遇上了土地流轉的好政策,他愉快地籤了流轉合同,以每畝320元的價格流轉了6畝土地。「土地荒了看著都可惜,現在流轉出去,一年流轉費1900多元,還能在合作社上班,太划算了。」方大爺掰著手指給我們算了算帳。

土地流轉後,像方大爺這樣的種田好手極受歡迎,合作社又聘用他們幹起了老本行,每天工資在100至150元之間。「現在還是幹種地的活,收入卻成倍增加了,又不用承擔風險,真是旱澇保收啊!」方大爺樂呵呵的說道。

目前,水阜鎮累積流轉土地8700多畝,佔全鎮水澆地的34.76%。流轉土地的1500餘戶農戶,每年戶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7家經營主體可提供長期就業崗位30餘個,年均工資20000元以上,短期就業崗位120餘個,年均工資5000至8000元,解放富餘勞動力1100餘人次,全鎮勞務輸轉人數達到3600餘人次,勞務創收突破8500萬元。

「一圖+一帳」探索荒地治理長效化

「截至2020年5月底,水阜鎮2.5萬畝水澆地復耕複種率達到100%,轄區內撂荒地整治任務全面完成,並探索建立撂荒地治理長效機制。」水阜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鎮上採取動態管理「一張圖」,長期管理「一本帳」的方法,探索撂荒地治理長效機制。

「一張圖」就是採取地圖數據平臺+實地摸排手工繪圖相結合的方法,製作耕地信息一張圖,將農戶姓名、地塊面積、耕種情況、是否流轉等信息精確標記,有效避免了人地分離、地塊漏登等問題。結合圖冊將復耕複種農戶信息及時錄入,對無法長期復耕複種人員進行重點管控,對有意向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造冊登記,確保數據準確、實施數據動態管理。

「一本帳」就是對復耕複種條件不具備、整治難度大、整治時間長的旱土地復耕等難點問題建立長期整治一本帳,通過實地摸排、村社上報、群眾反饋、分析研究等方式,列出西電灌區對個別區域不提供灌溉用水,土地鹽鹼化需綜合治理,泵站、渠道等水利設施老化需維修,機耕道因雨水衝刷、山體滑坡等原因自然損毀需要維修、群眾反映的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等7個大方面10個具體問題,明確工作措施、確定責任人,實行掛牌作戰,限時消化,集中用1至2年的時間,解決難點、痛點問題,為下一步繼續盤活土地資產奠定堅實基礎。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永前 文/圖

相關焦點

  • 遂寧市船山區河沙鎮: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
    今天推出系列報導《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第一集《 河沙鎮: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近年來,河沙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撂荒地復耕,實現土地的優化利用,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眼下正值沃柑行情看好的時節。
  • 昔日撂荒地 今朝豐收田
    ●本報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今年,五華縣打出系列「組合拳」,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承包復耕複種,讓不少曾經的「撂荒地」在早造、晚造皆喜獲豐收,變成了一片片「豐收田」,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米袋子」安全。
  • 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原標題:撂荒地「重生」老哥倆果斷擴種七八畝田 一線見聞 2月28日,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蘆橋村,申永高和申永紅兩兄弟迎著春光,在地裡忙著鋤草。再過20天就要育秧了,種子已經備好,田也用旋耕機翻過了一遍。 老申家兩兄弟均是七旬左右老人,一共種了近10畝田,除自家的兩畝多外,還代種了外出務工鄰居家的撂荒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萬畝山荒地變身「聚寶盆」
    山綠了,村美了,人的精神風貌也在變;昔日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聚寶盆」;黑林鎮也成為獨具特色的林果產業鎮、產業富民典型鎮。果林飄香 昔日荒山變成「聚寶盆」「以前這裡就是一片荒地,種莊稼靠天收,種果樹不成活。」當地村民回憶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搶春光·一線春耕|撂荒地「重生」 七旬老哥倆擴種七八畝田
    撂荒地變豐產田,畝產值多了三五百元蘆橋村以淺丘地形為主,地勢高低起伏。曾經,田塊支離破碎,沒有生產道路,耕作只能以人工為主。而作為一個傳統農業村,年輕人大多數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一老一小」。「地不平,農機下不去,家家戶戶都不願意種,只能眼睜睜看著土地大面積撂荒。」
  • 曹王鎮:念好「三字訣」 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
    舉行開園儀式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於淋凡 高夢君 通訊員 司元媛 濱州報導  曹王鎮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建強隊伍、合理謀劃、優化環境三項措施,念好「三字訣」,有效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
  • 富順土地不能撂荒,否則將支付荒蕪費?官方回復來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是農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 更是農村穩定的基礎 不僅如此,惡意造成土地撂荒
  • 土地「活」起來 農民「富」起來——儋州加快土地流轉助力鄉村振興
    白馬井鎮山花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達才說:「旱地變水田,提高土地產能後,除了種花生,村民還能種高效農作物,好土地才能留住年輕村民務農。」「改水田後,我家收入增加很多。」山花村委會花梨村村民李有幹高興地說。「盤活農村閒置土地和撂荒地,破解耕地撂荒和村民粗放經營難題,提高土地利用率,讓長草的土地『生金』。」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古城鎮: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 撂荒地結出「致富」果
    近年來,古城鎮就全鎮土地撂荒的難題,不斷探索發展新思路,致力於改善土地撂荒。西黑沙圖村作為古城鎮推進土地集約化利用的先行試點,成立了金果來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的難題,提高村民收入。今天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走基層系列報導,我們走進古城鎮西黑沙圖村,看看這裡是如何通過短短幾年的時間改善土地撂荒,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
  • 瓜州縣三道溝鎮每畝地秸稈為農民增收150元
    小秸稈成為農民增收「香餑餑」瓜州縣三道溝鎮每畝地秸稈為農民增收150元  每日甘肅網12月23日訊 據酒泉日報報導(記者周愛玲 通訊員魏金龍 王建磊)在瓜州縣三道溝鎮東湖村5組的瓜州紫葉牧草專業合作社廠房內
  • 新民市三合村新增大棚助農增收520萬元
    原標題:新民市三合村新增大棚助農增收520萬元如今正處農閒時候,但新民市大紅旗鎮三合村的村民卻一點沒閒下來。12月9日,村第一書記侯衛平挨家走訪種植大戶,聯繫對他們進行線上銷售培訓——「得把咱村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出去!」
  • 中糧:秋糧收購助農增收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能否做好秋糧收購工作,直接關係到糧食安全大局和農民切身利益。在今年戰疫抗災的特殊背景下,國內最大的糧食流通市場化經營主體——中糧集團克服新冠疫情、颱風災害等困難,積極創新秋糧收購模式,有效保障農民利益,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破解難題,助農增收颱風、多雨等自然災害成了今年秋糧收購的新「對頭」。
  • 昔日荒田變沃土 致富路上稻花香
    昔日荒田變沃土  致富路上稻花香  壩心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240餘畝撂荒水田集約流轉廣州市委宣傳部駐壩心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於洪建告訴記者,壩心村曾是「魚米之鄉」,可由於村裡年輕勞力大多外出,導致田地大片撂荒近20年。今年起,幫扶工作隊決定將壩心村原有的240餘畝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流轉,承包給公司發展有機種植產業。  昔日荒田變沃土,陳遠宏別提有多開心。
  • 「百畝撂荒耕地只見野草不見苗」後續:即將播種冬小麥
    噠噠噠……潮白河畔右堤路邊一塊百畝撂荒的土地上,再次響起了耕種機械馬達發出的轟鳴聲。目前這塊地已完成旋耕、深松作業,基本達到播種條件。羅喬欣攝9月14日本報以《只見野草不見苗,說好的復耕呢》為題,追蹤報導了李橋鎮蘇莊村一塊閒置的農用地兩年前復耕後再次撂荒的問題。
  • 傳播新思想入腦入心 推動新風尚落地生根——記皋蘭縣新時代文明...
    魏永軍感慨地說,從打掃周邊衛生到森林防火,從公益演出到防控疫情卡口點執勤,志願者們的服務內容幾乎涵蓋了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始終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陣地,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眾平臺,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精神家園,作為志願者服務人民群眾的活動舞臺。」皋蘭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 探索耕地撂荒治理 四川大竹為撂荒地找「婆家」尋「親家」
    9月2日,在四川省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3個月前,這個佔地近300畝的蔬菜基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
  • 「關注」隆昌鎮「撂荒地」長出「金元寶」
    雙井村村主任宋廣笑眯眯地說,「別小看這片防風,它把原先的荒坡荒地變成了『風水寶地』,現在400多畝防風連成片,太壯觀了!」隆昌鎮境內大部分土地貧瘠、沙化嚴重、乾旱少雨,老百姓靠天吃飯,群眾增收乏力,發展後勁不足。如何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切實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成了鎮黨委、政府深入思考的問題和必須邁過的門檻。
  • 昔日撂荒地,今時希望田,山東煙臺福山李家疃村上演「變形記」
    在2020年以前,這片土地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如今一排排荷蘭香蜜杏樹苗整整齊齊佇立著,成為了李家疃村集體增收的「希望田」。「原來看到家裡頭這個撂荒地特別心疼,地基薄,土壤肥力不夠,種什麼都沒效益。現在可好了,荒地成了『香餑餑』,不僅解決了土地浪費,還給我們增長了收入。」回裡鎮李家疃村村民王培昌說道。
  • 大竹:「找婆家、尋親家」 撂荒地「再嫁」變身「金餑餑」
    8月31日上午,在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 「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如何讓周邊90餘戶流轉土地的村民再次實現「家門口務工」,成為鎮村兩級幹部的心頭牽掛。
  • 皋蘭縣人民法院 2016年失信被執行人曝光名單(第二批)
    施玉平,男,漢族,1976年3月29日出生,住皋蘭縣黑石鎮白坡村三社58號,保證合同糾紛,執行標的額:340396元。謝富延,男,漢族,1972年5月8日出生,住皋蘭縣西岔鎮西岔村,民間借貸糾紛,執行標的額:548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