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給全區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展現船山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人物、先進經驗和典型事跡,我們分不同主題推出脫貧攻堅系列報導。今天推出系列報導《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第一集《 河沙鎮:撂荒地復耕變「聚寶盆」》。
近年來,河沙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撂荒地復耕,實現土地的優化利用,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眼下正值沃柑行情看好的時節。在河沙鎮鳳凰村,遂寧市天天雨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波的500畝柑橘種植基地裡,沃柑銷售仍在持續,引得各地經銷商紛至沓來。
經銷商唐仁銀說,「我全國各地都在跑,天天雨露這個沃柑確實品質好,新鮮,味道也不錯,質量不比外地水果差,遠銷到山東、河南、河北還有西北幾省。」
而在五年前,這滿山青翠的果園還是一片撂荒地。當時,楊波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鳳凰村,發現了這片撂荒地,覺得大有可為,就開始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種植了每年國慶後上市的東方紅糖桔、次年1月上市的大雅、3月上市的沃柑。
楊波告訴記者,公司2019年水果產量在30萬斤,2020年預計產量達到100萬斤,也帶動了當地很多老百姓就業。
河沙鎮位於船山區以東,這裡淺丘連綿,氣候溼潤溫和,森林植被高達50%。鎮內不少撂荒的田地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河沙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鎮內的資源優勢,多措並舉「盤活」撂荒地。
河沙鎮鎮長周勇告訴記者,河沙鎮一是主動回引回鄉創業人員來承包撂荒地;二是採取集體經濟和現有的農業企業進行合作,盤活資源資產;三是招引目前的農業小型企業,通過幾級分成的模式來進行耕作。通過這些舉措,全鎮由過去的兩千多畝撂荒地,減少為現目前的幾百畝。
送家溝村是河沙鎮最為偏遠的一個村。這天一大早,業主吳啟銀就來到自家的李子園剪枝梳果。
長期以來,送家溝村農業種植結構單一,制約了村民的種植積極性,致使土地撂荒嚴重。兩年前,吳啟銀攜家人回村創業,整理土地1200餘畝,種植李樹、蘋果樹、藤椒,搞水產養殖,還註冊了「銀林顯應山」商標。
河沙鎮送家溝村村支書吳章享介紹說,土地是按照入股分成模式,第一種以土地入股並參與管理,銷售額分成50%;第二種家裡沒有勞動力、以土地入股、不參與管理,銷售額分成20%;第三種將土地流轉給公司,以每畝土地150元、每畝田地600元獲得土地流轉租金。這樣一來就把我們群眾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了。
顯然,村民積極性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來自合作模式的創新。以前發展產業,往往由企業承包土地,村民就近務工拿工資,而送家溝村村民用土地入股,在公司統一供應技術、肥料的基礎上,自己管理自己的土地,果子賣出去後,就能拿到比例不等的利潤分紅。
河沙鎮鎮長周勇說,「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提高農民自信心,解決他們的技術欠缺、實力不夠的問題。農業企業和集體經濟可以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據了解,送家溝村已有105戶村民選擇按照50%利潤分紅的合作模式。
今年5月即將上市的李子,吳啟銀簡單算了算,收益也是十分可觀的。「我們的產量可能有10萬斤左右,這些果子是客商預定了的,6元一斤。」吳啟銀高興的說。
人間芳菲四月天,行走在河沙鎮廣闊的田野,村民群眾正忙著復耕翻耕撂荒地,種植特色果蔬。隨同的河沙鎮負責人告訴記者,河沙鎮將繼續探索實踐農戶委託代耕、合作互助、土地流轉、大戶承包等舉措,加速推進全鎮撂荒地復耕,以形成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產業發展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記者手記
土地是農民群眾的命根子。在大流通、網際網路等已成為當下農產品營銷發力的大趨勢下,荒地如何變寶地?還得規劃先行,統籌考量產業、生態、文化、人才等要素,「整村規劃一張圖、基礎設施一張網、產業布局一盤棋」,因地制宜發展綠色果蔬、花卉苗木、生態養殖、鄉村旅遊、優質糧油等主導產業,同時融入觀光體驗、民宿康養、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把分散的撂荒耕儘可能地聚集起來,有效解決農業家庭經營收入低、規模小、區域分散等弊端,讓一塊塊撂荒地變成「聚寶盆」。
船山融媒記者 卜凱 吳利 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