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三合村新增大棚助農增收520萬元

2020-12-12 瀟湘晨報

原標題:新民市三合村新增大棚助農增收520萬元

如今正處農閒時候,但新民市大紅旗鎮三合村的村民卻一點沒閒下來。12月9日,村第一書記侯衛平挨家走訪種植大戶,聯繫對他們進行線上銷售培訓——「得把咱村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出去!」

2018年4月,侯衛平被選派到大紅旗鎮三合村任第一書記。從那一刻起,他把三合村當成了自己的家,紮根這片黑土地,用真情和汗水贏得了村民信任。他通過挨家挨戶走訪,及時了解村情。通過深挖外部資源,解決村民提出的實際問題。此後,一大批外部資源持續不斷地流向三合村:村裡新建了1600平方米的黨建文化廣場,新修了13公裡的村內水泥道路,實現了全村入戶硬化道路的全覆蓋……瀋陽農業大學、瀋陽鋁鎂設計院等42家單位為村部改造、文化廣場建設、種植結構調整、村屯環境整治、關愛留守兒童,共帶來70餘萬元的資金和物資。在侯衛平到村後的大半年,幾乎每星期都有幫扶單位到村進行幫扶和對接。

贏得了村民信任僅僅是第一步。此後,他放下架子、伏下身子、耐住性子,經常性地深入村民中去。「要實實在在為提高農民收入想辦法」,駐村後,侯衛平每天都在思索研究破解這個難題:相鄰不到5公裡的柳河溝鎮,每個村都有幾百畝大棚,而三合村只有區區幾十畝,咱差在哪兒呢?通過調研走訪,他發現村民們在持續觀望中,形成了寧可去外村大棚打工,也不肯嘗試自建的現狀。

侯衛平決定變「輸血」為「造血」,引導村民轉變觀念,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改善種植結構,激發村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他先選擇了2個種植戶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爭取到了相應的政策補貼和農資補助。組織農戶到先進村學習考察,聘請農業大學教授作為技術顧問,與瀋陽稻香村集團、和康生物等企業進行產銷合作等等。

一系列精準的措施,收到了喜人成果,2名新培養的致富帶頭人當年新建大棚50餘畝,增收4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村民們打了樣、做了很好的示範。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種植裸地西瓜、小麥等經濟作物。去年,三合村新增大棚430餘畝、經濟作物560餘畝,促進農民增收520餘萬元。

作為新民市電商村的試點村,如今,侯衛平正聯繫對三合村的種植大戶和村民們進行「觸電」培訓,學習線上銷售的相關技能。「一定要讓咱村的農產品在網上熱賣!」種植戶老項信心十足。

(責編:尹柏寒、孝媛)

【來源:瀋陽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陽曲縣搭上電商「快車」助農增收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推動解決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穩定脫貧群眾增收渠道,夯實扶貧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帶貧益貧能力,陽曲縣以打造優質農產品為目標,積極搭建合作平臺,著力搶抓電商發展機遇,全面加快陽曲特色農產品發展新步伐。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大棚特色種植 助農穩產增收
    「這是咱們培養4年車釐子樹,通過在大棚裡面種植,通過大棚來調節樹的生長,預計2月份可以開花,4月份結果採摘上市,按照往年預期,一個大棚收益將在10萬元左右。」綠瑞農業公司總經理張躍傑說。近年來,葉縣堅持農業規模化產業優先發展理念,在「大棚種植」上做文章,大力發展「棚膜經濟」,使大棚特色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 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
    12月6日,位於巨野獨山鎮的惠農果蔬種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一片生機盎然。據合作社理事長王光喜介紹,大棚分為冬暖式大棚和春秋季大小拱棚,其中春秋季大棚一旦到了冬季,則是空閒期,而他們巧打時間差,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 王光喜說,春秋季大棚在11月份、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基本處於閒置狀態,減少了群眾收入。「原來,要想打破三個月的種植瓶頸,在選擇品種上要講究。」
  • 致富 | 七星泡鎮調優玉米結構 鮮食玉米助農增收
    年初以來,七星泡鎮黨委政府大力調優種植結構,引導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把發展鮮食富硒玉米種植作為助農增收的突破口,並搭建平臺,促成三合村谷黃金穀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東晟食品有限公司建立長期合作。三合村兩委積極探索新型土地託管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富硒地域優勢,種植了國家農科院專門培育的優良品種,玉米產品晶瑩剔透、顆粒飽滿、營養豐富,色澤金黃、油性、軟糯、香甜、口感好,生長期不使用任何有害的農藥,確保綠色健康食品。今年雙方籤訂了種植2600多畝鮮食玉米的訂單合同,有160戶農民社員加入,保障了市場銷路,增強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
  • 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
    12月6日,位於巨野獨山鎮的惠農果蔬種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一片生機盎然。據合作社理事長王光喜介紹,大棚分為冬暖式大棚和春秋季大小拱棚,其中春秋季大棚一旦到了冬季,則是空閒期,而他們巧打時間差,加茬種植助農增效增收。王光喜說,春秋季大棚在11月份、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基本處於閒置狀態,減少了群眾收入。「原來,要想打破三個月的種植瓶頸,在選擇品種上要講究。」
  • 聯安鎮聯川村:大棚蔬菜種植助農增收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在我縣聯安鎮聯川村,村民藉助大棚蔬菜種植,解決了過去遇到的一系列種植難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產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子,農業科技真正來到了田間地頭,助力產業增收、鄉村振興。
  • 南充「體彩+公益」助農增收「益」起聚力走進白堡村
    四川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南充分中心莊林致辭2020年12月2日,四川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南充分中心、南充市網際網路聯合會、南充市運動協會和南充市戶外公益協會攜手開展了南充「體彩+公益」 脫貧攻堅、助農增收「益」起聚力走進白堡村以購代捐助農活動。
  • 自掏腰包籤訂助農協議 貧困戶可年增收約20萬
    自掏腰包籤訂助農協議 貧困戶可年增收約20萬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方軼  2020-07-14 預計籤訂《助農協議》的兩戶農戶今年可分別增收約
  • 現代農業+多彩種植 瀏陽古港助農增收促發展
    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行先進耕種技術,是讓農民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 據悉,古港鎮農業辦將繼續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指導種植戶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科學防治水稻病蟲害,統一田間管理,保障水稻穩產豐收。
  • 瑞昌發展特色農業助農增收
    中國江西網瑞昌訊 (記者練煉 通訊員雷勉鴻、談榮雄)瑞昌市以優化產業布局為主線,以發展特色種植為抓手,以科技增效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取得良好的成效,農業特色產業成為助農增收的有效途徑。
  • 博白龍潭鎮:2000畝毛豆喜獲豐收 助農增收脫貧
    龍潭鎮:2000畝毛豆喜獲豐收 助農增收脫貧為如期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近年來,龍潭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近日,龍潭鎮2000多畝毛豆喜獲豐收,預計總產值一千兩百多萬元,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貧困戶增收脫貧。記者在龍潭鎮南坡村的毛豆基地看到,成片的毛豆長勢旺盛,一串串飽滿的毛豆掛滿了枝頭,四百多名群眾正在田間採摘成熟的毛豆,現場一派豐收的景象。
  • 慶城 發展羊產業助農增收
    慶城 發展羊產業助農增收每日甘肅網12月9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記者李雲 通訊員樊睿)近年來,慶城縣堅持把發展肉羊產業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採取「公司帶動、合作社引領、貧困戶(村集體)入社分紅」的方式,持續推廣「331+」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 騰衝馬站鄉1754畝椿頭助農增收
    本報訊 騰衝市馬站鄉立足產業根基,積極打造了特色椿頭產業助農增收。幾年來,馬站鄉因地制宜,利用高海拔和肥沃的火山灰土壤的特殊地理及氣候條件,引進發展優質椿頭產業,拓寬農戶尤其是貧困戶長效增收渠道,走好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子。
  • 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
    (中國減貧故事)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中新社合肥12月22日電 題: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中新社記者 吳蘭隆冬時節,顆粒歸倉,原本農閒時節,但在安徽農村,有很多回鄉逐夢田園的「新農人」,
  • 富平張橋鎮三合村百餘畝葡萄 未成熟已被客商訂購一空
    10月4日,記者在富平縣張橋鎮三合村田間地頭看到,一片片白色熟料棚下,紅彤彤的克瑞森葡萄掛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再過一周時間,這裡的100餘畝克瑞森葡萄就成熟了。當天,雲南、廣東的客商聞訊趕來,實地查看了三合村種植的克瑞森葡萄後,當下就要和農戶籤訂合同,卻被種植戶委婉地拒絕了。
  • 安徽菜大師「閉環」經營助農增收
    安徽菜大師「閉環」經營助農增收 一頭圈住飯桌子,一頭連著菜籃子「自己種的菜能直供香港,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安徽省臨泉縣兄弟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負責人宋雷說。宋雷能把菜賣到香港,離不開安徽菜大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幫助。
  • 52秒丨濱州陽信:送種植技術進大棚 提檔升級助農增收
    縣農業農村局和鎮農技站的農技專家走進大棚裡,現場指導當地農戶草莓種植技術。目前正是大棚草莓快速生長季節,為提高草莓品質,增強產品競爭力,合作社的村民正在大棚裡抓緊時間將草莓疏花疏果、增施有機肥、蜜蜂授粉等方法使草莓能夠正常生長,其目的就是搶早市、賣好價,以優質草莓吸引遊客。
  • 金沙縣茶園鎮 村企互助發展種養結合園助農增收
    金沙縣茶園鎮 村企互助發展種養結合園助農增收 發布時間:2019-05-01 15:05:09      來源:畢節試驗區網   近年來,金沙縣茶園鎮在「千企幫千村」工作中本著以農業增效
  • 【新華社】牡丹江林口:大鵝養殖助農脫貧增收
    【新華社】牡丹江林口:大鵝養殖助農脫貧增收 2020-08-13 21: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寧格爾塔村:創辦農機合作社 機械化助農增收
    該合作社項目總投資130萬元,佔地面積約550平米,分為機具庫房、維修間、備料間等農業機械設備庫房。合作社擁有各類大中型農業機械23臺,截止目前,農機作業純收入約15萬元;整合土地2500餘畝,利用農業機械化作業,試種小雜糧、板藍根等中藥材。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降低了農業成本,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老百姓發展農業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