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午,湖州南太湖新區楊家埠街道戚家村種糧大戶陳代銀和街道農技人員一起帶著高壓噴霧器來到田間,抓緊給400多畝麥苗除草。
陳代銀來自安徽巢湖,2017年以來,他在當地承包了700畝農田。受疫情影響,他直到2月14日才從老家回到湖州。之後,他就開始了14天的居家醫學觀察。但是農業復產已經迫在眉睫。
楊家埠街道農技員吳斌和陳代銀一起查看麥田生長情況。記者 徐坊 攝
由於前期雨水少,今年老陳的麥田長勢喜人,麥苗已長到15公分左右,綠油油一片。「我原定大年初三回湖州,那時候雜草才兩三公分,除草效果最好,現在已經晚了20天,雜草都已經長到8公分。如果14天觀察期結束就要再晚10天,那時候再打除草劑就真一點用都沒有了。」老陳犯愁:一旦誤了農時,損失會很大。
2月16日,「湖州健康碼」正式上線。楊家埠街道迅速跟進,連夜研究操作細則,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轄區健康碼管控流程,全面實施「綠碼、黃碼、紅碼」三色動態管理。一直和老陳保持聯繫的楊家埠街道農業農村辦主任徐金星馬上指導老陳進行了「湖州健康碼」申報。
「綠碼!」得知可以提前解除隔離,愁眉不展的老陳臉上終於有了笑容,他馬上開始準備復產的相關物資。街道農業農村辦主任徐金星和農技員吳斌也專門趕來。「接下來幾天天氣都不錯,適合打農藥。這周還是除草為主,下周再施肥。」和老陳一起仔細查看了麥田後,徐金星建議道。得知高壓噴霧器不夠,徐金星馬上聯繫了一位還沒回湖的種糧大戶,借來了一臺高壓噴霧器。
據了解,楊家埠街道是南太湖新區內以農業為主的街道,共有糧食作物11833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3500畝。包括老陳在內的22家農業大戶,承包了街道90%的農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想盡辦法幫助農戶復工復產。」街道農業農村辦主任徐金星說,他們一方面為農戶準備了口罩、體溫計、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另一方面積極協調,幫助農戶解決用工、機械設備調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