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行至溧陽市別橋鎮西部,綿延山地起伏,樹木蔥蘢,經過塘馬溼地公園,便來到了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還未進門已聽到轟鳴的機械聲。走進廠內,映入眼前的是幾座如小山丘般的倉房以及許多大型烘乾機械設備。
合作社負責人王海斌今年48歲,是一位退伍軍人。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深耕土地的深厚情結
1994年12月,王海斌當兵退伍,來到上海打工。在此期間他注意到,每到農忙季節,農民工們總是回鄉「搶忙」,一去就是半個多月,既費時又影響務工收入。而在老家溧陽,老人婦女守著幾畝地,辛辛苦苦賺不到錢,還有很多人把戶口遷到城裡不願耕田,本應是風吹稻浪的田野大多被拋荒,他便萌生了「要讓田地重新恢復生機」的念頭。
2000年起,王海斌陸續把村裡拋荒的120畝土地「撿」來耕種,他為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開始添置和應用農機,一邊積極流轉村民的閒置土地,一邊擴大種植規模。
2006年,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王海斌回憶,合作社是由本地19個種田大戶和農機戶聯合組織發展起來的,早前專注於提供農機服務,到2008年左右,他開始想辦法實現合作社的轉型,從成立之初的單一農機作業服務,逐步拓展到土地耕翻、整地,擴大到育秧、插秧、機收、烘乾、加工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機械化,比起人工,成本低、效率高,有效提升了糧食產量。
到了2009年,合作社全年服務的水稻、小麥生產面積達4萬畝次。「我們服務的對象從散戶,到種糧大戶,到自然村、行政村,再到周邊鄉鎮,高峰時期,我們有50臺插秧機同時在稻田耕作。」王海斌說。
「一條龍」作業延長產業鏈
如今,合作社每年種植水稻規模達到1萬多畝,年產量6000噸,先後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江蘇省五星級農機合作社和省級農機化示範基地。
可在王海斌看來,要進一步擴大效益,還得延長產業鏈條。
比如,農機作業周期短、使用率低,農閒時農機手常面臨無事可幹的尷尬。合作社便開展培訓,令農機手轉型為職業工人,農閒時參與田間管理,農忙時從事機械生產。
王海斌介紹,合作社還實行訂單農業,年訂單面積達到7000多畝,為成員開展「三統一」服務,即統一供種、統一栽培、統一收購,實現合作社和農戶雙贏。
「不僅提供代種、代收、代耕服務,我們還往產前產後加工環節延伸。」王海斌說,這樣一來,可讓傳統農機合作社朝著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型。除了種糧,還從事加工、銷售、研發。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大米這類主食的要求也高了。王海斌敏銳發現,溧陽大米雖質量優,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早在2010年,他就嘗試依託本地優質稻米生產基地,選用「武運粳23號」等當家品種,小規模引進「軟玉」等特有品種進行有機種植,並配備了倉房和烘乾、精米加工等設施設備,逐步創立自己的品牌,註冊了「滿喔香」「溧湖」兩個大米商標。其中「溧湖」大米不僅成為溧陽本地學校、機關、企業的首選,更在蘇州、無錫和浙江等多地贏得好口碑。合作社全年銷售大米6000多噸,累計銷售額4000多萬元。
種糧大戶的「糧食經」
種糧約20年,糧食價格一度浮浮沉沉,而王海斌卻做到效益口碑穩步增長。
王海斌說,相比起「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純粹人工管理,現今的農業生產管理更加機械化、智能化,但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就拿品質把控來說,常武地區有幾十個水稻品種,口感各有不同。市場上同一品牌的大米,常常會出現口感有差異,品質波動的狀況。王海斌介紹,這是由於很多地方的水稻種植仍然是以分散種植為主,個體的種植技術、管理水平不同,同一品牌收購不同品種的大米,品質難以穩定。
王海斌說,對於優質有機糧,他們做到固定品種、固定包裝、固定倉庫、固定生產線加工,保證品質穩定。對於普通糧,他們將收購而來的不同品種充分混合,存儲於4個倉房內,從而保證每一次出倉的大米品質穩定。
(來源:常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