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條致富路!常州種糧大戶王海斌:產業融合發展...

2020-12-23 荔枝網新聞

  驅車行至溧陽市別橋鎮西部,綿延山地起伏,樹木蔥蘢,經過塘馬溼地公園,便來到了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還未進門已聽到轟鳴的機械聲。走進廠內,映入眼前的是幾座如小山丘般的倉房以及許多大型烘乾機械設備。

  合作社負責人王海斌今年48歲,是一位退伍軍人。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深耕土地的深厚情結

  1994年12月,王海斌當兵退伍,來到上海打工。在此期間他注意到,每到農忙季節,農民工們總是回鄉「搶忙」,一去就是半個多月,既費時又影響務工收入。而在老家溧陽,老人婦女守著幾畝地,辛辛苦苦賺不到錢,還有很多人把戶口遷到城裡不願耕田,本應是風吹稻浪的田野大多被拋荒,他便萌生了「要讓田地重新恢復生機」的念頭。

  2000年起,王海斌陸續把村裡拋荒的120畝土地「撿」來耕種,他為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開始添置和應用農機,一邊積極流轉村民的閒置土地,一邊擴大種植規模。

  2006年,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王海斌回憶,合作社是由本地19個種田大戶和農機戶聯合組織發展起來的,早前專注於提供農機服務,到2008年左右,他開始想辦法實現合作社的轉型,從成立之初的單一農機作業服務,逐步拓展到土地耕翻、整地,擴大到育秧、插秧、機收、烘乾、加工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機械化,比起人工,成本低、效率高,有效提升了糧食產量。

  到了2009年,合作社全年服務的水稻、小麥生產面積達4萬畝次。「我們服務的對象從散戶,到種糧大戶,到自然村、行政村,再到周邊鄉鎮,高峰時期,我們有50臺插秧機同時在稻田耕作。」王海斌說。

  「一條龍」作業延長產業鏈

  如今,合作社每年種植水稻規模達到1萬多畝,年產量6000噸,先後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江蘇省五星級農機合作社和省級農機化示範基地。

  可在王海斌看來,要進一步擴大效益,還得延長產業鏈條。

  比如,農機作業周期短、使用率低,農閒時農機手常面臨無事可幹的尷尬。合作社便開展培訓,令農機手轉型為職業工人,農閒時參與田間管理,農忙時從事機械生產。

  王海斌介紹,合作社還實行訂單農業,年訂單面積達到7000多畝,為成員開展「三統一」服務,即統一供種、統一栽培、統一收購,實現合作社和農戶雙贏。

  「不僅提供代種、代收、代耕服務,我們還往產前產後加工環節延伸。」王海斌說,這樣一來,可讓傳統農機合作社朝著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型。除了種糧,還從事加工、銷售、研發。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大米這類主食的要求也高了。王海斌敏銳發現,溧陽大米雖質量優,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早在2010年,他就嘗試依託本地優質稻米生產基地,選用「武運粳23號」等當家品種,小規模引進「軟玉」等特有品種進行有機種植,並配備了倉房和烘乾、精米加工等設施設備,逐步創立自己的品牌,註冊了「滿喔香」「溧湖」兩個大米商標。其中「溧湖」大米不僅成為溧陽本地學校、機關、企業的首選,更在蘇州、無錫和浙江等多地贏得好口碑。合作社全年銷售大米6000多噸,累計銷售額4000多萬元。

  種糧大戶的「糧食經」

  種糧約20年,糧食價格一度浮浮沉沉,而王海斌卻做到效益口碑穩步增長。

  王海斌說,相比起「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純粹人工管理,現今的農業生產管理更加機械化、智能化,但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就拿品質把控來說,常武地區有幾十個水稻品種,口感各有不同。市場上同一品牌的大米,常常會出現口感有差異,品質波動的狀況。王海斌介紹,這是由於很多地方的水稻種植仍然是以分散種植為主,個體的種植技術、管理水平不同,同一品牌收購不同品種的大米,品質難以穩定。

  王海斌說,對於優質有機糧,他們做到固定品種、固定包裝、固定倉庫、固定生產線加工,保證品質穩定。對於普通糧,他們將收購而來的不同品種充分混合,存儲於4個倉房內,從而保證每一次出倉的大米品質穩定。

  (來源:常州新聞)

相關焦點

  • 種糧大戶鍾育賢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同時,流轉本地土地近2000畝,以發展糧食生產為重點,兼顧周邊近萬農戶的農資供應,提供良種及現代農業技術等服務。據當地村幹部介紹,鍾育賢沒有上過正規的農業院校,但肯學習,通過參加省市區各類培訓,並在實踐中總結探索,全面掌握了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特別是精通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工廠化育秧、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等現代農業技術,榮獲農業部、省市20多項榮譽稱號,省級種糧大戶。
  • 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條新路 —— 論以溝域經濟為抓手推進農業高...
    致力於走出一條富有洛陽特色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市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觀摩推進會日前召開,並對相關工作作出深入部署。市委書記李亞強調,要抓住機遇、主動作為,著力在以溝域經濟為抓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競相出彩,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 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
    廣漢市金魚鎮月灣村「種糧大戶」江賢俊,面對記者採訪侃侃而談。「農資、農機、烘乾設備投入了上百萬元」「流轉200畝土地,今年毛收入能達到40萬元」。江賢俊的轉變,始於一場農民夜校培訓。他說,從老師的授課中,除了學到農業技術知識,更了解到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性。
  • 嶽陽:170餘種糧大戶集中「充電」助力糧食生產
    來自平江、汨羅、嶽陽縣、華容、屈原行政區與君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170餘名種糧大戶參加專業的科技培訓學習。鄧建軍(左3)組織大家學習,傳達國家種糧獎勵政策會上,湖南雄博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建軍組織種糧大戶們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傳達國家相關獎勵政策,認真分析當前糧食種植的現狀,邀請農業專家就水稻適時播種、田間科學管理等方面的科學種田知識進行講座,種糧大戶們津津有味聆聽,收穫滿滿。
  •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記邵東市簡家隴惠農永盛合作社負責人簡景傑
    今日傳媒網訊(全媒體記者 肖華東通訊員 胡國英)簡景傑,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一個再樸實不過的名字,人如其名,一個憨厚、少言、皮膚黝黑的普通農民,卻有著顛覆農業生產方式的非凡志向:「把人生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出一條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服務社會的人生價值是他的志向寫照。
  • 春光正好興產業 村民致富路更寬
    黃龍:村民變「藥農」 新產業帶來新希望黃龍縣圪臺鄉村民抓住春耕春種最佳時節,種植中藥材,拓寬致富路,打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在圪臺鄉長村的核桃園裡,機器轟鳴,村民們正在翻地、施肥、插苗。村裡還與藥材收購公司籤訂種植協議,解決銷售問題,走出了一條「公司帶動+支部牽線+扶貧項目入股」的產業發展新路,壯大了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廣東老闆回鄉變成種糧大戶
    可每當回到家鄉,看到父老鄉親依然是靠傳統的生產模式種田,日子過得並不富裕,農業生產也沒有多大發展,他心裡就不是滋味。劉準認為國家如此重視三農,農業應該大有前途,於是他打算返鄉重新創業,這次,從事的是不被人看好的農業。剛開始,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種田。為了學技術,他一天到晚守在田野上,風吹日曬,花費大量心血和汗水才慢慢入門。
  • 祥雲桂花亭村:一條鄉村路,打開致富門!
    一條公路改變一個村莊,一條公路帶動一項產業,一條公路致富一方百姓。桂花亭村地處雲南驛鎮西南部,距離鎮人民政府駐地22.7公裡,距縣城43公裡,平均海撥2350米,因複雜的地理環境導致交通發展緩慢。桂花亭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優質的農產品,深受大家喜愛,過去因交通運輸問題難以外銷。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萬盛探索以旅帶農、興旅富民,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農旅巧融合   田園放異彩當前,萬盛積極調整旅遊產業結構,由傳統發展模式向現代發展模式轉型,旅遊產品從單純觀光的「一枝獨秀」向農事體驗、旅遊觀光、休閒度假「三位一體」轉變,直接拉動了旅遊就業。乘著全區旅遊發展東風,黑山鎮北門村村民的腰包日漸充盈。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陸續返回家鄉,在熟悉的土地上搏出了一片天地。
  • 從貧困戶到投入百萬當「種糧大戶」 產業扶貧中的德陽「密碼」
    廣漢市金魚鎮月灣村「種糧大戶」江賢俊,面對記者的採訪,侃侃而談。「農資、農機、烘乾設備投入了上百萬」「流轉200畝土地,今年毛收入能達到40萬元」。江賢俊江賢俊的轉變,開始於一場農民夜校培訓。在外闖蕩多年,他有著一般村民無法比擬的膽魄和勇氣。「別人學完後在自己的地裡幹,我則是包地幹。」
  • 慶雲縣尚堂鎮東宗村宗興林:紮根鄉土 領路群眾致富
    說起慶雲縣尚堂鎮的種糧大戶,東宗村的宗興林聲名遠播。這位農家出身的致富領路人,在廣闊的農村舞臺上,從組建合作社到打造生態採摘園,從傳統的作物種植到酵素種植推廣,往昔的一塊塊鹽鹼地變成了觀光園,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糧人變成了合夥經理人,四年來,他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 河南寶豐:一村一品強產業 增收致富再發展
    ,重點發展以蔬菜、菸葉、花生、辣椒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目前,胡莊菸葉、閆莊花生、何寨辣椒、趙莊蔬菜已初具規模,全鎮農業生產走上了一條特色、創新、規模、高效發展之路。採下「黃金葉」,走上致富路當下正值菸葉採摘、烘烤的黃金時節。
  • 大場鎮保子埠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走出鄉村振興新道路
    除此之外,保子埠村引進了現代農業項目,走出了增收致富的新門路。雖是初冬季節,但在這裡,現代農業生機勃勃的氣息卻十分濃厚。  其中,位於保子埠村南側的青島盛客隆蔬菜基地項目,格外引人注目,整齊的大棚排列在道路兩側,棚內各類新鮮蔬菜茁壯成長,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 這位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的「接力棒」傳給了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梁振廷 司利強 葉中琳 陰行「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培育良種、生產良種、推廣良種,讓更多農民致富增收。」12月6日,曾先後連續三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種糧售糧大戶」榮譽稱號,多次受到農業部、省政府表彰,領航河南杞縣20多年糧食育種生產行業發展的杞縣裴村店鄉農民許國志激動地說。
  • 冠山連翹茶:搭上山西藥茶「快車道」走出一條致富路
    原標題:冠山連翹茶:搭上山西藥茶「快車道」走出一條致富路   當前,山西形成了以連翹葉茶、黨參茶、黃芪茶等為主的藥茶
  • 「80後」田保姆種糧記(危中尋機·農業邁向高質量)
    春耕期間,各地努力化危為機,依託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加快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邁向高質量發展。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透過這位「80後」田保姆的種糧故事,感受到田野裡的新動能正在集聚。
  • 豐收中國,希望田野的最美畫卷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從南到北,一幅幅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鋪展開來:  華北平原籠上「青紗帳」。在山東夏津縣鄭保屯鎮生態農業示範田,種糧大戶黃勤勇信心滿滿:「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緊,又是一個豐收年!」  黑土地鋪上金地毯。
  • 種糧大戶朱紅岸:關愛五保戶 真情暖人心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水平)12月17日,雙峰縣走馬街鎮燕巖村的每位五保戶都收到了本村種糧大戶朱紅岸送來的禮物,自家種的大米50斤和食用油一桶,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到一戶,朱紅岸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叮囑他們注意防寒保暖,保重身體,並送上慰問品。勤勞致富奔小康,致富不忘家鄉人,據了解,朱紅岸九十年代開始在雙峰農機市場從事農機修理工作,從2018年開始回家種田,流轉燕巖、金蚌、金坪、香和等村的耕地,今年種植水稻面積600多畝。
  • 大災大戶種植農業險,讓種糧大戶吃了一顆定心丸
    「有了大災大戶這個種植險,我現在更有信心了,今年又多流轉100多畝土地,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泰安市寧陽縣東疏鎮老王莊的種糧大戶王常舜,2020年又擴大了土地流轉面積。提起信心,他說縣裡推出的大災大戶保險,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