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數學公式原理,寫詩從未如此簡單?老師:抓緊培養詩人

2020-12-23 傳統文化咕嚕八

原標題:寫詩就是寫「數學公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疫情期間宅家實在無聊,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詩歌的創作吧。

一直以來,初學詩歌的人普遍都有一種困惑,就是為啥寫詩要顧及平仄、押韻、對仗?格律的意義古人已經反覆闡釋無數遍了,這裡不做過多贅述,只是意義再重大,學不進去就是學不進去,很多一開始就很想學習詩歌寫作的朋友,多半卡死在平仄這一關。為什麼不是卡死在押韻、對仗這兩關呢?

押韻太過簡單。勿論大學吧,就是讀過小學、初中、高中的朋友,也都知道押韻大概是怎麼回事,雖然學習詩歌之後,才知道格律詩的押韻多半都是同平同仄一韻到底,而不是平仄混押,但是這個知識點稍微解釋大家就都懂了,學習起來不用太過於勞神。對仗是後續才學的。雖然對仗是格律詩的一大要素,但是初學詩詞的階段,完全可以先寫絕句,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絕句熟悉了之後,自然會有很濃厚的興趣去研究對仗,被對仗卡死的說法自然就不是很成立。為什麼是卡死在平仄上面呢?因為寫詩一開始就要熟悉平仄規範,平仄涉及到每一個字,就算最短的五絕二十字,也是字字講究,這其中平仄交替、相反、相粘等說法,反反覆覆頭都繞暈。對於精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的朋友來說,不消兩三天就自動放棄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往今來,講授詩詞格律的專家、學者、名人多不勝數,有的人專門為此撰書,把格律的學問講個三兩百頁,力求讓初學者理解滲透。殊不知人的記憶具有逆反作用,看得越多越疲勞,越厭倦,越是不想記住。這就是買了很多書,卻一點也學不進去的緣故。

當然,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裡,如果不是甘於寂寞,是沒有多少人肯花心思用很長一段時間去學習文化知識的。這就需要寫書的人探索一種最為簡單易懂的、耗時最少的方式,讓人們短時間內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識。想要做到這一點,著實是有難度。

本文所要分享的方法也是一種嘗試,不知道是否適合每一個人,如果能夠讓您輕鬆過了平仄這一關,那麼請記得點讚、收藏、評論下,最重要的還有轉發,讓更多人了解到,這算是對本文的支持吧。如果你感覺一點作用也沒有,就請您無視我的存在,做一隻「呵呵」一笑的大雁從我家門前飄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裡我們以數學思維來看平仄。

首先強調一點,平仄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如果學習詩詞創作,採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那麼你離放棄就不遠了。那平仄靠什麼來記憶呢?這裡面是有規律的。就像一個數學推導公式,有了前提條件,就能夠推知結果,完全可以做得到,就是說,只要給出第一句的平仄,後面所有句子的平仄就都清楚了,根本不用去背。所以,只需要了解這個推導公式的原理,作詩的時候就不會被平仄阻礙到。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寫詩的軟體開發出來了,這些軟體能夠清晰地判斷哪一個字押不押韻,哪一個字平仄有問題,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那麼平仄推導公式有什麼原理呢?這裡有六個要素,大致先了解一下,注意,與其花時間一首一首的背誦,還不如花兩個小時把下面這幾個原理搞清楚

第一、平仄交替。這是指一句之中的平仄是交替變化的,尤其是偶數位置的字,比如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一定要相反,這是在同一個詩句中的情況。一般情況是兩兩交替,但是有時候也有三個平聲或者三個仄聲連在一起。具體什麼時候會連在一起,先把下面幾個要素看完再做分析。第二、相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前兩個字的平仄一定是相同的。第三、平仄相反。剛才的平仄交替是指一句之中,這裡的平仄相反是針對兩個句子來說,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是相反的。注意了,到了這裡就要仔細區別第二點「相粘」和這一點「平仄相反」的區別了。舉個例子,「相粘」是指第二句和第三句,而「相反」是指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反覆看三遍,看下能不能區分,若還是不能到評論區提問。第四、押韻與平仄的關係。這一點說的是是押韻的位置,押什麼韻這裡不討論,但是涉及到平仄和押韻有關係的地方這裡重點介紹一下,因為平仄推導公式裡面,押韻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作詩押韻一定是在偶數句子的末尾一個字,這個是約定俗成的。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偶數關係極為重要,剛剛說的一句之中偶數位置的字平仄一定要交替,這裡說偶數句子一定要押韻。注意區分,一個是偶數字,一個是偶數句,不要混淆了。押韻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寫詩押韻,一般都是押平聲韻,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偶數句子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押韻的字的平仄就是押韻和平仄關係中,最為直接的聯繫。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五、奇數字的寬嚴——奇偶關係。上面說偶數關係最為重要,換個說法,就是奇數關係稍微弱一點,但也不是全弱。(一)先來看看「弱」。「弱」的意思是,在一句中,奇數字往往平仄可以放寬,該是平聲的時候,變成仄聲了也無所謂,該是仄聲的時候變成平聲了也無所謂;在一首詩中奇數句子只要不押韻,換成哪一個韻母的字都無所謂,這便是詩詞中的奇偶關係。所以在格律詩中,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

(二)再來看看「嚴」。上面就是奇數字的「寬」,那麼奇數字的「嚴」又是什麼情況呢?在一句之中,最後一個字往往都是奇數字,我們看文章的時候都喜歡到末尾找中心觀點,往往最後都是最重要的,所以這最後一個字必然也是極為重要的,不能放寬。所以如果是七言詩,那第七個字一定要嚴格,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如果是五言詩,那第五個字一定要嚴,就只能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有些情況下其他奇數字位置也很嚴,在下一點單獨介紹。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六、最後是避忌要點,避忌根本原因是為了音韻和諧,而不是其他複雜的道理。這一點實際上也是奇偶關係,但是作為一種避忌,單獨列出來。在平仄中有兩個要忌諱的,一個是「三連尾」,一個是「孤平」。具體是怎麼回事了呢?(一)先來看「三平尾」。「三連尾」指的是三個平聲在句子的末尾,或者三個仄聲在句子的末尾,這都是要忌諱的,就是說你可以是「平平平仄仄」,但絕不能是「仄仄平平平」(三個平聲在末尾);你可以是「仄仄仄平平」,但絕不能是「平平仄仄仄」(三個仄聲在末尾)。

(二)再來看「孤平」。「孤平」指的是一句之中除了最後一個字,不能只有一個平聲,或者除了最後一個字,兩個平聲沒連在一起,這種情況也是要避免的。

例一、比如「仄平仄仄平」這一句,除了最後一個字,就只有第一字是平聲,這種情況老師就要打叉了,必須改過來,改成平聲的「平平仄仄平」也可以,改成「仄平平仄平」也可以;

例二、又比如「仄平仄仄仄平仄」這一句,偶數字都符合交替規則,句中也有兩個平聲,但是這兩個平聲是分開的,讀起來也不和諧,所以也不對,算成「孤平」。這種情況就要改過來,改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也可以,改成「仄平平仄仄平仄」也可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面兩個例子的改法都是在同一句中修改,這種改法叫做「本句自救」。言外之意就是還有一個「對句互救」,就是說如果「本句自救」改一個字會傷害詩意的表達,那不如不改,在對句進行補償就好了。對句如何補償呢?來看下:

例一的「仄平仄仄平」是平聲收尾,說明是押韻的,那麼這一句就是偶數句,假如它是第二句,那麼就在第一句多加一個平聲,嚴格來說他們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成了「仄平仄仄平」,就將第一句改成「平仄平平仄」,多了一個平聲,音韻的不和諧就相互抵消了。

例二的「仄平仄仄仄平仄」是仄聲收尾,說明是奇數句子,後面一句嚴格來說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為第一句只有一個平聲,那麼後一句可以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或者改成「平仄平平仄仄平」,多加了一個平聲,也抵消了音韻的不和諧。

到了這裡,平仄推導公式的原理已經介紹完畢,只要對這六大點清晰明了,知道第一句就可以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我們接下來試著推理幾個格式:

例一: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推導過程如下:

第二句:因為兩句之間是平仄相反的,所以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因為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而第三句是奇數句子不能押韻,所以第三句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第四句和第三句適應平仄相反,所以第四句是:仄仄仄平平。整首詩連起來就是:

五絕平仄格式:仄起不入韻式

例二:第一句是「仄平仄仄仄平仄」。推導過程如下:

第二句:第一句因為字句需要,第一、三字(奇數字)有所變化,我們還原第一句原來的格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麼第二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因為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而第三句是奇數句子不能押韻,所以第三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第四句和第三句適應平仄相反,所以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整首詩連起來就是:

七絕平仄格式:平起不入韻式

看吧,知道第一句真的可以推出全詩的平仄,平仄也不是那麼難的。大家試著推導推導,任意設置第一句,看能不能自己動手把一首詩推出來。

以上是絕句的推導方式,律詩的推導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律詩是八句,而絕句是四句。細心地小夥伴可能發現了,律詩其實就是重複一遍絕句而已,後四句和前四句一模一樣

這裡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第一句押韻的情況。在格律詩中,常常出現第一句押韻的情況,這種變化是被允許的,古人寫詩為了押韻,往往在第一句先押,然後用這個韻統領全篇。也有在中途換韻的,換韻的時候一般奇數句就開始押韻了,但這不是律詩,多半在古風裡面出現。我們只看律詩的情況。來來看這種情況的推導:

例三: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推導過程如下:

第二句:我們這樣看,因為奇數句一般不押韻,所以第一句可以把最後一個字改成仄聲,可是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三連尾「仄仄平平仄仄仄」,所以我們要變這三個仄聲中前兩個字的一個為平聲,而根據一句之中平仄交替的原則,偶數位置一定交替,那麼第六個字的平仄就不能改,只能改第五個字。所以第一句還原之後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由此,第二句和第一句平仄相反,所以第二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因為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而第三句是奇數句子不能押韻,所以第三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句:第四句和第三句適應平仄相反,所以第四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整首詩連起來就是:

七絕第一句押韻格式:仄起入韻式

我們看到,第一句押韻的時候其實和第四句一模一樣。如果第一句押韻感覺不好推,那麼可以將之作為第四句倒退上來也是可以的。如果是推律詩,就重複一邊上面這四句,把第三句調整為不押韻即可。

如果第一句押韻也算一種格式,那麼格律詩總共有十六種格式,都可以通過以上的推導方法推理出來。平仄如此簡單,我在想如果老師掌握了這個規律,不知道要培養出多少詩人來。至於很多詩句奇數字平仄不是很嚴,我們只要牢牢記住符合以上六大平仄推導原理即可。當然,要寫出好詩,這些遠遠不夠,這就看個人造化了,我們今天只討論平仄。筆者稍後整理有本文加上十六種格式樣本,可供學習參考,製作成了PDF,評論區第一條有獲取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上就是所有律詩平仄的推導過程,大家可以嘗試推導一下,把你的推導結果放在評論區,待我上線了一一回復。

近期推薦:

詩歌:一位詩人的寫作、投稿、發表、教學、管理經驗,一次讀完

貴州詩詞文化,為什麼在整個清朝三百年達到頂峰,名冠全國?

貴州有兩個詩鄉,一個是授牌,一個是民間公認。詩詞發展如何?

貴州詩詞:這些90後的詩要一口氣讀完。感覺青春、愛情都在裡面了

相關焦點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們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
  • 周瑟瑟:如果讓小詩人參加高考寫詩一定如魚得水
    文/周瑟瑟如果讓鐵頭、姜二嫚這些小詩人參加高考寫詩這一項,那他們一定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因為他們似乎是從開始識字起就寫詩,詩歌教育是他們的啟蒙教育。但大多數青少年並無寫詩的習慣,很多語文老師本身也缺少新詩寫作方面的教育能力。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梁平:面對人類公共災難,詩人有寫詩的權利
    詩人們分為兩個會場,分別以「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和「成渝詩歌沙龍」為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在「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的會場中,著名詩人梁平發表了一番觀點,表達了他對疫情和詩歌的深層思考。本屆詩歌周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教孩子們寫詩,他的心暖了  本報記者 路豔霞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
  • 外國詩歌|詩人布羅茨基詩歌《黑馬》鑑賞
    如此漆黑,黑到了頂點。如此漆黑,仿佛處於針的內部。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樹木。恰似肋骨間的凹陷的胸脯。恰似地窖深處的糧倉。我想:我們的體內是漆黑一團。.可它仍在我們眼前發黑!鐘錶上還只是子夜時分。它的腹股中籠罩著無底的黑暗。它一步也沒有朝我們靠近。它的脊背已經辨認不清,明亮之斑沒剩下一毫一絲。它的雙眼白光一閃,像手指一彈。那瞳孔更是令人畏懼。.它仿佛是某人的底片。
  • 數學中最優美的公式——歐拉公式,這是一個越看越美的公式!
    歐拉公式是數學中當之無愧的最美公式,公式中包含著深刻的數學思想,也隱含了宇宙的哲學原理,其形式相當優美和迷人。這個歐拉公式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把數學中最基本的五個常數,以非常優美的形式結合了起來:e——自然對數,代表了大自然π——圓周率,代表了無限i——虛數單位,代表了想像1——數字一,代表了起點0——數字零,代表了終點乘法代表結合,指數代表加成,加法代表累計,等號代表統一。
  • 安琪:寫詩是詩人的事,推廣也應是 | 詩客談詩
    魯亢認為,我身在北京,參加的活動多,有機會見到臺灣詩人,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他發現,我是一個熱愛寫作的人,除了詩歌創作,平時也經常客串詩歌導遊的身份,為詩人詩作寫寫小文。確實如此,此前我就曾在《經濟觀察報》《特區文學》《滇池》《星星》(下半月)開設過詩人訪談、詩作推介的專欄,內心一直被一種使命感推動著,既然有這個平臺讓我繼續為詩歌做事,我也是樂意的。這就接下了魯亢安排的活。
  • 隱居女詩人 寫了一本教讀者寫詩的書
    比如有時你「想」出了一段音樂,仿佛在自己隱秘的意念中「聽見」了它,但你知道自己不可能寫出它,因為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缺乏專門的樂理知識。奇怪的是,在繪畫或者音樂領域,技術的訓練被視為必需,並受到了普遍認可。但是在詩歌寫作上,卻普遍認為,技術訓練會妨礙靈感。
  • 排列與組合公式的原理
    排列公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不重複、有順序的抽取,利用了分步乘法計數原理即可得到計算公式。從m個元素中隨機抽取n次、不放回抽取,其中n不超過m,那麼根據分步乘法計數原理,可知所有可能的情況的種類數量為用另一種更簡便的公式表示為上式即為排列公式,表示從m個元素中隨機抽取n個進行排列的可能種類數。那麼當m=n時,排列公式變成我們把上式為全排列公式。
  • 李敬澤: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 / 李瑾:詩歌究竟是什麼
    薦讀寫詩是人最純真的活動李瑾詩論集《譚詩錄》隨談文 | 李敬澤海德格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說道:「1799年1月,荷爾德林在給他母親的信中稱寫詩為『人的一切活動中最為純真的』。」
  • 祖𣈶原理解釋球的體積公式
    」底部菜單模型方法-高中模型方法-基礎模型        什麼是祖𣈶原理?上述原理在中國被稱為祖𣈶原理,國外則一般稱之為卡瓦列利原理。(來自百度)    用這個原理可以解釋很多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如下圖,球的半徑為R,再做一個底面半徑為R,高為R的圓柱。在圓柱之中倒立接一個,底面半徑為R,高為R的圓錐。
  • 實用數學|歐拉公式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
  • 詩人舒婷一生獲獎無數,卻因這首詩被批,哭訴:女人寫詩太難了
    我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底蘊太深,尤其是唐詩的巔峰時期,根本不可能達到現代詩歌的高度。另外一方面,許多優秀的現代詩歌,都有被誤讀的現象。這是1983年詩壇上發生的一件事。這一天,31歲的著名女作家舒婷出席了全國詩歌評獎大會並走上講臺。她在公開場合還沒說完話。女人哭著說:「女人寫詩怎麼那麼難呢?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成年詩人要想寫出好的兒童詩,須葆有一顆童心,這不僅是對兒童作家的要求,也是對所有作家特別是詩人的要求。詩歌教育在孩子的心靈中播下詩的種子,有助於整個民族人文精神的培養。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翻譯家樹才從2014年開始教5歲至10歲的孩子寫詩。
  • 見證中國詩歌變遷,舒婷顧城等著名詩人從這裡走出,青春詩會書寫詩...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說,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獎者也全部出自青春詩會。青春詩會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推出,今年的詩會將於10月在福建霞浦舉行。15位參會詩人是從853份有效稿件中經三輪選舉產生,他們中最大的出生於1981年,最小的出生於1994年。
  • 詩人阿庫烏霧:寫詩的要有你切身的愛與痛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彝族詩人阿庫烏霧雄渾的語調響起時,整個朗誦會現場為之一振。儘管在場很少有人能聽懂那古老的彝語詩句,但其聲律之悲滄,破璧毀珪直指人心。12月9日,56歲的四川涼山彝族詩人阿庫烏霧在第四節成都國際詩歌周朗誦會現場誦唱了自己的彝語作品《招魂》。
  • 數值積分中的重要公式:解讀歐拉-麥克勞林公式的原理
    前面的五篇文章都討論了自然數求和過程中存在的數學奧秘,伯努利在研究這些原理時發現了伯努利數,將一般的自然數任意次冪求和原理向前推動了一步數學家歐拉和麥克勞林根據已有的成果,設想是否能找到一個通用公式來表示自然數任意形式下的和呢?
  • 著名詩人走進重慶三十九中 鼓勵學子敢於表達真情實感
    中國作協會員、詩人、畫家金鈴子應邀來到重慶市第三十九中學校,為孩子們講述詩歌的故事。據悉,這次活動是三十九中「詩人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目前受邀進校園的重慶籍著名詩人已超過5位。她指出,寫詩是一件簡單的事,就是把看到的寫下來,記錄下來。她鼓勵孩子們要敢於表達心中的真情實感。「主人騎著摩託下山,狗狗在後面追。跑了幾步,跟不上,狗狗停下來,默默地看著主人遠去,吊著尾巴回家了。」金老師帶來的無名小作者的詩作《狗狗》,打開了孩子們創作的閘門。
  • 傑作中的數學公式
    凡.高在世時,其藝術造詣並未得到充分肯定,但如今,他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偉大的藝術家,其畫作不斷被拍出高價,在藝術史上達到了令人難以超越的高度,更耐人尋味的是:在被視為經典的凡,高后期作品之《麥田上的烏鴉》以及《星空》裡,科學家用獨特的眼光發現了非比尋常的元素,畫作中一些旋渦式的圖案背後竟然暗藏著複雜的數學和物理學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