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作者 | 陶丹
作為投資和融資的重要樞紐,資金對股市而言如同源頭活水,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缺乏資金關注的市場必然淪為一潭死水,喪失正常的投資和融資功能。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A股關於「引進長期資金」的討論不絕於耳,近期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的文章更提出要讓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政策目標,需要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完善風險對衝等金融工具、鼓勵長期持股的優惠政策三管齊下,才能讓越來越多的長期資金在A股安營紮寨,變「流量」為「留量」。
穩健回報是長期資金留守A股的理由
資本是逐利的,長期持股還是短期搏殺最關鍵取決於股市的運行模式。如果上市公司無法提供長期穩健的回報,參與其中的活躍資金的交易行為必然趨於短期化,因為長期持股事後一看是「有波幅、無漲幅」,如同坐電梯「上上下下的享受」而已,還不如「低吸高拋」來得有吸引力。2015年之前A股經常出現大起大落、牛短熊長,正是欠缺足夠比例的長期資金所致,大部分資金都在炒短線、做波段。要改變這一局面,最根本是要股市能夠提供穩健的回報,讓能夠給投資者提供真實回報的優秀公司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中流砥柱。沒有足夠多的優質上市公司,引進再多的資金也註定只是「流量」而不是「留量」。
穩健回報是優質股的特色,但如果垃圾股、題材股能提供足夠多的暴利機會,那麼這樣的穩健回報也很難吸引更多民間資金的加盟。因此,穩健回報不僅要成為優質股的特色,更要讓其成為上市公司回報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違法行為的打擊顯得十分必要,只有走價值投資正道的獲利壓過投機炒作所得,才能讓更多資金自覺自愿選擇優質股的穩健回報,從而形成長期留守A股的理由。
風險對衝工具的完善有利長期資金進場
優質股能夠「良幣驅逐劣幣」之外,通過適度的金融創新完善風險對衝工具,也是長期資金進場成為「留量」的關鍵。對許多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外資來說,重倉持有股票需要直面股價波動的風險,而其龐大的體量又決定了不可能像散戶投資者那樣「船小好調頭」。如果沒有合適的、數量足夠多的風險對衝工具來覆蓋持股的風險敞口,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長期持股的意願。而如果有了足夠量的風險對衝工具,機構投資者在分析面臨價格波動風險的時候,不必通過變賣股票現貨、降低倉位來避險,而是可以通過做空其它金融衍生品來管理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長期資金的沉澱。
而對散戶投資者來說,同樣也需要有合適的避險工具來降低持倉風險。如果說直接參與期指、期權的風險較大的話,那麼通過公募基金提供合適的產品則是更為現實的選擇。以往分級A基金在股市調整過程中,曾經階段性扮演風險對衝的角色,如今隨著分級基金轉型大限的臨近,這一工具也將走入歷史。如果散戶投資者能夠通過公募基金進行對市場波動的適度避險,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民間資金敢於借道基金入市參與,從而提高長期資金的佔比。筆者建議,在境外市場行之經年的反向ETF基金或許可以扮演這一角色,給投資者一個大跌中及時控制風險的工具。
優惠政策應向長期持股傾斜
除了上市公司層面和市場交易機制之外,出臺適當的優惠政策鼓勵長期持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長期資金的形成。目前針對長期持股的優惠政策,主要是紅利稅,持股一年以上的投資者對應的稅率是5%,遠低於持股一個月以內的20%。筆者認為,紅利稅的分層可以給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改革提供參考,未來如果「T+0」制度實施的話,不妨將日內交易的印花稅率提升一倍,同時取消持股一年以上的投資者賣出股票時需要繳納的印花稅,以此實現抑制短線投機、鼓勵長期持股的政策取向。
除了稅收方面的優待之外,目前A股「新股不敗」依然延續也可以成為向長期持股傾斜的著力點。比如,可適當上調持股一年以上市值所能申購新股數量的係數,比如提高到1.5,將新股上漲的紅利更多讓長期持股者分享,這也是激勵長線資金入市一個成本不大、見效較快的方式。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