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決策部署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遂寧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迎來的重大歷史機遇,有利於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集聚資源要素,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全市上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一體化理念、強化「一盤棋」思想,堅定不移把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作為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位戰略,大力實施富民強市「一二三四五」總體戰略,堅持開放引領、創新驅動、極核帶動、協同共進,加強整體謀劃、注重統籌推進、緊盯關鍵攻堅,加快建設聯動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和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在川渝相向共興中夯實基礎、提供支撐。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建?明年全市經濟工作重點任務是什麼?這場...
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羽在發布會上就「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具體舉措」和「2021年全市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作了詳細解讀。《建議》提出堅持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以增強「五中心一樞紐」功能、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為主攻方向,以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為重要路徑,做強主幹極核,加快培育壯大成都都市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具體工作可以用「四個新格局」來概括:一是推動形成成渝相向發展新格局。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9個城市有響應了
會議上強調,將堅持以成德同城為重點,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貫徹落實「一幹多支」發展戰略,全面融入成都主幹發展,做強縣域經濟,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推進區域協同發展。要加快推動科技城建設和軍民融合發展,深入實施科技城建設「六大工程」和軍民融合發展「五大行動」,全力保障在綿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速把綿陽的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
-
餘姚將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戰略,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
一、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戰略,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在爭當「重要窗口」模範生的排頭兵中展現新時代擔當 1.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曹清堯: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
全會指出,要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在今後五年,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一手抓壯大自身實力,一手抓對外開放合作,持續推進「三件大事」,建好國家畜牧科技城、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西部樣板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先行區,著力打造創新發展新平臺、產業經濟新高地、開放融合新格局、綠色宜居新家園,全面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
-
佛山將實施攻堅核心技術「揭榜掛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佛山市委書記魯毅作全會報告時表示,佛山將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深入實施「強核工程」,大力實施「揭榜掛帥」,加快推動人工智慧和智能裝備、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氫能源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取得新突破。佛山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強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什麼是「揭榜掛帥」?
-
專訪賽迪集團總經理兼賽迪顧問總裁秦海林:加快成渝產業協同發展...
特別是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諸多變化,成渝迫切需要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第四極」崛起。「推進跨行政區的產業經濟發展是推進城市群、經濟圈建設,加快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工作。」隨著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際通道建設,中歐班列(成渝)開行班次已經突破一萬列,成渝已經逐步從內陸地區轉為開放前沿,產業開放、經濟開放的作用也更為重要。二是科技創新,成渝兩地集聚了較多科技創新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領域的高校與研究院所,在新一輪發展過程中,應在充分發揮現有科研機構的科創能力基礎上,依託西部科學城等高層級科技創新載體,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前沿科技創新,做好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強支撐。
-
首席V訪談 | 專訪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加快建成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
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說,這為宜賓加快建成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這是宜賓結合自身實際,經過反覆研究、論證,明確的目標定位之一。如何落實好省委全會精神要求、抓好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歷史機遇?近日,四川在線記者專訪了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
-
加快「兩城」建設 爭創省級新區 攀枝花要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雖山水相隔 但依舊緊密相連 翻開地圖,處於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是省內距離成都、重慶最遠的地級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攀枝花憑什麼? 「我市與成渝地區雖山水相隔,但一直保持著戰略與經濟上的聯繫,長期是成渝地區重要的產業協作區域。」
-
璧山:建平臺聚資源強機制 磨礪「科技創新」銳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創新始終決定著文明的進步。如何讓創新成為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
你對「廣安爭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示範市」有多少了解呢?點...
黨中央賦予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極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具體就是「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著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同時,黨中央也提出了「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7個方面重大工作。
-
建平臺聚資源強機制 重慶璧山磨礪「科技創新」銳劍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科技創新中心的打造理所應當成為核心和關鍵。
-
建平臺聚資源強機制 磨礪「科技創新」銳劍 ——看璧山如何發揮...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這其中,科技創新中心的打造理所應當成為核心和關鍵。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施工圖」
為推動成渝兩地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重慶市大力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已先後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電科等85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許洪斌表示,接下來,重慶將聚焦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在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研究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協同發力、相向發展。重慶兩江新區和重慶高新區是我市推動創新的兩大「引擎」。
-
樂至:立足成渝黃金分割點 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
近期,樂至基於對發展大勢的把握和發展階段性特徵的研判,提出「三區三城」的目標定位,進一步凸顯樂至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角色定位、功能支撐,進一步把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勢能、發展動力,加快建設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
-
堅持「12345」發展思路 加快創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示範縣
近日,嶽池縣委書記鄭鵬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將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精神,抓機遇、謀發展、創未來,加快創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示範縣。堅持目標導向,理清工作思路。按照省委賦予廣安的發展定位,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嶽池縣提出「12345」發展思路。「1」是「一縣」的總體目標,即創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示範縣。
-
四川省政協委員李智:加快成都撤市(縣)設區 助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
四川省政協委員、都江堰市民政局局長李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比全國副省級城市發現,成都所轄市(縣)的撤市(縣)設區工作進程較慢,目前仍有將近一半的市(縣)未完成設區工作,這既與成都城市發展定位不相契合,也不利於發揮成都輻射帶動作用和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因此建議加快成都撤市(縣)設區工作。
-
建設成渝兩地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曹清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近年來,重慶市榮昌區肩負起成渝兩地雙城經濟圈建設「橋頭堡」「主戰場」的使命和擔當,堅持壯大自身實力和擴大對外合作「兩手抓」,加快建設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國首個農牧特色國家高新區和國家畜牧科技城「三區一城」,努力打造創新發展新平臺、產業經濟新高地、開放融合新格局、綠色宜居新家園,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增長極。
-
到2025年,建設出川大通道達55條!加快建設交通強省,四川這麼幹
,進一步提升四川在全國交通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位勢,加快建設交通強省,根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全國一流的交通強省,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提供堅強支撐。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邏輯
基本原則是,以培育發展城市群為導向,優化整合區域資源,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分布、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內對外開放。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城市群邊界、最小生態安全距離和空間結構,形成推動全國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