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王氏先祖身份之謎!

2021-02-13 掌上威縣

威縣王氏先祖身份之謎

王偉凱

任何人肯定都會對自己的祖輩身份懷有一種天然好奇,都想知道自己的祖輩經歷過什麼、留下過什麼。一般說來,作為普通人家,因為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對於祖輩相關的信息,隨著代際傳說的遞減,也就逐漸消失在了歷史隧道之中。但幸運的是,威縣潘固、北胡帳、北章臺、仁裡集和山東梁山黑虎廟河西王氏作為同宗共祖,保存下來了較為完整的家族資料,而透過這些資料,可以初步分析出其祖輩曾經的生活軌跡。

北胡帳家譜記載

這兩省五地的王氏家族中,都有編修家譜的傳統,在現存的五部家譜中,潘固王氏的家譜記載最為詳細、編輯時間最早,北章臺王氏家譜所存譜序時間最早(有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的譜序),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中的碑文最豐富(有近十幾塊碑文),北胡帳王氏家譜的譜序論述很引人思考。

一.兩省五地王氏家譜記載及傳說

北章臺家譜記載

如果沒有潘固王氏家譜,那麼這五地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已經說不清楚了,如現在北章臺王氏只有少數人知道,與北胡帳王家、潘固王家、黑虎廟王家有關係,但究竟什麼關係,已很難清楚表達。北胡帳王氏同樣也是如此,只知道與潘固王氏、北章臺王氏同出一門,自己這邊輩分高,但對於黑虎廟王氏,已經基本上沒人知道了。

北章臺家譜記載

現在無論是北胡帳王氏、北章臺王氏還是黑胡廟王氏的家譜,都只記載了本支脈發展的情況,對於相關信息記載較為缺乏,而潘固王氏現存的兩部老譜,卻補充了這一缺憾,記載的很是詳細,如現存修於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的家譜就把這幾個村莊王姓之間的關係交代的很是清楚:

潘固家譜記載

「始祖王士能公元配白氏,繼配李氏,生五子,洪武十六年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酒務兔村遷居於威縣城東北潘固,初來時系叔侄伯仲四支,才興系叔輩遷居於北胡帳,士選系兄遷居於北章臺,士果系弟遷居於黑虎廟。」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至少提供了四個信息:

一是自山西遷居威縣的時間,為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3年;

二是原山西居住地,為平陽府洪洞縣酒務兔村(據後人前往考察,疑為平陽府聞喜縣酒務頭村);

三是家族人員分布,王才興公居住於北胡帳,王士選公居住於北章臺,王士果公居住於黑胡廟;

四是輩分關係,王才興公系叔,王士選公系兄,王士果公系弟。

但在北胡帳和北章臺現存的王氏家譜中卻只有一條信息,就是祖居地,如北章臺家譜的首頁即載,「祖居山西平陽府洪同縣酒務兔村人氏,自明太祖洪武開基,遷居於此。」北胡帳家譜首頁亦稱,「我王門祖居山西平陽府洪同縣酒務兔村人氏,自大明定鼎以後,遷居於北直隸廣平府威縣北胡帳村。」黑虎廟王氏家譜沒有譜序,也沒有相關更多的信息。

通過潘固王氏家譜記載,再佐以北胡帳、北章臺王氏家譜以及村中族人傳說,可以清晰判斷出三村之間的同門關係,而仁裡集南王氏系王明立公於明末清初從北胡帳再次搬遷,其家譜首頁載有「與潘固、北章臺同一王家」字樣,至於黑胡廟河西王氏現在僅是族人傳說來自山西洪洞老鴰窩。

二.兩省五地王氏家譜記載差別分析

兩省五地王氏家譜記載的都較為詳細,尤其是關於始祖及二世、三世祖的夫人姓氏都很是清晰,說明其修譜的時間應在前五代之內,否則根據人們的記憶能力與流傳傳統,其對自己曾祖以上的先輩記憶就會出現偏差,但現在既然先祖母的姓氏都能清晰記入譜牒,說明修譜的時間與始祖生活時間不會間隔太長。

北胡帳始祖王才興公的名諱,在潘固王氏家譜中有記載,北胡帳家譜以及其神軸(家堂)上體現的也很是一致,但北章臺王氏始祖和黑虎廟王氏始祖的名諱與潘固王氏家譜的記載卻有所出入。

如潘固王氏家譜記載北章臺王氏始祖名諱為「王士選」,黑虎廟王氏始祖的名諱為「王士果」,但北章臺王氏家譜記載的始祖名諱卻是「王寬」,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記載的始祖名諱為「王敬」,這一出入又做何解釋呢?

我們先看北章臺王氏,雖然其始祖記載的名諱是「王寬」,但其二世祖的名諱是「王福安」,潘固王氏二世祖的名諱分別是「王福忠、王福林、王福禮、王福有、王福全」,即二世祖都是「福」字輩,所以由山西遷出的村名一致,到潘固王氏家譜記載,再到二世祖字輩相同,可以推定「王士選公」與「王寬公」為同一人無疑,「寬」應該是「士選公」的字或號,因為古人出生時就可以起名,但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多在20歲成年後便另取一個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所以這個「寬」字表明「士選公」是一個寬容厚達之人,至於普通百姓多是有「名」而無「字」。

黑虎廟家譜記載

再看黑虎廟河西王氏始祖「王敬」公,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保存了多塊明朝時期的碑文,其中最早的一塊是立於大明三十六年(1557年)王敬公之長孫王孜公夫婦的碑文,其中提到了幾個時間點,即王孜公出生的時間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左右,若按古人繁衍的最大限度50歲生子推斷,即王敬公比長孫大100歲,那王敬公出生的時間也是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後,這顯然與洪武十六年(1383年)王士果公已移民河北威縣的記載差距太大,所以推測王敬公應該是王士果公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傳人無疑。再從威縣潘固王氏現存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的地畝帳記載看,其中有兩處提及到了與黑胡廟族人的經濟往來,且具體人員姓名在兩邊的家譜中都有記載,說明黑虎廟與威縣潘固、北章臺王氏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北章臺王氏也流傳著「黑虎廟王家輩輩出官員」的傳說。

三.威縣王氏祖輩身份之謎

在北胡帳王氏家譜中有「其遷移之故,世遠莫究」的話語,其譜序寫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已過去了400餘年,且人們口口相傳,但家譜卻對遷移的原因認為「世遠莫究」,這短短四個字應該含著王氏祖輩的身份信息。

先看家族傳說和記載,在北章臺王氏家譜中,明確記載了二世祖王福安公曾任「南京戶部倉官」,在黑虎廟族人傳說中,始祖曾任指揮職。這兩個官職雖然不是高位,但也算國家官員身份,如戶部倉官為正九品京官,指揮是軍隊武職,屬下級軍官。如果一個家族中有官員出現,那麼說明這個家族肯定有一定社會地位,且剛剛移民威縣不久,就有族人出任官員,說明祖輩的身份肯定不同尋常,同時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北章臺王氏始祖王寬公有兩位夫人(胡氏和汪氏先祖母)、潘固王氏始祖王士能公有兩位夫人(白氏和李氏先祖母)、北胡帳二世祖王良聚公亦有兩位夫人(李氏和黃氏先祖母)的原因,因為明朝初年生產力很是低下,一般普通人家在元配去世後,根本沒有能力續弦,能續弦者基本上都是有一定資產或社會地位者。

再從大明嘉靖《威縣誌》記載看,「廣平雖畿輔之郡,即自我朝建都以來,原無設有衛所,厥初以生齒稀疏,地多閒曠,乃移山西武卒屯種而鎮壓之。」所以王氏始祖是不是被遷移過來的這些「山西武卒」中的一員,亦或是帶領這些山西武卒來威縣的軍官?

接著再看,瀋陽中屯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第21個兒子朱模的封地,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91年),正處於王氏先祖移民威縣之後,而該屯在威縣有十八處屯田,共計三萬多畝,其中在張(章)臺有兩處,而潘固、北胡帳和北章臺就是圍繞張(章)臺周圍毗連,且在三村圍繞的中間曾出現了一個王家屯(現屬三益莊),按威縣地名志辦公室的調查,王家屯的居民系由北章臺王姓(北章臺王姓同出一祖)遷居而來,所謂「明洪武年間,山東濟南府遷民劉洪道至此建村,取名劉家屯;山西洪洞縣遷民房姓至此建村,取名房家屯,王姓從北章臺至此建村,取名王家屯。」眾所周知,在明朝初年民屯和軍屯盛行的情況下,一般取名為屯的地方都是屯田軍官所居住之地。由這個記載是否可以推斷,這個王家屯就是威縣王氏祖輩因管理屯田所建立的住所。

瀋陽中屯衛的衙門位於河間府,而黑虎廟王氏家譜記載其始祖曾居於河間府任丘,後遷居於黑虎廟,且傳其祖上為指揮軍官,而「指揮」這種職務在明朝肯定是屬於某一衛所的。

瀋陽中屯衛、威縣張(章)臺、王家屯、南京戶部倉官、黑虎廟任丘說、始祖指揮說,這中間是否存在著一種內在關聯,尤其是南京戶部倉官,按《大明會典》載記,南京戶部分管的倉除了長安門倉、東安門倉、西安門倉和北安門倉外,其餘均為各衛所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軍儲倉,尤其是瀋陽左衛和右衛的倉也歸其所轄。

通過上面這些零散的線索,我們是否可以做出如下推斷,第一,王氏始祖是以下層官員的身份舉家遷移至威縣,且很有可能是負責軍屯事務的軍官;第二,王氏始祖負責管理位於張(章)臺的屯田事務,直接歸屬於瀋陽中屯衛管轄;第三,王士果公作為幼弟,一度被派往瀋陽中屯衛衙門所在地河間府任丘一帶管理屯田。

當明成祖與建文皇帝爭奪帝位,導致靖難之役爆發後,因河間府正當戰爭前沿,所以士果公遂偕家人避亂南下定居黑虎廟,這一點在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中也有記載,「我祖敬避亂自北平任丘徙來,」因為其家譜編輯時間為1924年,且有些傳說混雜其中,所以很可能是把士果公的一些事跡混淆到了其後人敬公身上。

總之,通過對這些線索的大概率分析,威縣王氏始祖的身份應該基本如此,正是因為是官宦人家,所以才有時間和財力編輯家譜,才特別注重對後人的教育培養,如潘固王氏家族就培養出了秀才王延濤公、舉人王韶庭公和著名詩人王博習公,北章臺、北胡帳王氏家族培養出了多名秀才和貢生以及副省長級別人物(北胡帳21世王啟明公建國後曾任雲南省副省長),黑虎廟河西王氏更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培養出了二甲第30名進士王録公,其他庠生、廩生無數。家族的凝聚力源於可傳承的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作為一種文脈是純天然的紐帶,現在有的學者正在開展「家族傳承凝聚力」項目研究,其理論支點即在於此。

回想637年前,我的四位祖輩長途跋涉,翻太行、過黃河,風餐露宿來到威縣繁衍生息,中間歷經朝代更迭、戰亂天災、瘟疫貧窮、社會動蕩,但王氏家族能夠頑強生存下來,並不斷開枝散葉,迄今後人已達5000餘,這不能不為家族的強大基因而讚嘆,若四位先祖泉下有知,亦當欣欣然矣!(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博士)

相關焦點

  • 復建三槐王氏先祖故居遺址暨先祖墓群的芻議——王氏文化
    三槐王氏,雖不例外,但有所不同:      三槐王氏祖先成就了一座中華文明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道德高峰,鑄就了令世人無比敬仰的精神典範,遺留下足以使王氏宗親和所有華夏同胞代代學習的做人風範。這使得我們在思考復建先祖故居時應該想到,三槐王氏先祖故居的復建不單單是王氏尋根問祖的事,而是祖先的高風亮節和道德操行能夠成為引領社會正氣,給社會源源不斷輸送正能量的國家大事。
  • 晉祠故事之人物趣事:王氏先祖一王子喬疏導洪水,拯救了洛邑
    原來,這裡供奉著王氏先祖一王子喬, 太原王氏後人在尋根祭祖呢!王子喬何許人也?怎麼會成為王氏先祖,且在晉祠享受香火呢?關於王氏的起源過程,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周朝傳到靈王洩心的手裡時,已經是春秋末年,諸侯各國分崩離析,互相兼併,擴大勢力,周王朝想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話說周靈王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晉,字子喬,與晉國頗有淵源。
  • 怎麼會成為王氏先祖,且在晉祠享受香火呢?
    原來,這裡供奉著王氏先祖一王子喬, 太原王氏後人在尋根祭祖呢!王子喬何許人也?怎麼會成為王氏先祖,且在晉祠享受香火呢?關於王氏的起源過程,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周朝傳到靈王洩心的手裡時,已經是春秋末年,諸侯各國分崩離析,互相兼併,擴大勢力,周王朝想管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話說周靈王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晉,字子喬,與晉國頗有淵源。
  • 安溪王氏源流——王氏文化
    (8)感德大格王氏  先祖於民國33年(1944年)由長坑遷入,居大格村內石邁自然村。  (10)劍鬥雙洋王氏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先祖自由義遷入劍鬥雙洋村。  (6)西坪平原王氏  先祖自蘆田招坑遷入,居產地自然村。  (7)西坪西原王氏  先祖自蘆田先遷堯陽,後遷入西原村石獅自然村定居。
  • 東方王氏宗親2019年春季板橋王氏宗祠祭祖大典
    天地一王、王氏一家親、王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打造王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王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景點:板橋王氏宗祠攝影:王榮清、王琳文字編輯:王瓊升背景音樂:中華民族之歌時間地址:已亥春分日於板橋鎮         物有報本之心
  • 全面小康,奮鬥有我丨威縣四馬坊村:香業扶貧「香」滿村
    全面小康,奮鬥有我丨威縣四馬坊村:香業扶貧「香」滿村 2020-09-08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氏明芳後裔貓山探祖紀實
    點上面「王氏官網
  • 威縣潘固王氏家布中發現「清朝銀票」
    威縣潘固王氏家布中發現「清朝銀票」 2020-12-11 2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莆臺王氏姓氏淵源——王氏文化
    福建大多王姓都認王審知為先祖。這是因為:「王氏初建國,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慄自危,謾稱鄉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後世承襲其說,世(祀)邈綿,遂與其初而忘之爾。此閩人譜牒,所以多稱固始也」(方大琮語)。  王姓入莆有三支。1、莆田《王氏族譜》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罷為民,居太原,太子晉下傳十八世,王翦為秦國大將。其曾孫(二十一世)王元遷入山東琅琊臨沂,為「琅琊王」始祖。
  • 王氏歷代23位先祖!快來對接一下,看看你是王家多少世!
    周靈王太子,稱太子晉,字子喬,(生於前566年)年幼成德,聰明博學,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助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後因直諫貶為庶人,徒太原。子宗敬世人稱之王家,遂姓王。規王娃多為公後裔。  元公:琅琊王氏祖,晉公19世,世稱琅琊王。離公長子。秦臨淄令,避秦亂隱居即墨山生子卑。裔分臨沂,江左王氏祖。
  • 王氏家族歷代23位先祖!快來對接一下,看看你是王家多少世!
    >王姓王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周靈王太子,稱太子晉,字子喬,(生於前566年)年幼成德,聰明博學,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助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後因直諫貶為庶人,徒太原。子宗敬世人稱之王家,遂姓王。規王娃多為公後裔。  元公:琅琊王氏祖,晉公19世,世稱琅琊王。離公長子。秦臨淄令,避秦亂隱居即墨山生子卑。裔分臨沂,江左王氏祖。
  • 王氏宗祠的宗族風骨
    王氏先祖王安從安徽遷居而來。面對環境差異與奔波勞頓,他來不及休整,便帶領族人在這片荒蕪的土地搭起窩棚,挖坑取水,引火燒荒。不知道他們怎麼驅 趕夏季草甸的蚊蟲;也不知道他們怎麼熬過冬天刺骨的寒冷。不知道他們怎麼忍飢播種;也不知道他們怎麼守望收成。更不知道他們怎麼驅逐離鄉的孤寂,把這片那 時還稱不上豐美的水土認作故鄉。他們堅韌前行闖出一條生路,就像頑強的種子,在這裡紮根,在這裡生長。
  • 廣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王氏文化
    茂顯公【文謨】這支,居住「略塘」,枝繁葉茂,嗣孫眾多,後稱「博白略塘王氏」;又因後裔曾建「博白三多祠」又稱「三多祠王氏」。到清代康熙年間,茂顯公第十代孫「王道衢」自公元1648年起,歷經十年艱苦,於1657年又建成遠近聞名的博白「金圭塘【堂】」王氏宗祠。
  • 振興鄉村文化 重修王氏族譜
    ——致王家院王氏修譜倡議書全體族人宗親:大家好!我們王家院王氏(包括王家院、東金馬、陳王院、彭王院),在五百年前是一家人,是由順天府府尹王賢玄孫王西亭祖先,一脈相傳繁衍生息的後代。一、史志查證《寧陽縣地名志》:「據《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原在縣城內居住,為府尹(王賢)後裔。王氏四代祖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來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王家院。」
  • 河北省威縣,兩所排名靠前的「優秀」高中,是威縣的人才基地
    作為晉冀魯豫四省交匯地帶,威縣的交通可謂非常的發達,縣城擁有眾多交通幹線,四通八達,組成了威縣龐大的交通網絡和運輸網絡。威縣雖然總體經濟實力不如東南沿海的發達縣市,但是發展潛力大,發展迅速,在2018年的時候,威縣就退出了貧困縣的行列。
  • 雪夜迷途不知歸路 威縣民警緊急救助
    農民網際網路:(張貴洋)2月27日晚,威縣又迎來一場降雪,雪花紛飛,寒風凜冽。晚9時許,威縣公安局第什營派出所接到轄區村民報警求助:一名自稱上海來威縣找工作的陌生男子要求進入西梨園村,因該男子拒絕提供相關信息,遂被該村體溫檢測點勸離,但該男子拒絕離開。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群賢堡與王化,村分兩處,族同一脈,皆為三槐王氏嫡系真傳,是莘縣三槐王氏後裔的集中居住地。莘縣的三槐王氏傳人多以務農為主,讀書者不少,但做官者不多。明初王貢服曾任給事中,這是目前所知此地三槐王氏後人擔任過的最高職務。後人雖沒能像先祖王旦那樣飛黃騰達,但勤儉敦厚的三槐家風卻相沿不衰。
  • 王氏宗祠|王正宇
    子喬祠是王氏宗祠的代表,是1526年明代重臣王瓊為紀念先祖太子晉所建。聽導遊一番講解介紹,原來太原的王氏是中華民族王氏宗族的開元始祖啊。一行六人中就有三個姓王的,大家說,我們此行算是尋根拜祖來了。看了王氏宗祠以後,大家又馬不停蹄地趕去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參訪。縝密的布局、壯觀的建築、恢宏的氣勢,讓一行人讚嘆不已。
  • 琅琊王氏研究報告解讀之二: 琅琊王氏遠祖傳說為太子晉的後代——王氏文化
    •宰相世系表》,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對太子晉和琅琊王氏的關係作了大致相同的記載,也是今天許多人自稱是太子晉後代的基本依據。王導是東晉丞相,也是琅琊王氏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孫綽為他撰寫的碑文應當有所憑依,應該不會是他本人的憑空捏造,因此他關於琅琊王氏來源於太子晉的說法至少應該是得到了王導家人的認可,能得到王導家人的認可也是得到了琅琊王氏的認可。又如前舉南朝齊《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銘》說,永明敬太妃出自琅琊王氏,「其先周靈王之後」,意思是說,琅琊王氏因為是周靈王的後代而姓王,姓氏來源於固有的王者身份。
  • 天下王氏之《王氏家譜》 送給天下王氏宗親
    營州地區高句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屢見不鮮。如《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句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句麗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