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王氏先祖身份之謎
王偉凱
任何人肯定都會對自己的祖輩身份懷有一種天然好奇,都想知道自己的祖輩經歷過什麼、留下過什麼。一般說來,作為普通人家,因為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對於祖輩相關的信息,隨著代際傳說的遞減,也就逐漸消失在了歷史隧道之中。但幸運的是,威縣潘固、北胡帳、北章臺、仁裡集和山東梁山黑虎廟河西王氏作為同宗共祖,保存下來了較為完整的家族資料,而透過這些資料,可以初步分析出其祖輩曾經的生活軌跡。
北胡帳家譜記載
這兩省五地的王氏家族中,都有編修家譜的傳統,在現存的五部家譜中,潘固王氏的家譜記載最為詳細、編輯時間最早,北章臺王氏家譜所存譜序時間最早(有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的譜序),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中的碑文最豐富(有近十幾塊碑文),北胡帳王氏家譜的譜序論述很引人思考。
一.兩省五地王氏家譜記載及傳說
北章臺家譜記載
如果沒有潘固王氏家譜,那麼這五地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已經說不清楚了,如現在北章臺王氏只有少數人知道,與北胡帳王家、潘固王家、黑虎廟王家有關係,但究竟什麼關係,已很難清楚表達。北胡帳王氏同樣也是如此,只知道與潘固王氏、北章臺王氏同出一門,自己這邊輩分高,但對於黑虎廟王氏,已經基本上沒人知道了。
北章臺家譜記載
現在無論是北胡帳王氏、北章臺王氏還是黑胡廟王氏的家譜,都只記載了本支脈發展的情況,對於相關信息記載較為缺乏,而潘固王氏現存的兩部老譜,卻補充了這一缺憾,記載的很是詳細,如現存修於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的家譜就把這幾個村莊王姓之間的關係交代的很是清楚:
潘固家譜記載
「始祖王士能公元配白氏,繼配李氏,生五子,洪武十六年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酒務兔村遷居於威縣城東北潘固,初來時系叔侄伯仲四支,才興系叔輩遷居於北胡帳,士選系兄遷居於北章臺,士果系弟遷居於黑虎廟。」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至少提供了四個信息:
一是自山西遷居威縣的時間,為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3年;
二是原山西居住地,為平陽府洪洞縣酒務兔村(據後人前往考察,疑為平陽府聞喜縣酒務頭村);
三是家族人員分布,王才興公居住於北胡帳,王士選公居住於北章臺,王士果公居住於黑胡廟;
四是輩分關係,王才興公系叔,王士選公系兄,王士果公系弟。
但在北胡帳和北章臺現存的王氏家譜中卻只有一條信息,就是祖居地,如北章臺家譜的首頁即載,「祖居山西平陽府洪同縣酒務兔村人氏,自明太祖洪武開基,遷居於此。」北胡帳家譜首頁亦稱,「我王門祖居山西平陽府洪同縣酒務兔村人氏,自大明定鼎以後,遷居於北直隸廣平府威縣北胡帳村。」黑虎廟王氏家譜沒有譜序,也沒有相關更多的信息。
通過潘固王氏家譜記載,再佐以北胡帳、北章臺王氏家譜以及村中族人傳說,可以清晰判斷出三村之間的同門關係,而仁裡集南王氏系王明立公於明末清初從北胡帳再次搬遷,其家譜首頁載有「與潘固、北章臺同一王家」字樣,至於黑胡廟河西王氏現在僅是族人傳說來自山西洪洞老鴰窩。
二.兩省五地王氏家譜記載差別分析
兩省五地王氏家譜記載的都較為詳細,尤其是關於始祖及二世、三世祖的夫人姓氏都很是清晰,說明其修譜的時間應在前五代之內,否則根據人們的記憶能力與流傳傳統,其對自己曾祖以上的先輩記憶就會出現偏差,但現在既然先祖母的姓氏都能清晰記入譜牒,說明修譜的時間與始祖生活時間不會間隔太長。
北胡帳始祖王才興公的名諱,在潘固王氏家譜中有記載,北胡帳家譜以及其神軸(家堂)上體現的也很是一致,但北章臺王氏始祖和黑虎廟王氏始祖的名諱與潘固王氏家譜的記載卻有所出入。
如潘固王氏家譜記載北章臺王氏始祖名諱為「王士選」,黑虎廟王氏始祖的名諱為「王士果」,但北章臺王氏家譜記載的始祖名諱卻是「王寬」,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記載的始祖名諱為「王敬」,這一出入又做何解釋呢?
我們先看北章臺王氏,雖然其始祖記載的名諱是「王寬」,但其二世祖的名諱是「王福安」,潘固王氏二世祖的名諱分別是「王福忠、王福林、王福禮、王福有、王福全」,即二世祖都是「福」字輩,所以由山西遷出的村名一致,到潘固王氏家譜記載,再到二世祖字輩相同,可以推定「王士選公」與「王寬公」為同一人無疑,「寬」應該是「士選公」的字或號,因為古人出生時就可以起名,但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多在20歲成年後便另取一個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所以這個「寬」字表明「士選公」是一個寬容厚達之人,至於普通百姓多是有「名」而無「字」。
黑虎廟家譜記載
再看黑虎廟河西王氏始祖「王敬」公,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保存了多塊明朝時期的碑文,其中最早的一塊是立於大明三十六年(1557年)王敬公之長孫王孜公夫婦的碑文,其中提到了幾個時間點,即王孜公出生的時間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左右,若按古人繁衍的最大限度50歲生子推斷,即王敬公比長孫大100歲,那王敬公出生的時間也是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後,這顯然與洪武十六年(1383年)王士果公已移民河北威縣的記載差距太大,所以推測王敬公應該是王士果公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傳人無疑。再從威縣潘固王氏現存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的地畝帳記載看,其中有兩處提及到了與黑胡廟族人的經濟往來,且具體人員姓名在兩邊的家譜中都有記載,說明黑虎廟與威縣潘固、北章臺王氏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北章臺王氏也流傳著「黑虎廟王家輩輩出官員」的傳說。
三.威縣王氏祖輩身份之謎
在北胡帳王氏家譜中有「其遷移之故,世遠莫究」的話語,其譜序寫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已過去了400餘年,且人們口口相傳,但家譜卻對遷移的原因認為「世遠莫究」,這短短四個字應該含著王氏祖輩的身份信息。
先看家族傳說和記載,在北章臺王氏家譜中,明確記載了二世祖王福安公曾任「南京戶部倉官」,在黑虎廟族人傳說中,始祖曾任指揮職。這兩個官職雖然不是高位,但也算國家官員身份,如戶部倉官為正九品京官,指揮是軍隊武職,屬下級軍官。如果一個家族中有官員出現,那麼說明這個家族肯定有一定社會地位,且剛剛移民威縣不久,就有族人出任官員,說明祖輩的身份肯定不同尋常,同時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北章臺王氏始祖王寬公有兩位夫人(胡氏和汪氏先祖母)、潘固王氏始祖王士能公有兩位夫人(白氏和李氏先祖母)、北胡帳二世祖王良聚公亦有兩位夫人(李氏和黃氏先祖母)的原因,因為明朝初年生產力很是低下,一般普通人家在元配去世後,根本沒有能力續弦,能續弦者基本上都是有一定資產或社會地位者。
再從大明嘉靖《威縣誌》記載看,「廣平雖畿輔之郡,即自我朝建都以來,原無設有衛所,厥初以生齒稀疏,地多閒曠,乃移山西武卒屯種而鎮壓之。」所以王氏始祖是不是被遷移過來的這些「山西武卒」中的一員,亦或是帶領這些山西武卒來威縣的軍官?
接著再看,瀋陽中屯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第21個兒子朱模的封地,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91年),正處於王氏先祖移民威縣之後,而該屯在威縣有十八處屯田,共計三萬多畝,其中在張(章)臺有兩處,而潘固、北胡帳和北章臺就是圍繞張(章)臺周圍毗連,且在三村圍繞的中間曾出現了一個王家屯(現屬三益莊),按威縣地名志辦公室的調查,王家屯的居民系由北章臺王姓(北章臺王姓同出一祖)遷居而來,所謂「明洪武年間,山東濟南府遷民劉洪道至此建村,取名劉家屯;山西洪洞縣遷民房姓至此建村,取名房家屯,王姓從北章臺至此建村,取名王家屯。」眾所周知,在明朝初年民屯和軍屯盛行的情況下,一般取名為屯的地方都是屯田軍官所居住之地。由這個記載是否可以推斷,這個王家屯就是威縣王氏祖輩因管理屯田所建立的住所。
瀋陽中屯衛的衙門位於河間府,而黑虎廟王氏家譜記載其始祖曾居於河間府任丘,後遷居於黑虎廟,且傳其祖上為指揮軍官,而「指揮」這種職務在明朝肯定是屬於某一衛所的。
瀋陽中屯衛、威縣張(章)臺、王家屯、南京戶部倉官、黑虎廟任丘說、始祖指揮說,這中間是否存在著一種內在關聯,尤其是南京戶部倉官,按《大明會典》載記,南京戶部分管的倉除了長安門倉、東安門倉、西安門倉和北安門倉外,其餘均為各衛所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軍儲倉,尤其是瀋陽左衛和右衛的倉也歸其所轄。
通過上面這些零散的線索,我們是否可以做出如下推斷,第一,王氏始祖是以下層官員的身份舉家遷移至威縣,且很有可能是負責軍屯事務的軍官;第二,王氏始祖負責管理位於張(章)臺的屯田事務,直接歸屬於瀋陽中屯衛管轄;第三,王士果公作為幼弟,一度被派往瀋陽中屯衛衙門所在地河間府任丘一帶管理屯田。
當明成祖與建文皇帝爭奪帝位,導致靖難之役爆發後,因河間府正當戰爭前沿,所以士果公遂偕家人避亂南下定居黑虎廟,這一點在黑虎廟河西王氏家譜中也有記載,「我祖敬避亂自北平任丘徙來,」因為其家譜編輯時間為1924年,且有些傳說混雜其中,所以很可能是把士果公的一些事跡混淆到了其後人敬公身上。
總之,通過對這些線索的大概率分析,威縣王氏始祖的身份應該基本如此,正是因為是官宦人家,所以才有時間和財力編輯家譜,才特別注重對後人的教育培養,如潘固王氏家族就培養出了秀才王延濤公、舉人王韶庭公和著名詩人王博習公,北章臺、北胡帳王氏家族培養出了多名秀才和貢生以及副省長級別人物(北胡帳21世王啟明公建國後曾任雲南省副省長),黑虎廟河西王氏更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培養出了二甲第30名進士王録公,其他庠生、廩生無數。家族的凝聚力源於可傳承的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作為一種文脈是純天然的紐帶,現在有的學者正在開展「家族傳承凝聚力」項目研究,其理論支點即在於此。
回想637年前,我的四位祖輩長途跋涉,翻太行、過黃河,風餐露宿來到威縣繁衍生息,中間歷經朝代更迭、戰亂天災、瘟疫貧窮、社會動蕩,但王氏家族能夠頑強生存下來,並不斷開枝散葉,迄今後人已達5000餘,這不能不為家族的強大基因而讚嘆,若四位先祖泉下有知,亦當欣欣然矣!(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