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舊影1929:民國南京文物調查與《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

2020-12-22 騰訊網

文:小陸飛刀

1935年3月24日至25日,《中央日報》連續兩天報導了南京特別市政府對境內古蹟古物的調查統計結果。

這項調查統計,其實是國民政府在定都南京後不久就下達的任務。

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對全國名勝古蹟古物的調查及保護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

《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將「名勝古蹟古物」分成名勝古蹟和古物兩大類。其中,名勝古蹟分為湖山、建築、遺蹟三類:「湖山類,如名山名湖及一切山林池沼,有關地方風景之屬。建築類,如古代名城關塞堤堰橋梁壇廟園囿寺觀樓臺亭塔,及一切古建築之屬。遺蹟類,如古代陵墓壁壘巖洞磯石井泉,及一切古勝跡之屬。」古物則分為碑碣類、金石類、陶器類、植物類、文玩類、武裝類、服飾類、雕刻類、禮器類、雜物類。

條例規定,各市縣政府於轄境內所有名勝古蹟,應分別情形依照條例中發方法妥為保護,如因保護疏忽導致毀損或消減,該市縣政府負責人應受懲戒處分,對於毀損盜竊詐欺或侵佔等行為者,將依刑法所規定最高之刑處斷。

條例後附有《名勝古蹟古物調查表式》,要求「各省區民政廳應飭市縣政府,將轄境內所有名勝古蹟古物,依照部令調查表式,逐一詳確查填,呈由該管省區政府,轉函內政部備查」。

《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後附《名勝古蹟古物調查表式》

自1928年9月起,民國時期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了。

這項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推進緩慢,時斷時續。根據1934年中央統計局出版的《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中統計,截至1933年12月底,全國只有21個省、4個特別市完成上報調查結果。其中,南京特別市上報全市區域內共有名勝古蹟67處、古物9件,另附照片一本。可惜,《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一書中沒有列出古物古蹟的具體明細。

《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統計的「名勝古蹟古物」調查結果

而這兩篇《中央日報》的連續報導,反映的正是這次南京市上報的調查統計內容。

雖然南京市政府文物調查結果在1935年3月才見諸報端,但早在1929年6月前,南京就已基本完成全市文物調查工作,還專門編印了一冊《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

《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劉紀文題寫書名,南京特別市教育局1929年6月編輯發行。

據《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前言披露,為了完成此項調查工作,南京市政府專門繪製了《首都名勝古蹟區域圖》,將全市分為東、南、西、北及下關五個區,按圖一一考察並攝影,共拍攝照片125張,悉加詮說,編成圖冊。

《首都名勝古蹟區域圖》

經筆者對照,南京市政府統計上報的76種古蹟古物,全部可以在這本攝影集中找到對應圖片,連排列順序也大致相同。據此推測,這本《首都名勝古蹟》圖冊很可能就是《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中南京市報送材料中備註的「照片一本」。

南京市政府調查統計的古蹟古物,包括一些民國以後建成的景觀、建築,如幾個公園及各種紀念碑等,似乎不應歸入「古蹟」,但它們是符合《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中「名勝古蹟」定義的。《中央日報》文章中的「古蹟古物」,或許寫為「名勝古蹟古物」更為貼切。

雖然本次調查並不全面,遺漏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古蹟(比如南朝石刻竟無一處入選),但留下了一百多幅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南京影像。這些影像的拍攝時間比朱偰先生《金陵名勝古蹟影集》還要早五、六年,無疑也是一套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

以下為筆者整理的《中央日報》報導全文,錄入時重新標點,並糾正了個別明顯錯字,至於其中一些與現考古結論不一致的信息,則仍按原文照錄,文中配圖均選自1929年《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

本京古蹟古物:市府統計共七十六種

南京市政府自接內政部諮請調查境內古蹟古物後,經即依照古蹟古物保存條例,詳細調查竣事,分別填就調查表,送內政部核辦,新聲社記者茲探志其全部古蹟古物調查內容,分志如下:

(一)貢院明遠樓

(明永樂)在夫子廟東,現為首都市政府正門。

(二)貢院飛虹橋

(永樂)橋系青石築成,下有長方形水池,在舊貢院內。

(三)文星閣亭

六角形,在夫子廟前,高凡三層,頂瓷質,藍色蛋圓形。

(四)夫子廟

在貢院右,正中為大成殿,後有明倫堂,尊經閣。

(五)古桃葉渡

(南朝)在利涉橋,相傳為王獻之渡愛妾桃葉處。

(六)秦淮小公園

(民國)亦為貢院舊址,在夫子廟貢院街,背臨秦淮河。

(七)秦淮河

(本市東南區) 河在復成橋西,城內之水,以此為綱。相傳秦始皇用望氣者言,方鑿山,斷長龍,以洩五氣,導淮水入江,故名。為六朝煙月之區,畫舫櫛比,歌聲徹天,去歲厲行禁娼、淫靡之風始終息。

(八)東關頭水閘

(明)在通濟門西。

(九)九龍橋

(明)通濟門外,橋有五拱,下臨護城河。

(十)第一公園

(民國)在復成橋東,舊名秀山公園,佔地凡四十餘畝,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更名第一公園。

(十一)烈士祠

在第一公園內,祠內立革命烈士之位及遺像。

(十二)國民革命軍討逆陣亡烈士紀念塔

在第一公園內。

(十三)明故宮午朝門

在西華門內,柱礎尚無恙。明故宮為明紫禁城舊址,一名皇城,洪武二年九月建,六月八日告成,成祖建都北京,移宮殿巨材至北京,以備營建。

(十四)五龍橋

西華門古物保存所前,橋凡五座,為明故宮古蹟之一。

(十五)古物保存所

(民國)在西華門,陳列碑石頗多。

(十六)四方城

(明)中山門外,城四方形。

(十七)明孝陵

中山門外,明太祖與馬皇后合葬於此,懿文太子附於左,清聖祖南巡,親題「治隆唐宋」四字。

(十八)明孝陵祭堂

祭時設俎豆之所。

(十九)馬娘娘梳妝檯

在明陵內,相傳為馬娘娘梳妝處。

註:此處指明孝陵明樓。南京另有一處「馬娘娘梳妝檯」原在明故宮武英殿遺址處,後移入白馬公園。

(二十)中山墓

(民國十六年)墓在明陵之東去鐘山數十步,規模偉大。

(二十一)靈谷寺

(梁)寺本在城東北鐘山左側獨龍崗,明時以寺基鄰孝陵,赦改寺於東五裡,賜額靈谷寺。

(二十二)龍池

(明)靈谷寺龍王廟左,在叢林中。

(二十三)徐中山花園

道署街,革命博物館內,失於修治。

註:《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內有三幅「徐中山花園」照片,其中第一、二幅為道署街的瞻園,第三幅為白鷺洲的「東園故址」,另有一幅未列入87種古蹟古物的「白鷺洲」照片亦附於此條內。

(二十四)正覺寺

(清)在門東小心橋,有房屋四進。

(二十五)周處臺

(晉)門東赤磯上,臺在觀音廟後,懸有周處像。

(二十六)報恩寺

(宋)中華門外,現米行街小學設於內,原名長幹寺。

(二十七)雨花臺

中華門外,相傳光法師在此講經,忽天花亂墜,故名。

(二十八)講經坡

在雨花臺之頂端。

(二十九)方亭

(民國)雨花臺頂,為紀念方孝孺先生所建。

(三十)劉園

(清)在雨花臺側。

(三十一)天界寺

(元)中華門外五貴橋,元時為龍翔寺,明初始改今名。

(三十二)胡園

(清)門西鳴羊街,一名愚園。

(三十三)莫愁湖勝棋樓

(明) 在華嚴庵內,是明太祖與中山王賭棋所在。

(三十四)莫愁湖曾公閣

(清) 在莫愁湖濱。

(三十五)朝天宮

(明)在倉巷橋西,宮為古冶城遺址,殿後有萬歲亭。

(三十六)浙江烈士祠

在漢西門。

(三十七)清涼寺

(南唐)漢西門內,寺立清涼山上,有佛殿三間,方亭一角,後園有六朝井一。

(三十八)掃葉樓

(明)在清涼山南,內懸明代龔半千像。

(三十九)九華勝跡

(清初)在清涼山,房屋甚整齊。

(四十)石頭城

漢西門外,形勢險,故有金城湯池之喻,亦名石首。

(四十一)鼓樓八角亭

(民國)亭為八角形,在暢觀閣北。

(四十二)暢觀閣

(明)北極閣西,基為長方高十餘丈,樓下闢三門,上有暢觀閣,內有清聖祖戒碑高二丈餘,民十二年改建公園。

(四十三)鍾亭

(清) 鼓樓無量庵旁,亭六角形,高數丈,清江蕃司許振禕建。

(四十四)北極閣

(元)鼓樓旁,上設無線電臺。

(四十五)雞鳴寺

(明)成賢街北,寺內有豁蒙樓。

(四十六)施食臺

(明) 雞鳴寺,臺為角形,下有泉,清冷可飲。

(四十七)臺城

(魏晉) 雞鳴寺北,僅有遺址一段未圯,梁武帝遭侯景之亂,餓死於此。

(四十八)湖神廟

(明) 在玄武湖旁。

(四十九)水閘

(明) 玄武湖旁,年久失修。

(五十)張端二公祠

(清)玄武湖旁,近易名為陶然亭。

(五十一)革命紀念塔

(民元)太平門外中山頂,峙立天堡城旁,形式雄壯。

(五十二)莫愁湖

(南齊)水西門外,相傳南齊時有女盧莫愁居此,故名。梁武帝嘗作河中之歌,以詠其事。

(五十三)烏龍潭

(晉)漢西門內,潭作橢圓形,中有宛在亭。

(五十四)玄武湖

(吳)即五洲公園,湖有五洲,風景頗佳。

(五十五)鐘山

周圍六十裡,高一百六十八丈。

(五十六)馬鞍山

興中門外,山嶺有閱江樓。

(五十七)紫霞洞

洞居鐘山腰間,洞內有泉,味甘美。

(五十八)湯山溫泉

在湯水鎮,山有溫泉,由山麓下流,約二裡餘,遊者多喜在此沐浴。

(五十九)赤石磯

門東小心橋,現僅有巨石數塊。

(六十)永寧泉

在雨花臺麓。

(六十一)方孝孺墓

(明)墓之三面背山,雨花臺在其旁。

(六十二)花盝崗古井

在門西倉頂,大旱不涸。

(六十三)粵軍烈士墓

(民元) 在莫愁湖濱。

(六十四)龍蟠裡

在漢西門內,北瀕烏龍潭,裡內有顏曾沈三公祠。

(六十五)六朝井

(六朝) 清涼寺內,井舊衣圮廢,僅存井欄半圈。

(六十六)徐達墓

(明) 太平門外,西對鐘山,背後臨湖。

(六十七)明陵古物

明陵內陳列各物,多系金屬及瓷器,古色斑斕,時代尚需參證。

(六十八)明太祖遺像

像系墨描,懸明孝陵祭堂內。

(六十九)龍潭討逆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第一公園。

(七十)淨土指南碑(唐)

在靈谷寺內。

(七十一)龍蟠石

(明) 在靈谷寺東,石雕蟠龍形,為大碑頂上所用物。

(七十二)瞻園遺石

(明) 大全福商店內,石高二丈餘,瘦削如峰。

(七十三)粵軍烈士碑

在莫愁湖粵軍墓內,「建國成仁」四字,系總理任臨時大總統時所書。

(七十四)六朝松

(六朝) 中央大學梅庵內,高約三丈。

(七十五)飛來剪

(明) 靈谷寺內,剪已不全,僅存交叉形之鐵,相傳明太祖時造。

(七十六)報恩寺塔頂

(宋)金陵製造局大門前。

《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中未列入上述76種古蹟古物的照片,共26幅(主要為浦口、燕子磯、幕府山、棲霞山的名勝古蹟):

感謝您能讀完這篇文章!

如果喜歡,請轉發到朋友圈,或點擊文末右下方「在看」。

相關焦點

  • 南京民國建築分類大全(內容補充)——附《南京民國民居建築》目錄
    國民政府審計部舊址  首都地方法院,白下區101號,南京市公安局5處。  首都高等法院,院址在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首都高等法院     中統,南京瞻園是中統的大本營,現在是秦淮區人民武裝部。     中央通訊社舊址,玄武區中山東路75號,該樓由楊廷寶先生於1948年設計,建於1948年,七層。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在當時全國的影響力如何?
    南京作為民國政府的首府,時間非常短,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並在之後建立的新中國,定都北京,南京作為中國首都,已成歷史。即便在這個滿打滿算,38年的民國軍閥割據動蕩不安的歷史裡,依舊出現了各種亂子,民國政府的首都,也幾經遷移。
  • 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只有14年,斷斷續續有多少次呢?
    從1912年到1949年的民國38年間,南京作為首都滿打滿算不到14年,為何說到民國首都,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開創共和。在此之前,南京作為民國首都,頂多只有1912年1月到4月1日的3個月時間,而且在此期間的政治中心地位不及北京。北伐開始後,北伐軍勢如破竹,於1926年10月攻克武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武漢。蔣介石卻暗中反對遷都武漢,先是以政治臨時會議決定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暫移南昌」,在佔領南京後,於1927年4月18日「定都南京」,造成寧漢對峙。
  • 南京頤和路公館12片區修繕完工 再現民國風情
    頤和公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國「首都計劃」,作為民國的高檔住宅區,國民黨的高官名流,外國的公使館雲集於此。在這片37.8萬平方米的區域內,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建築仍有225幢,分布在以頤和路為中軸線的大小不等的12個片區內。
  • 孫中山心中理想首都是伊犁,可為什麼民國首都還是選擇在了南京?
    所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不僅把首都定在了南京,還選舉了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對於首都,孫中山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他曾主張「一都四京」,一都其實是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
  • 配圖自助解說詞:南京民國歷史遺存建築故事100
    南京城裡林林總總的民國建築,就像一部部無言的書,有形的畫,凝固的音樂,哲理的詩,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訴說流逝的歷史。都說,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南京街頭那一幢幢絕美的民國建築,就是古董鋪子裡最優雅的文物。南京的民國建築始於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南京高二適故居舊址-南京民國建築
    高二適故居位於南京白下區六合裡3號,是一座破舊的兩層帶閣樓的房子,小樓兩側對稱的大門及門柱之間空中拉起鋼筋的花紋門拱,顯示與眾不同;東側門柱上懸掛著一豎排「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築」、「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秦淮區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銘牌。
  • 南京博物院帶你回民國,沉浸式展館成打卡聖地
    喜愛逛美術館、展覽館的朋友一定對南京博物院不陌生了,作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館呢,有非常多的文物愛好者千裡迢迢,專程來到南京博物院參觀學習,南京博物院經常舉辦一些精彩的主題性展覽,一到暑假還有許多教育活動。
  • 南京民國老建築申報重點文保單位 名單公布前被拆
    人們所能看到的,是滿地的碎磚瓦和成堆的舊木料,剩下的能形成整體的建築已為數不多。  在南京市文物局編制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一書中,南化三村、六村以及相關老廠房都屬於「永利錏廠舊址」,屬於工業遺址。而這一帶也從2009年開始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就會公布。遺憾的是,沒等到這一天,南化三村大部分建築就已被拆除了。
  • 民國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近代史專家梁敬鐓(和鈞)在其《記北大(東大附)》一文中有評論:「東大所設文史地部、數理化部皆極整齊」,「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然東大文史哲教授,實在不亞於北大」。1927年3月,北伐軍攻佔南京,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和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在首都南京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 大華大戲院-南京民國建築今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華大戲院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67號,地處新街口南部,始建於1935年,是南京著名的電影院和民國建築傑作之一,民國時期中上流社會的重要娛樂場所之一大華大戲院與世界大戲院(後改稱延安劇場)、首都大戲院(後改稱解放電影院)、新都大戲院(後改稱勝利電影院)並稱為民國首都四大影院。陳毅曾經在大華大戲院做過形勢報告;捷克斯洛伐克軍事代表團來訪南京在大華大戲院召開歡迎會,彭德懷主持;劉伯承也曾到此觀影。
  • 汶萊公主為何對南京魂牽夢繞?
    民國時期,南京學者曾想尋找浡泥國王墓,在雨花臺南郊一帶多方搜尋,終因範圍太大,最後也是遺憾而歸,並感慨:「遺蹟皆渺不可尋」。學者朱偰和《金陵古蹟名勝影集》民國著名學者朱偰曾經探訪到了浡泥國王墓,看到了神道上的石人石馬,但當年他根本不知道這是誰的墓。
  • 尋訪南京的中山大道—中山北路篇
    中山大道與眾多的相關地名構成南京「中山特色」地名群,彰顯了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與民國首都的歷史文脈,成為民國時期南京城市規劃的軸線,南京現代城市的格局由此奠定。中山大道位於南京市主城,坐落於鼓樓區、玄武區以及秦淮區境內,是中國第一條現代化的先進城市幹道,建成時是世界第一長街,被譽為「民國子午線」。
  • 南京舊的紫金色袍子:我國曾經的首都,卻無人能在此坐穩江山!
    隨意地讓自己掉進南京的一條老街上,世俗的味道就過來擁抱,那些老屋的雍榮被歲月磨耗得看不到了,只有藏在屋頂的雕花梁棟,用磚雕配了青瓦做成的飛簷翹角,甚至是地上的一塊青磚還在努力地製造著「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味道。秦淮河是仿建品先放在一邊,總統府的民國氣息太重,古城牆和玄武門有太多新造味道南京近郊的高淳老街是好去處。這條江蘇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與常見的明清古街並沒有兩樣。
  • 走過南京,有一段必然相遇的風月,叫民國!
    對民主和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當梧桐樹枯榮輪迴了一季又一季,時光悄然百年,他們的成就依然影響著當代各個領域。   民國的風情之所以如此令人嚮往,大多是因為那些名流的種種往事。南京作為民國首都,更是這些前塵舊事的風月中心。可惜故人西辭,我們能接觸到的,只有如今遺存在南京城裡一棟棟精緻的民國建築和遺蹟。
  • 「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特展亮相南京
    2020年12月22日,觀眾在南京市博物館"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上觀看展品。近日,由多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在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展出,通過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展示南京與北京在明代獨具特點的歷史文化。(蘇陽攝/光明圖片)
  • 1949年選首都,一共11座城市備選,為何舊都重慶、南京落選了?
    1927年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將南京稱之為首都,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擁有「首都」的叫法,並將該詞沿用至今。首都一般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城市,是國家主權的代表城市。在世界上有的國家不只一個首都,也是有的國家有過遷都。而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各朝各代的都城選擇也各不相同。
  • 《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展在南京開展 340餘件文物帶你回望歷史
    龍虎網訊 (記者 祁鋒)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的金盆、形態相似的霽藍釉執壺和霽藍釉杏葉執壺、明代白虎橋遺址的石欄板……12月18日下午,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