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陸飛刀
1935年3月24日至25日,《中央日報》連續兩天報導了南京特別市政府對境內古蹟古物的調查統計結果。
這項調查統計,其實是國民政府在定都南京後不久就下達的任務。
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對全國名勝古蹟古物的調查及保護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
《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將「名勝古蹟古物」分成名勝古蹟和古物兩大類。其中,名勝古蹟分為湖山、建築、遺蹟三類:「湖山類,如名山名湖及一切山林池沼,有關地方風景之屬。建築類,如古代名城關塞堤堰橋梁壇廟園囿寺觀樓臺亭塔,及一切古建築之屬。遺蹟類,如古代陵墓壁壘巖洞磯石井泉,及一切古勝跡之屬。」古物則分為碑碣類、金石類、陶器類、植物類、文玩類、武裝類、服飾類、雕刻類、禮器類、雜物類。
條例規定,各市縣政府於轄境內所有名勝古蹟,應分別情形依照條例中發方法妥為保護,如因保護疏忽導致毀損或消減,該市縣政府負責人應受懲戒處分,對於毀損盜竊詐欺或侵佔等行為者,將依刑法所規定最高之刑處斷。
條例後附有《名勝古蹟古物調查表式》,要求「各省區民政廳應飭市縣政府,將轄境內所有名勝古蹟古物,依照部令調查表式,逐一詳確查填,呈由該管省區政府,轉函內政部備查」。
《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後附《名勝古蹟古物調查表式》
自1928年9月起,民國時期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了。
這項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推進緩慢,時斷時續。根據1934年中央統計局出版的《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中統計,截至1933年12月底,全國只有21個省、4個特別市完成上報調查結果。其中,南京特別市上報全市區域內共有名勝古蹟67處、古物9件,另附照片一本。可惜,《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一書中沒有列出古物古蹟的具體明細。
《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統計的「名勝古蹟古物」調查結果
而這兩篇《中央日報》的連續報導,反映的正是這次南京市上報的調查統計內容。
雖然南京市政府文物調查結果在1935年3月才見諸報端,但早在1929年6月前,南京就已基本完成全市文物調查工作,還專門編印了一冊《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
《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劉紀文題寫書名,南京特別市教育局1929年6月編輯發行。
據《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前言披露,為了完成此項調查工作,南京市政府專門繪製了《首都名勝古蹟區域圖》,將全市分為東、南、西、北及下關五個區,按圖一一考察並攝影,共拍攝照片125張,悉加詮說,編成圖冊。
《首都名勝古蹟區域圖》
經筆者對照,南京市政府統計上報的76種古蹟古物,全部可以在這本攝影集中找到對應圖片,連排列順序也大致相同。據此推測,這本《首都名勝古蹟》圖冊很可能就是《民國二十二年之建設》中南京市報送材料中備註的「照片一本」。
南京市政府調查統計的古蹟古物,包括一些民國以後建成的景觀、建築,如幾個公園及各種紀念碑等,似乎不應歸入「古蹟」,但它們是符合《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中「名勝古蹟」定義的。《中央日報》文章中的「古蹟古物」,或許寫為「名勝古蹟古物」更為貼切。
雖然本次調查並不全面,遺漏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古蹟(比如南朝石刻竟無一處入選),但留下了一百多幅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南京影像。這些影像的拍攝時間比朱偰先生《金陵名勝古蹟影集》還要早五、六年,無疑也是一套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
以下為筆者整理的《中央日報》報導全文,錄入時重新標點,並糾正了個別明顯錯字,至於其中一些與現考古結論不一致的信息,則仍按原文照錄,文中配圖均選自1929年《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
本京古蹟古物:市府統計共七十六種
南京市政府自接內政部諮請調查境內古蹟古物後,經即依照古蹟古物保存條例,詳細調查竣事,分別填就調查表,送內政部核辦,新聲社記者茲探志其全部古蹟古物調查內容,分志如下:
(一)貢院明遠樓
(明永樂)在夫子廟東,現為首都市政府正門。
(二)貢院飛虹橋
(永樂)橋系青石築成,下有長方形水池,在舊貢院內。
(三)文星閣亭
六角形,在夫子廟前,高凡三層,頂瓷質,藍色蛋圓形。
(四)夫子廟
在貢院右,正中為大成殿,後有明倫堂,尊經閣。
(五)古桃葉渡
(南朝)在利涉橋,相傳為王獻之渡愛妾桃葉處。
(六)秦淮小公園
(民國)亦為貢院舊址,在夫子廟貢院街,背臨秦淮河。
(七)秦淮河
(本市東南區) 河在復成橋西,城內之水,以此為綱。相傳秦始皇用望氣者言,方鑿山,斷長龍,以洩五氣,導淮水入江,故名。為六朝煙月之區,畫舫櫛比,歌聲徹天,去歲厲行禁娼、淫靡之風始終息。
(八)東關頭水閘
(明)在通濟門西。
(九)九龍橋
(明)通濟門外,橋有五拱,下臨護城河。
(十)第一公園
(民國)在復成橋東,舊名秀山公園,佔地凡四十餘畝,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更名第一公園。
(十一)烈士祠
在第一公園內,祠內立革命烈士之位及遺像。
(十二)國民革命軍討逆陣亡烈士紀念塔
在第一公園內。
(十三)明故宮午朝門
在西華門內,柱礎尚無恙。明故宮為明紫禁城舊址,一名皇城,洪武二年九月建,六月八日告成,成祖建都北京,移宮殿巨材至北京,以備營建。
(十四)五龍橋
西華門古物保存所前,橋凡五座,為明故宮古蹟之一。
(十五)古物保存所
(民國)在西華門,陳列碑石頗多。
(十六)四方城
(明)中山門外,城四方形。
(十七)明孝陵
中山門外,明太祖與馬皇后合葬於此,懿文太子附於左,清聖祖南巡,親題「治隆唐宋」四字。
(十八)明孝陵祭堂
祭時設俎豆之所。
(十九)馬娘娘梳妝檯
在明陵內,相傳為馬娘娘梳妝處。
註:此處指明孝陵明樓。南京另有一處「馬娘娘梳妝檯」原在明故宮武英殿遺址處,後移入白馬公園。
(二十)中山墓
(民國十六年)墓在明陵之東去鐘山數十步,規模偉大。
(二十一)靈谷寺
(梁)寺本在城東北鐘山左側獨龍崗,明時以寺基鄰孝陵,赦改寺於東五裡,賜額靈谷寺。
(二十二)龍池
(明)靈谷寺龍王廟左,在叢林中。
(二十三)徐中山花園
道署街,革命博物館內,失於修治。
註:《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內有三幅「徐中山花園」照片,其中第一、二幅為道署街的瞻園,第三幅為白鷺洲的「東園故址」,另有一幅未列入87種古蹟古物的「白鷺洲」照片亦附於此條內。
(二十四)正覺寺
(清)在門東小心橋,有房屋四進。
(二十五)周處臺
(晉)門東赤磯上,臺在觀音廟後,懸有周處像。
(二十六)報恩寺
(宋)中華門外,現米行街小學設於內,原名長幹寺。
(二十七)雨花臺
中華門外,相傳光法師在此講經,忽天花亂墜,故名。
(二十八)講經坡
在雨花臺之頂端。
(二十九)方亭
(民國)雨花臺頂,為紀念方孝孺先生所建。
(三十)劉園
(清)在雨花臺側。
(三十一)天界寺
(元)中華門外五貴橋,元時為龍翔寺,明初始改今名。
(三十二)胡園
(清)門西鳴羊街,一名愚園。
(三十三)莫愁湖勝棋樓
(明) 在華嚴庵內,是明太祖與中山王賭棋所在。
(三十四)莫愁湖曾公閣
(清) 在莫愁湖濱。
(三十五)朝天宮
(明)在倉巷橋西,宮為古冶城遺址,殿後有萬歲亭。
(三十六)浙江烈士祠
在漢西門。
(三十七)清涼寺
(南唐)漢西門內,寺立清涼山上,有佛殿三間,方亭一角,後園有六朝井一。
(三十八)掃葉樓
(明)在清涼山南,內懸明代龔半千像。
(三十九)九華勝跡
(清初)在清涼山,房屋甚整齊。
(四十)石頭城
漢西門外,形勢險,故有金城湯池之喻,亦名石首。
(四十一)鼓樓八角亭
(民國)亭為八角形,在暢觀閣北。
(四十二)暢觀閣
(明)北極閣西,基為長方高十餘丈,樓下闢三門,上有暢觀閣,內有清聖祖戒碑高二丈餘,民十二年改建公園。
(四十三)鍾亭
(清) 鼓樓無量庵旁,亭六角形,高數丈,清江蕃司許振禕建。
(四十四)北極閣
(元)鼓樓旁,上設無線電臺。
(四十五)雞鳴寺
(明)成賢街北,寺內有豁蒙樓。
(四十六)施食臺
(明) 雞鳴寺,臺為角形,下有泉,清冷可飲。
(四十七)臺城
(魏晉) 雞鳴寺北,僅有遺址一段未圯,梁武帝遭侯景之亂,餓死於此。
(四十八)湖神廟
(明) 在玄武湖旁。
(四十九)水閘
(明) 玄武湖旁,年久失修。
(五十)張端二公祠
(清)玄武湖旁,近易名為陶然亭。
(五十一)革命紀念塔
(民元)太平門外中山頂,峙立天堡城旁,形式雄壯。
(五十二)莫愁湖
(南齊)水西門外,相傳南齊時有女盧莫愁居此,故名。梁武帝嘗作河中之歌,以詠其事。
(五十三)烏龍潭
(晉)漢西門內,潭作橢圓形,中有宛在亭。
(五十四)玄武湖
(吳)即五洲公園,湖有五洲,風景頗佳。
(五十五)鐘山
周圍六十裡,高一百六十八丈。
(五十六)馬鞍山
興中門外,山嶺有閱江樓。
(五十七)紫霞洞
洞居鐘山腰間,洞內有泉,味甘美。
(五十八)湯山溫泉
在湯水鎮,山有溫泉,由山麓下流,約二裡餘,遊者多喜在此沐浴。
(五十九)赤石磯
門東小心橋,現僅有巨石數塊。
(六十)永寧泉
在雨花臺麓。
(六十一)方孝孺墓
(明)墓之三面背山,雨花臺在其旁。
(六十二)花盝崗古井
在門西倉頂,大旱不涸。
(六十三)粵軍烈士墓
(民元) 在莫愁湖濱。
(六十四)龍蟠裡
在漢西門內,北瀕烏龍潭,裡內有顏曾沈三公祠。
(六十五)六朝井
(六朝) 清涼寺內,井舊衣圮廢,僅存井欄半圈。
(六十六)徐達墓
(明) 太平門外,西對鐘山,背後臨湖。
(六十七)明陵古物
明陵內陳列各物,多系金屬及瓷器,古色斑斕,時代尚需參證。
(六十八)明太祖遺像
像系墨描,懸明孝陵祭堂內。
(六十九)龍潭討逆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第一公園。
(七十)淨土指南碑(唐)
在靈谷寺內。
(七十一)龍蟠石
(明) 在靈谷寺東,石雕蟠龍形,為大碑頂上所用物。
(七十二)瞻園遺石
(明) 大全福商店內,石高二丈餘,瘦削如峰。
(七十三)粵軍烈士碑
在莫愁湖粵軍墓內,「建國成仁」四字,系總理任臨時大總統時所書。
(七十四)六朝松
(六朝) 中央大學梅庵內,高約三丈。
(七十五)飛來剪
(明) 靈谷寺內,剪已不全,僅存交叉形之鐵,相傳明太祖時造。
(七十六)報恩寺塔頂
(宋)金陵製造局大門前。
附《首都名勝古蹟》圖片集中未列入上述76種古蹟古物的照片,共26幅(主要為浦口、燕子磯、幕府山、棲霞山的名勝古蹟):
感謝您能讀完這篇文章!
如果喜歡,請轉發到朋友圈,或點擊文末右下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