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對應關鍵詞可查詢:家譜、各地譜序、各地家譜簡介、各地支系、各地古地名、源流、遷徙、班文、堂號、先祖、尋親、糾肖復蕭、蕭氏帝王、蕭氏將相、蕭氏家風、蕭氏組織、蕭氏之歌、蕭氏文化,等等。特別注意,輸入的詞要和上面的完全一致,否則無法識別。
楊輅於霽公,有的說是舅舅,有的說是外祖。蕭汝賢撰《蕭氏族譜序》裡說:「當時有外祖楊侍郎面奏,稱臣有外甥蕭霽」,前面說是外祖,後面又說是外甥,有點矛盾呵。或者,外甥是否是外孫的誤寫呢?
而其他各譜,會不會是因為「時有外祖楊侍郎面奏,稱臣有外甥蕭霽」這一句話,只看到了後面的外甥這兩個字,而忽略了前面「外祖」的稱呼,於是就把楊侍郎當成是霽的舅舅了呢?在網上找找楊輅的族譜,有相關的記載:楊輅任吉州刺史,來吉安任職後,因愛廬陵山水之美,遂與諸子沿贛江輾轉來到吉水縣六十二都,並在楊家莊村開基立業,成為廬陵楊氏始祖。楊輅作為廬陵楊氏始祖,他的生卒之年都沒看到明確的記載。而且,楊輅之上的世系,楊氏宗族也在考證。明代解縉在研究眾多的楊氏族譜與《蕭氏家譜》後,對楊輅的世系提出了異議。認為楊輅處於唐末,不可能是處於宋代時期的楊文友的兒子。有可能楊輅與楊文友五世祖楊承休才是父子關係。但沒有證據能證明這個關係,因此留下了懸念。自解縉提出這個異議後,楊輅的父親是楊文友的說法,因為明顯的不符合年代和事實,所以就被人們否定了。後人就將楊輅掛到了楊歸厚的名下了,楊氏宗族的楊維森和楊斌峰還寫了詳細的考證。楊斌峰2014-02-24寫了《楊歸厚與楊輅父子考辨》,結論是:楊歸厚與楊輅的父子關係是可以成立的。那麼,楊輅的生卒之年,雖然都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可以從網上相關的資料上來推算。楊輅的父親是楊歸厚,百度百科:楊歸厚(約776-831),字貞一,華陰宏農人,行八。子輅,吉州縣丞;二女,一適劉禹錫長子劉鹹允、一適蕭文元。公元802年第進士。831年卒於虢州刺史任。劉禹錫《祭虢州楊庶子文》概況了楊歸厚的仕宦一生。祭文曰:「維大和六年(832年)月日,蘇州刺史劉禹錫,謹遣軍吏某乙具少牢清酌之奠,敬祭於故虢州楊公之靈」。楊輅是楊歸厚的兒子,那麼大約生於800-831年,絕對不會晚於831年。那麼,到乾貞二年(928年),豈不是100歲左右了!還能在朝堂為官?而且,楊輅晚年基本上就在吉州終老了,並且是在吉州府衙裡去世的。那麼,在朝堂之上為官並舉薦霽公的,應該就是楊輅的兒子,也就是霽公的舅舅。最大的可能是楊聳(881—963),928年48歲,這時霽公是51歲。如果說不是楊聳,真的就是楊輅的話,那麼楊輅此時就不應該大於70歲,因為古代官員一般在70歲左右致仕,即告老還鄉。可搜索百度,對於致仕官的年齡規定:按時致仕者有相應獎勵,戀位不退者不僅強令致仕,還要處以罰俸、降官等處罰。宋代基本沿襲唐七十致仕之制。宋初太宗時規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928-70=858,那麼,楊輅於858年左右出生。這樣,他就不會是楊歸厚的兒子了,因為楊歸厚早已於831年去世了。如果這樣,楊輅不是楊歸厚的兒子,那麼,他的上線又要掛到哪裡去呢?楊氏宗族又要考證了。再從楊輅的兒子來說,楊輅有九個兒子:銳、鋌、鋒、釗、聳、職、聰、棟、梁。 五子楊聳(881—963),是廣東的始祖,這個年代也是確定的。881-827=54,在後面還有四個兒子。到五六十歲了,還在不斷的生兒子,有點不大可能啊,當然,也勉強能說得過去。「楊歸厚二女,一適劉禹錫長子劉鹹允、一適蕭文元,唐禮部尚書。」這句話,是根據以前的蕭氏族譜的記載來說的。是以「楊輅是霽公的舅舅,而且文元是霽公的父親」這一結論來推斷的。一般的族譜記載,霽公是878年出生的,霽公父親出生於847年。他的母親是楊氏,那麼,他的父親必須在878年之前,就要娶到楊輅的女兒或者說姐妹吧。楊歸厚於831年去世,那麼他的兒子和女兒,絕對不會晚於831年。這樣,楊氏夫人就比霽公的父親大至少16歲以上,這不大可能。於是,就把霽公父親的年代改成了827年,整整提前了20年。到51周歲,才生霽公。並說楊夫人出生是827年,楊輅也是827年。那麼,到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馬殷受偽命,文元兄弟等人離開湖南去江西,這時文元就是80多歲了。而到928年,楊輅都已經102歲了,還在朝堂為官,還面見吳主,推薦外甥霽公!這絕對不可能。即:楊輅是楊歸厚的兒子,就不可能是霽公的舅舅。那麼,說這不是楊輅在舉薦,而是楊輅的兒子,那也就是說,楊輅是霽公的外祖了。那楊氏夫人就是楊輅的女兒,而不是楊輅的姐妹,即不是楊歸厚的女兒,而是孫女了。那麼,楊夫人的出生之年,就不會是827年了,而是在847年前後,那麼,霽公父親的出生之年,也就是在847年左右,不用改到827年去了。霽公是878年出生的,他的母親是楊氏,那麼,他的父親必須在878年之前,就要娶到楊輅的女兒。那麼,按從湖南遷江西的說法,在878年之前,在江西娶了楊輅的女兒,又回到湖南。到907年前後,因湖南亂,又遷往江西。這有點不大可能。在湖南穆林公通譜中,有相關的墓葬的記載:寯長子謂公,謂長子球公,都是葬地名江西吉水長畲山立穴。謂公更是早在839年去世,就葬在江西了。關於人名和年代,有可能改動。但這個墓葬,應該是原始的資料,沒有更改過的。這樣來看,蕭汝賢認為他的祖先早就居住在江西了,可能是晉朝時遷來的,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即,霽公的父親、祖父,一直就在江西,歿葬都在江西。那麼,說霽公的舅舅不是楊輅,而是楊輅的兒子在舉薦,這也有可能。楊聳(881—963),字雲岫,輅五子。進士及第,官至都御史,朝議大夫,潮陽(今廣東潮安縣)太守。進士及第,都御史,是在朝堂上的,到928年,楊聳48歲,這時霽公是51歲。楊聳由都御史轉任潮陽刺史後,宦暇之日,覽山水之勝,築室於梅州水南裡,因家焉,是為廣東「梅州楊氏」始祖。但是,楊聳做官,是五代十國時期,從楊吳,到南唐,再到廣東潮陽。而廣東是南漢的地盤,南唐和南漢,是獨立的兩個國家。或者說,潮陽和梅州當時是南唐的地盤?但是,看歷史地圖,這就是南漢的地盤。楊聳是怎麼到廣東去做官的?希望楊氏的後代,把這個問題給考證清楚了。楊氏族譜和蕭氏族譜互證,但我們已經考證,蕭氏族譜是更改過的。文元和霽公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以各人的出生年代來推斷,還是有點靠譜的。二、 楊輅是楊歸厚的兒子,出生在827年。那麼,到928年,在朝中舉薦霽公的,就不會是楊輅,只能是楊輅的兒子。即,楊輅是霽公的外祖父。三、 楊輅如果是霽公的舅舅,到928年,還在朝中舉薦霽公任官。那此時,絕對不會超過70歲,即出生在858年之後,因為楊輅後來還是去地方上去任官了。那麼,楊輅就不是楊歸厚的兒子了。他的上線還要另行尋找、考證。四、 楊輅既是霽公外祖父,那麼,霽公父親出生在847年,是正確的。楊夫人約847年前後。五、 楊輅是吉州剌史,能娶到剌史的女兒,霽公父輩是吉州本地人的可能性,更加大了。從湖南遷江西的可能性,更加小了。六、 在湖南穆林公通譜中,有相關的墓葬的記載:寯長子謂公,謂長子球公,都是葬地名江西吉水長畲山立穴。謂公更是早在839年去世,就葬在江西了。這個墓葬的記載,也可能是真的,沒有改動的。七、 蕭汝賢族譜序中說:「吾家七代而上散徙莫之詳。考七代之祖曰謂,謂生球,球生霽,霽吾之高祖也。」這個記載,應當是真實可信的。八、 蕭汝賢族譜序中說:「吾之先,按翼家譜云:公藏有西臺御史蕭翼,於唐貞觀中所修家譜,晉永嘉中有一族渡江而來,一派在洪州豫章,分適諸邑;一派在吉州泰和縣萬歲鄉。今祖住基準高塘,與萬歲鄉接境,相去十數裡。間恐其先之來是此時也。」這個應當也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