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2020-12-14 楓葉吹兮

中國漢字的難學是世界公認的,很多外國人學習多年依舊是一知半解。別說外國人了,就連我們中國人,自幼便學習漢字,但還是有很多生僻字不認識。

漢字的難學除了結構複雜以外,還在於它所表達的意思多種多樣,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句子裡,所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能影響字的意思,況且很多漢字還是多音字。

眾所周知,漢字是由黃帝史官倉頡發明的,但倉頡發明的是象形文字,數量也很少,只能用作日常表達。而為了方便溝通交流,後來的人又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字,比如武則天就曾發明過「曌」字。

在經過數千年的歷史進程後,才形成了如今完整的漢字。發明漢字原本是好事,是對漢語的一種貢獻,但有一個人卻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中國女性足足罵了三年之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人叫劉半農,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在1891年時,他出生於江蘇江陰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曾中過秀才,後來和別人一起創辦了小學。劉半農自幼就很聰明,性格活潑,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愛好讀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並在17歲時以江陰考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

劉半農的成績向來很好,家人和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可是劉半農卻漸漸對學校保守的教育體制極為不滿,於是就在畢業的前一年,他突然決定退學。這個決定讓當時的人都極為震驚,可劉半農卻毅然退學並離開了家鄉,前往外地發展。他來到上海後,經人介紹來到一家報社做了編輯。

由於劉半農的國文底子紮實,思想又新潮,他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十分活躍的小說新秀,寫出來的文章深受人們喜歡,甚至他還先後得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和陳獨秀等人的另眼相看,後來還被聘為北大教授。劉半農的著作有很多,其中一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詩篇尤其精彩,那是他在英國留學期間因思念親人而揮筆寫下來的。

在這首詩篇中,一共出現了五個「她」字。為何要獨獨說這個「她」字呢?因為這個字就是劉半農創作出來的。當時中國漢字中並沒有表達女性第三者的字,不管是男性、女性還是其他事物,全部都用單人旁的「他」來表達。

可是劉半農在翻譯外國作品的時候,卻發現外國文學上的人物第三人稱是有區別的,「he」是男性第三人稱,「she」是女性第三人稱,這樣一來,漢語中就沒有字能夠翻譯「she」了。如果全部都用「他」來表達的話,就會造成讀者在閱讀時的理解障礙。當然,劉半農並非第一個翻譯外國作品的人,在此之前,其他翻譯者在翻譯「she」時,通常會翻譯為「他女」或是「那女的」。

可是外國文學中「she」是很常見的一個詞,若是都這樣翻譯,那就太彆扭了。劉半農思來想去,覺得漢字裡也應該有個女性第三人稱代名詞,但到底該用什麼字呢?曾有人建議用「伊」字來代指女性第三人稱,但劉半農並不滿意,於是他一直盯著漢字「他」看了很久,突然他靈光一閃,既然是女性的第三人稱代名詞,何不將單人旁的「他」改為女字旁的呢?這樣一來,「她」就可以專指女性,而「他」則指男性。

但沒想到的是,當劉半農提出用「她」來指代女性第三人稱時,卻遭到了全國女性的謾罵。她們認為劉半農是對女性有偏見,讓男性繼續用「他」,卻把女性改為了「她」。而且漢字中女字旁的字大部分都是貶義的,比如「妖」、「奸」等等。就這樣,在女權主義的刻意宣揚之下,劉半農被全國女性整整謾罵了三年,到後來,他甚至都不敢上街。

但後來教育部還是決定採納劉半農的意見,將「她」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名詞,收進《國音常用字彙》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逐漸習慣了用「她」來指代女性第三人稱,從此再也沒有人說「她」是侮辱女性的字了。

如今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區分他和她,往往會造成歧義,我們已經無法離開這個字了。

相關焦點

  • 他發明一個漢字,卻被眾多女性罵了三年,如今都在使用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我們看到這個文字,就能想到他說代表的事物是什麼意思,也就能知道這個文字代表的含義是什麼。後來由於甲骨文的文字比較繁雜,為了更加簡單高效的使用漢字,我們的漢字又發生了一步又一步的演化。到了民國時期,胡適倡導新文化運動,其中就包括寫新體漢字,那麼關簡體漢字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他改變一個字的讀音,讓已婚女性罵了三年,如今這個字人人都在用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有些字可能是同一個字但是卻有好幾個讀音,比如說尾、了等字,也有一個讀音但是意思卻不相同的,比如說他、她、它,這三個字現在分別是第三人稱用來表示男性、女性以及人以外的事物。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女性罵了三年,現在「真香」
    然後再去看歌詞:「我的天吶,這字我從來沒看見過。」最後因為好奇心被激發,主動去了解裡面的字,比如「陟罰臧否」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而「煢煢孑立」來自於李密寫的《陳情表》等。就像歌曲裡面所唱的,「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漢字正在面向全世界。
  • 你知道「她」字的來源嗎?創造這個字的人曾被罵三年!
    漢字在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經歷過一些坎坷和矛盾。1915年新文化運動爆發以後,當時受過西方新式教育的文化學者們掀起了一陣思想文化的革新運動,白話文得到迅速的普及,許多通俗易懂的文字開始得到適用,而在文字的發展中,有這樣一個人,他創造了「她」字,卻被罵了三年!他就是劉半農。
  • 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如今仍被國人廣泛使用
    漢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多與漢字有關的事情,但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卻只有幾千個,據相關統計,1000個常用字可以涵蓋文字的92%,2000個常用字可以覆蓋98%以上,像「旱獺、黃鱔、黃鱔、黃鱔、黃鱔、黃鱔」等都不是常見的字。
  • 劉半農:因為一個字,被世人罵了多年,這個字如今很常用
    引言 前段時間有一個熱搜,是「破譯一個甲骨文獎勵10萬元」,大家都非常感興趣,開始在網絡上熱烈討論。 清華美院教授還設計了一個「甲骨文表情包」,這也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使用。
  • 北大教授曾創造一漢字,被中國女性謾罵3年,現如今卻人人都在用
    那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主人公,就是因為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雖然他沒有像陳楠一樣破解甲骨文,但他所創造的一個漢字至今人人都在用,這位主人公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發明一文字,被中國女性罵三年正如高爾基所說的: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學習!而劉半農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才讓他邁向了成功的彼岸。後來,劉半農寫了一本《漢語字聲實驗錄》,獲得了很多的榮譽與獎項,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改革中國文學語言的決心。
  • 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女性痛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國人廣泛使用
    不常見的或是人們不熟悉的漢字,則稱之為生僻字,又稱冷僻字,在《中華字海》中,便收錄了許多歷史上存在過,但今天已經極少用的字。而「她」字在現今是常見字,被國人廣泛使用,不過在五四運動之前,「她」字是一個生僻字。「她」字從生僻字到常見字的變化,要源於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
  • 劉半農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三年,到底是什麼字?
    漢字的簡化會不會失去控制走向西方文字的道路?這些都是提倡漢字改革的文人們擔憂的和正在思考的。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其他華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劉半農,他便是簡化漢字的積極推進者和實際參與者。然而他發明的一個簡化漢字,卻備受爭議,尤其是當時中國的女性。這個字究竟是什麼呢?為何會引起女性的反感?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劉半農和他創造的一個備受爭議的文字。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就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為蒼生立命是當時知識分子的終極理想,誠如他們所言,方塊形式的漢字難認難識難學,對於普通的農民群眾來說極其不友好,反而成為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和載體,廢除文言文是基於此,廢除漢字則更進一層。可以說,當時極具影響力的文壇名家和學者都站在了傳統文化的對立面。
  • 奇人奇事:被指鼻子用三種方言罵三個時辰不夠,又造一字被罵三年
    當然,找人來罵那是「周瑜打黃蓋」你情我願的事情,即使有人是惡意的罵,也是能惱的,可後來卻被別人追著滿大街罵,不樂意卻又惱不起來,為何?我們知道,漢字的發展演變到今天的簡化字,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漢字如果起源來看,最初也只是象形和會意文字,而後因為不斷發展、發明,才有形聲等許多類別,由於受西學的影響,也加入了許多外來詞。但不管怎麼發展,都是朝著一個方向進行,就是便於書寫和語言交流。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徐州學者武利華曾在《徐州漢碑刻石通論》後記中感謝劉志賢等學者的熱情賜教令他「一字之教,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探究字源,是劉志賢從少年時就埋下的情結,雖然經歷了40多年非研究領域的職場磨礪,依然沒有讓他停止對漢字的痴迷。
  • 北大教授為女人,發明1個漢字,卻被女人罵3年,如今女人離不開它
    是不是突然之間發現,自己除了會吃喝拉撒睡,其餘的什麼都不認識了。不要擔心,你這是剛睡醒,神志不清,揉揉眼睛,你都會認識的。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媒介,它走過了五千年的光陰,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起起伏伏。那麼漢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據《史記》記載,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從山川地貌、龜背紋理、天上星象等世間萬物中領悟了智慧,造出了漢字,也就是「象形文字」。
  • 一個所有女性都用的漢字,創造者卻背了3年罵名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承,可以說是這世界最複雜的文字,漢語言文化發展至今博大精深,也是因為無數前者對漢語言不斷的更新的結果。最早的漢字可追溯到商朝後期的甲骨文,也是世界上少數沒有斷過傳承的語言文字之一。在傳承中漢字是不斷演變的,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是文化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製漢字。
  • 民國有專家提議廢漢字,才子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也是漢字的創造者。黃帝是中國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既然已經形成了一個部隊,那麼勢必是要把文字進行統一的,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於是黃帝就屬意倉頡,讓他造字,形成統一的文字讓部落眾人進行交流。
  • 有個漢字,2個、3個、4個它都能組成新字,連一起是成語,這是何字?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書》 關於漢字的爭端,自民國以來從未停止。 漢字不同於如今流行的任何字母文字,是獨特的意音文字,一個文字既能表示音節,又具有獨立的含義,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跟漢字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
  • 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元的幾個版別特徵-袁大頭銀元
    袁大頭銀元是民國時期的一種通用貨幣,全名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軍閥執政黨正式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軍閥紛紛私鑄袁大頭。導致存世的袁大頭質量良莠不齊,如今在銀元收藏市場上成為炙手可熱的一個收藏品種。
  • 被全國女性辱罵3年的北大教授,就因發明了一個漢字,這是什麼字
    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想開創先河,成為某個東西的先驅者。曾經有一位十分著名的北大教授,他雖然沒有老子的成就高,知名度廣,但是在當年卻成了全國女性的公敵,女性凡是說到他,一半人辱罵,另一半人表示不理解。他到底因為什麼事情被辱罵呢?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他發明了一個漢字,這到底是什麼字,竟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