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說起孩子的成長,除了時而操心要孩子掌握學習要領之外,長遠計劃的父母還會擔心孩子以後的生活質量,比如社會生存最需要社交能力和高情商,高情商和社交能力不賴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在工作和學習上也更容易獲得他們的幫助,都說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實際上一個會說話的人同樣也會愛笑、運氣不差。
我都知道在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基礎上,首先需要孩子說話流暢、能夠說好話,但總有一些孩子受環境、言語發育影響說話卡殼,一句話若磕磕巴巴地遲鈍就很難激起交流欲,而通常情況下,家長們在提煉孩子語感的時候都喜歡從增加閱讀量開始,但實際上語感發育不起來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比如以下幾種常見情況:
1)孩子沒有說話的語言環境
在現如今流行的教育裡,幾乎大部分父母對孩子都了如指掌,孩子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兒、甚至是一句積極哼哼,父母都知道他們想要做什麼,甚至還要爭著搶著去幫孩子去做這件事情,如果孩子需求沒有經過語言表述就可以達到目的,那麼孩子自然是沒有了說話的語言環境,在不說話的情況下語感又從何鍛鍊呢?
2)語言環境過於七七八八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包括語感發育都是從模仿開始深造,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的話都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第一次開口所喊的稱呼,絕對是平常照顧孩子最多的那個人,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大夥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有本能反應地先教孩子喊自己的習慣,這是一種渴望從孩子身上得到重視感的平衡、也是語言訓練的基礎回應所需。
3)孩子說話時總是遭到打擊
說話是自然也是生命賦予每一個人的寶貴財富,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需要交流,同時也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典型表現,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過於武斷,也總是將孩子看待太過嚴厲,就怕一句鼓勵會讓孩子連翻倒退,但總是遭受打擊的孩子沮喪起來更可怕,輕微者會封鎖內心不願意說話,重度抑鬱者甚至會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和理由。
所以說,孩子的語感提煉可不僅僅是增加孩子的閱讀量那麼單一化,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一定要從以下幾種鍛鍊多試試:
1、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說話除了本能所需的語感萌發之外,還有豐富的詞彙量去增強語感效果,同樣一件事情可以用很多種方式說出來,而這個時候不同的說話方式就是指孩子的詞彙量如何了,豐富的詞彙量進而也提煉了孩子的語感效果,比如孩子想看電視,一句「我要看電視」、「我想看昨天沒有看完的那集動畫片,某某個畫面好神奇呀」,這樣的語感表現哪一家更讓人舒服呢?
不出意外地說,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選後者吧?畢竟前者的語感太過單一、也過於霸道命令化,而後者的語感雖同為想看電視想法,但孩子的語感裡有對昨日的總結和今日的憧憬,這就是詞彙量帶來豐富語感效果,如何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我們可以多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遐想的空間,比如孩子想看電視時引導孩子說出為什麼想看電視,或者讓孩子講一講昨天動畫片裡最感興趣的某個橋段……
2、多給孩子提供表達的機會
豐富的詞彙量沒有什麼特別的竅門和捷徑,唯一腳踏實地的方法就是多想多看、多總結、多陳述,所以說孩子的語感提煉一定要家長多給孩子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喜歡伸小腦袋四處張望的好奇寶寶,他們的語感也往往過於磕磕巴巴、嘰嘰喳喳。
如果孩子的日常表達能力本來就比較差一些,那麼他們的語言表達機會也比較少,這個時候想要提高孩子的語感能力就一定要多給孩子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唯一的空間提供就是「忍耐」二字。
任何一個孩子剛開始說話的時候都是卡殼,一句話一字一字地蹦出完全是「說者無意、聽著疲倦」吶,這個時候若我們不耐著性子完整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孩子的語言表達機會又從何而來,最重要的是打斷孩子說話是不禮貌、也是不尊重,孩子未來會以同樣方式回饋父母不說,在言語的表達能力上也往往不自信、害怕去表達。
3、和孩子溝通的方式要多樣化
提高孩子的語感,除了要有豐富的詞彙量和多表達之外,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一定要多樣化,當過家長的朋友們都是知道的,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成長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獨立的小空間,也有了屬於自己不想分享的小秘密,而這個時候往往在家長失落的間隙,他們還想盡辦法去抓緊孩子、不停地幹涉,就是為了一個「孩子還需要我」的念頭。
但折騰來折騰去,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孩子長大了,越想把他們留在身邊、孩子反而逃的越快」,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感慨「親子一場,到頭來卻落了個仇人」,實際上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在於小時候缺少了溝通方法,在絕大多數家庭裡親子間的溝通,要麼是孩子命令家長、要麼是家長命令孩子,任何一個人都不樂意命令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試問這樣的溝通方式又怎能讓親子關係好的起來呢?
想要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多樣化,實際上有很多生活小竅門,比如以傳紙條、留便利貼,發訊息,或者是有趣的稱呼,比如「小可愛」、「王子(公主)殿下」,有趣的稱呼不分類型!只要是孩子喜歡通通都可以運用到,比如我的女兒昨天喜歡吃草莓、我會稱呼她為「小草莓」,今天寫作業積極用功了我又會稱呼她「勤勞的小蜜蜂」……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