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的外交行為,他們能不能在以後成為大國呢?

2020-12-14 燕子趣談

說起印度的外交,不能不感嘆我們的老祖先確實有智慧。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秦國就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最近流行抄作業,實際上印度就是把2000年前秦國的戰略給抄走了。

印度外交上的行為就是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然後不斷蠶食周邊小鍋的地盤。假以時日如果印度坐大了,他們會不會成為大國呢?

《大國崛起》是前些年在國內比較流行的一個紀錄片兒,我們仔細去看,就不能摸出一個規律,大國崛起實際上就是一條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戰略執行史。

處在當下的這個國際環境中,想成為大國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美國目前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但現在也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把注意力慢慢向解決國內矛盾這個方向上進行轉移。

土耳其夢想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雄風,不斷地對敘利亞用兵,卻遭到了俄羅斯的猛烈阻擊。20年前普京也喊出了「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到現在仍然是一地雞毛。

就像國內的高三學生都想考進北大清華一樣,每一個國家都夢想成為大國,對於國際局勢有一言九鼎的影響力。看誰不順眼就上去打一巴掌,隨便遞一個眼神,就由小弟出去教訓人。

現在的印度就是這麼想的,猛的看上去印度的高科技非常發達,再加上人口結構比較年輕,發展的潛力非常大。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莫迪正在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一路狂奔。

《大國崛起》的一個潛在秘訣,國土面積有足夠大。按照崛起國家的先後順序,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規律。美國是最後一個崛起的大國,它的國土面積也是空前的大。這一點就直接把印度pass掉了。

退一步說,就算國土面積大,也未必就能成為大國。不妨我們現在看一下現在的俄羅斯,國土面積也是世界第一大國。再這樣看看俄羅斯的GDP,竟然超不過一個廣東省。

經濟實力是基礎,否則很難有在國際社會上耀武揚威的本錢。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士兵們作戰非常勇敢,但國力太弱。每一次對外作戰,前邊都是秦國勝,後來因為缺少糧草,打不下去,就被對方追著打,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裡邊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經濟結構要足夠合理。有硬實力,也有軟實力。硬實力就包括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要發展,回頭我們看看印度的製造業,連最能折騰的富士康都在那待不下去,看來印度要發展製造業目前還比較困難。

印度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人的英語普遍說的比較好,在國際交往上印度人佔有優勢。在美國的大企業中,就有不少印度人在擔任高管。

任何一個國家想成為大國,沒有實力上的支撐,單純搞外交上的這些花架子是沒有用的。隨便一個國家出面敲打一下,馬上就原形畢露。

印度目前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總量佔全球總額的比例還不夠大。科技實力也不夠強,軍事力量倒還馬馬虎虎。國內的矛盾重重,連統一的市場都沒有建立起來。教育水平嚴重製約了印度的經濟發展,想成為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搞外交這樣的戰術策略,遠遠不如發展壯大自己的戰略重要。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戰術何等高超,最終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還被活活的累死了。

沒有金剛鑽,就不要出來攔那個瓷器活。原本是一隻猴子,就不要隨便跑出來稱大王,哪一天碰見了老虎和獅子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另外一面是萬一實現不了呢?會不會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這就需要慢慢去想了。對於印度來說,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相關焦點

  • 大國權勢:印度外交戰略的不改初心
    毫無疑問,印度特質的大外交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印關係。為此,從戰略的高度重視和謀劃中印關係便成為中國外交的一項重要課題。就歷史而言,經久的現實主義思想傳統一直在印度激蕩,並被現當代的印度領袖們所闡釋和演繹,與時俱進地用以指導其對外戰略行為;就現實來說,印度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其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夢想的能力和意願日益提升,其強勢外交的傳統終於有了堅實的力量基礎。結果,大國權勢和安全利益共求,便成為了當今印度對外戰略的一條主線。
  • 靠「大國情結」,印度能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6月的加勒萬河谷,再往前17年的洞朗,印度這個不友好的鄰居從中國成立以來多次主動引發事端。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同樣的人口大國,這個相信輪迴的「精神國度」不一心搞發展,卻總是在後方對中國動手動腳。只靠著「大國情結」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嗎?
  • 美國和印度之間為什麼也打貿易戰呢
    事實上作為不結盟運動成員的印度在理論上是沒任何盟友的,倒是作為印度戰略對手的巴基斯坦才和美國之間保持有盟約關係,不過就目前美國與印、巴兩國的外交互動狀態而言:沒正式盟約關係的印度比有正式盟約的巴基斯坦更像是美國的盟友。為什麼和美國的關係如此密切的印度卻始終不和美國形成正式的盟友關係呢?這主要是因為印度也是一個有大國野心的國家,而這不可避免會和美國構成一定的競爭關係。
  • 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印度為何與俄羅斯也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係
    事實上盟友關係是具有一定排他性的,然而印度在與美國保持著密切聯繫的同時與俄羅斯的關係也相當密切。眾所周知美國和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是戰略對手關係,然而印度偏偏就能同時和美、俄兩國保持密切的外交關係。像印度這種能在美、俄之間同時腳踩兩隻船的似乎也就只有越南可與之相比。印度和俄羅斯的關係究竟有多密切呢?印度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就是從俄羅斯購入的。
  • 經濟飛速發展的印度,未來會成為中美俄這樣的大國嗎?
    大國要素二:政治印度一直想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一直為了成為理事國努力,但現在看來任重道遠,一些國家口頭上說支持印度,到了投票的時候就變了說辭。如果把聯合國比作一個公司,常任理事國就是董事會成員,多一個新成員,原有成員的權利就被稀釋一部分,沒有誰希望自己的利益受損,所以現有格局下,印度吆喝得再大聲,也擠不進去。
  • 印度已進入安理會,離與五常大國平起平坐還有多遠?
    新年伊始,安理會迎來了五個新成員,他們分別是印度、愛爾蘭、肯亞、墨西哥和挪威,這五個國家是新當選的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印度作為其中一員,在未來兩年內,將會與其他14個安理會成員一起共謀天下大事,發揮印度在國際上的作用。印度為何能夠進入安理會呢?
  • 「印度的脖子」錫金王國:若不歸於印度,印度必定會被一分為二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放在錫金身上再合適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印度也在獨立浪潮中獲得了新生。而它剛剛擺脫英國人的控制,就開始琢磨對錫金動手。 兩年以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還為其委任了一個印度人當首相。印度學著當年英國的模樣,從外交,軍事以及政治各個方面入手,逐步的將錫金成為自己的"保護國"。 在1974年,印度對錫金髮動了致命一擊,派出軍隊解除了錫金的國王武裝並且正式宣布錫金國成為印度的錫金邦。
  • 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從蒲安臣使團到留美幼童,從排華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旅美歷史學家王元崇在新書《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中,就貿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分析了清美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試圖打破線性歷史觀的陳腐教條,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今日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的關係。以下內容節選自該書。
  • 印度:我是下一個超級大國,網友:去看看你們的大街
    多年以來,印度一直以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為目標而發展,甚至很多印度國民覺得印度已經是超級大國了,很多網友覺得他們這樣的想法太自以為是了,最後印度能不能成為超級大國這件事也引發了一些列的熱議。印度永遠成為不了超級大國,其實也不是絕對性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印度就真的站在超級大國的行列了呢,但是印度的這個願望真的很難實現,原因真的是太多了。
  • 美國要是倒下,印度有沒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
    圖為俄羅斯的圖160轟炸機編隊儘管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只不過,隨著美國目前深陷經濟危機的漩渦,它能不能繼續順利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值得讓人思考的問題,倘若美國不能在短期內解決自己的經濟危機問題,這個國家將很有可能直接從皇座上跌落,那麼,假若美國要是倒下,誰會成為下一任的超級大國?
  •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國工匠」?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國工匠」?他們身上有哪些感人故事?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徵程中,交通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要培養更多「大國工匠」,應該向他們學習哪些精神?素有「浙江交通人才搖籃」美譽的浙江交院,舉辦本次大國工匠與交通學子共話「工匠精神」活動,就是要進一步激發全校師生德技並修、追求卓越的內生動力,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為交通強國試點和現代交通示範區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工匠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 印度為何總是夢想成為世界第三強國呢?太小看人家印度了
    導讀:印度為何總是夢想成為世界第三強國呢?太小看人家印度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印度戀戀不忘的「大國夢」究竟是什麼,它真的會實現麼?
    那麼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的印度。其實心裡也有一個「大國夢」,那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夢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印度的「大國夢」。網絡上關於印度的「大國夢」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概括,那就是一個內湖、兩個同心圓和三個緩衝區。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在領土問題上四處出擊,南亞地區大國「印度」的抱負與野心
    ,龐大的人口、國土面積以及可觀的GDP,讓印度始終抱有著成為世界大國的決心,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更是印度朝思暮想的野心。1962的後遺症影響,當年一戰失利,導致印度大國顏面無存;印度這個國家,在體量上完全可以成為地區大國,而且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數量(馬上趕超我國),國內整體人口還屬於年輕化的狀態,這波潛在的人口紅利讓印度未來潛力無限,同樣的在從英國殖民者中獨立以後,印度還享受著英國宗主國帶來的「紅利」,那就是起始點不錯的工業化進程
  • 王元崇 | 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從蒲安臣使團到留美幼童,從排華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旅美歷史學家王元崇在新書《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中,就貿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分析了清美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試圖打破線性歷史觀的陳腐教條,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今日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的關係。
  • 印度作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並且高速增長,為什麼不控制呢?
    因為,印度現在還沒有必要控制人口。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並且還在高速增長,以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之前,印度的人口就將會達到15億。那個時候,他就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了,而佔世界人口的比重也會從目前的17.7%下降到佔世界人口的17.6%。
  • 1962年以後的藏南是什麼樣子?印度移民60萬,實行強制同化政策
    從此以後,兩國開始了漫長的談判之路。雖然一直在談判,但是印度那顆躁動的心沒有一刻安靜過,不時製造衝突,甚至一度越過「麥克馬洪線」建立哨所,將邊界進一步向前推進。對於領土爭議使用武裝佔領而非和平談判解決,即使軍事上遭到失敗,依然固執己見,堅持擴張政策,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中印關係的發展,也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3D列印」,印度為什麼越界送人頭?談一談印度扭曲的「大國夢」
    的確,印度的發展有很多先天不足,但在南亞這個地方,印度絕不是弱國。從建國以來,印度幾十年是連戰連捷,除了中國基本沒怎麼輸過對外戰爭,在南亞這個地方是一霸。而且,在現代印度人心裡,他們的計劃還非常宏大,他們覺得印度本就該是世界大國。而且是能和「五常」平起平坐、談笑風生的大國。
  • 印度傳來一則重要消息,導致國內舉國歡騰:距大國僅一步之遙?
    近幾年,印度的人口越來越多,甚至還可能在不久後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國家認為印度很有可能躋身大國行列,儘管印度的發展算不上太好,但是國際形勢卻也相當不錯,最近印度傳來一則重要消息,導致國內舉國歡騰:距大國僅一步之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向全球出口糧食,而中國卻要滿世界買糧?
    從古至今中國和印度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在國際上這兩個國家更是一直被拿出來比較,印度超越中國的話題一度成為國外媒體挑起事端的由頭。 中國現在在不斷地縮減耕地,從外面進口糧食,而印度卻是有名的糧食出口大國。和印度高額糧食出口量不匹配的就是,印度人連自己的吃飯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卻成了世界大米銷量第一的國家,他們為什麼要滿世界賣大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