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遼闊疆域的世界性大國,同時也擁有很多陸上鄰國,平日裡我們相互之間保持著友好交往的關係。在中國的眾多鄰國中,與中國淵源最深的恐怕就是印度了。印度在古代時期就和中國有文化上的往來,我國的佛教正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從古至今中國和印度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在國際上這兩個國家更是一直被拿出來比較,印度超越中國的話題一度成為國外媒體挑起事端的由頭。
印度和中國雖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兩個國家走得卻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國家的意識形態我們就不說了,光說糧食出口這一個方面。中國現在在不斷地縮減耕地,從外面進口糧食,而印度卻是有名的糧食出口大國。和印度高額糧食出口量不匹配的就是,印度人連自己的吃飯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卻成了世界大米銷量第一的國家,他們為什麼要滿世界賣大米呢?
實際上印度出口糧食完全是無奈之舉,國際市場開放之後,各個國家為了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必須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而印度這個國家輕重工業都不發達,於是他們就只能從糧食方面下手。
印度的糧食產業非常發達,由於印度靠近赤道,因此印度的氣候適宜水稻耕種。不同於我國水稻的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一熟,印度完全能夠做到水稻的一年三熟,其大米出口量和產量都位於世界第一。
而且印度國內存在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這就使得印度的農業生產能夠使用的勞工人數巨大,無數底層平民為印度撐起了糧食出口的龐大產業鏈。
與印度高額的糧食出口量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印度國內大批大批沒有飯吃的貧民,他們在印度屬於最底層的民眾,甚至都處於要被餓死的邊緣。而印度寧願把這些糧食拿出去換錢也不願拿出來救濟貧苦民眾。
更重要的是,印度至今沒有引進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其實如果印度肯拋棄自己不可一世的自尊,我國還是非常願意拉他們一把的。假如有了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再加上印度國內適宜的水稻種植環境,印度平民也不至於吃不上飯。
然而印度的脾氣大家都懂的,這個國家做慣了南亞次大陸的霸主,甚至已經深深地相信自己是世界大國,放下臉皮向中國求助的行為可不是印度這個「大國」會做的。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如今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但這並不代表印度有條件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大國。當印度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軍工產業鏈,並且解決了國內溫飽問題的時候,再來談自己的大國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