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袁隆平老爺子整容這件事也算小火了一把,開始還以為是個謠言,了解詳情後才知道,老爺子因為皮膚鬆弛遮擋視線才選擇做個小手術,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件,但是由於網友們太過關心咱們的袁爺爺,才讓這個事情展現大眾的視線當中。
畢竟袁爺爺可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可是不能有任何損失的,袁爺爺的功績呢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的,袁隆平研製雜交水稻五十多年,不畏艱難,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619海水稻、無鎘水稻、還有產量千餘公斤的超優千號水稻等。袁隆平的壯舉解決了中國13億人口的口糧問題。
但是,即便如此,我國每年還要向別國進口超過一億噸的大米、小麥、大豆等。據相關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大米產量超過1.4億噸,是全球大米產量佔比的30%,即便是儲存的大米也有1.2億噸,這個數據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印度年產量總值。雖然如此,但我們也還要從印度的手上進口大米。
其實如果我們國家不進口,單純的消耗國內的產量,也是可以的,只不過一年到頭,種的都被吃點,最後剩下的就不多,沒有多少可以儲存的。自顧自來,無論是君主還是領導人,如果沒有解決好糧食的問題,但凡發生一點天下人禍,就會時局變換社會動蕩,所以即便是在和平年代,產量優先的情況下,我國也還是會儲存大量的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印度作為第二人口大國,同事也是農業大國,近幾年,印度糧食產量也是一直排在世界前三,雖然他的產量不是最高的,但確是全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年出口量1000多萬噸。
我們產量那麼多還要從別國進口,印度產量不算多,卻大量出口,這是為何呢。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經濟發展「惹的禍」,我國2020年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且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脫貧攻堅戰響應也不錯。反觀印度,名義上是和我國一樣是發展中國家,但相對來說還是落後的。印度國內農業發展佔比比較大,一方面是因為天然的地理優勢,印度境內大部分是平原,適合耕種,另外國內政策和種族宗教的影響,讓印度的其他行業很難發展。所以只能通過出口糧食的方式,發展經濟。
我國進口的糧食只有少部分是用來滿足人們日常消耗的,其餘大部分都是作為食品行業的原材料,比較著名的就是酒水行業,而這些酒水製成後也是大量出口到全國各地的,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花錢從國外進口糧食,在製作成商品出口國外,雖然過程會有些麻煩,但是利潤卻很大,進出口貿易也有利於經濟發展。
既然如此,為何印度不效仿我們的做法呢?主要原因還是印度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不發達,好多的印度底層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就連日常開銷的費用可能都沒有,就只能靠自己種植的一點糧食去換取金錢之類的來維持生活。(竹曦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