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公主的屈辱人生:和親異域遭家破國滅,忍辱雪恥卻慘死夫手

2020-12-22 曬歷史

和親,是古代兩國之間為了和平友好相處,將皇室家族女子封為公主,嫁給對方皇帝、首領或皇室子弟的一種政治聯姻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從漢朝到清朝,史書上有記載的和親公主就有130多位。

和親公主作為政治聯姻的產物,雖然嫁入異國皇室,衣食無憂,但遠嫁異國他鄉,往往面臨語言不通、氣候環境不適、異族習俗不同等重重困難,很難有真正的感情、幸福可言。

只是,作為政治婚姻,她們肩負和平使命,只能忍辱負重,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歷史也證明,絕大多數和親公主的結局都比較悲慘。

漢朝和親公主形象圖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與其他和親公主相比,她的命運更為悲慘、坎坷,也更具傳奇色彩——

為了家國平安,她和親外嫁,僅過了一年,就傳來了家破國亡的消息;

面對國讎家恨,她奮起抗爭,無奈力不從心,險被仇家趕盡殺絕;

為了復國大計,她忍辱負重,認賊為父,最終卻因生活失節,死於丈夫的利刃之下。

她叫宇文氏,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侄女、趙王宇文招之女,史稱千金公主。

1、和親突厥,家破國亡,奮起抗爭遭慘敗

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後,南北朝進入「後三國」時期。其後,北方的東魏、西魏先後被北齊、北周篡立,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宇文邕統一北方,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活躍於塞北的突厥政權實行了和親結好政策,使其邊塞無憂,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軍事,壯大國力。

宇文邕統一北方

北周滅齊後,蠢蠢欲動的突厥又開始侵犯中原。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揮師北上,卻不幸染病,於公元578年病逝於北徵途中,其子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

宇文贇是有名的昏君,即位後沉溺酒色,荒淫無度,根本顧不上北徵之事。次年,突厥佗缽可汗遣使前來求婚,周宣帝宇文贇本就無心北徵,便順水推舟,答應了突厥的求親,將自己的堂妹、趙王宇文招之女宇文氏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佗缽可汗。

為消除隱患,北周還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要求突厥將依附於突厥的原北齊殘存勢力高紹義遣送北周,否則和親免談。但佗缽可汗不同意,和親一事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北周宣帝沉溺酒色

次年,即公元580年,突厥佗缽可汗病逝,其侄子沙缽略可汗即位,再次向北周求婚,仍不遣送高紹儀,周廷派大將賀若誼前去周旋,突厥才將高紹儀遣送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氏也拜別父母親人,踏上了和親突厥之路。

「大象元年,他缽復請和親,帝策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以嫁之,並遣執紹義送闕。他缽不許,仍寇并州。二年,始遣使奉獻,且迎公主為親,而紹義尚留不遣。帝又令賀若誼往諭之,始送紹義。」(《北史》)

宇文氏和親之前,北周朝廷已經出現了新變化——荒淫無度的北周宣帝宇文贇年紀輕輕就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已於579年病逝,其長子、年僅8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

宇文贇的嶽父、左丞相楊堅矯昭輔政,藉機把持了朝政。新帝年幼,政局混亂,楊堅篡周自立的野心日益顯露。

楊堅是北周外戚

面對皇室危難,北周外戚尉遲迥率先起兵,聯絡部分反對楊堅專權的藩王發兵徵討楊堅。

為防變亂,楊堅先是以千金公主將要和親外嫁為由,將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周室勢力最強的五王召至都城,將其控制起來。

「周氏諸王在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徵之。」(《隋書》)

「堅恐諸王在外生變,以千金公主將適突厥為辭,徵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資治通鑑》)

之後,楊堅挾幼帝號令內外,迅速組織平叛,很快將尉遲迥等反楊勢力平定。

叛亂平定後,楊堅又以謀反罪名,將周室五王以謀反罪名全部誅殺,至此,楊堅已經掃清了篡權路上的全部障礙。

公元581年,楊堅篡周自立,建立隋朝,北周正式滅亡。此時,距千金公主和親突厥僅僅一年。

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氏漂亮聰慧

遠嫁塞外和親、擔負兩國和平友好使命的千金公主,突聞故國滅亡、家族被屠的噩耗,悲痛欲絕。她痛恨國賊楊堅篡國滅族的惡行,暗暗下定了報仇復國的決心。

千金公主不僅年輕漂亮,而且聰明機智,很受丈夫沙缽略可汗的寵愛。為雪家仇國恨,她鼓動丈夫出兵攻隋。而此時,楊堅忙於應付國內亂局,也忽略了對突厥的禮遇和安撫,沙缽略可汗便以為妻子復仇為名,聯合原北齊大將高寶寧出兵40萬,大舉南侵。

「隋主既立,待突厥禮薄,突厥大怨。千金公主傷其宗祀覆沒,日夜言於沙缽略,請為周室復讎。沙缽略謂其臣曰:「我,周之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乃與故齊營州刺史高寶寧合兵為寇。」(《資治通鑑》)

突厥屢屢南下侵擾

楊堅採取謀臣長孫晟的「遠交近功、分化離間」策略,籠絡沙缽略可汗手下的突利可汗和阿波可汗,使其依附隋朝;又離間勢力強大的達頭可汗,使沙缽略可汗內部互相猜疑,互相攻擊,很快分化瓦解。沙缽略可汗孤立無援,大敗而歸,最後不得不和隋朝議和。

千金公主的報仇復國大計遭遇失利。

2、忍辱負重,認賊作父,圖謀復國中奸計

儘管第一次復仇失敗,但千金公主內心的仇恨之火併沒有熄滅。她深深地明白,突厥內部的分裂、丈夫被孤立,都是隋朝的計謀策略。

要實現雪恥之恨,唯一的希望還是要依靠突厥的力量,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要保存並發展丈夫的勢力。

為了幫助丈夫走出困境,她把滿腔的仇恨壓在心底,給隋文帝楊堅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北周公主,雖然北周滅亡,但自己仍然肩負和親友好使命,願意改姓楊氏,做皇帝的女兒,繼續維護兩國和平。

千金公主和親突厥形象圖

隋文帝也清楚,此時要想完全消滅突厥,並不現實,於是就順水推舟,答應了千金公主的請求,收其為養女,改姓楊氏,賜其為大義公主,並派使者徐平和出使突厥,兩國罷兵和好。

「會千金公主上書,請為一子之例,文帝遣開府徐平和使於沙缽略。」(《北史》)

其後,隋朝和突厥保持了一段短暫的和平。雙方你來我往,多次互訪。但楊堅和千金公主心裡都明白,雙方講和只是表面文章,是面和心不和,一旦時機成熟,恨不得一口吃了對方。

公元587年,沙缽略可汗病亡,傳位其弟處羅侯,即葉護可汗。僅過了一年,葉護可汗西徵陣亡,沙缽略之子雍虞閭即位,是為都藍可汗。

根據突厥部落收繼婚制的傳統習俗,千金公主(大義公主)又下嫁都藍可汗為妻,暫時仍然和隋朝保持和平相處的外交關係。

突厥關於騎射

北方暫時和平,為隋朝平定南朝陳國創造了良好的機會。589年,隋朝南徵滅陳,統一全國。

接下來,他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的隱患——突厥了。

楊堅深知,自己為了篡周,將北周皇室屠殺殆盡,如此深仇大恨,千金公主必會耿耿於懷,總有一天,她會再次鼓動突厥南下攻隋,必須早日除掉這個隱患。

而千金公主為了家仇國恨,忍辱負重——改姓仇敵楊姓,接受大義公主封號,下嫁前夫之子都藍可汗,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等待時機,報仇雪恨。

「機會」終於來了。

593年,有個自稱叫楊欽的漢人來到突厥,求見千金公主,說自己是奉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左武衛大將軍劉昶夫婦之命,前來聯絡公主,聯合突厥共同起兵,反隋復國。

「時有流人楊欽,亡入突厥中,謬雲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謀反,令大義公主發兵擾邊。」(《北史》)

報仇心切的千金公主顧不得多想,馬上說服都藍可汗,計劃出兵攻隋。

突厥分裂

但事情很快洩露,不等都藍可汗準備妥當,就派長孫晟來到突厥捉拿楊欽。

都藍可汗和千金公主拒不承認,將楊欽藏了起來,但長孫晟買通了突厥內部的人,當面將楊欽擒獲。

千金公主的復仇雪恥計劃再次落空。

其實,從事情的過程看,這很可能是楊堅的一個陰謀,楊欽只是他派來試探千金公主的誘餌。

千金公主報仇心切,不但上了楊堅的當,致使復仇計劃半途而廢,也更堅定了楊堅加快除掉千金公主的決心。

千金公主遠嫁突厥

3、睹物思情,作詩舒懷,生活失節終喪命

為了再次試探千金公主,隋文帝將滅掉南陳後,南陳後主陳叔寶的一面屏風送給千金公主。公主看到南陳的亡國之物,睹物思情,不由自主地思念起自己的故國,悲傷之餘,揮筆在屏風上題詩一首: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

富貴今安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

餘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大意是說,朝代盛衰更替,世道就像浮萍,雖然享受榮華富貴,但心情難以平靜,我本來是周朝皇室子女,卻不得流落到敵庭。

楊堅得知後,認為公主心存怨恨,亡隋之心不死,於是決定設計除掉千金公主,對都藍可汗也開始疏遠。

千金公主立志復仇

恰在此時,千金公主又被人抓住了把柄——

也許是兩次復仇計劃均遭失敗,千金公主的心情極為憂愁和苦悶,一來二去,就和身邊一個叫安遂迦的侍從好上了。隋朝通過安插在突厥內部的奸細得知了此事,將安遂迦捉住,隋文帝藉機下詔,廢除了公主的大義公主封號。擔心都藍可汗反對,隋朝還派人送給都藍可汗四個美女。

時隔不久,與都藍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偷偷向隋朝求婚。隋文帝讓尚書左丞裴矩告訴突利可汗說:「想辦法殺了千金公主,就答應你的求婚。」

隋文帝楊堅

突利可汗於是就借千金公主私通一事大做文章,在突厥境內大肆宣揚千金公主的私通醜聞。都藍可汗一頂綠帽子被傳得沸沸揚揚,自然惱怒至極,氣衝衝來到營帳將公主活活刺死。

「會主與所從胡私通,因發其事,下詔廢黜之。恐都藍不從,遣奇章公牛弘將美妓四人以啖之。時沙缽略子曰染幹,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上令裴矩謂之曰:『當殺大義主者,方許婚。』突利以為然,復譖之,都藍因發怒,遂殺公主於帳。」(《隋書》)

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氏的一生以悲慘、屈辱的方式畫上了句號。時為公元596年,千金公主33歲。

都藍可汗形象圖

作為一名皇室公主,她原本應該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但生逢亂世,她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肩負和平使命,踏上和親異域之路。

悲催的是,和親遠嫁,非但沒有給北周皇室帶來長久國運,反而橫遭殘禍,家破國亡。

面對國讎家恨,她忍辱負重,異域偷生,以一個弱女子的力量和智慧,走上抗爭雪恥、報仇復國之路,最終卻因生活失節,慘死在自己丈夫的屠刀之下。

她的一生悲慘而坎坷,悲憤而沉重,悲壯而傳奇。

(參考史料:《北史》《隋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人物 被歷史遺忘的和親公主
    兩千年過去了,劉細君為感慨自己的人生所制的《黃鵠歌》仍在玉門關外的大漠戈壁中隨風沙飄蕩。  也許正是因為這首悽婉的《黃鵠歌》的流傳,更因為有著高貴的身份肩負著歷史的使命,今天的我們才得以去想像這個女人滿心的悲涼和痛苦。和親公主劉細君西出玉門關再未回還。當年邁的烏孫王去世時,她曾上書皇帝,請求歸漢,卻被漢武帝拒絕。她不得不接受烏孫國轉房婚制度,再嫁給新烏孫王。
  •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之新論:「青史碑」亦或是「美人冢」?
    匈奴 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 漢王朝主動地以「宗室女姻親」為紐帶,實質進行不平等的「納貢」合約,正迎合了匈奴所要達到的目的,「和親」不過是為這一種屈辱的外交方式披上一層體面的外皮罷了。
  • 唐朝強盛無比,為何需要出嫁和親公主,第一位和親公主身世考究
    唐弘化公主,是唐朝嫁出的第一位有公主封號的和親公主。其身世,尤其是與皇室關係如何?史書、墓誌記載不盡相同。《中國歷代和親公主列表》記載:「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陽王李道明的女兒)嫁吐谷渾諾曷缽。
  • 隋唐和親公主一生要嫁幾次?丨小歷史
    在漢代出現這個政策也不難理解,先秦時代各地割據,並沒有以統一國家的形象面對外族。而遊牧民族也是由分散部落逐漸發展成大型帝國,到秦漢時期匈奴崛起,成為與中原能夠抗衡的政治力量,後面陸續還有突厥、回鶻、吐蕃等等。漢代疆域隋唐的和親公主到底有多少人呢?隋朝嫁突厥、吐谷渾和高昌的和親公主6人;唐朝嫁回鶻、契丹、奚、吐谷渾、吐蕃、拔汗那的和親公主20人。
  • 尋訪「青冢」:中國歷史中的和親公主
    此文從昭君墓說起,歷數多位和親的漢族女性,以及她們苦澀多艱的人生經歷,這是在「大一統」視角下很少顧及並抱以同情的。「中國」是如何形成的?數不清的青冢書寫了歷史的重要一頁,只有離開漢地來到邊疆,才能感知歷史的沉重和多民族國家形成的艱辛曲折。
  •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和親只有華夏送公主,異族從來不送公主呢
    戎女驪姬晉國國君娶戎人女子為妻妾的情況很多,晉文公有一位妻妾也是戎人,就是季隗,季隗是赤狄部族的的公主,嫁給了晉文公,還給晉文公生了兩個兒子,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都非常普遍,這是華夏與異族和親的情況,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華夏內部之間的聯姻,比如晉國和秦國和親,後來有一種說法叫秦晉之好,就是兩家聯姻形成的。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和親」公主
    在中國的歷史上,和親公主一直默默無聞地擔負著每一段歷史、每一個不同民族的首領之間出於「為我所用」的目的。細君公主則度日如年,只能將滿腔愁緒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著琵琶訴說思鄉之情。  兩年後,昆莫一病不起,由於他的兒子已死,由孫子岑陬繼承王位。按當地習俗,子孫要繼承祖父的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答覆說:「在其國,從其俗。」無奈之下,細君公主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三年後,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終於因為產後失調,再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 大唐命運最慘的一位和親公主,先後嫁祖孫三代
    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外族的一種政治聯姻,目的或安撫,或聯盟,或借兵,或報恩,總之,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即為了兩國政治穩定,和平發展。據統計,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竟有20多位公主(有的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或大臣之女進封為公主)對外和親。其中僅與回紇就有6位公主,而在這6位公主中,鹹安公主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 《和親公主》第1章
    公主要去和親了。這是近些日子以來無論是在南越國還是在大漢國都最為百姓津津樂道的消息之一。而另一個則是大漢國失蹤數月之久的邕親王回來了。南越國的和親隊伍很是壯大,長長的隊伍蜿蜿蜒蜒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不知是不是南越王親自送親的原因,整個隊伍儼然是滿朝鑾駕的規格,歷史中的和親從未有過如此大的陣仗。
  • 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但是即便幾次面對少數民族的步步緊逼,幾次被迫抬高歲幣,被迫割地賠款,宋朝都絕不和親。宋仁宗時期,在位的遼興宗倒是想過和親,還說拿和親、增幣來代替割地,當時宋仁宗的公主才四歲,宋仁宗和大臣們接受增幣,但是和親不可能。從這裡可以看出,宋朝對和親這件事情上態度是很堅定的,你要錢給你,要地給你,但是要人不行。
  • 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和親,贏丈夫歡心兩國和平,之後公主卻成犧牲品
    唐朝、吐蕃和親公主,文成公主到了後來呢?唐王朝為了解決這個西邊不穩定因素,就開始和吐蕃交好,並且每一任吐蕃領導人新上任,就可以得到唐朝王室的公主,這就是和親政策;和親這種外交手段早在漢朝就流行,通過送漢族美女來穩住異族首領,達到和平安穩的目的,所以,唐王朝也不惜下嫁公主給當時的吐蕃統治者。
  • 和親公主有多慘?看看熊貓就知道了
    王昭君死後764年,是李唐王朝的天下,這年三月,春光正好,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孫女小楊,被封為宜芳公主。此時,她當然不會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有多麼悲慘。小楊打小就是個美人胚子,長大了更是俊俏秀美,人見人憐。被封為宜芳公主之後不久,她就被外公嫁給了奚族首領李延寵。她這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和親。
  • 質邁寒松心逾匪石的和親公主:為救母國連嫁四任可汗最終悲壯而死
    在千金公主篇中,提到東突厥突利可汗阿史那·染幹向隋朝求親,隋朝要求突厥殺死北周的千金公主,才會下嫁公主過去,突利可汗就對哥哥都藍可汗說千金的壞話,導致千金公主被殺。千金公主被殺後,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十七年(597)將宗女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並對他厚加賞賜。
  • 唐朝時那些被用作和親的公主,大部分都是冒牌貨,為什麼不怕被發現呢?
    古代帝王,為了維護國家邊境的穩定,便想到了以和親來達到目的,在唐朝的三百多年歷史當中,共有二十一個被用來和親的公主,但是這些公主中,只有五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其他都是皇族宗室之女。
  • 唐朝為何會有那麼多和親公主?你看看可以帶來多少好處就明白了
    早在漢朝之時,和親就已成為帝王們穩固統治的一種手段,比較著名的就有「昭君出塞」。到了唐朝時,和親便越發頻繁,據史料統計,唐朝從建國到滅亡,共有二十四位公主被選中,成為和親公主。不過,有一些原因導致未能成功出嫁的有四位,剩下的二十位公主就成了政治上的犧牲品,遠嫁到異國他鄉,飽受相思之苦,那麼,送出去和親的真公主到底有多少呢?
  •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一:漢匈之間的故約正如弄不過項羽時跟項羽拜把子一樣,劉邦聽從謀士劉敬的建議,送公主和親,把匈奴變成親戚,以女人換取太平。對匈奴而言,天朝的女人嫁到草原,自然別有一番滋味,更何況,接受這門親事,意味著豐厚的嫁妝以及每年數目不少的歲貢。匈奴為什麼來中原,求財。
  • 比昭君出塞還早70年,探尋中國和親公主第一人細君公主
    提起漢朝的和親公主,大家都會想到了昭君出塞。然而,殊不知,比昭君出塞早70年出塞的漢朝另一位公主,同樣為民族交流和融合作出了巨大貢獻。西漢江都王(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之女劉細君,是第一位名載史冊的和親公主。她被武帝以漢家公主名義遠嫁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為漢朝邊疆的穩定和兩地文化交流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與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何不願娶匈奴老婆?
    在這前後167年間,漢朝派出的十一位和親公主中,除了王昭君是明顯的宮女外,其他人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公主呢?漢朝派出和親公主有真公主嗎?按照《史記》的說法,前10位和親的公主都是宗女,也就是宗室之女的意思。但這僅是一種說法而已,其實在第一次和親的時候,劉邦派去的就是一位宮女。
  • 漢朝公主和親路上意外懷孕,生子後就地建國,如今已歸屬中國
    在漢朝之前,中原王朝少有和親之事發生,最多只是兩國之間的聯姻,壞處不少好處挺多。而和親的性質發生變化是在漢朝,中原地帶在混戰時,匈奴趁勢起來,在修生養息之際,有個政權常常來騷擾,令劉邦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在打不過匈奴的情況下,劉邦毅然決然地決定將公主送到匈奴,永結同好。
  • 越南歷史上著名的和親:皇帝嫁公主騙到佔城國土,被史官罵是詐騙
    越南陳朝歷史上的曾有兩次公主和親外國的歷史,第一次嫁公主騙蒙古軍,免遭安南亡國。第二次嫁公主,騙取佔城國土。陳朝太上皇陳聖宗和皇帝陳仁宗出奔,陳朝為了爭取對抗的機會,提出效仿漢朝和匈奴和親,讓陳朝公主與蒙元王室和親。於是以陳太宗之女安姿公主嫁給鎮南王脫歡,安姿公主也成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外嫁番邦的公主。根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五癸未五年元〈至元二十年〉「遣人送安姿公主〈聖宗季妹〉於脫歡,欲舒國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