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是古代兩國之間為了和平友好相處,將皇室家族女子封為公主,嫁給對方皇帝、首領或皇室子弟的一種政治聯姻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從漢朝到清朝,史書上有記載的和親公主就有130多位。
和親公主作為政治聯姻的產物,雖然嫁入異國皇室,衣食無憂,但遠嫁異國他鄉,往往面臨語言不通、氣候環境不適、異族習俗不同等重重困難,很難有真正的感情、幸福可言。
只是,作為政治婚姻,她們肩負和平使命,只能忍辱負重,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歷史也證明,絕大多數和親公主的結局都比較悲慘。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與其他和親公主相比,她的命運更為悲慘、坎坷,也更具傳奇色彩——
為了家國平安,她和親外嫁,僅過了一年,就傳來了家破國亡的消息;
面對國讎家恨,她奮起抗爭,無奈力不從心,險被仇家趕盡殺絕;
為了復國大計,她忍辱負重,認賊為父,最終卻因生活失節,死於丈夫的利刃之下。
她叫宇文氏,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侄女、趙王宇文招之女,史稱千金公主。
1、和親突厥,家破國亡,奮起抗爭遭慘敗
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後,南北朝進入「後三國」時期。其後,北方的東魏、西魏先後被北齊、北周篡立,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宇文邕統一北方,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活躍於塞北的突厥政權實行了和親結好政策,使其邊塞無憂,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軍事,壯大國力。
北周滅齊後,蠢蠢欲動的突厥又開始侵犯中原。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揮師北上,卻不幸染病,於公元578年病逝於北徵途中,其子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
宇文贇是有名的昏君,即位後沉溺酒色,荒淫無度,根本顧不上北徵之事。次年,突厥佗缽可汗遣使前來求婚,周宣帝宇文贇本就無心北徵,便順水推舟,答應了突厥的求親,將自己的堂妹、趙王宇文招之女宇文氏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佗缽可汗。
為消除隱患,北周還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要求突厥將依附於突厥的原北齊殘存勢力高紹義遣送北周,否則和親免談。但佗缽可汗不同意,和親一事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次年,即公元580年,突厥佗缽可汗病逝,其侄子沙缽略可汗即位,再次向北周求婚,仍不遣送高紹儀,周廷派大將賀若誼前去周旋,突厥才將高紹儀遣送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氏也拜別父母親人,踏上了和親突厥之路。
「大象元年,他缽復請和親,帝策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以嫁之,並遣執紹義送闕。他缽不許,仍寇并州。二年,始遣使奉獻,且迎公主為親,而紹義尚留不遣。帝又令賀若誼往諭之,始送紹義。」(《北史》)
宇文氏和親之前,北周朝廷已經出現了新變化——荒淫無度的北周宣帝宇文贇年紀輕輕就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已於579年病逝,其長子、年僅8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
宇文贇的嶽父、左丞相楊堅矯昭輔政,藉機把持了朝政。新帝年幼,政局混亂,楊堅篡周自立的野心日益顯露。
面對皇室危難,北周外戚尉遲迥率先起兵,聯絡部分反對楊堅專權的藩王發兵徵討楊堅。
為防變亂,楊堅先是以千金公主將要和親外嫁為由,將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周室勢力最強的五王召至都城,將其控制起來。
「周氏諸王在籓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徵之。」(《隋書》)
「堅恐諸王在外生變,以千金公主將適突厥為辭,徵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資治通鑑》)
之後,楊堅挾幼帝號令內外,迅速組織平叛,很快將尉遲迥等反楊勢力平定。
叛亂平定後,楊堅又以謀反罪名,將周室五王以謀反罪名全部誅殺,至此,楊堅已經掃清了篡權路上的全部障礙。
公元581年,楊堅篡周自立,建立隋朝,北周正式滅亡。此時,距千金公主和親突厥僅僅一年。
遠嫁塞外和親、擔負兩國和平友好使命的千金公主,突聞故國滅亡、家族被屠的噩耗,悲痛欲絕。她痛恨國賊楊堅篡國滅族的惡行,暗暗下定了報仇復國的決心。
千金公主不僅年輕漂亮,而且聰明機智,很受丈夫沙缽略可汗的寵愛。為雪家仇國恨,她鼓動丈夫出兵攻隋。而此時,楊堅忙於應付國內亂局,也忽略了對突厥的禮遇和安撫,沙缽略可汗便以為妻子復仇為名,聯合原北齊大將高寶寧出兵40萬,大舉南侵。
「隋主既立,待突厥禮薄,突厥大怨。千金公主傷其宗祀覆沒,日夜言於沙缽略,請為周室復讎。沙缽略謂其臣曰:「我,周之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乃與故齊營州刺史高寶寧合兵為寇。」(《資治通鑑》)
楊堅採取謀臣長孫晟的「遠交近功、分化離間」策略,籠絡沙缽略可汗手下的突利可汗和阿波可汗,使其依附隋朝;又離間勢力強大的達頭可汗,使沙缽略可汗內部互相猜疑,互相攻擊,很快分化瓦解。沙缽略可汗孤立無援,大敗而歸,最後不得不和隋朝議和。
千金公主的報仇復國大計遭遇失利。
2、忍辱負重,認賊作父,圖謀復國中奸計
儘管第一次復仇失敗,但千金公主內心的仇恨之火併沒有熄滅。她深深地明白,突厥內部的分裂、丈夫被孤立,都是隋朝的計謀策略。
要實現雪恥之恨,唯一的希望還是要依靠突厥的力量,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要保存並發展丈夫的勢力。
為了幫助丈夫走出困境,她把滿腔的仇恨壓在心底,給隋文帝楊堅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北周公主,雖然北周滅亡,但自己仍然肩負和親友好使命,願意改姓楊氏,做皇帝的女兒,繼續維護兩國和平。
隋文帝也清楚,此時要想完全消滅突厥,並不現實,於是就順水推舟,答應了千金公主的請求,收其為養女,改姓楊氏,賜其為大義公主,並派使者徐平和出使突厥,兩國罷兵和好。
「會千金公主上書,請為一子之例,文帝遣開府徐平和使於沙缽略。」(《北史》)
其後,隋朝和突厥保持了一段短暫的和平。雙方你來我往,多次互訪。但楊堅和千金公主心裡都明白,雙方講和只是表面文章,是面和心不和,一旦時機成熟,恨不得一口吃了對方。
公元587年,沙缽略可汗病亡,傳位其弟處羅侯,即葉護可汗。僅過了一年,葉護可汗西徵陣亡,沙缽略之子雍虞閭即位,是為都藍可汗。
根據突厥部落收繼婚制的傳統習俗,千金公主(大義公主)又下嫁都藍可汗為妻,暫時仍然和隋朝保持和平相處的外交關係。
北方暫時和平,為隋朝平定南朝陳國創造了良好的機會。589年,隋朝南徵滅陳,統一全國。
接下來,他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的隱患——突厥了。
楊堅深知,自己為了篡周,將北周皇室屠殺殆盡,如此深仇大恨,千金公主必會耿耿於懷,總有一天,她會再次鼓動突厥南下攻隋,必須早日除掉這個隱患。
而千金公主為了家仇國恨,忍辱負重——改姓仇敵楊姓,接受大義公主封號,下嫁前夫之子都藍可汗,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等待時機,報仇雪恨。
「機會」終於來了。
593年,有個自稱叫楊欽的漢人來到突厥,求見千金公主,說自己是奉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左武衛大將軍劉昶夫婦之命,前來聯絡公主,聯合突厥共同起兵,反隋復國。
「時有流人楊欽,亡入突厥中,謬雲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謀反,令大義公主發兵擾邊。」(《北史》)
報仇心切的千金公主顧不得多想,馬上說服都藍可汗,計劃出兵攻隋。
但事情很快洩露,不等都藍可汗準備妥當,就派長孫晟來到突厥捉拿楊欽。
都藍可汗和千金公主拒不承認,將楊欽藏了起來,但長孫晟買通了突厥內部的人,當面將楊欽擒獲。
千金公主的復仇雪恥計劃再次落空。
其實,從事情的過程看,這很可能是楊堅的一個陰謀,楊欽只是他派來試探千金公主的誘餌。
千金公主報仇心切,不但上了楊堅的當,致使復仇計劃半途而廢,也更堅定了楊堅加快除掉千金公主的決心。
3、睹物思情,作詩舒懷,生活失節終喪命
為了再次試探千金公主,隋文帝將滅掉南陳後,南陳後主陳叔寶的一面屏風送給千金公主。公主看到南陳的亡國之物,睹物思情,不由自主地思念起自己的故國,悲傷之餘,揮筆在屏風上題詩一首: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
富貴今安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
餘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大意是說,朝代盛衰更替,世道就像浮萍,雖然享受榮華富貴,但心情難以平靜,我本來是周朝皇室子女,卻不得流落到敵庭。
楊堅得知後,認為公主心存怨恨,亡隋之心不死,於是決定設計除掉千金公主,對都藍可汗也開始疏遠。
恰在此時,千金公主又被人抓住了把柄——
也許是兩次復仇計劃均遭失敗,千金公主的心情極為憂愁和苦悶,一來二去,就和身邊一個叫安遂迦的侍從好上了。隋朝通過安插在突厥內部的奸細得知了此事,將安遂迦捉住,隋文帝藉機下詔,廢除了公主的大義公主封號。擔心都藍可汗反對,隋朝還派人送給都藍可汗四個美女。
時隔不久,與都藍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偷偷向隋朝求婚。隋文帝讓尚書左丞裴矩告訴突利可汗說:「想辦法殺了千金公主,就答應你的求婚。」
突利可汗於是就借千金公主私通一事大做文章,在突厥境內大肆宣揚千金公主的私通醜聞。都藍可汗一頂綠帽子被傳得沸沸揚揚,自然惱怒至極,氣衝衝來到營帳將公主活活刺死。
「會主與所從胡私通,因發其事,下詔廢黜之。恐都藍不從,遣奇章公牛弘將美妓四人以啖之。時沙缽略子曰染幹,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上令裴矩謂之曰:『當殺大義主者,方許婚。』突利以為然,復譖之,都藍因發怒,遂殺公主於帳。」(《隋書》)
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氏的一生以悲慘、屈辱的方式畫上了句號。時為公元596年,千金公主33歲。
作為一名皇室公主,她原本應該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但生逢亂世,她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肩負和平使命,踏上和親異域之路。
悲催的是,和親遠嫁,非但沒有給北周皇室帶來長久國運,反而橫遭殘禍,家破國亡。
面對國讎家恨,她忍辱負重,異域偷生,以一個弱女子的力量和智慧,走上抗爭雪恥、報仇復國之路,最終卻因生活失節,慘死在自己丈夫的屠刀之下。
她的一生悲慘而坎坷,悲憤而沉重,悲壯而傳奇。
(參考史料:《北史》《隋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