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漢朝的和親公主,大家都會想到了昭君出塞。然而,殊不知,比昭君出塞早70年出塞的漢朝另一位公主,同樣為民族交流和融合作出了巨大貢獻。西漢江都王(治所在今江蘇揚州)之女劉細君,是第一位名載史冊的和親公主。她被武帝以漢家公主名義遠嫁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為漢朝邊疆的穩定和兩地文化交流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本文系「方志江蘇」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載朋友圈和微信群
如今,在揚州,劉細君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伊犁,她是一位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美麗善良、多才多藝的漢家女子。作為一名特殊的和平使者,細君公主的故事還得從當年漢朝、匈奴、烏孫錯綜複雜的關係說起。
揚州細君公主文化園
西漢立國以來,匈奴連年入侵邊境,擄掠人口,搶奪畜產,成為漢朝北方一大威脅。對此,漢朝一直採取和親、忍讓的政策。至漢武帝時,國家經過六七十年休養生息,國力有了極大提升,武帝決定調整國策,對匈奴反守為攻。正在此時,因躲避月氏進攻而逃奔匈奴的烏孫部眾,在獵驕靡率領下脫離匈奴,從今敦煌與酒泉之間,西遷至伊犁河流域,重建烏孫國。匈奴單于多次派兵徵討,雙方關係惡化。
漢武帝遂派張騫出使烏孫,表示漢朝願嫁以公主,與烏孫結為兄弟,以期共制匈奴。張騫由烏孫回朝時,獵驕靡遣使數十人,攜駿馬數十匹,隨張騫入漢。烏孫使者親見了漢朝的富庶和強大,使獵驕靡下決心加強與漢朝的交往。匈奴得知消息,準備派大軍徵討烏孫。獵驕靡驚恐,遣使漢朝求娶公主。
元封六年(前105),漢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國。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烏孫王昆莫(即獵驕靡)以為右夫人。匈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
《漢書·西域傳》記載,細君公主出嫁時,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百人,贈送其盛」。
細君公主嫁入烏孫後,與烏孫王語言不通,加之習俗不同,常常思念故鄉,並作有一首流傳千古的《悲愁歌》。漢武帝讀後很是憐憫,每年派遣使者探望公主。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後獵驕靡因自己年老,按烏孫習俗,讓其長孫軍須靡娶細君公主。細君公主不肯,曾上書朝廷,漢武帝答覆「從其國俗」。太初元年(前104),獵驕靡去世,軍須靡繼位。細君與軍須靡生有一女,名少夫。太初三年(前102),細君公主去世,漢朝又以楚王劉戊孫女解憂為公主,續嫁軍須靡。
細君公主蠟像
細君公主在烏孫僅僅生活了四五年,便走過了她短暫的人生旅程,但是,她的和親壯舉卻影響深遠。細君及解憂公主的付出,為漢朝邊疆的穩定和安寧作出了貢獻。細君公主所帶去的中原先進的典章制度、生產技術與工藝,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兩千多年過去了,細君公主仍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柯木孜公主,意為花容月貌、潔白美麗如馬奶酒一樣。
歷史的交集常常在現實中延續,當歲月長河流過兩千一百多年的時候,揚州和伊犁再次「結親」!2005年以來,揚州市按照中央戰略部署和江蘇省統一安排,先後對口支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新源縣。
隨著對口支援工作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一部全面記錄對口支援工作歷程、反映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志書——《揚州援藏援疆建設志》編纂工作又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2019年7月15日,《揚州援藏援疆建設志》編纂組一行專程趕赴伊犁州,徵集援疆工作資料,同時探尋細君公主在伊犁河谷留下的印跡。
此時正值盛夏。藍天白雲下面,西部天山連綿起伏、鬱鬱蔥蔥,高山頂上的皚皚白雪在陽光照射下閃著銀光。天山雪水流入伊犁河上遊的支流鞏乃斯河、特克斯河,清澈而湍急。大片大片的果林、麥田、玉米地、薰衣草,組成了一幅幅壯美的五彩油畫。山腳下、平原上,到處是一望無際的夏牧場,馬群、牛群、羊群在悠閒地享受豐美的水草。
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啊,正是我們的細君公主曾經生活的地方,是那樣充滿魅力!
伊犁河谷
我們此行的第一站是新源縣。這兒,也是去年舉行的細君公主回揚省親活動的出發地。
2018年,揚州市對口支援新源縣前方指揮組舉辦「細君公主回鄉省親交流月活動」,圓了細君公主回故鄉的千年之夢。細君公主回揚省親出發儀式於6月28日在那拉提草原盛大舉行。活動舉辦當日,熱情的新源人為歡送細君公主回鄉,精心準備一個個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頂碗舞、胡楊情、賽馬舞……演出結束後,新源縣的演員們分別扮作細君公主、烏孫部落首領等歷史人物,為現場觀眾、遊客進行「細君公主回揚州省親」主題實景表演。活動結束後,新源縣表演團隊一行陪伴著細君公主雕像跨越萬裡,來到揚州。
6月28日,新源縣在那拉提景區草原部落舉行細君公主回揚省親出發儀式。新源縣委書記徐亞民致辭,並為「細君公主」雕像揭幕。
「細君公主回揚省親」主題實景儀式。7月9日,細君公主回揚省親暨細君公主文化園開園儀式在揚州蜀岡漢陵苑舉行。
漢陵苑陳列的是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墓。算起來,這位墓主人是細君公主的堂叔。為紀念細君公主,揚州市在漢陵苑內建設了一座細君公主文化園,園內陳列細君公主雕像1座,建有代表哈薩克民族風情的氈房3座。
細君公主回揚省親表演團隊先後前往瘦西湖景區、宋夾城景區、市民音樂廳,為揚州市民、遊客獻上哈薩克風情的歌舞表演。許多揚州市民走進哈薩克氈房,品上一杯香噴噴的奶茶,近距離觀賞精美的哈薩克手工藝製品。
細君公主回鄉省親儀式暨細君公主文化園開園儀式在揚州漢陵苑舉行。
此次「細君公主回鄉省親交流月活動」橫跨新源縣和揚州市兩地近萬裡,共分7個主題:從「細君公主省親」文化主題項目到草原傳統文化展覽,從伊犁草原特色小吃到那拉提草原風情表演。公主省親活動有力推動了兩地的文化交流和感情融合,一時在新源、揚州兩地引起熱烈的反響。
我們從檔案資料中得知,2005年,揚州市在伊犁州昭蘇縣援建了細君公主墓碑、雕像等紀念性建築。
昭蘇縣夏塔鄉瑪熱勒特溝口,分布著228座古墓葬,細君公主墓就在其中。我們一到昭蘇,就直奔細君公主墓所在地夏塔鄉。
瑪熱勒特溝口墓群距昭蘇縣城69公裡,海拔1930米。放眼望去,寬闊的草原上,一座座土丘此起彼伏、星羅棋布。其中一座被圍欄精心地保護著,褚紅色石碑上,「細君公主之墓」六個大字赫然在目。
公主墓坐北朝南,背依高峰林立的天山主脈,面朝一瀉而出的夏塔河。整個香冢是一垛微微呈半月形的土墩墓,巨大的土冢宛如一座小山峰,長滿綠草和鮮花。
細君公主墓的碑名由古建築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題寫。主碑右側,是一方豎碑,它的背面鐫刻著細君公主生平簡介,碑文說:據專家考證,公主就安葬於此。
墓的不遠處,便是細君公主的雕像。
巍巍天山腳下,細君公主雕像佇立在夏塔草原的環抱之中。她極目遠晀,雙眼流露出淡淡憂傷,使我們不禁念起公主所作的那首流傳千古的《悲愁歌》。一位纖細柔弱的江南女子,懷著思鄉之情,肩負和親重任,毅然融入到遠方的草原部落,怎不讓人肅然起敬!
離開昭蘇縣,我們循著援疆建設項目的足跡來到了特克斯縣。在很多遊客眼中,特克斯是一座八卦城;對我們而言,特克斯的魅力在於,它是兩千多年前烏孫王的夏都所在地。
特克斯縣有一座博斯坦古城遺址。當地同行告訴我們,兩千多年前,漢家公主曾經在那裡居住。但是,要找到博斯坦古城遺址並不容易,就連許多當地人也說不清具體位置。幾經輾轉,聯繫到特克斯縣文物局。文物局的領導聽說我們來自公主家鄉,熱情地派出專人為我們帶路。
汽車行駛在顛簸的鄉間小路上,一路風光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像一群探尋者,遠離城市的喧囂,走進歷史的靜謐。路到了盡頭,隔著一道木柵欄,是一片田園。帶路的同志也一臉懵圈。細看看,這兒並不像古城遺址,倒是望見當地村民在抓魚。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別有一番鄉間情趣!
再走、再打聽。
汽車繼續一路顛簸,來到一片果園的門口。沒錯,博斯坦古城遺址就在這裡!此時,已是晚上九點許,夕陽透過厚厚的雲層,把天際染得五彩斑斕。
烏蘇古道
果園主人——一位維吾爾族大嬸告訴我們,園子裡長了很多蕁麻草,一旦碰上,毛刺便鑽過你的衣褲鞋襪,刺得你皮膚生疼。大嬸特地叫來她的孫子玉米提做我們的嚮導。過完暑假就上小學四年級的維吾爾族小帥哥玉米提手執一根木棍,一邊給我們帶路,一邊為我們撥開蕁麻草。
在雜草叢生的小路上步行不到500米,一道長長的斷垣殘壁進入我們的視線。它,就是博斯坦古城的城牆遺址。
這段城牆系黃土夯築而成,我們無法判斷它是博斯坦古城的哪一段。從遺址的一側看去,牆體還沒有一人高。而從另一側看,卻見牆頂距地面約一丈有餘。按常理推測,地勢高的一側應是當年的城內,低的一側則是城外。
博斯坦古城城牆遺址
博斯坦古城靠近特克斯河。據專家考察,它坐北朝南,外城牆有三面保存完好,其中南、北城牆長206米,西牆長162米。西牆正中和南牆東頭各有一個缺口,寬約6米,似為城門。東面城牆的位置現存2米多高的階地,其餘部分因為當年平整土地已被推平,但東城牆留下的遺蹟隱約可見。現在看到的是城的一半,原規模應比現在大一倍。東南角的城門原來是南牆的中間部位。有專家考證認定,博斯坦古城為唐代(七世紀至十世紀)「蕭鄉軍」駐守的軍城,是伊犁河谷地區發現建制完整、規模宏大的漢式古城。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專家還認為,在漢朝,此處可能為漢家公主在烏孫的居住地。
機緣難得!我們抓緊時間,前後左右拍下了不少照片。舉目四望,卻見夕陽已從地平線消失,周遭暮色蒼茫,一道斷齒般差參的城牆遺址在果樹和草叢中迤邐延伸,分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劃出一片空間。兩千一百多年前,在這片空間裡,矗立著烏孫王庭,呼嘯著金戈鐵馬,飄蕩著草原牧歌,更有那美麗的江南女子,用她自創的樂器一一琵琶,訴說著她對遙遠家鄉的無盡思念。
古城南牆
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走近這位兩千多年前來自我們家鄉的公主。此時此地,我們的思緒穿越時空,盡情地想像她的生活起居、她的喜怒哀樂……
當我們沿著來路回到果園門口的時候,那位維吾爾族大嬸早已在那兒等候著。她端來一大盤瓜果,一個勁地招呼我們品嘗,令我們盛情難卻。這個季節的新疆,真是到處瓜果飄香,各種瓜果汁水充足、香甜如蜜,真能甜到人的心裡。
我們告別園主人和小嚮導玉米提,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博斯坦古城遺址。
其實,走遍伊犁河谷,細君公主的故事到處可見可聞。
漢家公主紀念館
在伊寧,有一座漢風漢韻的漢家公主紀念館,陳列著細君、解憂兩位漢家公主的生平事跡。在新源縣充滿哈薩克民族風情的文化館裡,陳列著細君公主雕像和事跡介紹。在特克斯八卦城展廳,有許多關於細君公主的史料展陳。
在昭蘇縣舉辦的天馬節上,細君公主的故事是每年表演的保留節目;當地還聘請劇作家創作了話劇劇本《細君公主》,正計劃搬上舞臺……
越是走近細君公主,我們越是深切地感受到祖國大家庭各民族之間的骨肉親情。這,正是我們編纂《揚州援藏援疆建設志》需要重點展現的主題。我們編纂組一行都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揚州市地方志辦公室供稿)
作者 ∣ 莊曉明 王妮姍
1986~1995年,任揚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輯,《揚州市志》副總纂,《揚州史志》責任編輯。現為《揚州援藏援疆建設志》特聘編輯。
揚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方志工作處副處長,畢業於寧波大學歷史系方志專業。參與《揚州援藏援疆建設志》編纂工作。
往期精彩回顧
徵稿文章以弘揚傳統文化、宣傳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風貌、講述江蘇故事為主。來稿一經採用,即根據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數在2500~5000字,配相關圖片。優先使用配音頻、視頻的稿件。文章註明作者姓名、單位、聯繫電話、通訊地址等以便聯繫。
投稿郵箱:jssdfzwxxz@163.com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顧問/吉 祥 責編/ 沈萌溦 劉佟軍 美編/沈 潔
音頻技術由訊飛有聲支持
部分圖片視頻來自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如需轉載、煩請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