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美的和親公主,嫁單于父子三人,保兩國和平50年

2020-12-27 騰訊網

和親是漢代的一大發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聯姻另當別論),當男人的戰鬥力不濟、國運不振,或是異邦有請婚之誠時,就讓深居宮中的柔弱女子站出來承擔維和大任。史上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不在少數,而能稱得上最美的,肯定非名列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莫屬。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她本是西漢元帝時的宮女,因為無錢賄賂畫師,她的形象被醜畫,所以,一直無緣享受帝恩。

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表示願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婚漢女,請求和親。漢元帝同意了匈奴單于的請求,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得知這消息的昭君,主動提出要出塞和親。當元帝識得昭君的真面目後,一下子被她的美貌給驚呆了,但是,由於答應呼韓邪於在行,想反悔也是遲了,只是忍痛割愛。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裡迢迢地來到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並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寧胡」是表示她的到來,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右日逐王。

呼韓邪單于去世後, 昭君向漢廷上書,希望能回到長安,但是,她等來的卻是漢成帝「從胡俗」的敕令。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昭君改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

復株累單于去世後,他的弟弟且麋胥繼任,是為搜諧若鞮單于,昭君又不得不依附於新單于。不久,5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

昭君在世時,與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後,被匈奴人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青山,被匈奴人奉為神仙。

王昭君的一生先後嫁給異邦的父子三人,靠一個弱女子,這才保證了漢廷邊境的半世紀的安寧。一個弱女子,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十萬健兒都不一定能完成的大任。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和親」公主
    在中國的歷史上,和親公主一直默默無聞地擔負著每一段歷史、每一個不同民族的首領之間出於「為我所用」的目的。細君公主則度日如年,只能將滿腔愁緒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著琵琶訴說思鄉之情。  兩年後,昆莫一病不起,由於他的兒子已死,由孫子岑陬繼承王位。按當地習俗,子孫要繼承祖父的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答覆說:「在其國,從其俗。」無奈之下,細君公主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三年後,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終於因為產後失調,再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原本,需要花費點力氣,付出點犧牲,可現而今,人在家中坐,美味的餡餅就從天而降,端端正正落到嘴裡,試問這樣的好處上哪兒找去。於是呢,和親、歲貢就成了漢匈兩國交往的慣例、故約,如果偶爾不小心忘掉怎麼辦?漢文帝時,就有右賢王很不小心地襲擾了一下河套,鬧得兩國很是緊張了幾天,後來呢,漢文帝和冒頓單于「復故約」,還打算按以前的章程辦。
  • 隋唐和親公主一生要嫁幾次?丨小歷史
    所以說,和親公主的和親工作通常是一生的使命,因為如果她老公死了,還有其他男人等著她繼續和親,到死為止。比如漢朝的王昭君同學,當年去匈奴與呼韓邪單于和親是她自報奮勇,她在呼韓邪單于的五個妻妾裡排名最後,育有一子。呼韓邪單于掛了後,昭君想回國,漢成帝命其「從胡俗」,再嫁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於是又育二女,最終客死異鄉。
  • 越南歷史上著名的和親:皇帝嫁公主騙到佔城國土,被史官罵是詐騙
    越南陳朝歷史上的曾有兩次公主和親外國的歷史,第一次嫁公主騙蒙古軍,免遭安南亡國。第二次嫁公主,騙取佔城國土。1285年,已經建立元朝的蒙古軍隊第二次攻打安南,元軍五十萬兵馬分六路進攻安南,主帥為鎮南王脫歡(忽必烈第九子)。當時陳朝招架不住,多個城池被蒙元佔有。陳朝太上皇陳聖宗和皇帝陳仁宗出奔,陳朝為了爭取對抗的機會,提出效仿漢朝和匈奴和親,讓陳朝公主與蒙元王室和親。於是以陳太宗之女安姿公主嫁給鎮南王脫歡,安姿公主也成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外嫁番邦的公主。
  • 尋訪「青冢」:中國歷史中的和親公主
    最寬的要數「百姓和親,國家安寧」;半寬不窄的限於國際關係,如「北匈奴復遣使詣闕,貢馬及裘,更乞和親」,這類「和親」應與「和戎」同義或近義,未必含「姻戎」的意思;最窄的才是家喻戶曉的昭君出塞、文成嫁藏,專指兩國或兩大政治集團間的聯姻,是要進洞房的。本文所談在最窄與次窄之間。山河大地,本無中心邊緣,舜帝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
  • 人物 被歷史遺忘的和親公主
    這是西漢王朝的送嫁隊伍,隊中寶飾華麗,輕紗低垂的車架中坐著已經被冊封為公主的少女——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劉細君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儘管,在劉細君之前,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西漢王朝都曾將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送往匈奴和親,但這些女人早已湮沒於歷史的煙塵中,沒有人記得她們,哪怕一個可以傳頌的名字。
  • 和親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和親只有華夏送公主,異族從來不送公主呢
    但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應該是劉邦與匈奴之間的和親了,劉邦在平城之戰中,因為輕敵冒進,孤軍深入,帶了一萬餘騎兵追擊匈奴人,結果中了埋伏,被匈奴人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劉邦用陳平的計謀脫身,之後,劉邦派出劉敬與匈奴進行和親談判,但是劉邦並沒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而是找了一個平民子女冒充自己的女兒嫁給匈奴冒頓單于。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在歷史的書頁裡風雲莫測,義成公主上一刻遠嫁突厥,下一刻國破家亡,經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遠嫁突厥心在隋 本文只允許自媒體號」新語說古今「轉載和發布,其他名稱帳號皆為抄襲。
  • 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和親,贏丈夫歡心兩國和平,之後公主卻成犧牲品
    文物就是會說話的歷史,也是歷史的見證,隱藏著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歷史上的人物,誰留下的文物最多,或者與其有關的文物多,說明他(她)的貢獻和影響力最大;拉薩的大昭寺,小昭寺,贊布林卡,布達拉宮,都與一個共同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那就是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她為唐朝和吐蕃的和平做出重大貢獻。
  • 說說你所不知道的王昭君,先後嫁父子三人,生育了不同輩分的孩子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和貂蟬是傳說中的人物,歷史上可能並不存在;楊玉環呢,是紅顏禍水,寵幸安祿山,致使後來有「安史之亂」,歷史名聲不好。而她是否死於馬嵬坡又是千古迷案。相對來說,履歷比較簡單,史跡斑斑可考的就是王昭君了。王昭君華容絕代,命運卻非常不好。
  • 大唐命運最慘的一位和親公主,先後嫁祖孫三代
    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外族的一種政治聯姻,目的或安撫,或聯盟,或借兵,或報恩,總之,都是帶有政治目的,即為了兩國政治穩定,和平發展。據統計,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竟有20多位公主(有的不是真公主,而是宗室或大臣之女進封為公主)對外和親。其中僅與回紇就有6位公主,而在這6位公主中,鹹安公主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 為大隋獻身的和親公主,前後嫁給可汗父子4人,最後結局讓人寒心
    在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上有很對位國家遠嫁到外面和親的公主,她們用自己終生的幸福去換回兩邊百姓的安寧,對於國家對於百姓們來講她們是英雄,是應該跟那些在戰場上拼殺的戰士們一樣英勇的英雄。隋書上記載了兩位公主的傳記,分別是隋文帝的長女隋煬帝的妹妹蘭陵公主,另一位就會死隋煬帝的女兒南陽公主。
  • 細君遠嫁與解憂和親
    外交上劉邦派出陸賈,說服南越王趙佗向漢朝稱臣,隨著秦滅六國的戰爭、秦末群雄反秦戰爭、楚漢相爭軍事亂局,劉邦建立漢朝天下基本歸附和平。 不過西漢王朝短暫的和平,被公元前201年打破了。被劉邦派遣到代國的韓王信,與匈奴開戰了,韓王信打不過匈奴人,就上奏與匈奴議和。
  • 唐朝強盛無比,為何需要出嫁和親公主,第一位和親公主身世考究
    唐弘化公主,是唐朝嫁出的第一位有公主封號的和親公主。其身世,尤其是與皇室關係如何?史書、墓誌記載不盡相同。《中國歷代和親公主列表》記載:「639年,唐太宗侄女弘化公主(淮陽王李道明的女兒)嫁吐谷渾諾曷缽。
  • 王昭君,絲路上的最美大使
    清末吳友如繪製的《百美圖·王昭君》。那是八九月的某一天,草原上微風習習,草色漸黃,正是遠行的好時節。劉邦一聽,這個策略很好,就派劉敬護送公主去匈奴和親,他本來想派長公主去,無奈呂后一哭二鬧三上吊,說什麼也不讓長公主去,無奈之下就派了一個宮女冒充公主去了。同時,伴隨著和親,漢朝還開放「關市」,即在邊關的交易場所,促進雙方人民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一直到漢武帝初年,漢朝統治者都在謹慎地執行這一戰略。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儘管說皇帝不知道後宮裡有這樣一個美人,但民間早已流傳開來,後來呼韓邪單于俯首稱臣,向漢朝請求和親,漢元帝捨不得公主,便在後宮裡找人代替,昭君自願遠嫁,等到皇帝見到她之後,立即心生悔意,但君沒有戲言,已答應好的事無法改變,只好任昭君遠嫁。
  • 千金公主的屈辱人生:和親異域遭家破國滅,忍辱雪恥卻慘死夫手
    和親,是古代兩國之間為了和平友好相處,將皇室家族女子封為公主,嫁給對方皇帝、首領或皇室子弟的一種政治聯姻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從漢朝到清朝,史書上有記載的和親公主就有130多位。和親公主作為政治聯姻的產物,雖然嫁入異國皇室,衣食無憂,但遠嫁異國他鄉,往往面臨語言不通、氣候環境不適、異族習俗不同等重重困難,很難有真正的感情、幸福可言。只是,作為政治婚姻,她們肩負和平使命,只能忍辱負重,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歷史也證明,絕大多數和親公主的結局都比較悲慘。
  • 和親公主有多慘?看看熊貓就知道了
    於是,王昭君只好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11年,王昭君生了兩個女兒。直到公元前19年去世,她再也沒有回過故土。王昭君死後764年,是李唐王朝的天下,這年三月,春光正好,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孫女小楊,被封為宜芳公主。此時,她當然不會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有多麼悲慘。小楊打小就是個美人胚子,長大了更是俊俏秀美,人見人憐。
  • 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在梳理宋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不太敢相信的情況: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強唐弱宋」這兩個朝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唐朝對外展現的姿態有多自信強勢,宋朝展現出來的就有多弱勢。宋朝給我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有錢,但是除了錢別的什麼都不行。
  •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之新論:「青史碑」亦或是「美人冢」?
    歷史上的記載,譬如「昭君出塞」、「文成入藏」等大部分和親政策,多是加強民族間友好合作往來,給各民族人民帶來有益影響的正確決斷。 但是,深究其政策有效性的產生,多同當時王朝與相對應少數民族綜合實力的此消彼長相關,而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更是在漢民族實力稍遜的不平等情境下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