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西漢初年與匈奴的和親,還是唐朝和吐蕃的和親都是為了收復和穩定那些不安定的異族。雖是政治聯姻,通過婚姻來建立政治同盟,但由於採取的和親政策不同,所以不一定都是以和親換取和平。呼韓邪單于娶王昭君,松贊幹布娶文成公主,這兩樁婚姻並非和親換和平。一、昭君出塞。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這時期的漢朝無論軍事和外交方面都很強。在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長安朝覲,請求大漢皇帝賜婚,於是便有了「昭君出塞」。這種和親應不算是換和平,是表現君臣修好和諧共處的一種方式,這種政治聯姻,盡顯大國風範。
王昭君出塞的幾十年裡漢匈兩族一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少數民族崇尚並學習中原的先進體制和生活方式,為中原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二、文成公主進藏。松贊幹布為了巴結唐太宗,曾三次提出和親請求,在兩次遭拒絕後,松贊幹布惱羞成怒,率軍攻打大唐。松贊幹布為了能娶到大唐公主也是拼了,結果連邊境都沒越過,便被唐軍打了回去(松州之戰)。果然是不打不相知啊。一番較量後,松贊幹布甘心臣服。他第三次誠惶誠恐的向李世民提出和親請求,這次居然成功了。為了一樁親事打來打去,李世民也覺得毫無意義,於是便同意了這樁親事,並下詔書:「夷狄亦人耳…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
朕為天下父母,苟可以利之,豈惜一女」意思是:藏族人也是人,自古以來漢族尊貴,藏族人卑賤,但是我愛藏族人民如同愛自己的子民一樣,全國各民族都敬重我如同父母。我身為天下父母,從來沒有過功利之心,怎麼會吝惜一個女兒呢?很顯然,李世民的和親方式不但沒有屈尊降貴,反而彰顯出大國對少數民族的體恤和關愛。文成公主隆重出嫁,李世民為她準備的豐厚嫁妝,足以改造吐蕃。文成公主進藏後,促進了唐藩經濟文化的交流,增強了兩族之間的友情,文成公主博學多才,那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了西藏,深受吐蕃人民的擁戴和尊崇。大唐詩人陳陶在《隴西行》寫到:「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可見,文成公主對吐蕃的影響之大。松贊幹布為了排遣她的思鄉之苦,特地為她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宮殿——布達拉宮。三、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人生很精彩。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她們深受當地人們的尊重和擁戴,同時為兩族人民帶來了幾十年的幸福和安寧,歷史永遠銘刻著她們的功績,人們會永遠感念她們的貢獻,這一切對她們個人而言,是一種無上的光榮。她們遠離家鄉,不習慣異族的生活習俗,一定受過很多委屈,那麼比起國家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安寧,這些付出根本不算什麼。歷史上有無數的中華兒女,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和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直到今天,我們的每個人的命運同樣與國家榮辱與共。結束語,女人的一生幸福,最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好的婚姻,嫁給正確的男人。在古代男權社會裡,女子沒有婚姻自主權,她們的婚姻就如同一場賭注,女子們無論是待嫁閨中,還是出嫁為人婦,都是男人的附屬品。兩位公主的婚姻同樣是幸福渺茫,她們二人與其深鎖宮中,毫無人身自由,還不如背井離鄉,有尊嚴有價值的活著,最起碼生命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