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用女人換和平,真的值得稱道嗎?

2020-12-12 生肖星座痴迷者

無論是西漢初年與匈奴的和親,還是唐朝和吐蕃的和親都是為了收復和穩定那些不安定的異族。雖是政治聯姻,通過婚姻來建立政治同盟,但由於採取的和親政策不同,所以不一定都是以和親換取和平。呼韓邪單于娶王昭君,松贊幹布娶文成公主,這兩樁婚姻並非和親換和平。一、昭君出塞。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這時期的漢朝無論軍事和外交方面都很強。在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長安朝覲,請求大漢皇帝賜婚,於是便有了「昭君出塞」。這種和親應不算是換和平,是表現君臣修好和諧共處的一種方式,這種政治聯姻,盡顯大國風範。

王昭君出塞的幾十年裡漢匈兩族一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少數民族崇尚並學習中原的先進體制和生活方式,為中原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二、文成公主進藏。松贊幹布為了巴結唐太宗,曾三次提出和親請求,在兩次遭拒絕後,松贊幹布惱羞成怒,率軍攻打大唐。松贊幹布為了能娶到大唐公主也是拼了,結果連邊境都沒越過,便被唐軍打了回去(松州之戰)。果然是不打不相知啊。一番較量後,松贊幹布甘心臣服。他第三次誠惶誠恐的向李世民提出和親請求,這次居然成功了。為了一樁親事打來打去,李世民也覺得毫無意義,於是便同意了這樁親事,並下詔書:「夷狄亦人耳…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

朕為天下父母,苟可以利之,豈惜一女」意思是:藏族人也是人,自古以來漢族尊貴,藏族人卑賤,但是我愛藏族人民如同愛自己的子民一樣,全國各民族都敬重我如同父母。我身為天下父母,從來沒有過功利之心,怎麼會吝惜一個女兒呢?很顯然,李世民的和親方式不但沒有屈尊降貴,反而彰顯出大國對少數民族的體恤和關愛。文成公主隆重出嫁,李世民為她準備的豐厚嫁妝,足以改造吐蕃。文成公主進藏後,促進了唐藩經濟文化的交流,增強了兩族之間的友情,文成公主博學多才,那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了西藏,深受吐蕃人民的擁戴和尊崇。大唐詩人陳陶在《隴西行》寫到:「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可見,文成公主對吐蕃的影響之大。松贊幹布為了排遣她的思鄉之苦,特地為她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宮殿——布達拉宮。三、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人生很精彩。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她們深受當地人們的尊重和擁戴,同時為兩族人民帶來了幾十年的幸福和安寧,歷史永遠銘刻著她們的功績,人們會永遠感念她們的貢獻,這一切對她們個人而言,是一種無上的光榮。她們遠離家鄉,不習慣異族的生活習俗,一定受過很多委屈,那麼比起國家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安寧,這些付出根本不算什麼。歷史上有無數的中華兒女,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和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直到今天,我們的每個人的命運同樣與國家榮辱與共。結束語,女人的一生幸福,最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好的婚姻,嫁給正確的男人。在古代男權社會裡,女子沒有婚姻自主權,她們的婚姻就如同一場賭注,女子們無論是待嫁閨中,還是出嫁為人婦,都是男人的附屬品。兩位公主的婚姻同樣是幸福渺茫,她們二人與其深鎖宮中,毫無人身自由,還不如背井離鄉,有尊嚴有價值的活著,最起碼生命有了意義。

相關焦點

  • 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據史書記載,松贊幹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文成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據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幹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 遠嫁西域的細君公主,有著和昭君一樣的哀怨
    這不是昭君出塞的情景,這是細君出塞的故事,比昭君還早上了幾十年。細君公主,她和昭君一樣是漢朝人,一提起和親,我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漢朝,不知道有多少公主宮女出嫁異國他鄉,而,細君公主,就是其中的一個。當時漢武大帝劉徹武功強盛,有一句話叫做「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把不時騷擾漢朝邊境的匈奴打得遠逃漠北,為了防止匈奴捲土重來,朝廷便派了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各國,張騫出使到烏孫,要求烏孫國王回歸故土,臣服漢朝,而作為結盟的條件,那就是犧牲了劉細君換來的,漢朝答應烏孫國王嫁給他漢朝的公主,就這樣,可憐的罪臣之後劉細君就被迫遠嫁西域。
  • 人物 被歷史遺忘的和親公主
    彼時彼地,這些和親的女人更是男人無能的象徵和國家貧弱的結果,不會有男人願意記住她們,如同記住自己的恥辱和傷疤。所以,在史書連篇累牘的記載中,就連陪同和親公主出塞的宦官,比如文帝時期的中行說,都有大段的記述,卻始終沒有給予那些可憐的女人哪怕一個可以銘記的姓名。  其實,漢初的和親政策對這個龐大王朝的和平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 唐朝為何會有那麼多和親公主?你看看可以帶來多少好處就明白了
    早在漢朝之時,和親就已成為帝王們穩固統治的一種手段,比較著名的就有「昭君出塞」。到了唐朝時,和親便越發頻繁,據史料統計,唐朝從建國到滅亡,共有二十四位公主被選中,成為和親公主。不過,有一些原因導致未能成功出嫁的有四位,剩下的二十位公主就成了政治上的犧牲品,遠嫁到異國他鄉,飽受相思之苦,那麼,送出去和親的真公主到底有多少呢?
  • 天下沒有遠方——文成公主的「歷史三調」
    她就是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實景劇裡,兩句歌詞頗具代表性,一句是開場的「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一句則是最後一幕的「人間都是故鄉,相愛就是天堂」。兩句詞似乎把故事的悲歡離合訴說得頗為浪漫唯美。然而,這一曲華美史詩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歷史,真如後代所傳那般美滿團圓嗎?當年的漢藏和親究竟緣何,文成公主的到來給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帶來了什麼?
  •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9年後松贊幹布去世,獨居30年,患天花去世
    文成公主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為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就她個人來說,她的一生是很悽苦的,不遠千裡背井離鄉遠嫁吐蕃,她和松贊幹布的婚姻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僅僅過了九年,松贊幹布就去世了,之後文成公主在吐蕃開始了獨居生活。
  • 作為松贊幹布的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誰地位更高?
    作為松贊幹布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誰的地位更高?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漢族。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的王后。
  • 松贊幹布在娶文成公主前已有妻子,為何文成公主的地位還能如此高
    唐朝時期,中原皇帝為了促進與吐蕃之間的關係,答應了松贊幹布的請求,把文成公主送去與他和親。自從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以後,中原與吐蕃之間的關係簡直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文成公主還把中原的穀物等特有種子帶到吐蕃,還有絲綢等等,讓吐蕃的物種開始豐富起來。從這一點來看,文成公主對吐蕃的貢獻值是很高的。
  • 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和親,贏丈夫歡心兩國和平,之後公主卻成犧牲品
    唐朝、吐蕃和親公主,文成公主到了後來呢?唐王朝為了解決這個西邊不穩定因素,就開始和吐蕃交好,並且每一任吐蕃領導人新上任,就可以得到唐朝王室的公主,這就是和親政策;和親這種外交手段早在漢朝就流行,通過送漢族美女來穩住異族首領,達到和平安穩的目的,所以,唐王朝也不惜下嫁公主給當時的吐蕃統治者。
  • 昭君出塞:紅顏自古多薄命,江山情重美人輕
    建國初期,漢朝與匈奴邊境摩擦不斷,時有戰事發生,為了睦鄰友好,大漢王朝從高祖劉邦開始,就奉行「美女換和平」的外交策略,也就是所謂的和親政策,一百多年來,已有13位真真假假的公主遠嫁匈奴,與對方結成血濃於水的翁婿關係,所以,對匈奴方面的這個請求,皇帝陛下並不感到意外,欣然同意。
  • 楊紫出演美麗溫柔的文成公主,揭秘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神秘一生
    #本期在CCTV國家寶藏節目中作為國寶守護人,扮演唐裝入藏和親的文成公主,講述文成公主故事的片段。網友們紛紛感嘆楊紫這次的唐裝令人驚豔,宛如文成公主再現,可初入藏區的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聰明機敏的她是怎樣化解這些麻煩的呢?快來,帶你一起探秘文成公主的一生!文成公主進藏,是漢藏融合交流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 王昭君空有落雁之容,卻得不到皇帝寵愛:我要遠嫁匈奴
    這次,呼韓邪單于的確是誠心誠意請求和親,當然了,和親只是個儀式,他是真心想祈求和平。一般情況下,漢朝只會賜予一些宮女或者皇室罪臣的女兒,比如嫁給烏孫國王的劉細君公主,就是罪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漢元帝就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王昭君地位不高,她的性命或許無足輕重,但她作為公主出嫁,作用就變得舉足輕重。等到呼韓邪單于看到王昭君的面容,眼睛都看直了,原來漢朝對其如此厚愛,竟然賜予他如此漂亮的公主。呼韓邪單于可謂是心滿意足。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但昭君的出塞確實為匈奴和大漢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昭君出塞後,漢朝匈奴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一派和平的景象。 2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 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一嫁呼韓邪,二嫁其子,三嫁其子之弟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對應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其中,落雁指的是西漢時期的王昭君。相較於其他多多少少沾上"紅顏禍水"評價的三位美人,王昭君的評價要高上許多。"昭君出塞"不僅鞏固了邊疆的和平,讓此後的幾十年內,漢朝與匈奴一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而且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和親」公主
    在中國的歷史上,和親公主一直默默無聞地擔負著每一段歷史、每一個不同民族的首領之間出於「為我所用」的目的。  後來肥王一病不起,王位歸還了岑陬的兒子泥靡,因暴虐天道而被稱為「狂王」。解憂依俗又下嫁給狂王。後來王族內亂,漢朝派人率兵進烏孫進行軍事幹預,平息了內亂,解憂長子元貴靡做了大國王。  解憂公主從漢武帝太初年間遠嫁烏孫,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四朝三嫁,在其長子及幼子相繼病死後,上書宣帝表示「年老思故鄉,願得骸骨歸漢地」,情意哀切,甚為感人,宣帝便派人把她接了回來。
  • 文成公主的嫁妝有多少?婚後過得又如何?
    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文成公主,這位皇室之女本是唐室遠支宗室女。史書中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記載她為宗(室)女。生活在公元625-680年之間,恰巧是初唐轉為盛唐的歷史時期。文成公主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薰陶,知書達禮,篤信佛教。她敢於遵照唐太宗的旨意,遠嫁吐蕃,便顯露出她大義凜然、巾幗豪傑的本性。要知道,吐蕃不是江南,在那種天高地遠的地方生活,無異於洗心革面、重新投胎。
  • 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頭可斷,血可流,娶大唐公主的決心不能丟
    見過固執的,還從來沒見過這麼固執的,單這精神,就值得敬佩。祿東贊的態度很堅決,為了能與大唐上國攀上親戚,人家吐蕃王國的國事都放下了,你大唐就是再鐵石心腸,也該有所感動吧?李世民被松贊幹布的請求給氣得哭笑不得,看來這人真的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攀上大唐這個親戚。這就叫「頭可斷,血可流,娶大唐公主的決心不能丟」。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王昭君出塞後生活如何?輪流嫁給祖孫三人,生了孩子不知是誰的
    王昭君出塞後生活如何?
  • 王昭君出塞的動機是因為「性饑渴」?全因得罪了畫師
    如果當時有攝影、錄像設備,王昭君的命運可能就會是另一番光景。可惜的是,當時的美人圖全靠畫家去描摹。擔任此美差的畫家姓毛名延壽。毛畫家,靠著繪圖工具,很是飽覽了一番天下秀色。皇帝的女人,他可沒有膽量動,可他敢動那些女人的錢包。  西漢後宮有嚴格的編制系統。元帝在前代後宮十級的基礎上,擴大為十五級。級別不同,待遇有別。昭儀位比宰相,爵比親王;婕妤位比上卿,爵比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