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部
臨沂市孫隆村始建於東漢末年,坐落在沂蒙山腹地,三面環山,南臨汶河,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鍾靈毓秀的古村落。然而幾年前,村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沒有變為發展紅利。
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沂南縣農業農村局2017、2018年相繼派駐了楊大勝、左世福和我到這裡組成第一書記工作組,如何讓這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我們團結帶領幹部群眾,四處協調資金、項目,服務群眾、改善民生,切身感受到村莊可喜變化的村民無不交口稱讚。
以下是這個村的幾個故事:
一、李大娘家門口有了新變化
村裡勤奮好學的青年小戴,2018年參加高考取得了理科501分的優異成績。他的母親早年因病去世,父親在某屠宰廠打工時,手指頭受傷住院,令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奶奶李大娘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傷頭部,十幾天昏迷不醒,動了兩次手術,終於撿回了條命。
得知上級開展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學金申請後,我帶領村幹部,積極入戶了解,並將村裡大學新生信息錄入電腦,為小戴申請了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學金。後經縣一中、團縣委等部門層層審核,他獲得5000元資助,被聊城大學錄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直到第二年,一次無意的機會,從另外一些村民口中得知,李大娘逢人就誇駐村幹部的好。李大娘也在政府幫扶下於2018年成功脫貧。
為了儘快給村裡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我們用盡渾身解數爭取項目。楊大勝帶隊請曲阜市古建築設計院李一中院長現場指導、聘請市縣規劃設計院專家到村實地勘察、反覆優化申報方案,成功申報了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試點項目,爭取到760萬元項目資金,成為全縣唯一的省首批美麗村居項目試點村。
通過這個項目,李大娘的家門口原本破舊的院牆重建得煥然一新、上百年的泥巴路上整齊劃一地鋪設了青磚、石板,再點綴青石子,形成了一道獨特、實用而又靚麗的風景線。接著,因地制宜修建了小型停車場、精緻的禮樂文化活動廣場。
改造前後對比照片。
從此,李大娘等周邊群眾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出門乘涼、散步、健身時心裡就別提有多高興了。
二、全力解決群眾堵心事
之前每每遇到大暴雨,村油坊北路面下本已損壞的管涵,被上遊秸稈、雜草淤堵,排水不暢,泛黃的雨水直接沒過路面,流進兩側的大棚,黃瓜、茄子等農作物被水淹沒,經濟損失慘重。依靠蔬菜大棚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菜農特別心疼、發愁。
「群眾有所呼,駐村有所應。」剛剛到村的我們,得知這一情況後,和村幹部到現場多番研討,決心解決這一難題。
「領導又不會來這裡看,修這地方幹什麼?」「不集中精力幹大事,管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幹什麼?」異樣的聲音並不是沒有。
「管上級來不來看幹什麼?群眾利益無小事。」楊大勝心繫群眾,不擺花架子,一身正氣,給了我迎難而上、破除質疑的底氣,也穩住了全村的「軍心」。
我們爭取項目將損壞的管涵拆除,原址新建橋梁一座,徹底清理溝道內外的各種雜物,解決了遇洪水淤塞造成農田內澇的歷史遺留問題,全程村集體還不用花一分錢。在沂南縣今年8 月14日遭遇的歷史最大暴雨中,橋梁迅速排出了大量雨水,莊稼免受澇害,最大限度得降低了災害損失。
如今,菜農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起早貪黑精心栽植的蔬菜被淹了。原來眉頭不展的菜農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每次經過這裡,菜農都讓摘些新鮮蔬菜帶回宿舍,我們都婉言謝絕。
群眾的笑容,就是給我們的最好獎勵!
三、「終於有了條能會車的路」
儘管孫隆村緊鄰313省道,但因之前村莊缺乏規劃,村內南北方向的主幹道十分狹窄,就連普通的私家車都無法會車,駕車出行、物資運輸十分不便。楊書記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再修一條寬路!」
以前的村內主幹道,非常狹窄。
修路就要先拆遷,「拆遷難」成為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隻「攔路虎」,讓我們碰了不少釘子、遭遇了不少冷言冷語。
在費力拆除了河道裡的一座雜貨店後,另一戶群眾又拒絕拆遷。
他的房子佔地3分(約200平方米),院子裡種有山楂樹、槐樹、杜仲樹,又是他的婚房,他捨不得拆,修路項目就一時無法落地。
我們懷揣著滾燙的心積極奔走,得到了全體村幹部和絕大多數黨員群眾的積極支持,大家心平氣和、一門心思對該戶做耐心細緻得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得到妥善安置的基礎上,他終於同意拆遷。
現在,原來的住宅原址已經是寬敞、潔淨的花崗巖鋪裝路面,村裡終於根除了南北向主幹道無法會車的頑疾。拆出的建築石料就地壘了5個花壇,栽植柳樹、冬青、翠竹,修建了6個停車位,沿路增設了護欄,道路兩側牆體精心繪製了圖文並茂的壁畫,既美化了村莊,又提高了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保存老路方便步行,新修道路助力鄉村「加速」。
過年前後,回村探親的群眾駕車從這條路上加油門「呼呼」得跑過去,帶著周邊樹枝搖搖晃晃,仿佛是在跟過去的窄路揮手道別。
景怡人、橋連心,路通暢,千家萬戶總關情。積極響應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經過我們全村幹部群眾近四年奮戰,今天,古老的孫隆村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所有貧困戶早已提前兩年脫貧,新修的48裡環山路、沿河路、戶戶通連接了四面八方,更連接到了群眾心坎上,衛生室拔地而起,休閒採摘農業初顯成效,村「兩委」幹部卯足了勁幹事,村民生活越來越好、笑容越來越甜。
敢為人先爭取試點項目,千方百計做通「釘子戶」工作,多辦老少爺們最急最盼最憂的事,在發展中不斷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我們的楊書記已經任職期滿。今年上級又選派了優秀行長孟祥軍同志充實到駐村隊伍,並肩作戰的我們仨,仍在村頭巷尾忙碌不停……
(作者系沂南縣農業農村局派駐臨沂市沂南縣依汶鎮孫隆村第一書記)
徵稿啟事!大眾日報客戶端「幹部學習會」邀您講述「我的駐村故事」##_FORMAT_GT_####_FORMAT_G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