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學習會·我的駐村故事|一根駐村接力棒,幫助老村展新顏

2020-12-26 大眾日報

□劉召部

臨沂市孫隆村始建於東漢末年,坐落在沂蒙山腹地,三面環山,南臨汶河,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鍾靈毓秀的古村落。然而幾年前,村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沒有變為發展紅利。

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沂南縣農業農村局2017、2018年相繼派駐了楊大勝、左世福和我到這裡組成第一書記工作組,如何讓這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我們團結帶領幹部群眾,四處協調資金、項目,服務群眾、改善民生,切身感受到村莊可喜變化的村民無不交口稱讚。

以下是這個村的幾個故事:

一、李大娘家門口有了新變化

村裡勤奮好學的青年小戴,2018年參加高考取得了理科501分的優異成績。他的母親早年因病去世,父親在某屠宰廠打工時,手指頭受傷住院,令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奶奶李大娘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傷頭部,十幾天昏迷不醒,動了兩次手術,終於撿回了條命。

得知上級開展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學金申請後,我帶領村幹部,積極入戶了解,並將村裡大學新生信息錄入電腦,為小戴申請了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助學金。後經縣一中、團縣委等部門層層審核,他獲得5000元資助,被聊城大學錄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直到第二年,一次無意的機會,從另外一些村民口中得知,李大娘逢人就誇駐村幹部的好。李大娘也在政府幫扶下於2018年成功脫貧。

為了儘快給村裡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我們用盡渾身解數爭取項目。楊大勝帶隊請曲阜市古建築設計院李一中院長現場指導、聘請市縣規劃設計院專家到村實地勘察、反覆優化申報方案,成功申報了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試點項目,爭取到760萬元項目資金,成為全縣唯一的省首批美麗村居項目試點村。

通過這個項目,李大娘的家門口原本破舊的院牆重建得煥然一新、上百年的泥巴路上整齊劃一地鋪設了青磚、石板,再點綴青石子,形成了一道獨特、實用而又靚麗的風景線。接著,因地制宜修建了小型停車場、精緻的禮樂文化活動廣場。

改造前後對比照片。

從此,李大娘等周邊群眾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出門乘涼、散步、健身時心裡就別提有多高興了。

二、全力解決群眾堵心事

之前每每遇到大暴雨,村油坊北路面下本已損壞的管涵,被上遊秸稈、雜草淤堵,排水不暢,泛黃的雨水直接沒過路面,流進兩側的大棚,黃瓜、茄子等農作物被水淹沒,經濟損失慘重。依靠蔬菜大棚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菜農特別心疼、發愁。

「群眾有所呼,駐村有所應。」剛剛到村的我們,得知這一情況後,和村幹部到現場多番研討,決心解決這一難題。

「領導又不會來這裡看,修這地方幹什麼?」「不集中精力幹大事,管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幹什麼?」異樣的聲音並不是沒有。

「管上級來不來看幹什麼?群眾利益無小事。」楊大勝心繫群眾,不擺花架子,一身正氣,給了我迎難而上、破除質疑的底氣,也穩住了全村的「軍心」。

我們爭取項目將損壞的管涵拆除,原址新建橋梁一座,徹底清理溝道內外的各種雜物,解決了遇洪水淤塞造成農田內澇的歷史遺留問題,全程村集體還不用花一分錢。在沂南縣今年8 月14日遭遇的歷史最大暴雨中,橋梁迅速排出了大量雨水,莊稼免受澇害,最大限度得降低了災害損失。

如今,菜農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起早貪黑精心栽植的蔬菜被淹了。原來眉頭不展的菜農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每次經過這裡,菜農都讓摘些新鮮蔬菜帶回宿舍,我們都婉言謝絕。

群眾的笑容,就是給我們的最好獎勵!

三、「終於有了條能會車的路」

儘管孫隆村緊鄰313省道,但因之前村莊缺乏規劃,村內南北方向的主幹道十分狹窄,就連普通的私家車都無法會車,駕車出行、物資運輸十分不便。楊書記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再修一條寬路!」

以前的村內主幹道,非常狹窄。

修路就要先拆遷,「拆遷難」成為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隻「攔路虎」,讓我們碰了不少釘子、遭遇了不少冷言冷語。

在費力拆除了河道裡的一座雜貨店後,另一戶群眾又拒絕拆遷。

他的房子佔地3分(約200平方米),院子裡種有山楂樹、槐樹、杜仲樹,又是他的婚房,他捨不得拆,修路項目就一時無法落地。

我們懷揣著滾燙的心積極奔走,得到了全體村幹部和絕大多數黨員群眾的積極支持,大家心平氣和、一門心思對該戶做耐心細緻得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得到妥善安置的基礎上,他終於同意拆遷。

現在,原來的住宅原址已經是寬敞、潔淨的花崗巖鋪裝路面,村裡終於根除了南北向主幹道無法會車的頑疾。拆出的建築石料就地壘了5個花壇,栽植柳樹、冬青、翠竹,修建了6個停車位,沿路增設了護欄,道路兩側牆體精心繪製了圖文並茂的壁畫,既美化了村莊,又提高了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保存老路方便步行,新修道路助力鄉村「加速」。

過年前後,回村探親的群眾駕車從這條路上加油門「呼呼」得跑過去,帶著周邊樹枝搖搖晃晃,仿佛是在跟過去的窄路揮手道別。

景怡人、橋連心,路通暢,千家萬戶總關情。積極響應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經過我們全村幹部群眾近四年奮戰,今天,古老的孫隆村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所有貧困戶早已提前兩年脫貧,新修的48裡環山路、沿河路、戶戶通連接了四面八方,更連接到了群眾心坎上,衛生室拔地而起,休閒採摘農業初顯成效,村「兩委」幹部卯足了勁幹事,村民生活越來越好、笑容越來越甜。

敢為人先爭取試點項目,千方百計做通「釘子戶」工作,多辦老少爺們最急最盼最憂的事,在發展中不斷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我們的楊書記已經任職期滿。今年上級又選派了優秀行長孟祥軍同志充實到駐村隊伍,並肩作戰的我們仨,仍在村頭巷尾忙碌不停……

(作者系沂南縣農業農村局派駐臨沂市沂南縣依汶鎮孫隆村第一書記)

徵稿啟事!大眾日報客戶端「幹部學習會」邀您講述「我的駐村故事」##_FORMAT_GT_####_FORMAT_GT_##

相關焦點

  • 幹部學習會·我的駐村故事一根駐村接力棒,幫助老村展新顏
    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沂南縣農業農村局2017、2018年相繼派駐了楊大勝、左世福和我到這裡組成第一書記工作組,如何讓這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我們團結帶領幹部群眾,四處協調資金、項目,服務群眾、改善民生,切身感受到村莊可喜變化的村民無不交口稱讚。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幫扶幹部中,除王仲德、王碧在沙營鎮掛職黨委副書記以外,其餘10名幹部全部在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他們一任接替一任,讓「接力棒」既傳得穩,更傳得好。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
  • 幹部學習會·我的駐村故事|駐村「詩」話:一次「長徵」和4條朋
    這是2019年8月11日我發的一條朋友圈。駐村工作不久,下小峰村便在前期大旱之後又經歷了百年不遇的颱風「利奇馬」引發的特大洪澇災害。2019年8月10日,下午在村加班加點起草完駐村兩年幫包規劃後,我返回沂源老家探望在家獨守的父親。
  • 安順市民族中學幫扶關嶺沙營鎮 傳好駐村「接力棒」 盡銳出戰「拔...
    初冬時節,儘管天氣寒冷,但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紙廠村和大田村卻是一片火熱,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村「兩委」帶領群眾發展蛋雞、管護刺梨產業,演繹出脫貧致富的精彩故事。    2016年,安順市民族中學與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紙廠村、大田村結成幫扶對子。
  • 郵儲銀行「駐村工作隊」 帶領貧困村「舊貌換新顏」
    郵儲銀行營山縣支行作為合面村的定點幫扶單位,於2016年4月選派優秀黨員幹部彭德萍擔任合面村第一書記,2018年5月又選派2名優秀年輕幹部形成駐村工作隊。在彭德萍的帶領下,駐村工作隊上坡下坎、深入田間地頭,挨家挨戶走訪貧困戶摸情況,手把手指導村民做產業。2019年,合面村成功甩掉窮「帽子」,291名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人均年收入達5415元,村貌更是大變樣。
  • 幹部學習會·我的駐村故事|改造廢舊房屋實現多贏,變廢為寶是咋
    □宋雙雙 2019年7月,我光榮的成為「萬名幹部下基層」濟寧市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的一員,來到了魚臺縣王魯鎮,包保幫扶村張廟村。來到幫扶村,就是村裡人現場查看村情村貌,一線了解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記錄村裡殘疾人信息,與村兩委班子、黨員、致富能手座談交流,了解村莊發展規劃,傾聽群眾心聲呼聲……為了能儘快了解掌握幫扶村情況,我和隊友一個夏天都在村內奔走,還加入了村裡的微信群。
  • 幹部學習會·我的駐村故事|打出黨建「組合拳」,工作隊這樣為幫
    發揮身邊正反面典型的示範效應和警示作用,讓參訓黨員充分感受到一支優秀的黨員隊伍、一個堅強的村「兩委」班子對於村莊發展的重要性,讓黨員意識、黨性觀念深深植根於每一位黨員的心中。培訓第二天又組織參訓村莊黨員到萊州市烈士陵園、革命歷史展館、西障鄭家鄭耀南紀念館參觀學習,學習光榮歷史,重溫入黨誓詞,燃旺初心使命,激勵擔當作為。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直到我隻身一人來到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工作,被安排到了這偏遠的鄉村駐村時,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鄉村才知道,這裡是比老家還要偏僻和艱苦多了。村民房屋座落在斜坡上,進村道路也十分的崎嶇,特別是彎道之多之大是我不敢想像的。
  • 【駐村故事】王靜雅的村與家
    就這樣,儘管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難受,她還是背上行囊匆匆告別了家人,來到了離家400公裡外的駐村點,放下行李,駐村之帆正式起航。朋友、同事的不理解讓王靜雅倍感壓力,但是丈夫朱正文卻說:「趕快回去吧,現在工作任務這麼重,別因為你耽誤了整個工作隊,我這邊自己會照顧自己的,如果你不回去,我就不住院了。」丈夫的支持讓王靜雅消除了顧慮,毫不猶豫的回去了。「與為村民辦實事比起來,自己家裡的那些事根本沒什麼,村上發展的事一刻也耽誤不得。我只有踏實的為村民做點事情,才對得起丈夫和家人的支持。」王靜雅堅定的說。
  • 幹部學習會·我的駐村故事|籤約那一刻,我的眼眶溼潤了
    冬至大過年,人間小團圓,我又想起了在夏津那700多天的日子。「我們的大棚棚膜和棉被已覆蓋好,這幾天就要種植了。」記得10月20日,我手機裡傳來夏津綠巨人項目負責人付茂凱發來的這個消息時,心裡激動的心情。2018年9月26日,作為大眾報業集團派出扶貧幹部,我被選派到夏津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今年10月份結束扶貧工作回到工作單位。
  • 守初心紮實駐村幫扶 爭當脫貧攻堅先鋒隊——廣西梧州市萬秀區駐村...
    強組織領導 確保精兵強將「下得去」近年來,萬秀區多次召開了全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推進會、全區脫貧攻堅衝刺清零工作部署會議等,研究部署駐村幫扶工作。組織區直單位、各鎮籤訂了年度幫扶工作責任書,各單位對精準選派駐村幹部、全員結對幫扶和全面落實幫扶措施等向區委、區政府作出了承諾;各鎮、幫扶單位籤訂了幫扶工作責任書。
  • 中國中鐵四局扶貧幹部的女兒:跟著爸爸去「駐村」
    導 讀近日,新華社專題報導了中國中鐵四局派駐潁上縣汪李村扶貧幹部鄭加衛帶著女兒駐村扶貧的故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強國、中國婦女報等各大平臺刊轉。下面就請跟隨新華社記者的鏡頭和筆觸走進這對父女的溫馨故事跟著爸爸去「駐村」↑6月10日,楚思揚(前左三)在課間和同學一起玩耍。
  • 雲南曲靖:第一書記的駐村手札
    2018年,國家稅務總局宣威市稅務局幹部李興雲主動請纓,和三個年輕小夥子組成駐村工作隊,去到了水坪村接下了駐村接力棒,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家我可以種點玉米、養幾頭豬就能維持收入,要是搬去鎮裡的安置小區,我沒有收入來源怎麼辦?」貧困戶徐昭宴在易地搬遷多次動員工作中都是這樣答覆。儘管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幹部多次介紹政府幫扶措施,可以安排到扶貧車間工作和有就業招聘會自由選擇工作崗位,但是徐昭宴還是不放心。
  • 樅陽縣:駐村選派幹部「四抓四強」促村整體提升
    近年來,樅陽縣堅持黨建引領,從基層基礎抓起,精準選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廣大駐村選派幫扶幹部積極作為、履職盡責,有力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為脫貧攻堅如期完成注入了強大動能。  抓班子強隊伍。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緊緊牽住基層組織這一「牛鼻子」。
  • 甘肅積石山:駐村幫扶幹部就是我們的「新親戚」
    村委會辦公室裡,駐村幫扶工作隊長何生智和他的隊員們正圍坐在辦公桌前,和鄉包村組長朱虹、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一起學習。時值中午,窗外暖陽高照,例行學習完成後,他們商議起了工作計劃,決定圍繞農戶冬季生產生活,繼續開展入戶宣傳冬季安全知識,了解農戶生產生活動態。準備了一大包宣傳單和登記表,他們開始走訪入戶。
  • 湘潭縣駐村扶貧幹部朱文禮:帶著孩子去扶貧 駐村又駐心
    他就是朱文禮,湘潭縣白石鎮湖田村的駐村扶貧幹部。朱文禮帶著孩子走訪貧困戶朱文禮照顧孩子日常起居不負組織重託 不避家庭責任朱文禮原本是湘潭縣交通運輸局的工作人員,2018年,湘潭縣按照選優配強的原則,決定選派有參軍和農村工作經驗的朱文禮到湖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為期3年。
  • ...初心的駐村幹部|黃果樹旅遊區黃果樹鎮石頭寨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俊
    3年來,我始終以石頭寨村7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為己任,以石頭寨村全面實現小康為目標,帶領駐村工作組及村兩委幹部積極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役第一線,實現了7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目標,推動了石頭寨村鄉村振興。
  • 駐村生活|駐村,我贏來「女漢子」的桂冠
    駐村生活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中,女隊員少之又少,所以,我剛來到村子時,沒等走訪完就發現部分貧困戶對我的到來表示出明顯的疏離感,而且,村裡快速傳開「工作隊來了一個女的」,那言語間透露出「小瞧」的意思。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會覺得,女隊員能踏踏實實在這土山溝裡待下去嗎,能吃得了農村工作、生活的「苦」嗎,能像那些男隊員一樣進村入戶拉家常、蹲在田間地頭幫村民琢磨幹實事兒嗎?所以,我理解那份「小瞧」,但我也告訴自己必須用行動作出回答。其實,女隊員駐村工作確實要比男隊員承受更多。2018年10月22日,我第一次踏入輝南縣金川鎮坦平村。
  • 【我的扶貧故事】韋大永——駐村一年 收穫一生
    因此,我不顧家人的反對,不聽親朋的勸告,毅然選擇了下沉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6月,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從一般駐村工作隊員轉換成了第一書記,成為了群眾們的「韋書記」,身上更是多了一份責任,從此,我回家的日子更少了,村民變成了我最熟悉的人。
  • 怒江峽谷搏激流 變「給我上」為「跟我上」——記李躍華的駐村故事
    2019年7月21日,在積極響應全縣脫貧成效鞏固提升戰役中,他被選派到怒江岸邊的勐捧鎮忙耿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今天是12月18號,駐村第107天,忙耿村晴。召開駐村工作隊周例會。傳達2019年第四期駐村工作隊員大講堂視頻會議精神,並就駐村工作隊員如何抓好黨建工作、推進甘蔗生產、搞好坡改梯任務的落實進行安排部署......」起初,他每天都詳細地記錄著這樣的駐村扶貧日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為工作重點後,他和村裡的黨員幹部每天認真巡查和執守,經常深入村裡的幾個卡點巡查蹲點執守至凌晨1、2點鐘。沒有時間天天寫日記了,就改為每周寫一次兩次,記錄脫貧攻堅工作中那些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