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強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2019年6月,二胎不滿半歲時,我主動要求下派,申請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一線戰場去。7月,根據組織統一安排,我被選派到下小峰村擔任第一書記。
下小峰村,位於淄博博山區池上鎮鎮政府駐地西北約6公裡,是進出山東魯山森林風景區的必經之村。全村總戶數460戶,人口1134人,現有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88戶135人。
如今距離2019年7月23日正式進村的第一天,已過去1年多時間了,車輛裡程表上也已刻下了具有長徵意義的2.5萬公裡的駕駛距離。一年多的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真正擼起袖子、挽起褲腿,腳上沾滿泥土,身體力行體味過派駐村的四季輪作、春夏秋冬後,很多瞬間都被定格為了永久記憶。
「山洪斷路阻前進,把傘憑欄徒悲吟。只恨笨虎無兩翼,不能飛山護村民。」這是2019年8月11日我發的一條朋友圈。
駐村工作不久,下小峰村便在前期大旱之後又經歷了百年不遇的颱風「利奇馬」引發的特大洪澇災害。2019年8月10日,下午在村加班加點起草完駐村兩年幫包規劃後,我返回沂源老家探望在家獨守的父親。眼看雨是越下越大,多年的山村生活經驗讓我覺得有些隱憂,不放心村民,第二天天還沒亮我便又匆匆冒雨折回了村裡,可在行駛至入村唯一道路小峰口大橋時,還是被爆發的山洪阻擋住了前進的道路,當時我心急如焚,有感而發。
這次洪水,村裡受災最嚴重的是一戶姓劉的獼猴桃種植戶。5畝即將待收的獼猴桃園被無情的洪水瞬間衝刷,果實被衝走、枝幹被衝刷地鋪了一地。看著劉大爺絕望的眼神,我的淚水在眼裡打轉卻忍著最終愣是沒讓它掉下來。不假思索,我跳入洪水還沒完全退去的獼猴桃園,用手一次一次深入水中,撈起枝幹上殘存的獼猴桃果,一個兩個三個,劉大爺終於緩過神來,也加入到了果實搶收的隊伍中,最終在我們的努力下挽回了一些損失。
災後重建階段,我又聯繫到了劉大爺兒子所在的單位淄博市魯山林場,他們派出單位的森林消防隊員,支援村裡完成道路、橋梁淤積物清除的同時,參與到了劉大爺獼猴桃園的重建工作中來,隊員們還自發為劉大爺捐款3500元。當這筆捐款和我從派出單位協調的志願幫扶物資一起送到劉大爺手裡時,劉大爺拉著我的手說,「小王書記,謝謝你,如果沒有你,我真不敢想明天會是啥樣子,其實當初我連死的心都有了。」在以後的日子裡,劉大爺和我成了忘年交,無論煩心事還是開心事他都會找我說說話、嘮嘮嗑。
抗擊颱風「利奇馬」的那些日子裡,白天,我深入受災一線,與村民一起開展生產自救,搶收桃、獼猴桃,最大限度減少村民財產損失。晚上,我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網絡平臺、媒體力量,做好救災宣傳,凝聚社會力量。2019年9月,我因在「抗馬救災」期間表現突出,被授予「淄博市抗擊颱風搶險救災先進個人」。
「乍暖還寒天更藍,三小齊力護家園。疫情防控終有止,山花爛漫無人閒。」這是2020年1月27日我發的一條朋友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年初三,我提前結束假期返回村子,第一時間加入到了村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值班中來。這是在上中下三小峰村一同設置的值班處,看到雪後的藍天、齊心的村民,對疫情過後春暖花開農忙時的期盼與嚮往有感而發。
疫情期間,農村是薄弱口,也是最易忽略的「關卡」,村裡口罩、消毒液、值班保暖大衣等物資都相當匱乏,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當即發動家人為村裡籌集2800元的防護物資,這也是村裡第一批防護物資。隨後,村83歲老黨員、貧困戶李同和、劉持蘭夫婦來到村委找到我,把多年辛苦攢下的2000元交給我說,「小王書記,謝謝您為我們村做的,我一個共產黨員來說,應該為國家分一點擔憂,我積攢了幾個錢,就和老伴商量把這幾個錢捐給黨組織多買兩片藥給受災疫的人,希望他們早日恢復健康。」還有村民說,「你看人家第一書記都帶頭捐款、值班了,咱作為小峰人更應該跟上啊」。最終,疫情防控期間,下小峰村村內黨員、群眾捐款捐物合計達2萬餘元,村60餘名黨員、群眾自願參與到了疫情防控值班中來,用實際行動保護自己家園的安全。
「鬥轉星移寒暑間,春意西寨七彩歡。振興扶貧雙不誤,綠水青山帶笑顏。」這是2020年3月31日我發的一條朋友圈。
當時,以博山和尚坊為背景拍攝的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正在湖南電視臺熱播中。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有感而發。
駐村工作後,為增加村集體收入,變「輸血」為「造血」,我與村「兩委」結合村莊實際,探索建立了「黨支部+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經營發展模式。家鄉的發展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加入,大學生劉茜便是返鄉大潮中的一員,回村之前她是一名鎮上的幼兒教師,現在她的身份是村集體公司「淄博池峰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用她的話來說,「我現在幹勁十足,我覺得大學生返鄉創業現在是一種嘗試和時尚,今後是一種必然與趨勢,你看現在國家講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已走在了前面,咱們的『魅力下小峰』商標下目前已有鍋餅、小米、麵粉等多種特色農副產品了」。
「霜白秋深寒已邁,不誤時光在西寨。丹凡姊妹暖人心,小峰院裡幸福開。」這是2020年10月24日我發的一條朋友圈。
下小峰村現有70周歲以上老人116人。駐村不久,經實地調研後修建村「幸福院」的想法便在我腦海裡紮下了根,也寫在了兩年幫包計劃裡。這是村「幸福院」九九重陽節開業前一天,因需在村準備開業儀式,深夜看到對象發來的兩個幼女的視頻後,有感而發。
從有最初的想法,到單位大力支持,到領導出面協調淄博市福利彩票銷售管理中心出資10萬元修建村「幸福院」,到最後正式投入運營,正好一年時間。「幸福院」的建設過程,其實就是我駐村過程的一個縮影。前段時間,省扶貧核查組入戶核查貧困戶脫貧情況,在張連美大娘家中,面對省核查組領導問詢,張大娘回答到,「我現在可滿足了,第一書記可比我的孩子還要好,幫我修了愛心小路、蓋了茅廁、刷了白牆,這日子過的是一天比一天有勁,真希望小王書記能在我們村多幹兩年,如果他幹不了,組織也得再給我們派一個像他一樣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並記在了《下派幹部工作日誌》的扉頁,時刻提醒鞭策著自己,要撲下身子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點實事好事,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能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作者系淄博市委宣傳部派駐下小峰村第一書記 )
徵稿啟事!大眾日報客戶端「幹部學習會」邀您講述「我的駐村故事」##_FORMAT_GT_####_FORMAT_G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