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是幾個詩人的靈感性作品。當然大衛是詩篇主要作者。其他的作者,很可能包括了摩西、所羅門、亞薩、可拉的後裔、希幔、以探,耶杜頓及數位姓名不詳的人等。整個詩歌的收集編撰可能是由以斯拉、尼希米來完成的。
人在患難中,上帝賦予安慰。這就是《詩篇》的主題,也是向全人類的呼喚。在這些神聖的詩歌裡,我們可以聽到哭叫聲。這哭叫聲並不僅僅是希伯來人的,而是全人類的。這哀聲上達到上帝那裡,呼求幫助和拯救;可以看見全能之神的手下達,賦予安慰。
我們這一系列的目的是要進入到詩篇的話語中,和作者一起呼求,讚美上帝。
這篇前言詩歌被分為兩個對照段落。1-3節描寫義人的幸福。義人首先是遠離邪惡的,其次是積極的尋求上帝的旨意;那他的結局就象是一棵栽種在水邊的樹,不缺乏供養且結果纍纍。4-6節描寫惡人的不幸,他們所追求的是虛無的,並且自身是無價值的。最終的結局也是滅亡的。我們來逐句的分析。
在這裡提到了三種人,分別是「惡人,罪人和褻慢人」 「惡人」在原文中是敬畏上帝的「義人」的反義詞,其含義是故意地、固執地反抗上帝的旨意和誡命。也就是與上帝為敵的人,因此惡人也敵視上帝的子民。「罪人」原指射矢不中的人,也就是偏離正道、習以為常的人。「褻慢人」心高氣傲,自以為是,既不遵循神的教訓,也不聽人的勸善,對走正途行義路的人一味冷諷熱嘲。這種好譏誚人的必為神所譏誚(箴3:34)。
真正有信仰者首先應該是非分明。這樣的人避免與惡人交往,避免受到邪惡的汙染。他在面對罪惡的引誘時會直言不諱的拒絕。他的一生都有明確的道德法則。
有三個福分賜給真正有信仰的人:
1)他們過著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並且在生活中表現出基督的優美和高貴來。
2)他們常年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生機勃勃。
3)他們的努力最終得到成功。正像果樹紮根在肥沃的土壤裡,從永不斷流的溪水汲取水分,真正有信仰的人,從拯救的泉源,通過他們靈魂的根,得來養分。他們堅定不移,得到安定和穩固。即使他們經歷苦難和誘惑的襲擊,也堅定依然;磨難越艱苦,他們的根就扎得越深,他們就越發緊緊抓住對上帝的信仰。以至於「他無論做什麼,都會興旺」。因為一個紮根在基督裡的人無論是做什麼事業,無須考慮成功或者失敗,因為對上帝的堅信使他從永恆的源頭得到永遠不休的生命力,最終成其所願
與果樹相反,糠秕沒有根,也沒有被固定在某地。乾癟、無依無靠的糠秕完全受到自然環境、周圍環境的支配和擺布。這圖像向我們展示了不敬畏上帝的人沒有可依附之處,他們缺乏穩定性,無法堅持忍耐。
表面上看來,果樹似乎是不自由的,因為他被栽種在水邊不能移動;但實際上,那是實現他價值的方式,作為一棵樹,生長,結實。另一方面,糠秕似乎很自由;但是實際上,它是周邊環境的奴隸。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依附於上帝,我們就有生命和力量的來源,生長,結實;而像糠秕一樣的人生,看似有自由,但這自由是虛假且無價值的。
這一篇詩歌的最後一節解釋了兩種不同結局的最終原因。因為上帝知道,他按照永恆的標準甄別,給予讚許或譴責。「知道」不只是頭腦裡的明白,也包括個人間的關係。神關心義人,照顧他的全生命,所以義人興旺、昌盛。但惡人既不遵行神的律法,等於不要神看顧,自絕於神。
一位猶太拉比說「只有一個教訓和一個歷史可以值得顯眼地重複:世界是被建立在某種道德的根基之上;在久遠的將來義人得到益處,在久遠的將來惡人得到報應。」
兩條路擺在人前,由人自己選擇。親愛的弟兄姊妹,你要怎樣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