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AI閱片再升級,以免疫「冷區」成功預測癌症復發風險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來自專輯人工智慧的世界

AI登上頂級期刊,現在都不算啥新鮮事了,現在要關注的,是大佬們又玩出了什麼花才對。從癌症確診到篩查,接下來評價預後,預測風險也得安排一下,對吧?

近期在《自然·醫學》上,發表了一項英國TRACERx肺癌研究計劃的成果:科學家們利用人工智慧手段,繪製了肺腺癌中免疫細胞的空間位置圖譜,可以根據免疫細胞浸潤出的「冷區」和「熱區」,預測患者的癌症復發風險!

這個最新的AI閱片,把100例患者的多區域外顯子組和RNA測序(RNA-seq)數據,與免疫細胞分布的空間組織學信息進行了整合,成功經受了970例肺腺癌患者的隊列驗證。將來這套工具有望用於臨床指導復發高風險患者的診療[1]。

AI繼續刷存在感

(圖片來源:FreeRange)

利用基因突變、分子標記物之類的指標預測癌症復發風險,這種研究奇點糕見過很多,但腫瘤不同部位的異質性,讓這種預測總是少了些「立體感」和「空間感」。

舉個例子,在免疫細胞浸潤比較多的部位,能夠實現免疫逃逸,存活下來的癌細胞特徵,和那些免疫細胞浸潤不到的部位就有明顯的差異,這正是TRACERx研究計劃發現,並且在去年登上《自然》的成果[2]。

而這次研究構建的深度學習模型,比之前的分析更進一步,同時調用了85名患者275個腫瘤區域的切片,從而分析癌細胞、淋巴細胞、間質細胞(成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和其它細胞(巨噬細胞、肺細胞等)的空間分布特點。

多點取樣,深度學習

AI區分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的效果,得到了TRACERx研究中,多區域外顯子組和RNA測序數據,以及病理科醫生閱片等信息的認證,區分準確度達到90%以上。

那麼接下來,就可以讓AI根據腫瘤區域當中淋巴細胞的浸潤比例,來劃分免疫「熱區」和「冷區」了。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淋巴細胞的浸潤在不同腫瘤區域差異是很明顯的,而且冷區的癌細胞進化出的亞克隆更加多樣化。

免疫冷區和免疫熱區的差別,就是淋巴細胞浸潤程度了

劃分區域,還是要為指導臨床服務。研究團隊首先用79例肺腺癌患者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然後調取了TRACERx另外970例患者的預後情況,進行再次驗證。

驗證結果顯示,冷區多了真的不好,在970例患者的隊列中,AI識別出腫瘤內的「冷區」超過一個,就與癌症復發風險上升48%有關,而這種風險是與腫瘤大小、癌症分期和單個患者的取樣個數無關的。

對於冷區和患者復發風險高的關係,研究團隊也利用本次研究獲取的空間組織學信息,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就拿間質細胞來說,在免疫冷區當中,癌-間質細胞界面的幾何不規則性和複雜性顯著增加,兩種細胞的接觸明顯增多。

接觸增多,就會讓間質細胞更容易阻止免疫細胞的浸潤,幫癌細胞活得更加舒坦。研究團隊進行的分析顯示,被擋在腫瘤外的淋巴細胞越多,癌細胞的新抗原水平就越高,新抗原多=療效好的定律,在這種時候就不適用了。

很多淋巴細胞都被擋在了腫瘤之外(藍點),真正能浸潤進去的(黑點)並不多

總體來說,這項研究為臨床區分復發高危的癌症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也為分析癌細胞的免疫逃逸提供了新視角,不過研究團隊也表示,這項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臨床應用還需要時日。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認證用戶,僅需9.9元!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Abduljabbar K, Raza S E A, Rosenthal R, et al. Geospatial immune variability illuminates differential evolut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 [J]. Nature Medicine, 2020.

2.Rosenthal R, Cadieux E L, Salgado R, et al. Neoantigen-directed immune escape in lung cancer evolution[J]. Nature, 2019, 567(7749): 479-485.

頭圖來源:Pixabay

本文作者 | 譚碩

原標題:《《自然》子刊:AI閱片再升級!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分析肺癌中免疫細胞的空間圖譜,以免疫「冷區」成功預測癌症復發風險 | 科學大發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可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AI閱片再升級
    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來源:生物谷腦脊液是由大腦深處的脈絡膜叢(ChP)產生和分泌的。ChP還過濾血液,作為一個屏障,以防止在血液中運輸的大多數物質進入大腦,同時選擇性地允許某些小分子進入。
  • 《自然·癌症》:液體活檢用於免疫治療獲重大突破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免疫治療給30%左右的晚期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遺憾的是,臨床醫生在治療前也不知道究竟哪些患者屬於那能獲益的一小部分。今天,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Trevor J. Pugh和Lillian L.
  • 免疫治療助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降復發風險
    肺癌向來是死亡數字最高的癌症之一,不過由於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所以大部份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或根治性電療,只能選擇化療、紓緩性電療或標靶治療等。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而言,同步放療及化療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最近有新的研究顯示,如果加入免疫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並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率。
  • Nature子刊綜述深度解讀!如何利用微生物組的基因組特性來預測癌症...
    2020年5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題為「Microbiome genomics for cancer prediction」的綜述文章中,來自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論述了如何利用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學特徵來進行癌症預測。
  •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新標記物,有望預測癌症免疫療法有效性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新標記物,有望預測癌症免疫療法有效性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通過研究確定了新的標記物,有望幫助預測免疫療法對哪些癌症患者產生積極反應的機會更大。
  • Nature子刊綜述深度解讀!NK細胞介導的癌症轉移的免疫編輯機制!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題為「Immunoediting of cancer metastasis by NK cells」的綜述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論述了NK細胞所介導的癌症轉移的免疫編輯機制,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
  • 英美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預測癌症進化方向和...
    他們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治療癌症的方法——通過刺激免疫系統原有的能力,來對抗腫瘤細胞,即免疫治療。但癌細胞也不是「吃素」的,癌細胞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它有「隱身」功能,因此,免疫治療也並不是對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有效。盲目進行免疫治療不僅成本巨大,還可能適得其反,所以預測癌症的進展和免疫治療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 神預測癌症復發、轉移?「腫瘤捕手」究竟是啥?
    當然是復發轉移了!  腫瘤患者常常糾結:需要預防性治療,防止復發轉移嗎?萬一本來不會復發,豈不是白白受罪?化療的罪,誰受誰知道!但不進行預防性治療,一旦發現復發轉移,是不是錯過了最佳時間?本可以乘勝追擊癌細胞,卻白白放走?
  • Nature子刊:新型藥物成功阻止癌症轉移!
    2020年5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病人耐受性良好的藥物,可以防止癌症在老鼠體內復發。癌症研究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防止已經接受過治療的患者的癌症復發。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癌症|...
    如上表所示,癌症藥物已經成功地開發了幾類靶點。總的來說,在藥物研發中,G蛋白偶聯受體是最常用的靶點,其次是激酶;然而,對於癌症,蛋白激酶是迄今為止小分子藥物開發中最高產的靶點。由於CAR-NK細胞通過CAR依賴和CAR非依賴機制殺死腫瘤細胞,CAR-NK細胞在消除異質性腫瘤方面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產生足夠數量的NK細胞和缺乏有效的基因轉移方法仍然是NK細胞免疫治療的障礙。各種組學技術也被用於發現腫瘤相關抗原(TAA),有證據表明,針對一類特殊的TAA,稱為腫瘤新抗原(TNA)的免疫治療將帶來更大的臨床效果。
  • NK細胞免疫療法給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癌症,已經成為威脅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
  • Nature 子刊重磅:騰訊與鍾南山團隊發布新冠危重症 AI 預測模型 Cox
    這項成果已在2020年7月15日發布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為了讓一線醫生儘快在臨床研究中使用到相關成果,研究團隊開發部署了網站服務與微信小程序,使用者只要通過平臺提交對應特徵的測量數值就可以快速獲得分析結果。團隊已公開了相關論文,並將模型在Github開源。
  • 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很樂觀,有望治療更多的癌症患者
    正因為nk細胞晝夜不停的保護著體內的「和平」,被生物學家研究開展到醫學治療上,目前在大型疾病的治療上面,都能見證到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的安全有效。 縱觀現代醫學,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很樂觀,被認為是未來治癒癌症的曙光。 隨著科學家跟生物學家研究不斷進展,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是繼手術、化療、放療等傳統療法的第四種幹預療法。
  • 惡性腫瘤遇對手,谷歌AI預測甲狀腺結節遺傳風險初見效
    對於不具有明顯症狀顯示的甲狀腺結節還沒有許多明確的指導方針,來規範指導人們如何處理不確定的癌症風險的結節。雪梨·金梅爾癌症中心(Sidney Kimmel Cancer Center at Jefferson)與傑弗遜健康(Jefferson Health)聯合進行了「超聲成像方法結合谷歌人工智慧平臺的機器學習算法,是否可以作為甲狀腺結節遺傳風險預測的第一篩查方法」的研究。
  • 癌症治療後,過了多長時間還沒有復發,才算是真正治癒了?
    雖然現在的條件已經很好了,但也不能徹底治好癌症,而且,癌症也沒有徹底治好的說法存在。通常都是在治療癌症後,超過5年,沒在體內檢查出癌細胞,就算是治癒了。但也有人在抗癌七八年後,癌細胞突然又出現了,情況也比之前嚴重了,人們內心有很多很疑惑。
  • Cell子刊重磅:14000+字詳解菌群與癌症的8大關鍵性問題
    人體免疫系統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適度的免疫反應對於機體穩態至關重要:太弱的免疫反應可能無法抵禦感染,但過度反應可能會破壞組織或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IBD 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症,可改變腸腔內微生物組的組成,即導致革蘭氏陰性菌的富集。IBD 患者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這可能是由於腸腔內的一些細菌會促進癌症的發生,如一些 pks+ 大腸桿菌32。
  • 《自然》子刊:禁食加維生素C證明治療癌症有效 比傳統療法毒性更小
    研究結果於5月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論文題目為「Synergistic effect of fasting-mimicking diet and vitamin C against KRAS mutated cancers」,模擬禁食飲食和維生素C對KRAS突變癌症的協同作用。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5月26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用於大腦研究的早期胚胎模型,以了解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大腦區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供了對人腦發育的獨特見解。2,《自然·醫學》:刷新認知!
  • 得了8種癌症,就算治好也別大意,復發機率大!
    中國已然成為了一個癌症大國。很多癌症病人經過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化療治療腫瘤,已經可以出院。然而出院不到一年,又有許多病人癌症又復發了。復發的癌症再治療,效果難度更大,療效更不理想。手術是目前根治癌症的有效方式,可以切除已形成腫塊的癌細胞,但是手術的效果跟醫生的經驗技術、患者的腫瘤情況密切相關。有時手術未必能徹底切除腫瘤,只要留有一點點腫塊組織,它就可以「春風吹又生」。放化療對幼年癌細胞的作用欠佳,能夠徹底殺死的是成年癌細胞。當遇到感冒等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時,一旦年幼癌細胞從休眠狀態甦醒過來,就可以長大形成新的成年癌細胞,這是癌症轉移復發的根本原因。
  • 《自然·醫學》:刷新認知!最強AD相關基因或能大幅延長癌症患者...
    就這個研究的意義而言,Tavazoie認為或許APOE基因型可以作為預測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後和對免疫治療反應的標誌物,有必要圍繞這個結論展開前瞻性的臨床研究。「患者經常會問『我為什麼這麼倒黴?為什麼我的癌症會擴散?』作為醫生,我們一直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