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助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降復發風險

2020-12-27 健康界

肺癌向來是死亡數字最高的癌症之一,不過由於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所以大部份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或根治性電療,只能選擇化療、紓緩性電療或標靶治療等。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而言,同步放療及化療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最近有新的研究顯示,如果加入免疫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並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率。

肺癌的高危一族主要是吸菸及長期吸入二手菸的人士,而吸入石棉或其他工業用致癌物質、空氣汙染,以及輻射亦是肺癌的風險因素。

在病理上,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前者約佔85%,當中亦可再分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而後者約佔15%,由於其生長速度一般比非小細胞肺癌快,所以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以化療為主。

一般而言,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所以很多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甚至有些第三期患者即使腫瘤已擴散至頸部淋巴核,仍是毫無症狀!

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而言,由於有機會已出現擴散,所以單靠手術治療的成功機會較低,而現時的標準治療方法為化療同步配合電療,若使用精準度較高的電療系統,患者的3至5年存活率平均約為兩成多。

由於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偏低,醫學界開始研究免疫系統於治療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上是否可發揮重要的作用,結果發現若使用免疫治療,透過抑制癌細胞表面上的PD-L1蛋白質,令免疫系統的T細胞再活躍起來對抗癌細胞。

事實上,免疫治療通常於第四期肺癌才會使用,但有研究發現,在部分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電療及化療後再配合免疫治療,可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研究發現,只是進行電療及化療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約5.6個月,而在電療及化療後再配合免疫治療患者的則約17.2個月,把無惡化存活期延長約一年,可說是一個突破。

由於免疫治療藥物並不攻擊腫瘤細胞,只是令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癌細胞並作出攻擊,所以產生的副作用較少,主要為各個器官的炎症,例如肺炎、大腸炎、肝炎,皮膚炎等等。另外,免疫治療的效力較為持久,所以估計將會成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新趨勢。

現時60多歲的盧先生(化名)是一名吸菸者,他早前因咳血及感到氣喘而求醫。經過檢查後,他確診患上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位於肺葉的腫瘤直徑已有12釐米,並已擴散至淋巴核,所以不能進行手術。醫生後來為他進行化療及電療,治療約兩星期後其症狀已大有改善,而且腫瘤反應率非常理想。療程完成後,他再接受正電子掃描及氣管道檢查,都無發現殘留腫瘤的情況。其後,為降低復發風險,醫生為他加入免疫治療;直至現時,盧先生情況理想,而且無明顯副作用。

文章來源: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相關焦點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83%疾病復發率都會降低,推遲了疾病的復發風險。(央廣網記者 周羽攝)央廣網廣州9月21日消息(記者周羽)據《2019全國癌症報告》顯示,在我國肺癌年度發病人數高達78.4萬,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佔全部惡性腫瘤的20.03% 及26.99%,居惡性腫瘤之首。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85%,手術是早期NSCLC的主要方式,但治癒率低,復發率高,且易進展為晚期肺癌。
  • 羅氏免疫治療藥物泰聖奇在華上市,打破小細胞肺癌治療30年困局
    據2017《中國腫瘤的現狀和趨勢》報告顯示,肺癌已連續16年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2015年我國因肺癌死亡人數約為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還在逐年遞增,並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肺癌根據病理類型,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的15%,是一種侵襲性強,增殖迅速的惡性腫瘤。
  • 非小細胞肺癌NCCN指南再更新!雙免疫治療、RET/MET靶點有突破!
    非小細胞肺癌診療可謂發展迅猛,日新月異。繼今年6月NCCN 2020.V5版非小細胞肺癌指南發布。近日,V6版指南對非小細胞肺癌診療規範再次進行了更新。 2020年小靶點進展飛速,療效可觀的藥物噴薄而出,成就了肺癌小靶點領域的崛起。而此次NCCN指南,更是為此正名。在晚期初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環節,推薦對於非鱗非小細胞肺癌,在既往EGFR/ALK/ROS1/BRAF四大必檢基因上,又新增了MET基因14突變的檢測和RET基因融合的檢測。形成了晚期非鱗癌的六大必查基因檢測。靶向隊伍進一步擴大!
  • 確診小細胞肺癌,莫慌!這裡有最全的治療解讀
    同樣是肺癌,近些年來,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領域。很多晚期肺癌患者靠吃一代又一代的靶向藥,生存期超過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 對於這些突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小細胞肺癌患者只能惋惜不已。
  • 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III...
    同時,這一成果被國際肺癌領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選中,同一天在線發表。本研究旨在評價雙方共同開發的創新PD-1抑制劑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聯合力比泰(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和鉑類化療一線治療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療效。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上個月(9月21日)在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上公布的KEYNOTE-024 五年OS隨訪數據結果顯示,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單藥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TPS ≥ 50% )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居然能讓近三分之一(31.9%)的、以往五年生存不足5%的晚期
  • 天降奇兵!細胞免疫治療又有新突破:CAR-NK療法療效暴增
    適應性免疫系統,是後天不斷習得並且不斷演化的免疫屏障,反應稍顯遲鈍、但殺傷力更強且具有特異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B細胞和T細胞——PD-1抗體、PD-L1抗體、CAR-T、TCR-T等免疫治療,起主要抗癌作用的,都是激活適應性免疫反應,靠B細胞和T細胞,定點清除癌細胞。
  • 合併症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影響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國每年肺癌新診斷病例約有78.1萬。大約85%的肺癌經組織學診斷。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治療中,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比化療有更好的靶向性、並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有明顯且持續影響。
  • 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很樂觀,有望治療更多的癌症患者
    人體好比一個戰場,nk細胞就像駐紮在身體內的軍隊,奮勇抵禦外界襲來的病毒與細菌。正因為nk細胞晝夜不停的保護著體內的「和平」,被生物學家研究開展到醫學治療上,目前在大型疾病的治療上面,都能見證到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的安全有效。
  • 奇蹟,PD-1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竟完全緩解
    大約5%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存在ALK融合,幾種ALK-TKI已經證明是晚期ALK陽性NSCLC的一線治療藥物。然而,接受這些藥物治療的患者最終會出現獲得性TKI耐藥和腫瘤進展,不過耐藥後治療方案的選擇仍然是一個問題。自2014年以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已成為晚期NSCLC的主要治療方法。
  • Lancet Oncol:晚期轉移肺癌的免疫治療臨床實驗獲得成功!
    在四分之一的晚期肺癌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會擴散到腦部。到目前為止,放療是唯一的治療選擇,但它有毒性副作用。耶魯大學癌症中心(YCC)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代替放療可以延長患者的壽命,而且在這一人群中幾乎沒有副作用。
  • 你可能不知道,三期肺癌是有機會被治 愈的!
    這些患者肺癌是局部的,在手術切除以後,理論上身體裡就看不到癌症組織了,如果5年都沒有復發,那就屬於被治好了。從數據上看,36%的IIIa 期肺癌能夠生存5年以上,拋掉有復發的那部分患者,能夠被治好的比例,估計是15%左右。
  • 安進遞交KRAS G12C抑制劑新藥申請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12月16日,安進宣布,已經向美國FDA提交其在研KRAS G12C抑制劑sotorasib的新藥申請(NDA),用於治療攜帶KRAS G12C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這些患者此前至少接受過一種全身治療。
  • 吳一龍教授:2019 年免疫一線治療晚期肺癌的五大關鍵詞
    如果 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 2018 年 6 月在國內的獲批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開啟了我國的腫瘤免疫治療時代,那 2019 年,同為 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帕博利珠單抗自 2019 年 3 月 28 日獲批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非鱗 NSCLC 之後,在短短 8 個月內連續又「斬獲」二個一線治療
  • 《自然》子刊:AI閱片再升級,以免疫「冷區」成功預測癌症復發風險
    從癌症確診到篩查,接下來評價預後,預測風險也得安排一下,對吧?近期在《自然·醫學》上,發表了一項英國TRACERx肺癌研究計劃的成果:科學家們利用人工智慧手段,繪製了肺腺癌中免疫細胞的空間位置圖譜,可以根據免疫細胞浸潤出的「冷區」和「熱區」,預測患者的癌症復發風險!
  • 首個針對中國人群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免疫聯合化療的III期研究
    這是全球首個針對中國人群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免疫聯合化療的III期研究,也是第一個公布OS結果的中國自主研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線治療晚期NSCLC的研究。我們邀請作者團隊對文章進行解讀。作者介紹周彩存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執行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非小細胞專委會主任委員,國際肺癌研究學會董事會委員(IASLC BOD),擅長肺癌的早期診斷、靶向治療、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
  • 小細胞肺癌合併副癌症候群,還能用免疫治療嗎?
    「金陵肺癌網絡論壇」第11場精彩病例來了!本期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韓淑華教授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局部晚期小細胞肺癌合併副癌症候群患者免疫聯合治療的曲折歷程。各位嘉賓也圍繞免疫治療劑量和副癌症候群處理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詳情請看下文。
  • 非小細胞肺癌成為「眾矢之的」,重磅ADC「多點開花」
    非小細胞肺癌成為「眾矢之的」 肺癌是世界上導致患者死亡數目最高的癌症類型之一,而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佔肺癌患者總數的85%,因此,針對NSCLC的療法開發一直是癌症療法開發的熱點。在今年的ASCO年會上,眾多使用不同機制治療NSCLC的研究將公布最新臨床試驗結果。
  • 小細胞肺癌合併副癌症候群,還能用免疫治療嗎?專家討論太精彩了!|...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金陵肺癌網絡論壇」第11場精彩病例來了!本期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韓淑華教授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局部晚期小細胞肺癌合併副癌症候群患者免疫聯合治療的曲折歷程。各位嘉賓也圍繞免疫治療劑量和副癌症候群處理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詳情請看下文。
  • 既想治癒不復發,也要治療少受罪,奧希替尼或成術後輔助治療新選擇!
    4月10日,阿斯利康公司宣布因奧希替尼手術後輔助治療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有壓倒性的療效,大型III期臨床研究ADAURA提前揭盲。這意味著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後接受奧希替尼的無疾病生存期顯著長於安慰劑,有可能成為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後輔助治療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