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rtReview
導言:藝術評論重新整理了關於現代主義傳奇人物亨利·馬蒂斯(1869-1954)的一篇文章,該文章1954年2月6日發表於《藝術新聞和評論》(Art News and Review,後更名為ArtReview)。在這篇文章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晚年與癌症抗爭的藝術家馬蒂斯,分享了他對於藝術家這一角色的樂觀態度——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內在與外在的現實,不受習俗和習得的約束和影響。11月,馬蒂斯離世。
「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馬蒂斯於1954年2月6日的文章中說道。
The Silence that Lives in House(1947),圖片來源:Henri-Matisse
1954年,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向外界分享了支持他成為藝術家的持久信念:
可以說,創造是藝術家的真正職能。有了創造才會有藝術。但如果將創造能力全然歸功於天賦卻是極其錯誤的。在藝術創造中,真正的創造者不僅僅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他更是一個善於將一系列複雜活動完美整合在一起的人。而這種複雜整合活動的產物,我們稱之為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始於視覺。用眼去看這一行動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努力的創作行為。我們日常所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既得習得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事物變多,這種習得的偏見現象也就越來越常見。比如說,我們覺得「電影海報、雜誌圖片是現成的圖片」這一感觸,就來源於我們內心深處長久以來,對於這種事物所抱有的下意識的偏見。
想要看待事物的時候不失真,需要勇氣。這種勇氣是成為藝術家必不可少的品質,他們需要像第一次看見某件事物一樣地去看待這個世界。也就是說,他們得用小時候孩子般單純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否則他們就沒辦法本真地去表達自我。
比方說,對於一名真正的畫家,沒有比讓他畫一朵玫瑰更難的事了。因為想要畫好一朵玫瑰,他就必須要先忘記以前畫過的玫瑰。我經常問那些來威尼斯拜訪我的遊客,有沒有注意到路邊的薊。沒有人說看到過。他們能認出科林斯式柱頭(Corinthian capital)上的葉形裝飾,卻認不出大自然中的薊。藝術創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儘可能以本真的眼光觀察事物,單是這一步就需要不斷的努力。所謂創造,就是要去表達我們的內心。每一股創造力量都來源於我們的內在。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滋養自己的感知能力,這一點需要周遭世界的物質來配合才能得以實現。這是藝術家將外部世界融入自我並逐漸內化的過程。直到他的創造產物成為他存在的一部分、並能得心應手展現在畫布之上時,這個階段才算是完成。
Woman with a Flowered Hat(1919),圖片來源:Henri-Matisse
在畫肖像畫時,我會來來回回畫很多的草稿。每一次都是不同的畫像——不是在上一幅畫的基礎上增補潤色的「完善品」,而是每次都是截然不同的新的創作。每重畫一次,我都會從同一個人身上提取出新的特質。為了使我的創作學習更為完整深刻,我的繪畫經常藉助於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不同年齡的照片。所以在最終版本的肖像畫中,可能會見到畫中人比現實中要年輕,可能會見到畫中人被以完全不同角度呈現出來。這麼做因為最後出現在畫面上的,是對於我來說最為真實、最能展現對方真實性格的那一面。
因此,一件藝術品是藝術家長久準備過程中的高潮產物。藝術家從周圍環境中提取能夠滋養他內心的物質,或直接或用類比的方式將這些東西展現在作品中。這樣,藝術家就將自己放在了一個他可以創作的位置上。他們用自己所能掌握的一切來充實自己,然後將這些整合在一起,譜寫出新的旋律。
正是在這種新的旋律和節奏中,藝術家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創作性。在創作中,藝術家應該進行材料的篩選而非素材的堆積。比方說,從所有可能的組合中篩選出最能表達和賦予繪畫生命的那條線;去尋找將自然事實轉化為藝術的等價物。
Still Life with Magnolia(1941),圖片來源:Henri-Matisse
在我的作品《玉蘭靜物油畫》(Still Life with Magnolia)中,我把大理石桌塗成了紅色。在別的作品裡用黑色來代表大海上的陽光反射。這些顏色的互換並不是因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產生,它們的出現基於我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在我看來這些顏色十分有必要。它們與畫面上其他要素產生了化學反應,呈現出了我所想要表達的效果。色彩與線條是力量,秘密與創造力就隱藏在這些力量的發揮與平衡之中。
我早期的研究成果中,在旺斯(Vence)的小教堂裡實現了這種力量的平衡。這種或藍色或綠色或黃色的窗戶構成了小教堂裡的光效。嚴格來說,這不是「使用了某種顏色」這麼簡單,這是相互融合的鮮活產物。這些多色的光源使用是為了和與窗子相對的黑白牆面形成對比,上面的線條也是特意分開的。這種彩色與黑白的視覺衝擊給予了整個畫面最大的活力賦值,使其成為畫面的基本原素,添了一份色,暖和了一絲氣氛,給畫面帶來了活力,給予了人們一種無限空間的印象。小教堂裡的每一條線、每一個細節都致力於產生這種印象。
在我看來,這就是藝術可以被稱之為自然模仿的意義所在,即藝術創造者將生命力注入進其作品當中。這樣,作品就會和我們在自然中看到的一樣豐饒而富有激情,它們具有同樣令人驚顫的力量,具有同樣華麗的美。
只有大愛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是那種能夠激勵人、維持不斷耐心追求真理的努力的愛,是那種伴隨著一件作品誕生的炙熱的溫度和深度分析。愛是一切創造的起源。
本文初次登於1954年2月6日版《藝術新聞與評論》(文章來源:ArtReview;作者: Henri Matisse;編譯:李琦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