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夫妻雙方的價值觀有時都會不一樣,又何況與老師呢?當權威的父母與代表權威的老師因價值觀不同而在培養孩子的教育方式方面發生一些衝突,該怎麼處理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衝突在所難免,衝突也是一種互補,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資源,若能好好利用,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意義的。
楊陽9歲的兒子就讀小學三年級,楊陽發現自己跟語文孩子的老師在很多事情上觀點不一樣。
比如,一次兒子忘記帶作業,老師就覺得是孩子沒有寫完作業故意撒謊的,兒子很委屈,回來就說不想去上學了,覺得老師不喜歡他。
另一次學校和老師在宣傳一個捨身救人的英雄孩子,希望大家向這個小英雄學習,楊陽覺得給這麼小的孩子宣揚「捨身救人」的觀點太危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去冒危險。
楊陽想去找老師溝通,希望老師能夠注意一下這方面,但老公不同意,老公覺得做老師的也不容易,在工作中也確實看到很多孩子未完成作業又撒謊的行為,這才對孩子產生了誤會。
而且,宣傳小英雄的事件,是學校的意思,老師也只能服從。為這些事情去找老師溝通,並沒有什麼效果。
楊陽氣結,覺得老公太軟弱了,不願意與人發生衝突。但事後想一想,又覺得老公說得有道理。可是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處理,她也很困惑。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夫妻雙方的價值觀有時都會不一樣,又何況與老師呢?
那麼,當父母與老師之間價值觀存在差異,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要求不一樣時,該怎麼處理呢?
一、有衝突並不一定是壞事情,要積極客觀地看待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與老師之間的價值觀衝突,對孩子完成社會化教育是有意義的,也是父母與老師角色互補的體現。老師的出現,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到不同的規則,並嘗試修正曾經在家庭內部建立的秩序。
建議父母和老師彼此互相理解並尊重對方的差異與立場。讓孩子有機會獲得一個多元的視角,這是豐富孩子對世界認識的有益成分。
很多人感慨:今天的年輕父母,每一位都是教育專家。
的確,很多年輕父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育觀念和對事物的判斷,某種程度上要高於老師。
而且,由於成長經歷的影響,很多人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再重複自己曾經經歷的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在今天,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與孩子的老師在教育觀念和方式上發生衝突的原因。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一定程度上權威高於自己的老師出現後,是否應該告訴孩子,自己與老師的看法不同呢?很多父母擔心的是孩子聽了會怎樣。
但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既需要愛父母,也愛老師,同時也被父母和老師所愛;孩子既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有需要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
而學校正是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重要參與者,是孩子了解規則、學習與他人合作的場所。父母與老師其實是角色互補的。
父母和老師之間的衝突,可能讓孩子無所適從,小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與老師之應是合作與欣賞的關係,這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是最有利的。
三、化解衝突最好的方法:互相理解,並尊重對方的差異與立場
方磊的女兒讀小學4年級,在過去的幾年裡,方磊看到學校的教育缺乏東西,至於缺什麼,他並不是很清晰。
從自己的經驗判斷,也許是個性的教育——個性通常不被鼓勵,孩子總是被要求作出整齊劃一的動作和行為。
對於這樣的教育方式,方磊有些不滿,又有些無奈,也明白在現有教育體制下,無論是從精力還是教育方式上,老師們都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進行個性化的教育。
老師只是按照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此自己也不可能要求每個老師都能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所以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彌補一下。
方磊說,我能夠提供孩子的就是無條件的愛、安全和保護,孩子無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都願意拿出時間傾聽,幫助她去分析,不會指責她或老師的不對。
事實上,這種角色互補的努力,無論從老師的角度,家長的角度,還是孩子的角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得當初方磊與老師的價值觀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告訴了女兒自己與老師的不同想法,雖然他說得很委婉,但孩子還是無法承受他的說法,非常難受,忍不住流下淚來。
但漸漸的,女兒開始明白了每個人都有可能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甚至她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
當意見出現了分歧,並不是什麼大事情,在堅持自己的觀點時,也可能試著理解他人的觀點,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考慮,找到一個平衡點。
因此,當老師教的方法有缺陷時,家長可以跟孩子平等溝通交流,而不是簡單地指責、批評老師做得不對,這樣孩子會想其他方面老師教的也不對。
家長要跟孩子客觀地分析,這有助於訓練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
而且,家長對老師的理解,或是對老師的尊重,這樣的努力明顯弱化了兩者之間的衝突,也不會讓孩子夾在中間那邊為難。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結語:
父母和老師間最好的關係模式是彼此尊重,價值體系保持聯繫又有所不同,這樣既能保證孩子成長環境的連續性,又能給予孩子不同的資源,供其取捨。不必強求改變二者之間的差異。
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興趣。當父母和老師在價值觀發生衝突的時候,希望家長能夠尊重老師,幫助老師樹立威信。
當然,如果老師的價值觀讓自己無法接受和容忍,父母又能做些什麼呢?也許「孟母三遷」是個不錯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