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商務部對2020年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的美國經濟數據做了微調——第三季度的環比年化增速保持在33.1%,與10月末發布的初次數據保持一致。但同比實際增速卻由初值的「下降2.8%,調整為下降2.7%」。
其中,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0%的居民個人消費支出較初次數據下調0.1個百分點。非住宅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初次數據相比上調1.5個百分點。此外,還下調了政府支出、進口和出口等數值。
最終結果就是:2020年第三季度,美國GDP總量要比初值略高一點了。按公開的信息,2020年第三季度美國名義GDP略微上調至5.32萬億美元,比初值高了29億美元——經濟同比實際增長也調整至「-2.7%」。
前三季度,美國人均GDP已接近4.7萬美元
由於三季度美國GDP略微上調,這就使得2020年前三季度美國經濟總量也隨之調整至154686億美元(約15.47萬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實際縮減3.8%。由於調整幅度很小,經濟實際增速仍與初值一致。
按接近3.3億人口計算,2020年前三季度美國人均GDP就已經接近4.7萬美元。對於未來經濟形勢,分析認為,儘管有新冠疫苗利好消息,但由於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加之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仍未出臺,經濟前景仍不樂觀。
按照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20年全年美國經濟總量將達到20.81萬億美元,人均GDP預計在6.3萬美元。雖然疫情對美國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傷害,但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受損有限。
面對疫情,美國經濟為何受損有限呢?
無論是從前三季度已經公開的數據,還是IMF對2020年全年美國經濟分析預測,疫情對其影響要遠低於對歐盟各大國、印度、日本的衝擊。那問題來了,美國疫情擴散幅度很大,經濟損失為何卻不是很大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明白推動經濟增長有三大需求,分別是「投資、消費、進出口」。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給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國際貿易產生了巨大衝擊,且進出口需要外部配合。
所以,各國將促進經濟復甦的著力點放在了促消費和促投資。尤其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難以提升的背景下,各國政府都採取了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利用政府推動起來的龐大資金流,推動消費和投資增長。
據各媒體的不完全統計,美國已經通過增發美國,增發國債,加大財政支出等多種形式向市場釋放了超過20萬億美元的流動性,並給疫情中受損的企業、居民提供各類形式的補貼或優惠貸款。
這無疑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回暖。也恰恰是因為總統選舉的影響,使得四季度的新一輪刺激方案被迫擱淺,加上疫情出現二次波動。使得不少經濟學家對四季度美國經濟繼續的支撐力不足,經濟增速可能要比三季度更低一些了。
與美國相比,其他國家雖然也採取了多項刺激措施,啟動了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但規模要比美國小很多,往往只是數千億美元,對經濟復甦的推動作用就低很多了。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