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老人回通城「省親」,重溫50年前燃情歲月!

2020-12-17 澎湃新聞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段歷史,其中發生的一個個故事令人或唏噓、或悲傷、或讚嘆、或激昂。這個舉措改寫了千千萬萬個下鄉知青的命運。他們用自己所經歷的苦難和磨鍊譜寫的青春之歌,反映了共和國曲折發展的足跡,折射出新中國青年的蹉跎與奮進,是當代中國歷史上激情澎湃的樂章。是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內涵的一代人的稱謂,它凝聚著與共和國同命運的這代人坎坷的經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難忘的通城歲月,抹不去心中的記憶

歷史巨人的足跡,也許會被遺忘,不管是被洪水衝刷,還是被煙塵覆蓋,人們不用心去發掘,它只是一瓣一瓣的鳳爪龍鱗,只能是記憶的殘片。但是,只要人們決心去拼結,它就會變得清晰完整,而且還會光芒四射。53年前,690個懵懵懂懂的少年,走進中學,除了嶄新的教學大樓,操場邊還有一口水塘,飄著水芙蓉。當時學校就象處女地,他們的恩師們就象拓荒者,張開愛的雙臂將他們攬入懷中。於是他們象種子,在園丁們精心培育下,慢慢發芽開花。在動亂的歲月裡, 他們被精心呵護,經過三年的反覆折騰,他們成了首屆畢業生,少數同學去讀高中,多數同學上山下鄉去通城農村,成為16歲的小知青。農村的貧困現實,並沒有熄滅同學們的理想,他們很快地和農民打成一片。

二班同學去通城插隊登車前留影

青春的靚度

難忘的歲月

戰天戰地一一在修建雲溪水庫工地上

風雨同舟一一下放到通城裡港的部分知青留影

他們是誰啊?一一武漢工農軍中學的學友們,他們熱愛生活、熱愛人生,象一錠錠特種鋼,在這個廣闊天地的大熔爐千錘百鍊,展現了工農軍學子的青春風採,他們絕不向艱難困苦低頭,奮鬥著、抗爭著,流血流汗流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相信這段屬於那一代人的獨特記憶,會逐漸為我們大家所知曉。

從通城招工進廠(1973.元月)

為緣相識於通城,為愛迎來了再相聚

9月10日上午,雨霽初晴的高衝公社散發著濃鬱的歷史韻味,通城縣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歡迎儀式,部分附近村民們與縣文旅局、景區工作人員一起守候在公社門口,等待著闊別「家鄉」50多年的親人們回家「省親」。

100多名曾在通城插隊的武漢「知識青年」重新回到半個世紀前自己為之奉獻青春、揮灑激情的第二家鄉,他們相聚一起,重溫追憶那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回味往日甘苦與共的青春往事,再敘知青情誼,共暢新時代美好新生活,感受通城新變化新氣象。縣領導楊修偉、熊斌出席歡迎儀式,並接受知青代表贈送的書畫作品。

縣委副書記楊修偉作了熱烈的歡迎詞:「50年前,大家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積極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懷著滿腔熱情,告別父母,遠離家鄉,來到當時還非常貧困的通城鄉村插隊,與勤勞智慧的通城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用辛勤的汗水把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富美的通城。在火熱的生活中,在激情的歲月裡,各位知青老前輩們把青春揮灑在雋邑大地,把聰明才智獻給了第二故鄉,與通城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以來,大家對這片熱土一往情深、戀戀不捨,通過「遊通城、看通城、宣傳通城、武漢知青愛通城」支持第二故鄉建設。這種拳拳之心,著實令人感動。你們為通城發展做出的貢獻,為通城帶來了先進的理念,以及你們的知識和素質,令通城人民口口相傳,久久難忘,通城的山水不會忘記,通城的人民更不會忘記,你們的事跡已經融入到通城的歷史長河之中,通城人民永遠記著你們。」

楊修偉還詳細介紹了農業發展、工業轉型、城鄉建設、特色旅遊、民生事業等情況,希望所有在通城插隊知青能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通城的發展,為第二故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能積極宣傳通城,推介通城旅遊,為通城發展牽線搭橋,共同推動通城經濟社會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

跨越時空,這一天,他們歸來,「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一晚,曾經的芳華記憶,隨著歌聲舞步而鮮活起來……

舞臺上,他們依舊青春洋溢,用激情澎湃的詩歌朗誦、充滿自信的舞蹈、旋律優美的歌曲,抒發戰天鬥地的豪情壯志。

舞臺下,他們滿懷眷戀,深情的雙眸,飽含著他們對通城縣—第二故鄉深深的愛。

回憶相處的日子,傾訴對通城的眷戀

在關刀鎮高衝公社,知青們看著展廳內曾經使用過的物品,看著照片中自己當年的身影,越發懷念那段艱苦的歲月。為了紀念知青們的付出,展示館內特意設置了知青牆,掛滿了當時的照片,景區負責人也開心地為大家講解起來。

今年69歲的張國立,是這次返鄉知青中的一員。1970年他插隊到通城,分配在裡港公社三大隊(今方家村)六小隊工作,在兩年的知青歲月裡,他幹過農活也當過宣傳員。

令小編感到意外的是,張國立老人所在的生產隊長竟是小編的乾爹,可惜他老人家早已過世,張國立老人還清楚記得小編乾爹及其兄弟的名字和住的場屋,用通城話講述,令小編為之動容。

翻看知青展覽館50年前的老照片,知青們在通城學習勞動的一幕幕往事湧入腦海,更是讓久別重逢的大家激動不已。當年那些17、18歲朝氣蓬勃的熱血青年,如今都已步入中老年行列,融入進社會的各個階層。

知青代表在致辭中說,在通城縣的時光是知青們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青春行」,知青們感恩通城縣這片熱土,感謝有情有義的通城縣人。今天回到第二故鄉,親眼目睹通城縣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知青們歡欣鼓舞,祝願通城縣的明天更加美好。

武漢知青蘆志國,「可以說當時雲溪水庫從開始清基、開山炸石、攔河築壩,我們用雙肩一擔一擔的土挑到整個大壩建成,我們一直住在水庫的工地。

知青王建年回憶,「當時大家來通城時,都是未成年人,對一切事物的認知都還處於懵懂的狀態。那時候無論男女、個子高矮,全部都要幹體力活。你看那些在田裡正在插秧的,就是我們當年的寫照。」

50年過去了,重新踏上通城,感覺到這裡面貌煥然一新。現在農村基礎設施都比較好,村村都通水泥路,旅遊也搞得比較好,有很多鄉村的旅遊景點,我們覺得確實很好,值得我們從城市來這裡旅遊觀光,享受田園生活。

在經歷時光的衝刷和歲月的磨礪後,武漢工農軍中學知青對通城的這份情結依然如昨。在通城的幾年短暫知青生涯,為大家今後走向社會帶來了幫助!這批知青中走出了不少優秀人才,他們在社會各界嶄露頭角,繼續發光發熱中。

故地重遊賞新景,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上午的歡迎儀式結束後,吃過景區精心安排,具有歷史記憶的特色中餐。大家乘車來到當年知青們戰天鬥地的雲溪水庫,「這裡還是和當年一樣,山清水秀,沒有被汙染,很難得啊。」老知青們激動的說:而今,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已經變成了造福當地百姓的水利工程,年復一年發揮著防洪、供水、發電和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一如當年建設者們的期待。所有的艱難困苦,都值得被時光記錄。

欣賞著水庫風光,知青們不禁哼起了歌,知青老胡還和我們分享了一首自己在1971年寫的詩:

留下了青春的腳印,書寫著雲溪的愛情。

渴望著未來的憧憬,回憶著創業的艱辛。

故地重遊,知青們的喜悅也感染了所有人。大家在雲溪水庫大壩上歌唱、合影留念,記錄下這美好的一刻。

第二天上午,驅車來到近40公裡的天嶽關,全體知青瞻仰了天嶽關抗日無名英雄墓、永久亭、碑林。「英雄無名無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天嶽關抗日無名英雄墓始建於1939年,無數民族英雄長眠於此,是湘鄂贛三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史才能愛國。惟有讓我們的後代「記國恥,喚國魂,珍國格,奮國威」,我們的民族才會振興,我們的國家才會富強,我們的人民才有福祉。

在塘湖紅色小鎮通城秋暴紀念館,全體人員來到元帥廣場,瞻仰羅榮桓元帥雕像,並鞠躬致敬。隨後來到通城秋暴紀念館,聽工作人員詳細講述我縣紅色歷史和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一幅幅反映歷史的珍貴照片,一件件歷經風雨的珍貴史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讓在場參觀人員深刻感受到了當年戰鬥的慘烈和壯觀,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對中華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知青們紛紛表示:比起為新中國建立犧牲的先烈們,我們上山下鄉那點苦根本算不上苦,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革命先烈們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和平年代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在隨後的遊通城、看通城行程裡,大家先後遊覽了左港善源谷、中華故瑤第一村等景區,看「家鄉」變化,感受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發展成果。

自由活動時間中,知青們各奔當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有的去參觀百丈潭水庫、沙堆大柱、八燕渡槽等地,有的回到當年勞動生活過的舊址,有的拜訪多年不見的「鄉鄰」,重回故地,記憶也被帶回到了那段令人難忘的歲月。

武漢知青老師夏光中十分激動,他用「感謝、精神、驕傲、心願」這八個字,對這次活動進行了一個總結。首先感通城縣悉心地安排,重溫「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不僅僅在他們那個年代得到體現,更在通城現今發展中得到延續,他們為能夠成為通城的建設者而感到驕傲,並希望大家今後能夠多關心、宣傳通城,推薦通城鄉村旅遊,期待通城的明天更美好。

這是一片難忘的土地,這是一分難捨的情懷。他們曾經在這裡耕耘,蹉跎歲月磨練了意志,曾經在這裡留下汗水,艱苦歲月中讀懂人生。正如一位老知青所言,他們眷戀過去激情燃燒的歲月,珍惜過去同甘共苦的經歷,牢記那患難之交的情誼,也更渴望這片土地發展得越來越好!

原標題:《百名老人回通城「省親」,重溫50年前燃情歲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這事,一百多名武漢老人給通城寫了一封感謝信
    為這事,一百多名武漢老人給通城寫了一封感謝信 2020-09-21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溫中國女排燃情歲月,傳承中國精神
    羅弗巧樂卡帶你重溫中國女排燃情歲月:40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金牌喚回曾經的光榮,勝利開啟嶄新的夢想!
  • 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燃情歲月!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和堅守,詮釋著屬於這個時代的《燃情歲月》。【糖果綴化】【赫拉】【湯姆漫畫】選擇美國西部大片《燃情歲月》主題曲作背景音樂,希望百科粉絲們也能喜歡。詹姆斯.霍納的這個作品堪稱經典,那史詩般的音樂,其魅力甚至超越了電影本身。
  • 廖使賢將軍夫婦回祖籍地省親祭祖
    2018年5月17日上午十點二十五分,臺灣退役將軍廖使賢夫婦在詔安縣臺辦副主任胡淑琴、詔安縣臺胞接待站站長沈乾生等官員陪同下,蒞臨官陂鎮張氏大宗「禋成堂」省親祭祖
  • 【八百通城人物】壯士託孤記
    1937年8月上海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八百壯士,實際上只有400多人,而其中來自通城的壯士就有兩個連的200多人,佔半數以上。故通城可稱之為「八百壯士的主要故鄉」。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慶之年。
  • 六盤水200餘名「三線」建設者共度重陽節
    六盤水200餘名「三線」建設者共度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0-10-27 23:30:47      來源:六盤水日報 (記者嚴顯豔楊小敏)
  • 詩詞:守望老人簷下坐,分明有盼夢重溫
    快樂生活七絕《守望老人》暮雲落日已黃昏,緊閉朱紅福字門。守望老人簷下坐,分明有盼夢重溫。黃順光題圖 《歲月》老歷消殘驚歲辭,韶華易過又誰知?鬢秋常記童年日,最是穿花撲蝶時。題圖1文/王麗輝疫毒染體病中危,感謝國家救命回。福運臨門兒女樂,宅前留影永相陪。
  • 電影《燃情歲月》傳遞一種人生歸宿
    影片《燃情歲月》(又名秋日傳奇,布拉特彼特早期主演代表作品),這是一部我深愛的影片,這是一部人生必看的一部影片!也是部關於男人「熊性」的影片!或許有句話說得好「生活永遠在別處」。影片的生活場景,故事背景總離我們遙遠又神奇。那是一類人心中永遠的「別處」。
  • 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中的通城兵:沒經嚴格訓練但相當英勇
    、崢嶸歲月聆聽75年前血與火的聲音第一篇 《八百壯士與通城》開車從武漢出發,走高速不要兩小時,就可以到達鄂東南的一個小縣,通城。「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解放前因為這兒的水路發達,因而得名通城。石美豪和唐棣是湖北通城保安隊的隊長,那天的集結令來得特別急,開赴上海的命令只有他倆和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可集結的200多名士兵都知道,不管去哪兒,反正是去打鬼子。臨行前,滿城的百姓都湧到了縣府門口,大家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夾道歡送。萬連卿是通城縣麥市鄉人,這個不滿20歲的小夥子從未出過遠門,知道是上前線打鬼子,心中滿是慷慨激昂。
  • 《燃情歲月》:似一頭雄獅的布拉德皮特,定格成經典
    《燃情歲月》,很難將這一部影片歸類,有一個女人和三兄弟之間的愛恨糾葛,有父子之間情感的衝突與認同,有個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有各種政治主張的碰撞……男主角崔斯汀,最無視世俗規則,最粗俗魯莽,最狂放不羈,卻擁有最多的愛:女主角蘇珊的愛,父親的愛,弟弟山莫的愛,印第安人「一刀」的愛,小伊莉莎白的愛
  • 《海林都之燃情歲月》劇組:像務林人一樣為經濟和生態建設做貢獻
    8月10日,首部反映內蒙古大興安嶺開發建設的電影《海林都之燃情歲月》在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開機,歷經三個月的拍攝,已於近日殺青。而劇中那些大量震撼人心的動作場面、極具視覺衝擊的自然場景,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我和八百壯士萬連卿
    這時萬連卿的7名戰友用棉絮搭在鐵絲網上,翻越高牆順利逃走了。萬連卿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然後藉口要上廁所離開。鬼子軍曹迫不及待,揮手喊道:「跛裡跛裡(快點快點)」。意思要他快去快回,接著比賽。萬連卿鑽進夜幕中,趁機逃出了虎口。在茅山,他們會合在一起,結伴逃跑,最後在句容縣遇上了新四軍。
  • 2020首場百公裡超馬接力賽燃情開跑
    2020首場百公裡超馬接力賽燃情開跑 2020-08-30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位湖北鹹寧通城人來昆明出差 特意送了禮物給「恩人們」
    這位湖北鹹寧通城人來昆明出差 特意送了禮物給「恩人們」 2020-08-26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日本女護士救活百名解放軍,嫁中國丈夫入中國籍,拒絕回日本生活
    在戰爭中,她並沒有看到中國人做出任何暴戾行為,反而是日本人,對中國人進行無止境的燒殺搶掠,犯下種種窮兇極惡之罪行,老人、孩子、婦女,無數無辜的生命凋零在敵軍的槍彈之下。伊藤鬱子的認知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她開始思考,我們做的這些事情,究竟意義在哪,是對還是錯呢?
  • 電影《八佰》裡不能忘卻的記憶 「八百壯士」,湖北勇士是主力
    馮立群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通城縣誌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在搜集資料時,意外發現一條史料:淞滬會戰期間,通城兩個保安中隊共200餘人跟隨湖北保安第5團到抗日前線增援,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的主力來自原通城保安大隊一、三中隊,所以『八百壯士』裡湖北人佔一半以上,其中200多人是我們通城人。」
  • 通城向全中國發出邀請....
    明天在通城黃袍舉行這兩天,選手們陸續搭乘火車或長途汽車從全國各地向通城匯聚熱情好客的通城人,是得該向他們說些啥、好水悠久的文化歷史濃鬱的通城風土人情豐富的物產美食只有來過,才會知道青山秀水、大美通城!錫山,又名銀山,位於通城城南2.5公裡處,主峰海拔471米,其北峰名九宮,今縣城雋水鎮即唐代因山得名的錫山市。
  • 甌網丨紀念知青歲月 重溫戰友深情
    晚報訊 11月28日,紀念溫州知青支邊梧桐河農場50周年慶典活動在市區召開。本場活動以紀念知青歲月,重溫戰友深情為目的,邀請了當年北上支邊的200多名溫州知青參與慶典活動。梧桐河農場始建於1950年8月,我市距離該農場約3114公裡。
  • 元妃省親這種事會是真的?元妃憑什麼可以省親?她的原型是誰?
    這種是要自家經歷過才寫的出來,省親這種事在其他朝代是沒有的,王熙鳳也說:「歷來聽書看戲,古時從來未有」,即便是清朝當朝,省親之事也不常見,賈母是經歷過大事的,可是省親也沒有經歷,對於省親過程不熟悉,賈府一大清早就準備好了,等得不耐煩時,太監才來傳信,要等到戌時初刻才能起身,這才回屋休息,慢慢等待。
  • 【感概】50年前,花縣近千名知青飽經坎坷和磨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人唏噓
    1965年,在知識青年下鄉的大背景下,近1000名知青轟轟烈烈來到秀全果肥場 時間倒回50年前。上世紀中期,發生在中國的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