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段歷史,其中發生的一個個故事令人或唏噓、或悲傷、或讚嘆、或激昂。這個舉措改寫了千千萬萬個下鄉知青的命運。他們用自己所經歷的苦難和磨鍊譜寫的青春之歌,反映了共和國曲折發展的足跡,折射出新中國青年的蹉跎與奮進,是當代中國歷史上激情澎湃的樂章。是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內涵的一代人的稱謂,它凝聚著與共和國同命運的這代人坎坷的經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難忘的通城歲月,抹不去心中的記憶
歷史巨人的足跡,也許會被遺忘,不管是被洪水衝刷,還是被煙塵覆蓋,人們不用心去發掘,它只是一瓣一瓣的鳳爪龍鱗,只能是記憶的殘片。但是,只要人們決心去拼結,它就會變得清晰完整,而且還會光芒四射。53年前,690個懵懵懂懂的少年,走進中學,除了嶄新的教學大樓,操場邊還有一口水塘,飄著水芙蓉。當時學校就象處女地,他們的恩師們就象拓荒者,張開愛的雙臂將他們攬入懷中。於是他們象種子,在園丁們精心培育下,慢慢發芽開花。在動亂的歲月裡, 他們被精心呵護,經過三年的反覆折騰,他們成了首屆畢業生,少數同學去讀高中,多數同學上山下鄉去通城農村,成為16歲的小知青。農村的貧困現實,並沒有熄滅同學們的理想,他們很快地和農民打成一片。
二班同學去通城插隊登車前留影
青春的靚度
難忘的歲月
戰天戰地一一在修建雲溪水庫工地上
風雨同舟一一下放到通城裡港的部分知青留影
他們是誰啊?一一武漢工農軍中學的學友們,他們熱愛生活、熱愛人生,象一錠錠特種鋼,在這個廣闊天地的大熔爐千錘百鍊,展現了工農軍學子的青春風採,他們絕不向艱難困苦低頭,奮鬥著、抗爭著,流血流汗流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相信這段屬於那一代人的獨特記憶,會逐漸為我們大家所知曉。
從通城招工進廠(1973.元月)
為緣相識於通城,為愛迎來了再相聚
9月10日上午,雨霽初晴的高衝公社散發著濃鬱的歷史韻味,通城縣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歡迎儀式,部分附近村民們與縣文旅局、景區工作人員一起守候在公社門口,等待著闊別「家鄉」50多年的親人們回家「省親」。
100多名曾在通城插隊的武漢「知識青年」重新回到半個世紀前自己為之奉獻青春、揮灑激情的第二家鄉,他們相聚一起,重溫追憶那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回味往日甘苦與共的青春往事,再敘知青情誼,共暢新時代美好新生活,感受通城新變化新氣象。縣領導楊修偉、熊斌出席歡迎儀式,並接受知青代表贈送的書畫作品。
縣委副書記楊修偉作了熱烈的歡迎詞:「50年前,大家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積極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懷著滿腔熱情,告別父母,遠離家鄉,來到當時還非常貧困的通城鄉村插隊,與勤勞智慧的通城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用辛勤的汗水把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富美的通城。在火熱的生活中,在激情的歲月裡,各位知青老前輩們把青春揮灑在雋邑大地,把聰明才智獻給了第二故鄉,與通城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以來,大家對這片熱土一往情深、戀戀不捨,通過「遊通城、看通城、宣傳通城、武漢知青愛通城」支持第二故鄉建設。這種拳拳之心,著實令人感動。你們為通城發展做出的貢獻,為通城帶來了先進的理念,以及你們的知識和素質,令通城人民口口相傳,久久難忘,通城的山水不會忘記,通城的人民更不會忘記,你們的事跡已經融入到通城的歷史長河之中,通城人民永遠記著你們。」
楊修偉還詳細介紹了農業發展、工業轉型、城鄉建設、特色旅遊、民生事業等情況,希望所有在通城插隊知青能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通城的發展,為第二故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能積極宣傳通城,推介通城旅遊,為通城發展牽線搭橋,共同推動通城經濟社會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
跨越時空,這一天,他們歸來,「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一晚,曾經的芳華記憶,隨著歌聲舞步而鮮活起來……
舞臺上,他們依舊青春洋溢,用激情澎湃的詩歌朗誦、充滿自信的舞蹈、旋律優美的歌曲,抒發戰天鬥地的豪情壯志。
舞臺下,他們滿懷眷戀,深情的雙眸,飽含著他們對通城縣—第二故鄉深深的愛。
回憶相處的日子,傾訴對通城的眷戀
在關刀鎮高衝公社,知青們看著展廳內曾經使用過的物品,看著照片中自己當年的身影,越發懷念那段艱苦的歲月。為了紀念知青們的付出,展示館內特意設置了知青牆,掛滿了當時的照片,景區負責人也開心地為大家講解起來。
今年69歲的張國立,是這次返鄉知青中的一員。1970年他插隊到通城,分配在裡港公社三大隊(今方家村)六小隊工作,在兩年的知青歲月裡,他幹過農活也當過宣傳員。
令小編感到意外的是,張國立老人所在的生產隊長竟是小編的乾爹,可惜他老人家早已過世,張國立老人還清楚記得小編乾爹及其兄弟的名字和住的場屋,用通城話講述,令小編為之動容。
翻看知青展覽館50年前的老照片,知青們在通城學習勞動的一幕幕往事湧入腦海,更是讓久別重逢的大家激動不已。當年那些17、18歲朝氣蓬勃的熱血青年,如今都已步入中老年行列,融入進社會的各個階層。
知青代表在致辭中說,在通城縣的時光是知青們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青春行」,知青們感恩通城縣這片熱土,感謝有情有義的通城縣人。今天回到第二故鄉,親眼目睹通城縣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發展,知青們歡欣鼓舞,祝願通城縣的明天更加美好。
武漢知青蘆志國,「可以說當時雲溪水庫從開始清基、開山炸石、攔河築壩,我們用雙肩一擔一擔的土挑到整個大壩建成,我們一直住在水庫的工地。
知青王建年回憶,「當時大家來通城時,都是未成年人,對一切事物的認知都還處於懵懂的狀態。那時候無論男女、個子高矮,全部都要幹體力活。你看那些在田裡正在插秧的,就是我們當年的寫照。」
50年過去了,重新踏上通城,感覺到這裡面貌煥然一新。現在農村基礎設施都比較好,村村都通水泥路,旅遊也搞得比較好,有很多鄉村的旅遊景點,我們覺得確實很好,值得我們從城市來這裡旅遊觀光,享受田園生活。
在經歷時光的衝刷和歲月的磨礪後,武漢工農軍中學知青對通城的這份情結依然如昨。在通城的幾年短暫知青生涯,為大家今後走向社會帶來了幫助!這批知青中走出了不少優秀人才,他們在社會各界嶄露頭角,繼續發光發熱中。
故地重遊賞新景,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上午的歡迎儀式結束後,吃過景區精心安排,具有歷史記憶的特色中餐。大家乘車來到當年知青們戰天鬥地的雲溪水庫,「這裡還是和當年一樣,山清水秀,沒有被汙染,很難得啊。」老知青們激動的說:而今,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已經變成了造福當地百姓的水利工程,年復一年發揮著防洪、供水、發電和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一如當年建設者們的期待。所有的艱難困苦,都值得被時光記錄。
欣賞著水庫風光,知青們不禁哼起了歌,知青老胡還和我們分享了一首自己在1971年寫的詩:
留下了青春的腳印,書寫著雲溪的愛情。
渴望著未來的憧憬,回憶著創業的艱辛。
故地重遊,知青們的喜悅也感染了所有人。大家在雲溪水庫大壩上歌唱、合影留念,記錄下這美好的一刻。
第二天上午,驅車來到近40公裡的天嶽關,全體知青瞻仰了天嶽關抗日無名英雄墓、永久亭、碑林。「英雄無名無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天嶽關抗日無名英雄墓始建於1939年,無數民族英雄長眠於此,是湘鄂贛三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史才能愛國。惟有讓我們的後代「記國恥,喚國魂,珍國格,奮國威」,我們的民族才會振興,我們的國家才會富強,我們的人民才有福祉。
在塘湖紅色小鎮通城秋暴紀念館,全體人員來到元帥廣場,瞻仰羅榮桓元帥雕像,並鞠躬致敬。隨後來到通城秋暴紀念館,聽工作人員詳細講述我縣紅色歷史和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一幅幅反映歷史的珍貴照片,一件件歷經風雨的珍貴史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讓在場參觀人員深刻感受到了當年戰鬥的慘烈和壯觀,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對中華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知青們紛紛表示:比起為新中國建立犧牲的先烈們,我們上山下鄉那點苦根本算不上苦,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革命先烈們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和平年代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在隨後的遊通城、看通城行程裡,大家先後遊覽了左港善源谷、中華故瑤第一村等景區,看「家鄉」變化,感受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發展成果。
自由活動時間中,知青們各奔當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有的去參觀百丈潭水庫、沙堆大柱、八燕渡槽等地,有的回到當年勞動生活過的舊址,有的拜訪多年不見的「鄉鄰」,重回故地,記憶也被帶回到了那段令人難忘的歲月。
武漢知青老師夏光中十分激動,他用「感謝、精神、驕傲、心願」這八個字,對這次活動進行了一個總結。首先感通城縣悉心地安排,重溫「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不僅僅在他們那個年代得到體現,更在通城現今發展中得到延續,他們為能夠成為通城的建設者而感到驕傲,並希望大家今後能夠多關心、宣傳通城,推薦通城鄉村旅遊,期待通城的明天更美好。
這是一片難忘的土地,這是一分難捨的情懷。他們曾經在這裡耕耘,蹉跎歲月磨練了意志,曾經在這裡留下汗水,艱苦歲月中讀懂人生。正如一位老知青所言,他們眷戀過去激情燃燒的歲月,珍惜過去同甘共苦的經歷,牢記那患難之交的情誼,也更渴望這片土地發展得越來越好!
原標題:《百名老人回通城「省親」,重溫50年前燃情歲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