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滅火器噴射推進,急速行駛的「火箭車」成為演示反衝作用的絕佳素材;在寬8釐米、長6米的帶子上,「伸」出幾十根小橫杆,輕輕撥動一端,波浪此起彼伏,機械波的產生與傳播便一目了然;將廢舊的輪胎刷上顏色,能滾動、能投籃,體育課從此不再枯燥……在中小學課堂上,老師們巧手製作教具,讓學習和鍛鍊都成了件有趣的事兒。
物理老師蘇奇名自製教具彈性碰撞演示儀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驗看一看。」北京五中的物理教師蘇奇名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過去幾年裡,根據學科需要,「烏拉波」「火箭車」「雷射琴」……一系列讓課本知識可視化的教具從他的手上誕生。比如,機械振動和機械波是高中物理力學板塊中的難點和重點。難在哪兒?蘇奇名解釋,這部分知識很抽象,學生很難同時將振動和波動關聯在一起,在腦海中形成具象認知;同時,這部分知識又是對電磁波的鋪墊,必須要學好。
物理老師蘇奇名演示自製教具「火箭車」(教學使用,請勿模仿)
為此,蘇奇名打造了一款「機械振動與機械波演示儀」:寬8釐米、長6米的帶子被立柱固定成為主線,寬帶子再連上幾十根橫杆,橫杆兩端固定配重。輕輕撥動一端的橫杆,波浪此起彼伏,綿延向前,機械振動和機械波就形象地展現出來。這個類似蜈蚣一樣的演示儀頻頻獲得學生驚嘆的「烏拉」聲,所以乾脆被封了個可愛的名字——「烏拉波」。蘇奇名說,為了做這個教具,他先後設計了六套方案,製作了四個版本,就連看似很普通的帶子都跑了好幾次市場,「所有的東西都要量身定製,否則就可能影響實驗的演示效果。」不過,「烏拉」聲後,學習難點成了學生的優勢得分項,有學生說,再看到機械波相關的試題,讓人震撼的實驗場景立馬再現,難題迎刃而解。
學生體驗「烏拉波」
本學期,蘇奇名在自製教具的路上又邁出了「數位化」的一步。為了讓「看不見」的電場和磁場變得顯而易見,他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虛擬實境技術,呈現出電場三維立體的空間分布。原來的「死」知識,一下子「活」了起來。
VR技術搬進物理課堂
在通州區臨河裡小學,體育教師蔣超則把廢舊輪胎打造成一款新型教具:刷上各種顏色,輪胎煥然一新。「孩子們覺得很新鮮,特別愛玩兒。」蔣超介紹,這款教具能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鍛鍊需求,一種器材多個用法:低年級學生上肢力量比較薄弱,可以在滾輪胎遊戲中得到改善;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搬運練習,充分鍛鍊上下肢力量、速度、敏捷度等。通過與傳統體育器材結合,廢舊輪胎還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樣,比如投包入框、擊地傳球框等遊戲,大大提升了學生體育鍛鍊的興趣。
在幼兒園裡,自製教具更是成了很多老師的拿手好戲。東華門幼兒園的教師趙智虹製作的一款「電路迷宮寶盒」,就成了孩子們學習「電路知識」的好幫手。在「電路迷宮寶盒」中,孩子們可以用金屬棒點觸物品,將不同材質的小球滾入洞中,通過小彩燈的變化,可以直觀觀察物品的導電性,還能掌握一定的安全用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