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作為歐洲四大名將之一,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很少遭遇敗績。然而有一場關鍵性戰役的戰敗,卻最終決定了拿破崙的命運。看到這裡,如果大家沒有看到我的標題,或許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的是拿破崙在1815年,二次登基後所發動的滑鐵盧戰役。當然這也不能怪大家,因為滑鐵盧的典故,即使在中國,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然而決定拿破崙命運的,並非是滑鐵盧戰役的失敗。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當然是滑鐵盧戰役時,拿破崙根本沒有贏的機會。說到這裡很多人一定無法理解,我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拿破崙的戰略是,先擊敗英國和普魯士,再擊敗俄羅斯和奧地利。這種戰略看似高明,事實上卻不可行。
原因是,聯軍有七十萬之眾,法軍只有二十萬。如果聯軍是一次性出現與法軍交鋒,運用合理的戰術或許可以以少勝多。但聯軍如果採取的是車輪戰的策略,那根本不存在以少勝多的可能。打敗了威靈頓贏下滑鐵盧又能如何?第二次滑鐵盧,經過一場大戰早已疲憊的法軍,可以戰勝數量更多的俄奧聯軍?結果顯而易見,所以我說雖然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滑鐵盧的失敗,造成拿破崙垮臺。
而事實上則並非如此,萊比錫戰役的失敗,才是給了拿破崙致命一擊。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在於,如果拿破崙能夠贏下萊比錫會戰,那就可以暫時逼和反法同盟,為法國贏得寶貴的喘息機會。而且不同於滑鐵盧戰役時的實力懸殊,萊比錫會戰時,法軍在會戰初期可以說是與反法同盟旗鼓相當。因此拿破崙有贏的可能,而不是像滑鐵盧會戰時的絕對劣勢。那拿破崙為何會輸掉萊比錫戰役呢?
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實力的差距,法軍在會戰初期與反法同盟旗鼓相當,然而隨著會戰時間的持續,聯軍的援軍不斷到達戰場。而法軍方面因為徵討俄國而付出重大損失,元氣大傷,實力尚未恢復。沒有能力派出更多的軍隊參加萊比錫會戰。因此會戰拖延的時間越長,法軍戰敗的可能就越大。其次則是拿破崙對德意志民族進行的侵略行徑,激起了德意志民族的不滿。
連站在法國一方的萊茵聯邦軍隊都會反水,無疑是對本就實力不足的法軍又一沉重打擊。而這些如果拿破崙的戰術決策正確的話,或許還能逆轉。然而自從徵討俄國之後的拿破崙,似乎就開始不在狀態。沒有了往日的戰術天才,先後在多個戰役中出現戰術失誤。對於拿破崙來說,如果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出現戰術失誤都是致命的。那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出現戰術失誤,就已經註定他的失敗無法挽回。
而對於歐洲國家來說,萊比錫戰役的勝利,意味著拿破崙的垮臺。也為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打下基礎,因為拿破崙戰爭中,受傷最嚴重的,便是德意志傳統上的領袖奧地利。奧地利並無統一德意志的打算,相反他還極力維持現狀。如果他的實力不被削弱的話,德意志可以說是沒有可能統一。
各位網友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