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4月29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
圖為黃潤秋資料圖
這意味著,從1982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成立開始,新中國已經迎來了它的第六位國家級環保部門的部長(局長)。38年的春秋,中國已經走過了三代環保人。
第一代環保人,以曲格平為代表,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為環保事業建章立制,開疆拓土;第二代環保人,以解振華、周先賢為代表,主要工作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重化工業大擴張時期,遏制汙染蔓延,控制生態惡化;而第三代環保人,則以陳吉寧、李幹傑為代表,主要工作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同時在全球環境保護運動中彰顯「中國力量」。
如今,黃潤秋即將主持的生態環境部,則肩負著汙染攻堅戰收官,「十四五」環保工作開啟,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中國的環保事業也將由此揭開新的篇章。
01
第一代環保人:建章立制,開疆拓土
1972年6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正在這裡召開。
參加國際環境會議,這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司空平常,但在那個時代卻極不尋常。彼時,國內的極左思潮還在宣揚「社會主義沒有汙染」,但實際上,官廳水庫、桂林灕江等地已經出現一些局部、點狀的汙染問題。能夠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討論「社會主義的黑暗面」,甚至可以稱之為一個奇蹟。
力排眾議決定參加這次大會的是周恩來總理,1970年,他從一位日本記者那裡聽到了關於日本「公害病」的介紹,開始敏感地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在他的指示下,中國派團參加了首次人類環境會議,並於1973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開啟了中國環保事業的歷史。
圖為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
時間來到1979年,這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從這一年起,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迎來40年高速增長期。也是在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頒布,標誌著環保工作開始邁上法制軌道。
所以,中國的環保事業起步並不晚,它是與改革開放同步而生,同步而行的。而環保與經濟這對孿生兄弟,也從那時起就開始了他們「相愛相殺」的歷程。
1982年5月,原國家建委、國家城建總局、建工總局、國家測繪局、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合併,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內設環境保護局,這是中國環保機構的起點。不過,當時的環保機構還比較弱小,歸屬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領導,辦公地點也在建設部院內。
談起當年的篳路藍縷,一位原國家環保局工作人員回憶說:
"
建設部是個老部門,辦公樓早都分完了。環保局作為新成立的機構,沒有辦公地點,只能在院子裡搞一些鐵皮房、木板房等,作為臨時性的辦公地。
"
直到1988年,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副部級)才終於成立,並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從那時起,中國的環保部門也開始了「逢八必升」的歷史。
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是在探索中前進,環境汙染也大都是以局部和點狀汙染為主,主要汙染源來自鄉村,是鄉鎮企業大發展所帶來的產物。
此時的國家環保局局長是曲格平,以他為代表的第一代環保人,主要工作就是為環保事業建章立制,開疆拓土。
1979年,環保法頒布,1989年又作了修訂。各單項法律紛紛出臺,如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構成了初步的環境保護法律框架。
特別是在1983年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宣布,環境保護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繼計劃生育之後中國的第二項基本國策,把環保工作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02
第二代環保人:遏制汙染蔓延,控制生態惡化
1992年,是轉折性的一年,中國經濟開始進入20年的飛速發展期,環境狀況也迎來史上壓力最大的時期。
這一年,小平南巡講話,中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加之80年代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導致的結果就是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江河湖泊汙水橫流,藍藻大面積爆發;城市裡空氣品質變差,呼吸道疾病急劇上升。
圖源:VCG
尤其是2002年至2012年10年間,重化工業迎來了「黃金十年」,大批鋼鐵、水泥、化工、煤電項目紛紛上馬,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就是「三高」——高汙染、高排放、高耗能,致使能源資源全面緊張,汙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曲格平曾經表示:
"
都說中國只用30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發展路,但環保方面我們也只用30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100多年的汙染路,現在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是這一階段積累和產生的。
"
這一階段,中國的環境狀況全面亮起「紅燈」,範圍由原來的局部擴展到全國,種類也由單一的水汙染增加到水、氣、土等方方面面。
此時擔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分別是解振華和周先賢,以他們為代表的第二代環保人,主要工作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重化工業大擴張時期,遏制汙染蔓延,控制生態惡化。
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就是治理「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
在與環境汙染的鬥爭之中,環保機構也有所壯大。1998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成為國務院主管環境保護工作的直屬機構。2008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又進一步升格為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兩次升格,非常的不易。特別是1998年那次,正趕上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很多老部門如冶金部、化工部都被撤銷了,林業部也被降格為國家林業局,只有國家環保局升格為國家環保總局,成了唯一一個升格的部門。
03
第三代環保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
中國經濟高速飛馳的列車,在2012年忽然慢了下來,增速跌破了8%。從那時起,環保工作也進入了「全面治理環境汙染」的新階段。
轉折點發生在2013年,年初的一場大範圍霧霾,引發了公眾關於大氣汙染問題的關注,也使得PM2.5成了當年的熱搜詞。隨後黃浦江上「奇幻漂流」的死豬、河北滄州一鳴驚人的「紅豆局長」又讓公眾意識到,汙染問題決不僅僅是霧霾這麼簡單。
全面治理環境汙染,標誌性事件是國務院先後發布三個「十條」。2013年9月,《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大氣十條」)印發,吹響了氣、水、土「三大戰役」的號角。2015年《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水十條」)和2016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的印發,使得「三大戰役」的大招終於湊齊。
這一時期,擔任國家環保部部長分別是陳吉寧和李幹傑,以他們為代表的第三代環保人,主要任務就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同時在全球環境保護運動中彰顯「中國力量」。
2018年4月16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李幹傑出任黨組書記、部長。
從「環境保護部」到「生態環境部」,雖然只有兩個字的變化,但環保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則有很大差距,生態問題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有一個通俗的比喻,生態保護好比是分母,汙染防治是分子,環境質量則是商。分母做大,增加容量。分子做小,減少排放。環境質量才能好上去。
從1982年中國設立正式的國家環保機構以來,環保部門一直延續著「逢八必升」的歷史。1988年國家環保局從城鄉建設部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副部級單位,1998年升格為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升格為國家環保部,2018年又再次升格為國家生態環境部。40年間,國務院組成部門裡只有它一直在升級。
2019年9月22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環境部新辦公地址又開始啟用,新址位於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從當年的木板房,到如今的長安街沿線,環境部的辦公環境也越來越好了。
與此同時,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也取得歷史性的成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如今,黃潤秋任環境部部長,成為新中國第六位國家級環保部門的部長(局長)。
他即將主持的生態環境部,則肩負著汙染攻堅戰收官,「十四五」環保工作開啟,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中國的環保事業也將揭開新的篇章。
未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在全體環保人的努力下,相信中華大地必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