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盅在茶席上的出現,歷史並不長。
八十年代臺灣茶人把玻璃奶盅運用在茶席上用以分茶,該行茶方式即迅速蔓延開來。稱呼上,陸羽茶藝中心稱為茶盅,紫藤廬稱為勻杯,傳到大陸稱為公道杯。
但之後多年,其器型大略不脫帶圈把的玻璃奶盅形式。臺灣以烏龍茶為核心,茶席大多使用壺泡法,這種圈把奶盅的形式與紫砂壺明顯在席上造成了重複呆板的印象。即使後來茶人覺察了玻璃器皿的現代感在茶席上凸顯的不和諧,找蔡曉芳燒制仿汝茶盅,也仍舊是帶了圈把的英式下午茶奶盅。
清香齋主人解致璋的美學嗅覺明顯高人一籌,沒有合適的茶盅一直是她面臨的難題。直到2003年,經過反復思索,特別是手握茶盅的方式,有了她自己的見解。但是她沒有直接對蔡曉芳提出要求,而是舉行了一個「請茶盅」茶會,希望蔡曉芳能夠通過親身體驗,理解茶席上對於茶盅的形式和藝術需求。茶會上有各種蔡曉芳自己燒制的茶器,但是用以搭配的茶盅卻少得可憐,只有讓蔡曉芳感覺到不夠用,「請茶盅」才顯得順理成章。
茶盅的使用為茶席的茶道美學設計和藝術空間的創造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因為古來無之,無跡可尋,只能依靠茶人自己的美學修養和審美水準來設計創造。蔡曉芳沒有讓解致璋失望,無把的仿汝茶盅在茶席上氣場內斂,形式上又與壺和品杯高低錯落有致,整體效果上也顯得靈動不呆板。
前幾年人澹如菊茶書院的李曙韻發現日本人倒清酒的片口很適合作為分茶的勻杯,於是引入自己的茶席,並在她的著作《茶味的麁相》中反復提到陶藝家安藤雅信的片口,導致現在大量安藤雅信片口仿製品的出現。清酒片口材料多為陶製,相對於臺灣的仿汝瓷更加古拙質樸。陶製茶盅經過一些陶藝家的設計製作,出現在茶人的茶席上,進一步延展了品茗活動的多樣面貌及無限可能。